參考文獻
書籍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原著出版於1979年)
Mike Crang(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於1998年)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1996年)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2004年)
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班(第一冊)。收錄於黃成助(1985),《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出版。
吳德亮(2011),《台灣的茶園與茶館》。台北:聯經出版。
呂順安(主編)(1995),《新竹縣鄉土史料》。台北:省文獻會出版。
李明賢(1999),《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季鐵男(1992),本論。收錄於季鐵男(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頁1-96)。台北:桂冠圖書。
季鐵男(1992),地方。收錄於季鐵男(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頁97-220)。台北:桂冠圖書。
拉斯穆生(1984),《城鎮與建築》(宋伯欽,譯)。台北:臺隆。(原著出版於1969年)
拉普普(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台北:境與象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69年)
林木連、菜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等人(2009),《台灣的茶葉》(第2版)。台北:遠足。
林志宏(2010),《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台北:臺灣商務。
林會承(201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遠流出版。
林滿紅(2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初版第三刷)。台北:聯經。
邱瑞杰(1999),《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洪惟助、黃心穎、孫致文、陳怡伶、陳怡如(2004),《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超本整理研究》。台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敏麟(1985),《台灣地名沿革》。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珍‧雅各(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原著第三版出版於1993年)
桑高仁(主編)(2012),《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臺灣人類學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2007),《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台北:南天。
張琬如、王曉薇、黃志賢(1999),《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收錄於郭肇立(主編),《聚落與社會》(頁7-24)。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陳志豪(2010),《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陳其南(1987),宗族的形成與土著社會。收錄於陳其南(主編),《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頁127-152)。台北:允晨。
陳培桂(1872),《淡水廳志》。
陳朝龍(清代),新竹縣采訪冊。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1958),《臺灣文獻叢刊》。台北:臺灣銀行。
陳瑞隆、魏英滿(2002),《臺灣鄉鎮地名源由》。台南:世峰。
傅朝卿(翻譯‧導讀)(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臺灣建築文化。
斯皮羅‧科斯托夫(2005),《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單皓,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1年)
開文‧林區(2004),《都市意象》(宋伯欽,譯)。台北:臺隆。(原著出版於1960年)
黃卓權(主編)(2006),《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清琦(主編)(2010),《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富三(主編)(2009),《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廖忠俊(2008),《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北:允晨。
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2001),《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報告
中原大學(2003),《新竹縣縣定古蹟關西太和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中原大學(2011),《客家文化生活環境資源調查暨整體規劃》(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中原大學建築系(2009),《新竹縣歷史建築關西台灣紅茶公司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中原大學建築系都市設計研究室(1996),《澎湖馬公市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及都市設計之研究》。澎湖:澎湖縣政府。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3),《澎湖馬公市中央里附近地區都市設計研究及中央街保存區維護計劃》。澎湖:澎湖縣政府。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2011),《縣定古蹟關西分駐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博碩士論文
吳啟邦(2009),《歷史街區數位典藏展示元素之研究》。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李孟慈(2012),《關西錦泰茶廠保存價值之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李忠義(2000),《澎湖馬公市中央街住屋設計架構的研擬和詮釋》。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邱瑞杰(1996),《由安全與防禦的觀點探討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空間形態》。淡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陳鈺林(2005),《台灣閩客街屋構造類型之比較研究─以三峽、大溪、關西、老湖口老街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劉乃瑄(2006),《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臺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劉秀美(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羅友翔(2010),《台灣歷史街區改造案例之回顧與檢討-以大稻埕迪化街和三峽民權街為例》。高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期刊
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廟。收錄於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新竹。
邱彥貴(1998),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收錄於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新竹。
陳志豪(2005),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民俗曲藝》,第147期,201-259。會議發表
賴玉玲(2002年10月),《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發表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桃園。
小冊子
《關西鎮文化古蹟導覽手冊》
太和宮(2006),《關西太和宮》﹝小冊子﹞。新竹縣:關西太和宮管理委員會
羅烈師(2001),《老街講古》。新竹:新竹縣政府
網路文件
鄭榮興、吳榮順(2010),《客家八音》。2013年1月5日讀取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何謂文化遺產?》。2013年5月25日讀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http://twh.boch.gov.tw/Taiwan.action
謝國立,《第一戲院》。2013年6月5日讀取自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
網路報告
一元聯合創研(2009年2月),《歷史街區或聚落的保存案例分析比較》。2011年12月15日讀取自http://blog.yam.com/zerotoone/article/19085982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2006年4月),《鄭氏家祠簡介》。2013年6月8日讀取自http://hakka.ncu.edu.tw/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51/pap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