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松地
研究生(外文):SONG-DI HUANG
論文名稱:關西歷史街區保存價值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ve Value of Historical District at KuanHsi
指導教授:黃承令黃承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L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歷史街區鹹菜甕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heritageSian-cia-wonghistorical districtpreservation val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臺灣在戰後始由民間力量主導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至今已屆二十多個寒暑,時至今日不管是來自私人或是公部門的運作,文化資產的保存議題仍然時有所聞。隨著時代的演進在當代社會中,常民生活所體現的文化經驗也逐漸受到重視,在後現代文化治理上成為保存的客體。然新竹鹹菜甕街自漢人入墾發展至今二百年有餘,更是涵養出極為豐厚的文化風貌。在自然環境和人文活動的交織下,形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關西歷史街區。
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關西歷史文化價值,進而提供歷史區域保存的建議。內文從歷史街區的案例比較中著手,試圖透過分析各個案例在歷史街區的保存運動中所經驗的過程。承上以各個歷史街區的街區發展、建築風貌及保存歷程三個部分來做觀點比較。從比較經驗之中分析歸納,以做為關西在歷史街區文化資產保存上的參考。
繼續下一章將關西的演變過程分為歷史發展與環境變遷兩部分,將前者分為三個時期:清代漢人入墾─日本殖民時期─戰後以降至今,透過理解各時期的社會情況與經濟活動進而理出關西發展的脈絡,後者則主要藉地理空間上的發展以解析堆疊的歷史紋理。在第四章則是將形塑出關西豐富人文風貌的文化資源解構出來,繼而瞭解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關係。第五章則是從空間體系、場所意象,瞭解整體歷史區域的實質環境型態,章節末從地方的歷史、傳統、產業與生活等面向理解市街歷史區域的保存價值,發現關西歷史區域是一個持續轉動中的文化載體,更是一個擁有文化多樣性的實質生活場域。
經由歷史發展、環境意象與保存價值的整體研析,關西歷史街區的保存是有其價值存在,結論將由歷史街區保存相關案例的比較研究,進而提供關西歷史區域在保存上的參考,以可持續性發展的概念予關西歷史街區保存做一建議。

ABSTRACT
In Taiwa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had been led by civil organization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day,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by private or public sectors remains a common issue. Besides, the cultural experienc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re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and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of preservation in post-modern cultural governance. Since settlement of Han Chinese, Sian-cia-wong Street in Hsinchu has been in existent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Hence, many cultural features of this region have been developed around this street. Under the interweaving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activities, KuanHsi Historical District with rich local characteristics was form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nalyz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KuanHsi and further provide suggestions on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cases of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preservation movement, street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and preservation process in each case. The compariso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to be a reference o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KuanHsi Historical District.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KuanHsi had two focuses, namel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KuanHsi was broken down into three periods for analysis, including settlement of Han Chinese during Qing Dynasty,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the period from post-war to the present day.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each period were analyzed to induce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KuanHsi.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was intended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KuanHsi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cultural resou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humanistic features of KuanHsi were deconstructed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environmental pattern of this historical district was explor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ystem and place image.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value of preserving this historical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tradition, industry, and life. It was found that KuanHsi Historical District is a working carrier of culture and also a field of life with a high cultural diversity.
Through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KuanHsi Historical District a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mage, preservation value,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values of preserving this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ases of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 introduced into the preservation of KuanHsi Historical Distric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區位與範圍 1
1.3 相關文獻回顧 3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6
第二章 案例分析與比較 9
2.1 大稻埕迪化街 9
2.2 三峽民權街 12
2.3 大溪和平路 15
2.4 湖口老街 17
2.5 馬公中央街 19
2.6 小結 23
第三章 歷史發展與環境變遷 25
3.1 歷史發展 25
3.2 環境變遷 32
3.3 小結 39
第四章 環境與文化資源調查 41
4.1 人口與族群分布 41
4.2 自然環境資源 43
4.3 人文景觀 46
4.4 小結 62
第五章 歷史街區保存的意義與價值 63
5.1 歷史區域 65
5.2 產業資產 80
5.3 地方節慶 85
5.4 小結 88
第六章 結論 89
6.1 結論與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附錄一】 99
【附錄二】 101
【附錄三】 103
【附錄四】 105

表目錄
【表2-1】歷史街區保存分析表 23
【表3-1】清代竹塹地區拓墾表 28
【表3-2】1959年聯庄祭典區 37
【表4-1】日治時期咸菜硼支廳地區人口變化 42
【表4-2】1930年關西地區居民各種族人口情形 43

圖目錄
【圖1-1】關西鎮行政地理區位 2
【圖1-2】關西鎮村里別 2
【圖1-3】研究範圍 2
【圖1-4】研究流程圖 7
【圖2-1】大稻埕平面配置示意圖 10
【圖2-2】迪化街一景 11
【圖2-3】迪化街空拍照 12
【圖2-4】迪化街屋院落空間 12
【圖2-5】三峽民權街衛星地圖 13
【圖2-6】民權街41號 14
【圖2-7】民權街92號 14
【圖2-8】民權街128號 15
【圖2-9】民權街118號 15
【圖2-10】大溪和平路街屋衛星地圖 16
【圖2-11】和平路28號 16
【圖2-12】和平路18號 16
【圖2-13】湖口老街衛星圖 18
【圖2-14】湖口老街260-1號 19
【圖2-15】湖口老街218號 19
【圖2-16】馬公市街平面示意圖 20
【圖2-17】日式洋樓 21
【圖2-18】二樓露臺 21
【圖2-19】中央街屋修復後建築風貌 22
【圖2-20】中央街修復後街區風貌 22
【圖2-21】歷史街區觀光消費 22
【圖3-1】西元1879年鹹菜甕庄隘防圖 27
【圖3-2】臺灣堡圖西元1904年(明治版) 30
【圖3-3】臺灣堡圖西元1920年(大正版) 30
【圖3-4】1878年鹹菜甕庄市街圖 33
【圖3-5】1873年新街三界廟位置 33
【圖3-6】1904年關西發展紋理 35
【圖3-7】1920年關西發展紋理 35
【圖3-8】太和宮樂山 36
【圖3-9】1978年市街發展圖示 39
【圖3-10】1993年市街發展圖示 39
【圖3-11】2003年關西發展紋理 40
【圖4-1】東安橋 45
【圖4-2】洗衣居民 45
【圖4-3】空間序列 46
【圖4-4】疑似原太和宮基礎 46
【圖4-5】羅氏祠堂正身 49
【圖4-6】羅氏祠堂建築裝飾 49
【圖4-7】鄭氏祠堂一景 50
【圖4-8】鄭氏祠堂平面示意圖 50
【圖4-9】中正路南段 52
【圖4-10】中正路北段 52
【圖4-11】分駐所現況 53
【圖4-12】警員宿舍現況 53
【圖4-13】樹德醫院現況 56
【圖4-14】樹德醫院平面示意圖 56
【圖4-15】第一戲院 57
【圖4-16】第一戲院平面示意圖 57
【圖4-17】太和宮慶典時期 58
【圖4-18】太和宮祀神 58
【圖4-19】太和宮 58
【圖4-20】太和宮平面示意圖 58
【圖4-21】沿地形開築的道路 60
【圖4-22】飛鳳古道 60
【圖4-23】石光古道入口處 61
【圖4-24】古道卵石砌 61
【圖4-25】古道地勢和緩 61
【圖4-26】古道環境自然 61
【圖5-1】關西街區平面示意圖 64
【圖5-2】節點A平面示意圖 66
【圖5-3】節點A成為廟會場域 66
【圖5-4】節點B平面示意圖 66
【圖5-5】惠愛路口 66
【圖5-6】歷史區域節點示意圖 67
【圖5-7】節點C平面示意圖 68
【圖5-8】所長宿舍旁路徑 68
【圖5-9】節點D平面示意圖 68
【圖5-10】視覺端景 68
【圖5-11】廟埕節慶活動 69
【圖5-12】節點─廟埕 69
【圖5-13】中正路平面示意圖 69
【圖5-14】歷史區域通道示意圖 SCALE:1/1600 70
【圖5-15】中正路北段街屋式樣 71
【圖5-16】中正路南段街屋櫛比鱗次 71
【圖5-17】大同路平面示意圖 72
【圖5-18】大同路市場段 72
【圖5-19】市場段街屋拱廊 72
【圖5-20】文人巷平面示意圖 73
【圖5-21】文人巷 73
【圖5-22】文人巷土角屋 73
【圖5-23】博愛路平面示意圖 74
【圖5-24】博愛路老房子 74
【圖5-25】歷史區域地域示意圖 75
【圖5-26】商業區蔓延 76
【圖5-27】臨時性場域 76
【圖5-28】歷史區域邊緣示意圖 77
【圖5-29】街區地上標識示意圖 78
【圖5-30】關西天主堂 79
【圖5-31】天主堂平面示意圖 79
【圖5-32】台灣紅茶公司紅磚廠房舊照 82
【圖5-33】台灣紅茶公司位置示意圖 82
【圖5-34】錦泰茶廠 84
【圖5-35】錦泰茶廠位置示意圖 84
【圖5-36】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於中元節演出 85
【圖6-1】關西歷史街區示意圖 91


參考文獻
書籍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原著出版於1979年)
Mike Crang(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於1998年)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1996年)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2004年)
土屋重雄(1897),臺灣事情一班(第一冊)。收錄於黃成助(1985),《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
王志弘(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出版。
吳德亮(2011),《台灣的茶園與茶館》。台北:聯經出版。
呂順安(主編)(1995),《新竹縣鄉土史料》。台北:省文獻會出版。
李明賢(1999),《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季鐵男(1992),本論。收錄於季鐵男(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頁1-96)。台北:桂冠圖書。
季鐵男(1992),地方。收錄於季鐵男(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頁97-220)。台北:桂冠圖書。
拉斯穆生(1984),《城鎮與建築》(宋伯欽,譯)。台北:臺隆。(原著出版於1969年)
拉普普(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台北:境與象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69年)
林木連、菜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等人(2009),《台灣的茶葉》(第2版)。台北:遠足。
林志宏(2010),《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台北:臺灣商務。
林會承(201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遠流出版。
林滿紅(2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初版第三刷)。台北:聯經。
邱瑞杰(1999),《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洪惟助、黃心穎、孫致文、陳怡伶、陳怡如(2004),《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超本整理研究》。台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85),《台灣地名沿革》。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珍‧雅各(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原著第三版出版於1993年)
桑高仁(主編)(2012),《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臺灣人類學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2007),《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台北:南天。
張琬如、王曉薇、黃志賢(1999),《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收錄於郭肇立(主編),《聚落與社會》(頁7-24)。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陳志豪(2010),《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陳其南(1987),宗族的形成與土著社會。收錄於陳其南(主編),《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頁127-152)。台北:允晨。
陳培桂(1872),《淡水廳志》。
陳朝龍(清代),新竹縣采訪冊。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1958),《臺灣文獻叢刊》。台北:臺灣銀行。
陳瑞隆、魏英滿(2002),《臺灣鄉鎮地名源由》。台南:世峰。
傅朝卿(翻譯‧導讀)(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臺灣建築文化。
斯皮羅‧科斯托夫(2005),《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單皓,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1年)
開文‧林區(2004),《都市意象》(宋伯欽,譯)。台北:臺隆。(原著出版於1960年)
黃卓權(主編)(2006),《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清琦(主編)(2010),《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富三(主編)(2009),《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廖忠俊(2008),《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北:允晨。
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2001),《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報告
中原大學(2003),《新竹縣縣定古蹟關西太和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中原大學(2011),《客家文化生活環境資源調查暨整體規劃》(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中原大學建築系(2009),《新竹縣歷史建築關西台灣紅茶公司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中原大學建築系都市設計研究室(1996),《澎湖馬公市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及都市設計之研究》。澎湖:澎湖縣政府。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3),《澎湖馬公市中央里附近地區都市設計研究及中央街保存區維護計劃》。澎湖:澎湖縣政府。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2011),《縣定古蹟關西分駐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博碩士論文
吳啟邦(2009),《歷史街區數位典藏展示元素之研究》。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孟慈(2012),《關西錦泰茶廠保存價值之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忠義(2000),《澎湖馬公市中央街住屋設計架構的研擬和詮釋》。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瑞杰(1996),《由安全與防禦的觀點探討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空間形態》。淡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鈺林(2005),《台灣閩客街屋構造類型之比較研究─以三峽、大溪、關西、老湖口老街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乃瑄(2006),《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臺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秀美(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羅友翔(2010),《台灣歷史街區改造案例之回顧與檢討-以大稻埕迪化街和三峽民權街為例》。高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期刊
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廟。收錄於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新竹。
邱彥貴(1998),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收錄於鍾仁嫻(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新竹。
陳志豪(2005),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民俗曲藝》,第147期,201-259。
會議發表
賴玉玲(2002年10月),《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發表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桃園。
小冊子
《關西鎮文化古蹟導覽手冊》
太和宮(2006),《關西太和宮》﹝小冊子﹞。新竹縣:關西太和宮管理委員會
羅烈師(2001),《老街講古》。新竹:新竹縣政府
網路文件
鄭榮興、吳榮順(2010),《客家八音》。2013年1月5日讀取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何謂文化遺產?》。2013年5月25日讀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http://twh.boch.gov.tw/Taiwan.action
謝國立,《第一戲院》。2013年6月5日讀取自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
網路報告
一元聯合創研(2009年2月),《歷史街區或聚落的保存案例分析比較》。2011年12月15日讀取自http://blog.yam.com/zerotoone/article/19085982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2006年4月),《鄭氏家祠簡介》。2013年6月8日讀取自http://hakka.ncu.edu.tw/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51/paper.html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