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15: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顧維珊
研究生(外文):Wei-San Ku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霸凌行為者的法律素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Bullies' Legal Competence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蕭揚基蕭揚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oung-Key Shiau
口試委員:黃惟饒曾賢熙
口試日期:2013-05-3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霸凌行為法律素養法治教育
外文關鍵詞:bullying behaviorslegal competenceleg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霸凌事件一再重複的在校園內發生,使得平靜的校園不得安寧,因此本研究透過訪談八位分別為國小高年級(五、六年級)的男、女學童且具有霸凌行為者,提出有效補強國小學童公民法律素養之策略,以減少並預防校園霸凌情形之發生,或作為後續量化研究及擴大研究計畫之參考。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蒐集資料並加以討論與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具霸凌行為之學童具衝動特質,容易與他人起衝突,並將霸凌他人之原因歸於被霸凌者,將本身之霸凌行為合理化,認為起衝突的原因在於對方讓自己不舒服。學童知道其行為會使他人受傷害,但繼續霸凌他人的原因是對方先挑釁,具霸凌行為之學童對霸凌的認知、行為及態度皆產生偏差。
二、具霸凌行為之學童害怕霸凌他人後會受到處罰,但不知從事霸凌行為後所應負之法律責任,只能說出法律罪刑的名稱,對於防治霸凌並無效果,增加學童的法律知識,使其了解法律相關責任,對於制止學童霸凌行為有一定的影響。由於具霸凌行為之學童的家庭屬弱勢家庭,因此其法律知識的來源大部分來自於學校、大眾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但學童對於學習法律知識不僅沒有興趣,印象也不深刻,教師使用活潑且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教學方式、政府善用大眾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宣導法律知識,皆能引起學童興趣習得法律知識。
三、具霸凌行為之學童在日常生活中並無使用其法律知識及能力,來幫助自己及他人解決法律相關問題的經驗,顯示仍需加強其法律素養。學童對於法律的認知不足,形成排斥法律的心態,便無法使其行為符合法律,因此加強學童法律認知,培養學童遵守法律及運用的能力,對於減少學童的校園霸凌行為會有一定的影響性。
本研究提出有效補強學童法律素養之策略,就是希望家庭能夠教育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及法律素養;學校落實民主教育,培養學童正確的法律認知;政府訂定明確的反霸凌政策,制訂「反霸凌法」,並加以嚴格執行。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有效消除校園霸凌事件。

With repeated bullying events occurred on campus, making the campus restless. In order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bullying situations, this study interviewed eight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who have bullying behaviors, and propose effective civil legal competence strategie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ose strategies are for follow-up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to expand the reference.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and mak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have impulsive traits, and conflict with others easily. They rationalize their bullying behaviors and think that the reason why they have conflicts is the uncomfortable feeling for others. Students know that their actions will hurt others, but continued to bully others because of others’ provocation. Students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show devi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bullying, behavior and attitudes.

2.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are afraid of the punishment after bullying, but they do not know they should bear the legal liability. They can only say the name of the crime, but there is no effect for the prevention of bullying. Increasing students' legal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law related to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ill help stop bullying behavior. Because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are usually from the disadvantaged families, so the source of their legal knowledge are mostly from the schools, mass media and the internet. However,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legal knowledge, and the impression of it is not deep. Teachers using lively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to teach the legal knowledge, government using the mass media and internet advocacy to promote it, will be abl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it.

3.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don’t have the experiences to use their legal knowledge to help themselves and others to resolve legal issues in everyday life. So we have to strengthen their legal competence . Lacking of recognition for the law, students reject it, and make them doing illegal acts. Thus, enhancing the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cultivate children's ability to comply with the law and apply it will have some impact on reducing bullying.

This study proposes an effective legal literacy reinforcing children's strategy, it is hoped familie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with good character and legal competence ; schools to implement democratic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correct legal awareness; government has set a clear anti-bullying policy formulation "Anti-bullying Law "and be strictly enforced. Clos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bullying events.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致謝辭 -------------------------------------------- v
目次 --------------------------------------------- vi
表目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五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1
第六節 研究歷程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8
第一節 校園霸凌行為的涵義 --------------------- 18
第二節 法律素養的意涵 ------------------------ 37
第三節 校園霸凌行為與法治教育的關連性 --------- 47
第三章 高年級學童霸凌現況 ------------------------- 51
第一節 校園霸凌現況 --------------------------- 51
第二節 看看孩子怎麼說 ------------------------- 54
第四章 學童霸凌行為與法律素養的關連性 ------------- 63
第一節 我知道法律會處罰 我不喜歡也不想要 ----- 64
第二節 教孩子關於霸凌的法律知識 --------------- 69
第三節 知法 守法 反霸凌 --------------------- 75
第五章 結論 --------------------------------------- 82
第一節 結論與發現 ----------------------------- 83
第二節 研究省思 ------------------------------- 93
參考文獻 ------------------------------------------- 95
附錄一 訪談大綱的目的分析及問題設計 -------------- 102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11
附錄三 法定代理人訪談同意書 ---------------------- 112
附錄四 臺中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霸凌通報系統 ---- 113
附錄五 學校霸凌事件處理流程圖 -------------------- 114
附錄六 校園生活問卷調查表 ------------------------ 115
附錄七 霸凌行為應負之法律責任 -------------------- 117

表目次
表1-1 研究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 ---------------------- 13
表1-2 研究對象訪談時間一覽表 ---------------------- 14
表1-3 研究對象訪談編碼方式 ------------------------ 15
表5-1 學童家庭背景一覽表 ------------------------- 84
表5-2 學童霸凌對象及原因一覽表 -------------------- 87
表5-3 教師現今培養學童法律素養方式及可增加教學方式一
覽表 ---------------------------------------- 88
表5-4 學童之霸凌相關法律知識一覽表 ----------------- 9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2011年4月6日)。處理校園霸凌 議會提多管齊下。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6/n3220307p.htm。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中時電子報雜誌(2010年5月5日)。美國校園天天上演霸凌事件。 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890。上網日期:2012年8月13日。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毛立言(2002)。市場經濟與社會基本構架的型構及走向。江蘇行政學院學報,4,40。
今日新聞網(2011年3月28日)。象腿幫成員「羽毛」嗆聲:我會一直霸凌下去。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3/28/91-2700243.htm。上網日期:2012年8月13日。
巨克毅、許震宇(2005)。全球化下的超國界法律治理。 全球化、區域化與法治化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史慧琪(2007)。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11)。校園霸凌防治法。取自http://npl.ly.gov.tw/do/www/billIntroductionContent?id=48#。上網日期:2012年8月21日。
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志偉(2011)。青少年霸凌類型與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沈洪豪(2009)。論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及培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8(4),97-99。
沈裕宏(2011)。定義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的理論架構。研習資訊,28(4),15-24。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洪福源、邱素玲、邱金蘭、郭毓珊(2012)。國中小學生、教師對校園欺凌行為之認知與態度研究。台北海洋技術學報,5(1),158-198。
吳雅真(2009)。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睿哲(2011)。怪獸的-聞校園霸凌有感。新地文學,16,105-106。
林金朝(1998)。從法學觀點探討公民對法律應有的認識與素養。取自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54506/ntnulib_ja_A0401_0007_153.pdf。上網日期:2013年4月14日。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 報,15,41-8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取自http://163.17.37.140/guide/DocLib1/校園霸凌。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6日。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網路霸凌」速度快、管道多、殺傷力大。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archive/report_detail/88/125。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6日。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451。上網日期:2012年8月8日。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校園「霸凌」影響深遠。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archive/report_detail/88/126。上網日期:2012年11月4日。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霸凌的影響因素。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archive/report_detail/88/137。上網日期:2012年11月4日。
苗達營、姜振穎、任瑞興、余艷敏、侯宇、李朝暉、李培才(2005)。公民法律素質研究。鄭州:鄭州大學。
柯采伶(2010)。真的只是囝仔的打鬧嗎?--國中霸凌者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敏韶(2007)。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翁婉琦(2009) 。法治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讀報活動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朝陽(1997)。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4),8-15。
陳國威、陳小梅(2005)。學童欺凌--心理剖析。香港教師中心學報,4,141-149。
張淑貞、黃雅惠(2011)。國小學童霸凌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10,71-79。
張昭明(2012)。我國校園霸凌防治法制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國語日報電子報(2010年12月7日)。教長提醒:校園集體霸凌 學生有刑責。取自http://www.mdnkids.com/epaper/pa_his.asp。上網日期:2012年8月19日。
教育部(2010)。取自http://www.jsjh.tp.edu.tw/safeschool/uploads/tadnews/bullying-s.pdf。上網日期:2012年11月4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1)。法治教育從小扎根 淺介教育部少年法律專刊。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176。上網日期:2012年9月25日。
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2012年7月26日)。教育部為完善校園霸凌事件處理機制,訂定發布「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取自http://csrc.edu.tw/bully/new_view.asp?Sno=1544。上網日期:2012年8月8日。
黃惟饒(1996)。從後工業社會的觀點透視我國公民教育新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2),6-19。
黃雪紅(2006)。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同進(2007)。高雄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妙玟(2008)。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慧(2012)。國中校園霸凌事件之初探-從霸凌者的角度談起。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天賞(2012)。談校園青少年之霸凌情形。台灣教育,675,31-34。
臺南一中反霸凌專區(2013)。受霸凌該怎麼辦?。取自http://w3.tnfsh.tn.edu.tw/military/rule-violent-7.html。上網日期:2013年5月20日。
劉旺洪(2001)。法律意識之結構分析。江蘇社會科學,6,109-115。
黎素君(2006)。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8-29。
蔡清田(2010)。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能力」(ability)。教育研究月刊,200,93-103。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知能」(literacy)。教育研究月刊,203,84-95。
潘蓓臻(2011)。防制霸凌:人權與法治教育的觀點。取自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893。上網日期:2013年5月19日。
穆曉霞、粱楓(2007)。論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的培養與提升。行政與法,4,27-29。
聯合新聞網(2011年10月27日)。校園霸凌 7成家長最擔心。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50553。上網日期:2012年8月13日。
聯合新聞網(2012年11月29日)。公視調查/國中小生談法律 最關心霸凌。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26827。上網日期:2012年11月29日。
聯合新聞網(2012年12月4日)。校園霸凌 南非教育惡夢。取自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7544091.shtml。上網日期:2012年12月8日。
聯合新聞網(2012年12月6日)。教育局調查 校園言語霸凌最多卻難揪出。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28261。上網日期:2012年12月8日。
薛靜(2005)。公民法律意識初探。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4),16-17。
鍾金貴(2011)。霸凌行為之研究—以聖經中約瑟事件為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蕭妙香、陳瀅淑(2006)。台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0(1),23-49。

二、英文部分
Boulton, M. J., & Underwood, K.(1993). 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European Education,25,18-37.
Tracy L. Cross (2001).Social/Emotional Needs:The Many Faces of Bullies.Gifted Child Today,24(4),36-37.
Furlong, M. J., Soliz, A. C., Simental, J. M. & Greif, J. L. ( 2004 ). Bullying and Abuse on School Campuses.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 295-301.
Hong, J. S. & Espelage, D. L. ( 2012).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bullying and peer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An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7(4), 311-322.
Roland,E.(2002).Aggression,depression,and bullying others.Aggressive Behaior,28(3),198-206.
Rigby.K.(2013). Future of children who bully at school.http://www.kenrigby.net/04-Future-of-children-who-bully-at-school。上網日期:2013年5月12日。
Ireland J.L.(2000).“Bully”among prisoners:A review of research.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5, 201-2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