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3: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一志
研究生(外文):Wu Yi Chih
論文名稱:情感記憶的空間設計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ffective Memory of Space Design Practice
指導教授:黃俊熹黃俊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Chun Xi
口試委員:黃俊熹陳淑如劉國平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Chun XiChen Shu juLiu Kuo ping
口試日期:2013-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空間情感情感記憶回饋
外文關鍵詞:spaceaffectiveaffective memoryfeedbac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空間需求不斷的演進,設計者與使用者不再只是聚焦在空間的造型與機能,對於空間所隱藏的記憶與內蘊的情感,實為逐步進階到設計中的思考主軸。
本研究以筆者創作案例來探究建物修建過程的思考、設計、施作以做成記錄,並加以分析、萃取、比較,進而找出一種以人的情感記憶為設計實踐的思考脈絡。再以空間之回饋來內化及省思,從而於另一個設計案中實踐。係以創作論述與質性研究相輔進行,採用個案研究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綜合行之。在每個案例的論述中採敘事式的架構呈現,從設計緣起、設計理念、空間的敘事、空間的回饋效應等四個主要部分予以串接。係結合了心理喚醒情感脈絡以及將記憶聯想置入設計的一種方法,強調的是對意象存在的觀察及其個體意圖的了解。發覺觸動他人的情感記憶及現象之後,經由設計者本身的內化與需求者產生共感進而轉化於空間呈現。設計者必須培養見微知著的觀察力、內省力與感官能力來接收空間訊息,貯存多方的記憶與經驗,並思考將接收到的「訊息」轉譯為內在的思維再作詮釋。
以情感記憶為核心建構的空間,除了讓居用者更深刻體會到生活的態度與價值,也因空間與個體之間的情感記憶會不斷地產生交互回饋、進而將這種態度與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形成一種新的空間思潮與文化。

關鍵字:空間、情感、情感記憶、回饋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the environment, demands toward an architectural space have been increasing constantly,the designers and the users do not only focus on the style and functions for a space, but also require the latent memories and implicit affective could attach with it, value on the affective effect has become the main axis of a design thinking today.
This study ha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own projects,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s author’s design concept, design proceeding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 which the researcher recorded the whole sequences, with the purpose for analysis, extractio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mparisons, with hope to conceive a successful design practice emphasis on the affective effect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s, and experiences acquired from every case would pass for other practice every time. For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pplied several study methods, namely; case study method, observation study method, action study method and comparison study method and integrate the findings to acquire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 The statement within each case will be presented in a narrative way and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order. Part one is the reason of design which is the story of man and space. Part two is the idea of design which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extraction and conversion of affective memory. Part three is space narration and the part four is the feedback of space. This conduct integrates the affective thread waken by heart and the memory association put in design and emphasizes not only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imagery but the realization of one’s intention. After finding out both one’s affective memory has been touched and the phenomenon, it converts to present as the space design via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esigner’s internalization and the demander. This is an open design method which the designer must not only develop observation from a tiny clue, reflection and sensation but get rid of stereotyped thinking by depending more on senses to collect space messages. With this method it must be able to restore
multipl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and to think how to translate the collected messages to inner thinking before it converts to an explanation.
A space built with affective memory as its core can not only make the user realize deeper about life attitude and value but produce new trend and culture because of the affective memory between the space and the individual which can constantly feedback to each other and furthermore spread out its attitude and value in an implicit way.

Key Words:space、affective、affective memory、feedback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1.4.1 研究範圍 5
1.4.2 研究限制 6
1.5 研究流程及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空間的認知 8
2.2 情感的認知 11
2.2.1 情緒與情感之探討 12
2.2.1.1 中文名詞解釋及文獻釋義 14
2.2.1.2 英文名詞解釋及文獻釋義 15
2.2.1.3 中英翻譯上的落差 16
2.2.1.4 情緒與情感之文獻探討 20
2.2.2 情感的人生 25
2.3 記憶的認知 26
2.3.1 記憶的種類 27
2.3.2 記憶的歷程 31
2.3.3 回憶 34
2.4 空間與情感記憶之關聯 35
2.4.1 建築七感 38
2.4.2 顯現與不顯現 40
2.4.3 空間的感覺與知覺 42
2.5 空間的質感與感質 43
2.5.1 質感 44
2.5.2 感質 45
2.6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探討空間需求之演進 47
2.6.1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47
2.6.2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之於空間需求之演進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4
3.1 研究方法 54
3.1.1創作論述 54
3.1.2個案研究法 54
3.1.3觀察法 55
3.1.4行動研究法 55
3.1.5比較研究法 57
3.1.6 設計案例創作分析比較 58
3.1.7 設計再創作 59
第四章 設計案例分析與比較 60
4.1罩霧‧晴私人住宅 60
4.1.1設計緣起—人與空間的故事 60
4.1.2設計理念—情感記憶之萃取與轉化呈現 63
4.1.2.1形而上之思考—情感記憶萃取 64
4.1.2.2形而下之思考—空間形式轉化 68
4.1.3空間的敘事 76
4.1.4空間的回饋效應 91
4.2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輕食站-胡言吳語921咖啡 98
4.2.1設計緣起—人與空間的故事 98
4.2.2設計理念—情感記憶之萃與轉化呈現 101
4.2.2.1形而上之思考—情感記憶萃取 102
4.2.2.2形而下之思考—空間形式轉化 104
4.2.3空間的敘事 105
4.2.4空間的回饋效應 109
4.3 慢創意動畫飛行館(SLOW IDEA)-夢想的方舟 114
4.3.1設計緣起—人與空間的故事 115
4.3.2設計理念—情感記憶之萃取與轉化呈現 118
4.3.2.1形而上之思考—情感記憶萃取 119
4.3.2.2形而下之思考—空間形式轉化 123
4.3.3空間的敘事 129
4.3.4空間的回饋效應 136
4.4案例分析比較 139
4.5設計再創作 144
4.5.1寶山私人住宅 145
4.5.1.1設計緣起—人與空間的故事 146
4.5.1.2設計理念—情感記憶之萃取轉化呈現 150
4.5.1.2.1形而上之思考—情感記憶萃取 151
4.5.1.2.2形而下之思考—空間形式轉化 153
4.5.2快雨時晴私人住宅‧民宿 166
4.5.2.1設計緣起—人與空間的故事 166
4.5.2.2設計理念—情感記憶之萃取轉化呈現 169
4.5.2.2.1形而上之思考—情感記憶萃取 170
4.5.2.2.2形而下之思考—空間形式轉化 172
第五章 結論 180
5.1 情感記憶到設計實踐的脈絡 180
5.2 回饋效應的省思 184
5.2.1回饋效應 184
5.2.2回饋效應的驗證 186
5.3 後續研究建議 188

參考文獻 189
附錄 194

圖目錄

圖2.1 記憶分類圖 31
圖2.2 記憶歷程圖解—選濾論 33
圖2.3 記憶歷程圖解—緩衝論 34
圖2.4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50
圖2.5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之於居住空間需求之對應圖 52
圖3.1 行動研究的螺旋循環模式 56
圖3.2 貝瑞德(Bereday)比較研究步驟圖 58
圖4.1 打開後的建築立面,內外各成景緻,相互交融 70
圖4.2 原舊建築整體外觀 71
圖4.3 景觀池一隅 71
圖4.4 前院、平台、屋頂三角連動關係 72
圖4.5 以「無根性」的思維定調空間 73
圖4.6 分戶牆開口及工作室景況 74
圖4.7 整體外觀呼應並延續原建築量體梯形的語彙 75
圖4.8 梯面踏板的漂流木記錄了生命的痕跡 76
圖4.9 921地震教育園區入口101
圖4.10 園區重建館與輕食站一景101
圖4.11 室內平面圖 105
圖4.12 建築外觀透視圖 126
圖4.13 清水混凝土外飾 128
圖4.14 罩霧.晴私人住宅 145
圖4.15 原「南郭私人小宅」狹小之建築基地 148
圖4.16 「寶山私人住宅」外在環境景況 150
圖4.17 「寶山私人住宅」舊建物外觀 154
圖4.18 「寶山私人住宅」屋後停車場及屋頂遠眺景緻 155
圖4.19 建物立面拆除工程進行中 156
圖4.20 由室內往戶外屋頂連結之鋼構梯施作中 157
圖4.21 屋頂施作中 157
圖4.22 未來的屋頂平台 158
圖4.23 原清水混凝土牆面與頂板 165
圖4.24 原建築立面與階段完成立面對照圖 165
圖4.25 基地現況照片 168
圖4.26 外公將土地移轉至母親名下的「原因發生日期」恰為民國
100年9月21日 169
圖4.27 「千樹成林」的檳榔樹與錯落而生的鐵皮屋 172
圖4.28 現地測量成果圖 173
圖5.1 研究成果迴路圖 182
圖5.2 以「夢想的方舟」為例驗證研究成果迴路圖 183
圖5.3 回饋效應圖 185
圖5.4 案例回饋效應驗證圖 187


表目錄

表1.1 研究流程及架構表 7
表2.1 以英文名詞翻譯成中文 17
表2.2 以中文名詞翻譯成英文 19
表4.1 建築立面設計圖 77
表4.2 原建築外觀及室內景況 77
表4.3 拆除後之建築內外景況 78
表4.4 基礎工程建構 79
表4.5 漂流木及其它短、廢木料之再生交錯運用 81
表4.6 建築外觀花旗松格柵 84
表4.7 建築外觀整體完工後記錄 84
表4.8 建築內部整體完工後記錄 88
表4.9 自然的巧遇與驚喜 90
表4.10 媒體網路報導之部分節錄 95
表4.11 原建築外觀及室內景況 106
表4.12 設計後之建築外觀及室內景況 107
表4.13 網路回饋之部分節錄 110
表4.14 基地環境現況圖 118
表4.15 建築立面設計圖 129
表4.16 外觀與庭院入口 130
表4.17 室內、外之視覺連繫 131
表4.18 一樓室內全景 132
表4.19 鋼構梯串接之前後、段二樓 133

表4.20 樓梯串接之前二樓與後三樓 134
表4.21 俯拾皆為情感記憶的痕跡 135
表4.22 近期媒體網路之部分報導節錄 138
表4.23 建築立面設計圖 160
表4.24 「寶山私人住宅」整體建築設計外觀視角圖 161
表4.25 建築立面設計圖 176
表4.26 快雨時晴私人住宅.民宿建築設計外觀視角 177


一、中文部分

1. 王玲玉、呂以寧譯(2003)。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
北市:六合出版社。
2. 文軍、孫俊才譯(2007)。情感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3. 李維倫譯(2004)。現像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4. 林黛羚(2009)。蓋綠色的房子。台北市:商周出版。
5. 林崇宏(2006)。基礎設計。台北市:宏揚圖書。
6. 洪蘭譯(1995)。心理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8. 張春興(197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9.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書局。
10. 曾慧敏等譯(2002)。西爾格德心理學概論。台北縣:桂冠圖書。
11. 張霄亭編著(2004)。教學原理。台北縣:空大。
12. 游恆山、李素卿譯(1999)。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13. 管倖生等(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縣:全華圖書。
14. 詹氏書局(2006)。最新建築技術規則。台北市:詹氏書局。
15. 楊裕富(2000)。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台北市:田園城市。
16. 楊景程譯(2000)。心理學。台北市:台灣西書出版社。
17. 劉大基譯(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文化。
18. 葉重新(2004)。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19. 葉重新(2006)。心理學(簡明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20. 世鈺(2011)。情感和情感記憶中國。中國戲網。2011年1
期。
21. 江怡錚、王明蘅(2008)。設計靈感之域外性。中華民國建
築學會「建築學報」第66期。
22. 李謁政。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
境與藝術學刊第三期。
23. 呂明泉(2002)。觸覺與視覺對譯像差異研究。成功大學工
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吳佳玲、管倖生、謝盛發(2008)。商業雜誌廣告設計之體
驗意象初探。藝術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25. 班奈特.瑞蒙(2005)。有關情緒與情感的腦科新研究:對
音樂教育的深遠影響。藝術季刊三卷一期。
26. 陳其澎(1999)。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
間研究。中原設計學報。
27. 陳詩雅(2010)。記憶.行為:設計的情感聯想模式探討-以
對國小椅子的記憶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
28. 郭景萍(2010)。情感記憶是記憶實踐的核心。中國社會科學
報2010.1期。
29. 張瑞傑(2009)。蘋果日報 家居王。2009.10.2。
30. 莊明振、鄧建國(2008)。應用情感喚醒的造型聯想設計模
式探討。設計學報13期。
31. 冀劍制(2006)。感質與最終理論。台灣哲學會2006年度會
議會議論文。
32. Discovery trval&living電視頻道(2011)。龐瑤敲敲門。輕
文人空間。2110.1.2。
33. Shopping design 設計雜誌(2009)。2009.10月號。台北:具
思文化。


二、英文部分

1.Kent C. Bloomer、Charles Willard Moore(1977)。Body、Memory、and Architec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
2.Le Corbusier(1986)。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Dover Publications。
3.Juhani Palasmma(2005)。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Academy Press。


三、網路部分

1. 普通心理學-情緒和情感。取自:http://translate.google.com.tw
2. 慢創意-動畫飛行館(Animation Fun House)。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slowidea
3. 李奉儒。情緒與情感教育。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
4. 情緒和情感。互動百科。取自:http://translate.google.com.tw
5. 感質中小企業推動計畫網站。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取自:
http://qualia.moeasmea.gov.tw
6. 感官信息“捆綁”情感記憶。新華網。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
7. 情之類型與程度-兼談直接抒情。中文閱讀教學。取自:
http://web.hku.hk
8. 情緒所構成的氛圍與情感內容的完形作用。吹鼓吹小站。取
自: http://suona.com
9. 創意加值文化產品設計實務。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方法。取自
http://140.131.24.185/net/New-E-NET-01/Project
10.蔡宗儒。物理學中所說的時間與空間。取自:
http://www.dharma-academy.org
11.從品質.到質感.到感質的質變。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
12.情感記憶。醫學百科。取自:http://big5.wiki8.com
13.情感。有健康。取自:http://www.uuuwell.com
14.時空。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15.李約德、楊裕富。繪畫中視覺影像的空間表現。取自:
http://teacher.yuntech.edu.tw
16.慕安德烈文集。基督生活網*名家專輯。取自:
http://cclw.net/soul/book6.htm
17.視覺素養學習網。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
18.Quining Qualia。取自:http://ase.tufts.edu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