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內政部營建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1)。創造台灣城鄉風貌操作手冊,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2.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頁44-59。3.王洪珮(2012)。綠色生活地圖繪製對社區意識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會。
6.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84226號函核定(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頁517-527(附錄)。
7.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結。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67-74。8.朱立君(200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會發展季刊,第133期,頁417-429。
11.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12.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13.林信穎(2008)。「地方環境改造計畫」之類聚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會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9。15.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16.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期,頁1-21。17.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18.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台北:松慧。頁230。(原來篇名出處:徐震(1986)。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18期,頁31-43。)19.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台北:松慧。頁115。(原來篇名出處: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第90期,頁4-12)。20.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21.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宜蘭縣社區藝文活動企畫人才研究會—基礎班學員手冊。22.陳靜誼(2007)。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3.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休憩研究,第17卷1期,頁23-29。24.黃心怡(2011)。生活行為地景之研究—以苗栗縣社區環境營造為例。聯合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5.黃世安(2010)。社區參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改造案例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26.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第1期,頁23-33。
27.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78-88。28.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1卷2期,頁1-3329.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9期,頁87-132。30.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31.黃碧霞(1999)。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4-932.臺南縣政府,株式會社 象設計集團編著(2005)。台南縣城鄉風貌整體發展綱要計劃結案報告書。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
33.蔡祈賢(1996)。社會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第124期,頁21-26。二、英文部分
1.Baum,A & Singer,J. E.(1981).Stress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7,4-35.
2.Buckner, J.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Cohesion."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6), 771-791.
3.Cochrun, S. E. (1994).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neighborhood sense of community.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9,92-100.
4.Glynn, T. J. (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Human Relations, 34(9), 789-818.
5.Hamilton,E.(1992).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 Y.:Greenwood Press.
6.MacMillan D. W. and D. M. Chavis(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7.McMillan, D. W.(1996).‘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4(4),315-325.
三、網路部分
1.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網站。http://theme.cepd.gov.tw/gofar2008/02-10.htm
2.台灣社造聯盟/社造觀點/環境改造作為一種策略。http://47go.org.tw/article/568
3.社區環保行動網,http://erarc.epa.gov.tw/e/121/201103251024/archive/ivy3.epa/cp/action/page03_01.htm
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在地深耕 平和再生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1979
5.農村風情網—富麗新農村http://rural.swcb.gov.tw/countryside/countryside_village.asp?cid=14&area=115&town=141
6.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 http://community.bocach.gov.tw/ch/03_things/03_info.asp?id=253
7.農村好讚 http://swcb.perfect.tw/Zone_Detail.aspx?id=1
8.農村再生歷程網 http://ep.swcb.gov.tw/ep/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