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引文獻
一、古籍
經部
《周易正義》,(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尚書正義》,(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尚書今註今譯》,屈萬里,(臺北:臺灣商務,1969年)。
《毛詩正義》,(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韓詩外傳》,〔漢〕韓嬰,(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畿輔叢書》本)。
《周禮注疏》,(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儀禮注疏》,(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禮記正義》,(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月令章句》,〔漢〕蔡邕著,〔清〕王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華菁叢書.漢魏遺書鈔本》)。
《春秋左傳正義》,(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畿輔叢書》本)。
《孝經注疏》,(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論語注疏》,(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孟子注疏》,(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四書讀本》,〔清〕蔣伯潛,(臺北:啟明書局印行,1952年)。
《中庸古本旁釋》,〔明〕王文祿,(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陵學山》本)。
《樂論》,〔晉〕阮籍著,〔清〕王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華菁叢書.漢魏遺書鈔本》)。
《樂書》,〔宋〕陳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樂緯》,〔清〕黃奭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漢學堂叢書》本)。
《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五雅全書》本)。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經義述聞》,〔清〕王引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王氏京師本影印,1995年)。
史部
《史記》,〔漢〕司馬遷,(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2005年)。
《前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後漢書》,〔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後漢書》,〔劉宋〕范曄著,〔唐〕李賢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紹興刊本,1976年)。
《三國志集解》,〔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民國〕盧弼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晉書》,〔唐〕房玄齡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宋書》,〔梁〕沈約,(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梁書》,〔唐〕姚思廉,(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隋書》,〔唐〕魏徵,(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舊唐書》,〔後晉〕劉昫,(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新唐書》,〔宋〕歐陽脩、宋祁,(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武英殿本)。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75年)。
《世本》,〔漢〕宋衷注,(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問經堂叢書》本)。
《國語》,〔東吳〕韋昭解,(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士禮居叢書》本)。
《貞觀政要》,〔唐〕吳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刊本,1966年)。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聚珍版叢書》本)。
《唐六典》,〔唐〕張九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通典》,〔唐〕杜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唐會要》,〔宋〕王溥,(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聚珍版叢書》本)。
《登科記考》,〔清〕徐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菁書院叢書》本,1995年)。
《登科記考補正》,孟二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別錄》,〔漢〕劉向,(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典集林》本)。
子部
《孔子家語》,〔魏〕王肅,(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臺北:藝文印書館,光緒辛卯刊本,2007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新語》,〔漢〕陸賈,(臺北: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
《鹽鐵論》,〔漢〕桓寬,(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岱南閣叢書》本)。
《鹽鐵論校注》,〔漢〕桓寬,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說苑》,〔漢〕劉向,(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漢魏叢書》本)。
《法言》,〔漢〕揚雄,(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漢魏叢書》本)。
《法言義疏》,汪寶榮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管子》,〔唐〕房玄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75年)。
《管子集校》,郭沫若、許維遹,(香港:龍門書店,1973年)。
《韓非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明嘉靖刊本,1975年)。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韓非子新校注》,陳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要籍集釋叢書》本)。
《琴操》,〔漢〕蔡邕,(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平津館叢書》本)。
《羯鼓錄》,〔唐〕南卓,(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樂府雜錄》,〔唐〕段安節,(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嘯旨》,〔唐〕孫廣,(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陽山顧氏文房》本)。
《淮南子》,〔漢〕劉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印影鈔北宋本,1975年)。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淮南子集釋》,何寧,(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呂氏春秋》,呂不韋,(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呂氏春秋新校釋》,陳奇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抱經堂叢書》本)。
《顏氏家訓集解》,王利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獨斷》,〔漢〕蔡邕,(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川學海》本)。
《容齋隨筆》,〔宋〕洪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續編《四部叢刊本》,1966年)。
《白虎通》,〔漢〕班固,(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抱經堂叢書》本)。
《學齋佔畢》,〔宋〕史繩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論衡》,〔漢〕王充,(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漢魏叢書》本)。
《齊東野語》,〔宋〕周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風俗通義》,〔漢〕應劭,(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兩京遺編》本)。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畿輔叢書》本)。
《夢溪筆談》,〔宋〕沈括,(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臺北:廣文,1968年)。
《初學記》,〔唐〕徐堅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淵鑑類函》,〔清〕張英、王士禛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魏遺書鈔》,〔清〕王謨,(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叢書菁華》本)。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教坊記》,〔唐〕崔令欽,(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古今說海》本)。
《教坊記箋訂》,〔唐〕崔令欽,任半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唐語林》,〔宋〕王讜,(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山海經》,〔晉〕郭璞,(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山海經箋疏》,〔晉〕郭璞撰,〔清〕郝懿行箋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8年)。
《異苑》,〔劉宋〕劉敬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唐闕史》,〔唐〕高彥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獨異志》,〔唐〕李冗,(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稗海》本)。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唐國史補》,〔唐〕李肇,(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楊太真外傳》,〔宋〕樂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明弦歌精舍如隱草堂刻本影印,1995年)。
《警世通言》,〔明〕馮夢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黃岡王氏》刻本影印,1995年)。
《高僧傳》,〔梁〕慧皎,(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
《大方等大集經》,〔北涼〕三藏曇無讖譯,(臺北:新文豐景印高麗大藏經,1982年)。
《大寳積經》,〔唐〕三藏菩提流志譯,(臺北:新文豐景印高麗大藏經,1982年)。
《雜阿含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臺北:密乘佛學會,1996年)。
《中論》,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2011年10月12日線上資料 )。
《老子道德經》,〔曹魏〕王弼注,(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聚珍版叢書》本)。
《莊子》,〔晉〕郭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列子》,嚴靈峰編撰,(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影印《正統道藏》本,1971年)。
《列子集釋》,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正統道藏》,白雲觀長春眞人編纂,(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集部
《楚辭》,〔漢〕王逸,(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趙尚輔校刊《湖北叢書》本)。
《阮籍集校注》,〔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嵇中散集》,〔晉〕嵇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新校元次山集》,楊家駱編,(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昌黎先生文集》,〔唐〕韓愈,(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據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1994年)。
《白氏長慶集》,〔唐〕白居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空同集》,〔明〕李夢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8年)。
《青溪集》,〔清〕程廷祚,(臺北:大西洋出版《金陵叢書》本,1970年)。
《文選》,〔梁〕蕭統,(臺北:藝文印書館《宋滈熙》本重雕鄱陽胡氏版,2007年)。
《文選》,〔梁〕蕭統著,〔唐〕李善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薈要》本,1965年)。
《古文苑》,〔宋〕章樵注,(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守山閣叢書》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黃岡王氏》刻本影印,1995年)。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纂,(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明隆慶本,1979年)。
《文苑英華辨證》,〔宋〕彭叔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全唐詩》,清聖祖御定,(臺北:文史哲出版,1987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北京:中華,1983年)。
《古賦辨體》,〔元〕祝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6年)。
《歷代賦彙》,〔清〕陳元龍,(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歷朝賦格》,〔清〕陸葇,(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文心雕龍》,〔梁〕劉勰,(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兩京遺編》本)。
《文心雕龍義證》,詹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詩品》,〔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7年)。
《四六話》,〔宋〕王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1965年)。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唐音癸籤》,〔明〕胡震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2年)。
《藝苑卮言》,〔明〕王世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賦話》,〔清〕李調元,(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函海》本)。
《歷代賦話校證:附復小齋賦話》,〔清〕浦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賦話六種.復小齋賦話》,〔清〕浦銑,(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
《讀賦卮言》,〔清〕王芑孫,《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74年)。
《碧雞漫志》,〔宋〕王灼,(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二、近人論著
毛水清:《唐代樂人考述》,(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王明居:《唐代美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范之:《呂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出版社,1987年)。
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臺北:廣文,1979年)。
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歷史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8年)。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年)。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徐昌洲、李嘉訓:《古典樂舞詩賞析》,(合肥:黃山書社,198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修海林、王子初:《樂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臺北:中華書局,2001年)。
張前:《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怡良:《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許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本冶等編寫,《中國道教儀式音樂史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臺北:樂友書房,1975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
黃體培:《中華樂學通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
萬光治:《漢賦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楊隱:《中國音樂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7年)。
蒲亨強:《神怪禮樂--正統道教科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蒙培元:《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註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
缪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簡宗梧、李時銘:《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韓高年:《詩賦文體源流新探》,(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韓鍾恩:《音樂美學與審美》,(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
關也維:《唐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龔妮麗:《音樂美學論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三、譯著
Jensen &; Jankowski原著,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Robert C.Olub原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鈴木虎雄撰,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蜂屋邦夫著,雋雪豔譯:《道家思想與佛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期刊論文
于浴賢:〈六朝樂舞賦評述〉,《漳洲師範學院學報》,第36期(2000年)。
王士松:〈兩漢音樂賦研究綜述〉,《安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
王曉衛:〈魏晉的樂賦及當時的看重清音之風〉,《貴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6期(2003年)。
史國良:〈兩晉音樂賦審美取向與表現簡析〉,《甘肅高師學報》,第14卷,第4期(2009年)。
史國良:〈論兩晉音樂賦的「樂教」思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12年)。
成慧慧:〈漢魏六朝樂舞賦的文化闡釋〉,《藝術百家》,第2期(2006年)。
李丹博:〈以「和」為美--評嵇康琴賦的美學思想〉,《文史哲》,第275期(2003年)。
李丹博:〈附聲測貌、泠然可觀--論王褒〈洞簫賦〉的藝術成就〉,《山西師大學報》,第30卷,第2期(2003年)。
李西林:〈唐代音樂繁榮的演變進程及其歷史價值〉,《交響--西安音樂學報》,第27卷,第2期(2008年)。
李時銘:〈作樂思想的理論及其實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
余江:〈〈七發〉--音樂賦的濫觴〉,《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
余江:〈妙音極樂、自然之和--成公綏〈嘯賦〉論〉,《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第8期(2005年)。
余江:〈自然至響千秋絕調--嵇康《琴賦》論〉,《暨南大學學報》,第16卷,第6期(2005年)。
何沛雄:〈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
邸宏香:〈略論《文選》中的漢代音樂賦〉,《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6期(2011年)。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州學刊》,(2009年1月1期)。
侯立兵:〈漢魏六朝音樂賦的文化考察〉,《零陵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
苟廷一:〈唐狀元張曙與巴中南龕山麓〈擊甌樓賦並序〉〉,《四川文物》,第3期(1998年)。
段幼平:〈略論陶淵明對「真」的人格和美學追求〉,《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5年)。
孫鵬:〈漢魏六朝音樂賦整理研究史述略〉,《渮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3期(2004年)。
孫鵬:〈漢魏六朝音樂賦命名、分類及範疇研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8年)。
夏春:〈淺析傅毅〈舞賦〉〉,《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
袁虹:〈論唐代音樂賦的尚理傾向〉,《河池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0年)。
袁家浚:〈兩篇不應被冷落的音樂短賦〉,《貴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0年)。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
郭慧娟:〈漢魏晉樂賦中音樂審美思想分析〉,《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張希濟:〈科舉制度的定義與起源申論〉,《河南大學學報》,第47卷,第5期(2007年)。
張新:〈嘆仙律神韻,尋夢幻人文〉,《中華民樂團佛文化音樂會概述》,2012年。
張巍:〈漢魏六朝音樂賦中的審美思想〉,《船山學刊》,第64期(2007年)。
許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辭賦研究》,(2008年)。
許志剛、楊允:〈〈洞簫賦〉與〈長笛賦〉文藝思想研究〉,《文學評論》,第2期(2010年)。
商偉:〈論初唐詩歌的賦化現象〉,《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1986年)。
陳功文:〈論漢晉音樂賦對楚辭的繼承及演變〉,《許昌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1年)。
陳功文:〈論漢晉音樂賦序的價值〉,《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4卷(2012年)。
陳功文:〈論漢晉音樂賦的藝術特色〉,《鎮江高專學報》,第25卷,第1期(2012年)。
陳功文:〈論漢晉音樂賦的社會功用〉,《許昌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2年)。
陳章錫:〈儒家的音樂思想探源〉,《鵝湖月刊》,第23卷,第7期(1998年)。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99年)。章雯:〈論《文選》音樂賦〉,《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5年)。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第3期(1990年)。
彭岩:〈成公綏〈嘯賦〉的音樂美學思想初探〉,《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7年)。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楊允:〈〈長笛賦〉藝術特色探索〉,《渤海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
萬志全:〈漢魏六朝琴賦的音樂美學思想〉,《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26期(2009年)。
廖志超:〈絃外之音--嵇康〈琴賦〉析論〉,《文與哲》,第8期(2006年)。趙治中:〈阮籍與陶淵明的比較〉,《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
劉元亮:〈漢樂器賦顯示的漢代器樂文化〉,《中國文化研究》,第5期(1994年)。
劉志偉:〈《文選》音樂賦創作程式與美學意蘊發微〉,《西北師大學報》,第33卷,第5期(1996年)。
劉琦:〈《文選》音樂六賦三題〉,《長春師院學報》,第4期(1995年)。
劉偉生:〈嵇康〈琴賦〉的理論內涵與價值〉,《船山學刊》,第70期(2008年)。
諸葛文:〈空與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修身養性 心悟人生真諦》,第五課。
鄭志明:〈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臺北:地區發展與環境改造研討會,2001年)。
薛冬艷:〈虛空之辨,兼及呂溫〈樂出虛賦〉虛空觀的探討〉,《交響--西安音樂學報》,第24卷,第3期(2005年)。
謝曉濱、姚品文、陳洁:〈以〈箏賦〉看漢魏六朝的箏樂文化〉,《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
韓暉:〈《文選》音樂賦類名與蕭統音樂觀探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06年)。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逢甲大學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
簡宗梧:〈唐律賦之典律〉,《逢甲大學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簡宗梧:〈賦之今昔〉,《重慶工商大學中國韻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簡宗梧:〈試論賦體設辭問對之進程〉,《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收入許結主編,《中國賦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羅家湘:〈漢賦中的琴瑟〉,《古代文學研究》,第4期(2007年)。
五、學位論文
王士松:〈漢賦中的音樂世界〉,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史國良:〈兩晉音樂賦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宋豪飛:〈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何美諭:〈魏晉樂論與樂賦音樂審美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林恬慧:〈先唐樂器賦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孫鵬:〈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袁虹:〈唐代音樂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黃潔莉:〈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黃韻如:〈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中央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楊佩螢:〈從六朝樂賦再探文學抒情傳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董蕊:〈魏晉音樂賦初探〉,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貝妮:〈〈笙賦〉的音樂學研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戴伊澄:〈文選音樂類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