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俊榮
論文名稱:吳敏顯鄉土書寫及其文化活動研究
指導教授:陳信元陳信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吳敏顯故鄉書寫鄉土情懷宜蘭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旨在探討與分析吳敏顯作品中所蘊含的鄉土情懷及其文化活動。在形式上,從散文裡探求吳敏顯寫作時的風格、修辭特質、修辭旨趣和意象觀;在內容上,從小說和類報導文學中加以析解吳敏顯的鄉土情懷。除了經由書寫之外,還更進一步觀察吳敏顯的文化活動,了解他是以何種角度去關懷家鄉並將之落實於行動中。
全文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先從台灣鄉土文學談起,再說明筆者研究吳敏顯作品的動機與目的,接著歸納所有相關的研究評論。第二章則是從散文的形式、風格、修辭與意象觀上,去探究吳敏顯早期的作品特色,帶出他以優美的文字所描繪的美麗鄉景。第三章再解析吳敏顯的短篇小說作品集《沒鼻牛》,透過小說中人物的對話、情節的安排,以及場景的描寫,了解雖然使用的寫作體裁不同,吳敏顯一樣能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他對於家鄉與兒時記憶的深深眷戀。第四章所談到的是吳敏顯的類報導文學,先分辨「區域」與「鄉土」的概念差異,其次說明蘭陽地區報導文學的特色,再藉著分析他近期作品的書寫題材,以了解吳敏顯對於故鄉情感的停駐與流動,並發掘出另一種書寫家鄉的類型。第五章所探討的重點則跳脫文本,直接以吳敏顯的文化活動為主,除了觀察在他的成長歲月裡與文學的互動外,也探看吳敏顯是如何在各種研習場合及課堂上,身體力行他對於家鄉的愛與情,並傳達給同在一塊土地上的晚輩們。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對於吳敏顯的分析。
吳敏顯的作品之所以能傳達濃厚的鄉土之愛,而他也被定位為足以代表宜蘭的鄉土作家之一,原因便是在於他面對家鄉景物時所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見到社會變遷破壞家鄉草木時產生的不捨,以及對於保存家鄉傳統文化和記憶不遺餘力。他的作品不僅反映出濃厚的鄉土意識,同時也為家鄉在時代變遷之餘留下紀錄;在描寫鄉土景物之餘,更加關注家鄉歷史的保存。因此本文透過分析吳敏顯各時期的作品,了解他的書寫特色,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在黃春明、簡媜等知名度較高的宜蘭作家外,認識這位同樣出身於蘭陽平原並默默深耕數十年的宜蘭作家,也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鄉土的關注,並更關切自己生長的土地,將關懷家鄉之情傳承下去。

吳敏顯散文及其文化活動研究
摘要………………………………………………………………………………Ⅰ
目次………………………………………………………………………………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三、研究限制………………………………………………………………………4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一、專書……………………………………………………………………………5
二、期刊論文………………………………………………………………………11
三、學位論文………………………………………………………………………1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17
一、研究範疇………………………………………………………………………17
二、研究方法………………………………………………………………………18
第四節 章節架構………………………………………………………………19
第二章 吳敏顯散文中的藝術…………………………………………22
第一節 散文的風格……………………………………………………………23
一、散文創作………………………………………………………………………23
二、散文類型………………………………………………………………………24
第二節 散文的修辭特質……………………………………………………29
一、語言特質………………………………………………………………………29
二、文學性…………………………………………………………………………30
三、裝飾性…………………………………………………………………………31
四、延展性…………………………………………………………………………31
第三節 散文中的修辭旨趣…………………………………………………32
一、練形……………………………………………………………………………32
(一)規格美………………………………………………………………………33
(二)錯落美………………………………………………………………………35
二、練音……………………………………………………………………………36
三、練意……………………………………………………………………………38
第四節 散文中的意象觀……………………………………………………40
一、感官式意象……………………………………………………………………41
(一) 視覺意象……………………………………………………………………41
(二)聽覺意象……………………………………………………………………42
(三)觸覺意象……………………………………………………………………43
(四)嗅覺意象……………………………………………………………………43
(五)味覺意象……………………………………………………………………44
二、心理式意象……………………………………………………………………44
(一)概念形意象…………………………………………………………………44
(二)情緒式意象…………………………………………………………………45
第三章 吳敏顯小說《沒鼻牛》的鄉土書寫……………………48
第一節 淳樸的鄉人……………………………………………………………51
第二節 美好的鄉景……………………………………………………………54
第三節 鄉土的民俗……………………………………………………………59
第四章 吳敏顯報導性文學的故鄉書寫…………………………66
第一節 「鄉土」與「區域」概念辨析……………………………………67
一、「鄉土」的概念………………………………………………………………67
二、「區域」的概念………………………………………………………………69
三、蘭陽地區文學特質……………………………………………………………70
第二節 報導文學與地誌書寫的聯結……………………………………72
一、宜蘭地區的報導文學…………………………………………………………72
二、吳敏顯的報導文學……………………………………………………………75
第三節 故鄉的書寫及報導…………………………………………………76
一、古蹟、古道、民俗與歷史……………………………………………………77
(一)古蹟…………………………………………………………………………78
(二)古道…………………………………………………………………………81
(三)民俗…………………………………………………………………………83
(四)歷史…………………………………………………………………………85
〈五〉人物…………………………………………………………………………88
(六)鄉野傳奇……………………………………………………………………89
二、生態環境………………………………………………………………………90
第五章 吳敏顯的文化活動……………………………………………94
第一節 文耕筆讀的歲月……………………………………………………95
第二節 探索宜蘭河…………………………………………………………104
第三節 書寫宜蘭情…………………………………………………………109
第六章 結論………………………………………………………………114
參考書目………………………………………………………………………121
附錄一 吳敏顯訪談紀錄………………………………………………126
附錄二 吳敏顯大事年表………………………………………………134

參考書目
吳敏顯著作
吳敏顯,《弦月谷》(台北:光啟社,1971年)。
吳敏顯,《靈秀之鄉》(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吳敏顯,《青草地》(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吳敏顯,《與河對話》(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0年)。
吳敏顯,《逃匿者的天空》(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4年)。
吳敏顯主編,《蘭陽文萃——第一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4年)。
吳敏顯,《老宜蘭的腳印》(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5年)。
陳阿清、蘇立春、陳維鸚、李惠玫主編:《平原的鑼鼓聲——宜蘭社大「書寫宜蘭班」學員作品集》(宜蘭: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2005年)。
吳敏顯,《沒鼻牛》(台北:歷史智庫出版社,2006年)。
吳敏顯,《老宜蘭的版圖》(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7年)。
吳敏顯,《宜蘭大病院的故事》(宜蘭:行政院衛生署宜蘭醫院,2007年)。
吳敏顯、徐惠隆、陳建宇,《太平山的故事》(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7年)。
吳敏顯主編,《在這裡‧在那裡——大家來寫龜山島》(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7年)。
吳敏顯,《宜蘭河的故事》(宜蘭:宜蘭縣蘭陽博物館,2010年)。
一、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高上秦主編,《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陳銘磻主編,《大地阡陌路》(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盧瑋鑾,《不老的繆思——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香港:天地圖書,1993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藝文與環境: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沈思錄》(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邱阿塗,《談文說藝話蘭陽》(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徐惠隆,《走過蘭陽歲月》(宜蘭:常民文化,199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陳映真、曾建民編,《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年)。
宋隆全主編,《文學對話錄:與蘭陽作家有約(下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蘇麗春,《日出蘭陽——宜蘭縣籍作家身影系列》(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0年)。
蘇麗春主編,《文學旅行者——作家的蘭陽探索》(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1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向陽、須文蔚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陳義芝,《散文教室》(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陳室如,《文為心聲——現代散文評論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林正芳,《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4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財團法人台灣文學基金會,2007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許悔之主編,《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二、期刊論文
祝建太,〈溫馨富情味的鄉土小說——評吳敏顯《沒鼻牛》〉,《文訊》,第257期(2007年3月),頁114、115。
鄭定國,〈在地言宣,在地書寫--談臺灣區域文學〉,《文訊》,第261期(2007年7月),頁47、48。
陳水福,〈台灣古典散文的總彙——《全臺文》簡介〉,《國文天地》,第273期(2008年2月),頁105~108。
羅詩雲,〈番人、雨水、桃花源--試論清代宜蘭古典詩歌的取向與特色〉,《國文天地》,第283期(2008年12月),頁70~76。
許琇禎,〈新聲迴路——世紀初(1999~2007)小說創作蠡測〉,《文訊》,第280期(2009年2月),頁57~60。
顏崑陽,〈21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第280期(2009年2月),頁50~56。
徐惠隆,〈縱手放意,無心而得——訪吳敏顯〉,《文訊》,第313期(2011年11月),頁45~53。
三、學位論文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賴紀穎,〈宜蘭地區俗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倪鈺婷,〈日本統治時期在宜蘭之史蹟考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栩杰,〈文本重構-高速公路時代的宜蘭〉(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5年)。
沈宗翰,〈宜蘭地方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敬妤,〈宜蘭市民參與宜蘭河環境保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羅詩雲,〈秘密的流浪人—試論李望洋《西行吟草》中的蘭陽鄉戀〉(台北: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6年)。
蘇芳玉,〈宜蘭民眾對北宜高通車的認知與態度-地域認同之省思〉(宜蘭: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翟憶平,〈九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發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呂禮全,〈黃春明小說中的「鄉土」書寫〉(宜蘭:佛光大學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顏鈺亭,〈「文化立縣」下的地方歷史書寫─以《宜蘭文獻雜誌》為中心(1993-200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賴紀穎,〈宜蘭地區俗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