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原典
失譯,《般泥洹經》,CBETA, T1, No.6
失譯,《別譯雜阿含經》,CBETA, T2, No.101
後漢,支曜譯,《阿那律八念經》, CBETA, T1, No.46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CBETA, T4, No.201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CBETA, T30, No.1564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 CBETA, T2, No.99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CBETA, T22, No.1421
梁,慧皎譯,《高僧傳》,CBETA, T50, No.2029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佛說善生子經》, CBETA, T1, No.17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CBETA, T1, No.26
東晉 瞿曇僧伽譯,《增壹阿含經》,CBETA, T1 ,No.125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CBETA, T4, No.202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CBETA, T24, No.1488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CBETA, T49, No.2034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CBETA, T3, No.159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 CBETA, T11, No.310
唐,釋法顯譯,《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374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CBETA, T29, No.1558
唐,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1579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CBETA, T54, No.2128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CBETA, T55, No.2154
元,妙源,《虛堂和尚語錄》,CBETA, T47, No.2000
元,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2008
二、專書
(一)西文譯著
Armstrong, John著,陳信宏譯,《如何不為錢煩惱》。台北:先覺,2013。
Anielski, Mark著,林瓊等譯,《幸福經濟學──創造真實財富The Economic of Happiness —Building Genuine Wealth》。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Conze, Edward著,山口益等譯,《基礎佛學論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1冊,1987年。
Conze, Edwar著,胡國堅譯,《佛教的本質及其發展》,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2冊,1988年。
Durkheim, Émile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Dasgupta, Surendranath著,林煌洲譯,《印度哲學史》,台北市:編譯館,1996年。
Giddens, Athony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在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頁213。台北:遠流,1994。
Kinsley, Michael主編,李芳齡譯,《從貪婪到慈悲》,台北:天下雜誌,2009。
Levine, Robert原著,林大容譯,《「金錢能買快樂嗎?」》,台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02。
Robbin, Johns著,蔡孟璇譯,《新好生活The New Good Life》。台北:法鼓文化,2011。
Schumacher, E. F.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2000。
Veblen, Thorstein原著,李華夏譯,《有閒階段論》,台北:左岸文化。2007。
Wann, David,李宜真譯,《生活越簡單越富足Simple Prosperity》。台北:商周,2010。
Weber, Max著,《宗教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1993。
Weber, Max著,《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I)(II),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1996。
Weber, Max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2007。
(二)日文譯著
木村泰賢著 ,釋演培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78。
木村泰賢著,巴壺天、李世傑合譯,《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台北:協志工業,1990年。
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0年,六版。
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水野弘元,「佛教と經濟〉,《佛教經濟研究》,1980。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1988。
水野弘元著,釋達和、陳叔慧合譯,《佛教的原點》,台中:恆沙出版,1992。
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佛典成立史》,台北:東大,1995。
水野弘元著,釋見憨、陳信憲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嘉義:香光書鄉,1995年。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台北:靈山,1996年。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2002。
水野弘元著,釋達和譯,《巴利語佛典精選》,台北:法鼓文化,2005。
玉城康四郎主編,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台北:幼獅,1985。
平川彰,《原始佛教》,京都市:平樂寺書店,2002。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宇井伯壽等著,張曼濤主編,《原始佛教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4冊。台北:大乘文化,1980。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6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
陳榮貴譯,〈日本近代經濟學研究會編〉,《世界十五大經濟學》。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
野上俊靜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述》。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道端良秀著,李孝本譯,《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台北:大乘文化,1980。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88。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1986。
(三)中文著作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0。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選集》(下)。台北:正聞,1982。
太虛大師,出版年不詳,《太虛大師全書》第2、3、24、29冊。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台北:佛光,1997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點校,《雜阿含經》。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9年。
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台北:允晨文化,1993。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1983。
印順法師,《佛在人間》。新竹:正聞,1990。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1991。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9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聞,1994。
印順法師,《戒律學論集》。台北:正聞,2004。
印信法師,《圖解阿含經》。中國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全佛編輯部主編,《雜阿含經》,台北:全佛文化,1997。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頁18。台北:大千,2003。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余德慧等著,《中國人的幸福觀》。台北:張老師,1999。
吳永猛,《中國佛教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5。
吳俊才,《印度史》。台北:三民,1981。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佛光山開山二十周年紀念特刊》,頁623。高雄:佛光文化,1988。
李華夏譯,《蓋布烈斯富裕社會的迷思》。台北:三民書局,1997。
李鵬,《一次讀完25本經濟學經典》。台北:靈活文化,2003。
季羨林,〈商人與佛教〉,《季羨林學術著作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季羨林,《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林煌洲,《印度思想文化與佛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
林朝成,〈消費倫理與佛教戒律〉,《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2005。
林華德,《追求幸福人生─揭開現代經濟學的面紗》。台北:雙葉書廊,2007。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人間佛教》。高雄:佛光文化,1997。
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皆大歡喜》。台北:佛光文化,1999。
周憲文,《國富論》。台北:台灣銀行發行,1974。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海濤法師,《心靈財富1》,台北。中華印經協會,台灣生命電視台,2012
海濤法師,《心靈財富2》,台北。中華印經協會,台灣生命電視台,2011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台北:大乘文化,1977。
郭良鋆,《佛陀與原始佛教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西鎮譯,《雜阿含經白話譯解(一、二)》。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2003。
莊春江,《南、北傳雜阿含經選讀》。高雄:莊春江,2005。
陳兵、尹力等編著,人間佛教。河北:佛教協會,2002。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頁23-24。台北:現代禪,2003。
湯用彤,《漢文佛經中的印度哲學史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21世紀》。台北:聯經,1991。
黃俊威,《無我與輪迴》。中壢:圓光出版社,1995。
黃家樹,《雜阿含經導讀》。香港: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集團,1996。
黃懺華,《印度哲學史綱》。台北:真善美出版,1975。
慈惠法師,《佛經概說》。台北:佛光文化,1998。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
聖嚴法師,《不一樣的社會關懷》。台北:法鼓文化,2006。
楊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東初出版,1997年,修訂版。
楊郁文,《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新店:甘露道出版社,2000。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頁10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1995。
熊秉元,《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台北:INK印刷出版,2005。
劉淑芬,《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01。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劉瑞華,《財富的文化經濟學》。台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02。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頁111,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台北:商鼎出版社,1994。
釋星雲,《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釋從信,《阿含經的疑難》。新北:圓明,1995。
釋證嚴,《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二集》。台北:九歌文化,1992。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釋天襄,《《雜阿含經.受相應》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
三、期刊論文
方廣錩,〈初期佛教的五陰與無我〉。《中國佛學論文集》,1984年版,頁364-379。
王江武,〈印度原始佛教倫理的結構分析〉。《上海師範大學法商學院教師論文集》,1999年11月,頁608-605。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香編譯組譯,〈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香光莊嚴》70,2002年6月,頁114-135。向捨,〈法海一滴─《阿含經》的根本解脫之道:觀五陰〉。《普門》218期,民1997年11月,頁65-68。
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狀況〉。《現代佛學》,1956年5月,頁30-27。
吳永猛,〈《阿含經》中的印度經濟社會〉。《華岡佛學學報》6,1983,頁203-225。何建明,〈人間佛教的百年回顧與反思──以太虛、印順和星雲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08,2006,頁15-24。
孟令朋,〈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人間佛教的特質與星雲大師的人格〉,《普門學報》第5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姚衛群,〈佛教的倫理思想與現代社會〉。《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3月,頁85-92。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普門學報》第1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0。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普門學報》第23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能仁正顯,〈《阿含經》:大乘菩薩思想的形成與展開〉。《親鸞的人間:光華會宗教研究論集‧3》2002年4月,頁183-222。
張昭仁,〈《阿含經》教的人間義〉。《慧炬》247期,1985年1月,頁7-10。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1,2001,頁297-343。黃柏棋,〈初期佛教梵行思想之研究〉。《正觀雜誌》42,2007,頁5-70。楊郁文,〈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1988年10月,頁1-63。葛兆光,〈佛教倫理與中國民間生活——關於一個韋伯式問題的討論〉。《學人》8,1996年版,頁85-106。虞愚,〈釋迦牟尼所處的社會和他的思想學說中的幾個顯著的特色〉。《現代佛學》,1959年9月,頁11-20。
鄭學禮、李明芳譯,〈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年10月,頁369-381。賴永海,〈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普門學報》40卷第2期,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頁273-288。學愚,〈佛法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建立〉。《2008年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8,頁24-1~24-15。
證觀,〈從《阿含經》看佛教的無我思想〉。《香港佛教》318期,1986年11月,頁7-12。釋見曄,〈以憨山為例嘆就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學報》第2期,1998,頁231-249。釋昭慧、釋性廣,〈出世與入世的無諍之辯--評如石法師之「台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2002年,頁27-149。釋繼雄,〈初期佛教的經濟理論〉。《諦觀》78,1994,頁23-67。釋融真,〈從佛世時的佛教看未來台灣原始佛教的發展〉。《慈雲演音》第29卷第2期,總號第290期,2000,頁39-47。
四、學位論文
阮氏雪,《《雜阿含經》無我說及無我正觀禪修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2。
林宜璇,《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頁26。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1996。林琦瑄,《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為說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1999。
邱麗卿,《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佛光山金光明寺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0。
涂均翰,《佛教對個人同一性與自我觀念之批判──以《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台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8。
陳殿中,《身心苦樂的觀察學理-以《雜阿含經》爲主要依據》。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張李玲麗,《初期佛教財富觀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曾齡儀,《人間佛教的現代性》,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黃慧美,《初期佛教生天思想研究》,臺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美英,《初期教法弘傳之開展--以漢譯《雜阿含經》雜阿含經之信為趣向解脫道之修學》。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1。
董靜宜,《《雜阿含經》無常法門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劉玉燕,《大乘菩薩「入世性」之研究—以六波羅蜜為論述範圍》,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趙淑真,《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趙淑華,〈《阿含經》的慈悲思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賴麗美,《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臺北: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蕭灯堂,《《雜阿含經》無我觀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五、網路資源/電子書/電子資料庫
水野弘元著,如實譯,〈原始佛教的特質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ncfj/a/200712/2685.html (2012.11.20)
印順法師,妙雲集系列
http://www.yinshun.org.tw/write_published.htm (2012.11.20)
依淳,〈《善生經》對現代倫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啟示
http://www.fjnet.com/pty/xqsd/200812/t20081227_98580.htm (2012.11.20)
淨因法師,〈論佛教的財富觀〉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4525 (2012.11.20)
海濤法師,《海濤法師弘法講義-2009年》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382 (2012.11.20)
海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2605 (2012.11.20)
張西鎮,《雜阿含經白話譯解》
http://www.fjdh.com/wumin/2013/03/103210216534.html (2013.04.17)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9578.html (2012.11.20)
釋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制〉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jlyg/y1/200803/4569.html (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