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文獻(依時代排列)
晉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隋 智顗著;李安校釋:《童蒙止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唐 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3月四版)。
宋 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9月五版)。
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明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明 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明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 文秉:《先撥志始》(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0月再版)。
明 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10日)。
明 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3年7月初版)。
明 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明 沈一貫:《老子通》(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 沈一貫:《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 沈一貫:《敬事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 沈一貫:《喙鳴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 沈一貫:《喙鳴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 沈一貫:《新科李太史選釋國策三注旁訓評林》,《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史部第12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 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附觀老莊影響論一名三教源流異同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
明 釋德清:《中庸直指》,《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第十六冊《中庸彙函》(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明 釋德清:《大乘起信論直解》(台北:臺灣印經處,1958年10月初版)。
明 釋德清:《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卍續藏》第十二冊1至15卷;《卍續藏》第十三冊16至67卷;《卍續藏》第十四冊68至80卷(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明 釋德清:《金剛經決疑》,《卍續藏》第三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明 釋德清:《般若心經直說》,《卍續藏》第四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明 釋德清:《妙法蓮華經擊節》,《卍續藏》第四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明 釋德清:《妙法蓮華經通義》,《卍續藏》第四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明 釋德清:《楞嚴經通議》(台中:青蓮出版社,1997年)。
明 釋德清:《性相通說》(台北:大千出版社,1999年4月)。
明 釋德清:《圓覺經直解》(台南:和裕出版社,2002年)。
明 釋德清:《肇論略注》(台北:佛教出版社)。
明 福善記錄、福徵述疏:《憨山大師年譜疏註》(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
明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明 釋性通:《續修四庫全書˙南華發覆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 釋性通:《古今禪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9年)。
清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清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初版)。
清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9月)。
清 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清 紀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台北:世界書局)。
清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
清 方苞:《欽定四書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 宣穎:《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7月初版)。
清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7月初版)。
清 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12月30日初版)。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11月)。
民國 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民國 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民國 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
二、學術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1月再版)。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方勇:《莊學史略》(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9月初版)。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初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初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玲月:《憨山大師的生死觀》(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3月初版)。
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4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
任繼愈:《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月)。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10月初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4月初版)。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鑒:《中國明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焯然:《明史散論》(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
杜保瑞:《莊周夢蝶》(台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季芳桐:《泰州學派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12月初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岡田武彥:《宋明哲學の本質》(東京:木耳社,昭和59年11月20日)。
帕瑪著;潘德榮譯:《詮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林繼平:《王學探微十講》(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7月)。
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2月初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郎擎霄:《莊子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初版)。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校訂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初版)。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2月)。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再版)。
荒木見悟:《佛教と陽明學》(東京:株式會社第三文明社,1990年7月30初版)。
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社,1984年)。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31日初版)。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曹秉仁:《四明方志叢刊:寧波府志(三)》(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10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10日初版)。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2月)。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野上俊靜:《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二版)。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修訂版)。
陳榮波:《哲學、語言與管理》(桃園:逸龍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初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4月二版)。
費振鐘:《墮落時代—重讀大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湛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2月臺一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楊軍:《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年11月初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再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
劉季倫:《李卓吾》(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12月)。
劉笑敢:《道教》(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12月初版)。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增訂版)。
蔡金昌:《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1月二版)。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鄧瑞全、王冠英編著:《中國緯書綜考》(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7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重印四版)。
錢穆:《莊老通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繆天綬選註:《明儒學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2月臺五版)。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臺一版)。
羅蘭˙巴爾特:《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選》(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4月1日初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11月)。
釋曉雲:《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1983年11月再版)。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科學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10月30日初版)。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中文論文
李懿純:《憨山德清註莊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夏清瑕:《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4月初版)。
崔森:《憨山思想研究》(四川聯合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4月初版)。
張玲芳:《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15日)。陳松柏:《憨山禪學之研究—以自性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2月)。陳運星:《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陸冠州:《泰州學派化俗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曾瓊瑤:《憨山治妄工夫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黃文樹:《泰州學派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1997年1月)。黃申如:《晚明諸子學的復興—以道家的儒學化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釋會雲:《釋德清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以《莊子內篇註》為中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月)。(二)外文論文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
(三)中文期刊
王克嬰:〈明末浙黨領袖沈一貫簡論〉,《南開學報》1999年第3期。
王志遠:〈唐宋之際「三教合一」的思潮〉,《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
王紅蕾:〈憨山德清注《莊》動機與年代考〉,《北方論叢》2007年第2期。
王開府:〈憨山德清儒佛會通思想述評—兼論其對《大學》、《中庸》之詮釋〉,華梵大學哲學系《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1998年12月26日。王鐳:〈儒佛道三教的研究〉,《道教文化》1981年5月第3卷第1期。史繼忠:〈儒道佛的紛爭與融合〉,《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任昉:〈明末的黨爭與三案〉,《歷史百題》。
任繼愈:〈佛教與儒教〉,《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
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社會科學戰線(歷史學研究)》1996年第1期。
江心力:〈明朝內閣官僚群體形成因素析論〉,《史學叢刊》1996年第3期。
江燦騰:〈晚明佛教復興運動背景的考察—以憨山德清在金陵大報恩寺的磨鍊為例〉,《東方宗教研究》1987年9月第1期。江燦騰:〈晚明憨山德清中興曹溪祖庭及其周邊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6年9月第28期。李霞:〈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24卷第5期。
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論〉,《安徽史學》,2001年第1期。
李曦:〈釋德清《道德經解》評述〉,《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3期。
林文彬:〈宗密《原人論》三教和會思想初探〉《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夜間部學報》1997年11月第3期。林文彬:〈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初探〉,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001年6月第31期。林順夫:〈推門落臼:試論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注》〉,《清華學報》2004年12月第2期。林聰舜在〈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1987年12月第5卷第2期。
邱敏捷:〈憨山《莊子內篇注》之特色〉,《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9月第258期。段亞利、覃敏:〈論明代沈鯉的政治人生〉,《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第26卷第2期。
洪修平:〈論道家思想的曲折發展及其現代意義—以儒佛道三教關係為視角〉,《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
洪修平:〈儒道佛三教與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哲學與文化》1992年2月第19卷第2期。
唐大潮:〈「三教合一」思想成因初探〉,《宗教哲學》1997年1月第3卷第1期。夏清暇:〈從憨山和王陽明的《大學》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內在深度〉,《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8卷第6期。
孫雪霞、何光順:〈「以莊解莊」方法論淺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
荒木見悟:〈陽明學的心學特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2年12月。荒木見悟:〈憨山德清の思想〉《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1980年9月1日。
常成:〈明代科舉制與八股文評價論述〉,《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10月第9卷第5期。
張勇:〈再論明萬曆朝黨爭的起源〉,《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10月第21卷第5期。
張洪興:〈論明代中後期莊子學的勃興及其表現特徵〉,《蘭州學刊》2012年1月。
張學智:〈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郭武:〈明清雲南儒釋道三教合流簡論〉,《宗教哲學》1996年4月第2卷第2期。陳松柏:〈憨山老學之思考方式與世間特質〉,華梵大學哲學系《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2002年7月。陳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論稿〉,《鵝湖》1989年10月第15卷第4期。曾瓊瑤:〈憨山「即念而修」之對治妄念工夫研究〉,台北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09年。
黃紅兵:〈沈一貫的莊學思想研究〉,《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2月第29卷第1期。
黃紅兵:〈釋德清和釋性通二人的莊學思想及其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裘樟鑫:〈嘉興的詩僧,嘉興的僧詩〉,《嘉興日報》2009年7月23日。
廖肇亨:〈從「清涼聖境」到「金陵懷古」—由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0年9月第37期。
熊召政:〈籌國無成疑燕雀—記老滑頭沈一貫〉,《明清史事》。
劉海濤、謝謙:〈明代《莊子》接受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月總第219期。
劉海濤:〈《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明代《莊子》書目匡補〉,《圖書館雜誌》2009年第5期。
劉海濤:〈憨山德清注《莊》時間相關問題再論—兼與王紅蕾博士商榷〉,《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劉學智:〈「三教合一」義蘊辨微—兼談心性論與當代倫理實踐〉,《宗教哲學》1995年10月第1卷第4期。蔡振豐:〈憨山德清的禪悟經驗與他對老莊思想的理解〉,《法鼓人文學報》2006年12月第3期。鄭志明:〈莊子〈齊物論〉的三籟說〉,淡江大學:「《莊子齊物論》研究」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9日。
蕭振邦:〈莊子〈齊物論〉的三種解讀面相之釐清〉,淡江大學中文系:「莊子〈齊物論〉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9日。
簡光明:〈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中國學術年刊》1994年3月1日第15期。
簡光明:〈莊學註疏「回歸原典」的方法及其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009年3月第32期。
簡光明:〈陳治安探求《莊子》本義的方法〉,《中國學術年刊》2009年9月第31期(秋季號)。
顏崑陽:〈莊子思想與般若思想比較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78年3月。魏月萍:〈三教交涉的詮釋法則難題—評徐聖心著《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東吳哲學學報》2012年2月第25期。
蘇曉旭:〈《南華發覆》與《莊子內篇注》釋義比較及成書年代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
蘇曉旭:〈《南華發覆》與《莊子內篇注》釋義比較及成書年代考—以《逍遙遊》篇為例〉,《法制與社會》2009年10月(中)。
(四)外文期刊
Wu, Pei-Yi. “The Spiritual Autobiography of Te-Ching.”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Ed. Wm. Theodore de Ba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67-92.
四、研究報告
簡光明:「明代莊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4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