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併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2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漢】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
【漢】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魏】阮籍著:《阮嗣宗集》,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晉】張湛注:《列子》,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 月
【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台北:七略出版社,2005年2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世界書局編輯部主編:《新校三國志注》, 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5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7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唐】魏徵等撰:《隨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7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世界書局編輯部主編:《新校後漢書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宋】司馬光撰、洪北江主編:《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9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2月
【清】焦循撰、楊家駱主編:《周易注疏及補正》,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4月
【清】惠棟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補注》,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8月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
二、專書(按書名筆劃排列)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10月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裴傳永:《王弼與魏晉玄學》,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
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九龍: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7月
王師初慶:《中國文字結構─六書釋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杜保瑞:《反者道之動》,新店:鴻泰圖書公司出版部,1995年7月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1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1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
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9月
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張成秋:《老子王弼學》,台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年12月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疏證》,台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8月
嚴靈峰:《老莊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6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鄔昆如:《形上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
曾仰如:《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容希白譔集:《金文編》,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6月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9月
陳新雄:《訓詁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4月
Robert E. Slavin著、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月
王曉波、張純合撰:《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趙師中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及《易傳》之「一」意涵的轉化與發展〉,新莊:《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7年6月,頁89─132
呂惠鈴:〈王弼《老子注》之「體用」義探析─兼論與崇本舉末、崇本息末之理論關係〉,台北:《有鳳初鳴年刊》第七期,2011年7月,頁101─114
楊穎川:〈王弼哲學對「有」的肯認─「有無」關係再探〉,山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五期,2007年9月,頁27─29
陳瑞新:〈王弼之「無」做為本體的具體涵義新探〉,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三期,2009年3月,頁16─19
劉季冬:〈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思想探微〉,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3年7月,頁20─24
蔣麗梅:〈王弼老子注的「崇本息末」思想〉,北京:《蘭州學刊》第五期,2007年5月,頁43─45
沈艷華、任國升:〈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探微〉,河北:《河北大學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10年4月,頁131─133
程遼:〈「以無為本」:王弼政治倫理的價值理念〉,重慶:《延安大學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11年6月,頁31─41
王師金凌:〈論王弼的「崇本息末」〉,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2001年10月,頁475─506
梁梅華、朱愛蓮:〈論王弼的「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思想〉,重慶:《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10年1月,頁64─67
吳永、劉晗:〈論王弼《老子注》的形成與玄學背景下的儒道融通〉,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十一卷,第三期,2011年5月,頁109─114
(二)學位論文
劉鳳萍:《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6月莊立綺:《王弼老學之本體詮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6月賴甯麗:《王弼老子注對原始老子思想的化用》,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2009年6月袁長瑞:《老子道德經思想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1年5月
洪性燁:《老子「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1年6月許星媛:《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8年5月吉秀珉:《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6月吳馮吉:《老子道論思想的指標:無為、自然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