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6: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琬韻
研究生(外文):Huang,Wanyun
論文名稱:王弼注《老》之「崇本息末」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Discussion of “Chung Ben Shi Mo” Concept From Wang Bi Notes on “Lau”
指導教授:趙中偉趙中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au,Jungwei
口試委員:王志楣許朝陽
口試委員(外文):Wang,JrmeiShiu,Chauyang
口試日期:2013-01-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王弼老子注崇本息末
外文關鍵詞:Wang biLau tz notesWuYouChung ben hi m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與思想均蓬勃發展的時代,更是道家思想重要的轉變期,王弼老學思想便是在此自由的學術風氣中蘊育而成。政治的動盪不安,使士人轉向精神心靈的修養,崇尚玄遠、雅好清談。希望能擺脫一切禮法與名教的拘限,道家思想遂於此時代背景中,成為魏晉士人挺立生命價值的依託。
而王弼天賦異稟,在短暫的二十四年生命裡,分別為《易》、《老》、《論語》做注。其《老子注》重在周延的把握住《老子》一書之旨趣;《微旨例略》則在於提綱挈領的揭示《老子》一書的核心所在。其一言以蔽之,即「崇本息末」四字。他以這套「以簡馭繁」的方法,詮解《老子》,剖析玄理、精覈要妙,同時也透顯其深刻的時代關懷。
因此,本文以「王弼注《老》之『崇本息末』思想研究」為題,欲探討一、「本」、「末」之「體用」關係,及其形上根源為何?二、若向下落實於人事,則「本」、「末」之意涵各有何指涉?三、如何能透過「損之又損」的工夫以實踐王弼之「崇本息末」?而要損的對象又為何?即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章節的安排分為六章,首章擬就寫作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步驟,對本文的價值性與問題性,及剖析方法分做說明。
第二章探究王弼思想淵源,從其生平、時代背景與荊州學風間的關係,來分析啟發王弼思想的淵源為何,並進而探究其性格與才情。
第三章將針對道體的本質與屬性以探討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形上根據,並且透過無與有、母與子、一與多說明本、末的意涵,乃是一種體用關係的表現。最後藉由比較老子及王弼本體思想的差異,以突顯王弼以無為體、以有為用,本末互為一體的重要性。
第四章為進一步探究王弼注《老》之崇本息末的觀點於具體人事中的開顯。從其《老子指略》與《老子注》分析,「樸」具有無形、無名的特色,可作為道體純粹本質的表述,也就等同於「無」。如此崇本的方法便可歸結至「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一語上。其次論述「崇」、「息」因應的態度,並進而點出應「息」之末和應「全」之末的區別,並且說明「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間的關聯性。
第五章論述崇本息末的實踐方法,說明修養工夫在於「損」,而損之又損後心靈所呈現的境界是「無為」、「虛靜」的狀態。並且分析上位者無為的施政原理、不得已而用兵的軍事原則以及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第六章為結論,擇其大要,總結全文。闡明本文針對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研究現況,並且陳述未來仍然可以再行擴展的研究方向。
Wang bi is living in the dynasty of “Wei jin nan bei”, it is a conversation of hstory of ideas.The politics is in turmoil,let people trans to self-cultivation,advocate Shiuan yuan,like to cing tan.They hope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from etiquette and ming chiao.The ideology of dau jia becomes a valune of life to the people from wei jin.
Wang bi is intelligent,in the short life of twenty-four years,does notes for “yi”,“lau”, “luen yu”,respectively.His hotes of “lau tz” is focous on sufficiently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purport for “lau tz”, “wei jr li lieu”,is focous on briefly reveal the key for “lau tz”.To sum up in a word, just is “chung ben shi mo”.He use a easy way to replace complication,explan “lau tz”,analyze “shiuan li”,indigenous,show a deep concern for the times simultaneously.
So my topic is “A discussion of Chung ben shi mo concept from Wang bi notes on “Lau”.First,discuss the “ti yung”concept of “ben”, “mo”,and what’s its metaphysical roots? Second,if down on personnel to implement,whst’s the means of “ben”, “mo”? Third, how can practice Wang bi’s “Chung ben shi mo”through the way by less and less?And what’s the object for reducing? It is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王弼思想淵源 11
第一節 王弼的家世和荊州學風間的關係 11
第二節 王弼的生平、性格與仕宦 14
第三節 漢魏之際學術思潮的趨勢 17
一、繁瑣經學的簡化 17
二、從清議到清談 21
第三章 崇本息末之本體思想 25
第一節 道體的本質與屬性 26
一、道體的本質─無 29
二、道體的屬性 31
三、王弼的「自然」觀念 41
第二節 「本」、「末」之體用觀 46
一、「無」與「有」 48
二、「母」與「子」 51
三、「一」與「多」 53
第三節 王弼貴「無」思想之轉化 56
一、老子之本體思維 57
二、王弼「無」之轉變 63
第四章 崇本息末思想之具體呈現 72
第一節 由《老子》觀「本」、「末」之定義與內涵 73
一、「本」、「末」之定義與內涵 74
二、王弼將儒家規範視為自然所從出 77
第二節 由《老子指略》觀「崇本息末」思想之具體呈現 81
一、「本」、「末」之內涵─見素樸以絕聖智,寡私欲以棄巧利 81
二、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84
三、「用其子而棄其母」─先秦諸子之流弊 88
第三節 由《老子注》觀「崇本息末」思想之具體呈現 91
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91
二、崇本的樣態:「守」與「無執」 94
三、息末的方式:「不尚」與「不偏」 99
四、「末」意涵的轉化 102
五、「崇」、「息」之意義 108
第五章 崇本息末之實踐方法 118
第一節 「損」的工夫論 119
一、由「欲」的概念說明「本」、「末」關係的失序 121
二、由「言」的概念說明「本」、「末」關係的失序 123
三、由「智」的概念說明「本」、「末」關係的失序 124
第二節 「崇本息末」的境界論 126
一、由「無為」觀念說明「本」、「末」關係的和諧 128
二、由「虛靜」觀念說明「本」、「末」關係的和諧 137
第六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已處理之議題概述 141
一、形上本體層面─以「無」為體,以「有」為用 141
二、形下具體人事層面─「本」在素樸無為,本「崇」則末可「全」 143
三、修養境界層面─損之又損,與道合德 146
第二節 反省與展望 150
一、承先 150
二、王弼個人題材的抉擇 151
三、啟後 152
參考書目 154
一、古籍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併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2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漢】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
【漢】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魏】阮籍著:《阮嗣宗集》,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晉】張湛注:《列子》,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0月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 月
【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台北:七略出版社,2005年2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世界書局編輯部主編:《新校三國志注》, 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5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7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唐】魏徵等撰:《隨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7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世界書局編輯部主編:《新校後漢書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宋】司馬光撰、洪北江主編:《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9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2月
【清】焦循撰、楊家駱主編:《周易注疏及補正》,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4月
【清】惠棟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補注》,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8月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

二、專書(按書名筆劃排列)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10月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裴傳永:《王弼與魏晉玄學》,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
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九龍: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7月
王師初慶:《中國文字結構─六書釋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杜保瑞:《反者道之動》,新店:鴻泰圖書公司出版部,1995年7月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1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1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9月
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張成秋:《老子王弼學》,台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年12月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疏證》,台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8月
嚴靈峰:《老莊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6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鄔昆如:《形上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
曾仰如:《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容希白譔集:《金文編》,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6月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9月
陳新雄:《訓詁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4月
Robert E. Slavin著、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1月
王曉波、張純合撰:《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趙師中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及《易傳》之「一」意涵的轉化與發展〉,新莊:《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7年6月,頁89─132
呂惠鈴:〈王弼《老子注》之「體用」義探析─兼論與崇本舉末、崇本息末之理論關係〉,台北:《有鳳初鳴年刊》第七期,2011年7月,頁101─114
楊穎川:〈王弼哲學對「有」的肯認─「有無」關係再探〉,山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五期,2007年9月,頁27─29
陳瑞新:〈王弼之「無」做為本體的具體涵義新探〉,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三期,2009年3月,頁16─19
劉季冬:〈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思想探微〉,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3年7月,頁20─24
蔣麗梅:〈王弼老子注的「崇本息末」思想〉,北京:《蘭州學刊》第五期,2007年5月,頁43─45
沈艷華、任國升:〈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探微〉,河北:《河北大學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10年4月,頁131─133
程遼:〈「以無為本」:王弼政治倫理的價值理念〉,重慶:《延安大學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11年6月,頁31─41
王師金凌:〈論王弼的「崇本息末」〉,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2001年10月,頁475─506
梁梅華、朱愛蓮:〈論王弼的「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思想〉,重慶:《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10年1月,頁64─67
吳永、劉晗:〈論王弼《老子注》的形成與玄學背景下的儒道融通〉,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十一卷,第三期,2011年5月,頁109─114
(二)學位論文
劉鳳萍:《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6月
莊立綺:《王弼老學之本體詮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6月
賴甯麗:《王弼老子注對原始老子思想的化用》,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2009年6月
袁長瑞:《老子道德經思想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1年5

洪性燁:《老子「無為自然」的人生哲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1年6月
許星媛:《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98年5月
吉秀珉:《老子「道」與「物」之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6月
吳馮吉:《老子道論思想的指標:無為、自然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2006年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