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毛國楠、劉政宏、彭淑玲、李維光、陳慧娟(2008)。能力信念、學業自我價值後效與學業成就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卷,4 期,569-588。王巧涵(2011)。青少年感恩與心理健康、利社會行為之關係。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承曉、劉嘉蕙(2008)。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嘉南學報(人文類),34,595 -607。
吳秋萍(2009)。國中生正向情緒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我國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概況統計-年報(2012)。內政部統計處。2012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689。
我國婦女婚育歷程之變遷趨勢及長期推計分析(2012)。內政部統計處。2012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topic.aspx。
李新民(2009)。國中生正向情緒創造對實用智能美德行為的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7,83-112。
李新民、陳密桃(2008)。職場希望信念與職場復原力、組織美德行為之潛在關聯:以幼兒教師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155-198。周美志(2009)。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如萍(2009)。教育部祖孫互動之現況全國民意調查報告書。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林如萍、張則凡(2010)。台北市青少年對老人的態度:祖孫關係之影響。論文發表於臺灣人口學會主辦之「2010臺北市人口政策研討會:臺北市及臺北都會區人口問題及對策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林姿慧(2010)。勇氣與責任的相遇—從敘述與現實治療談起。諮商與輔導,297期,34-37。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林霜吟(2010)。國小學童對老人態度量表編製及應用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26,36-48。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于婷(2011)。台灣都會地區國中生希望感與情緒智力之關聯性。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
洪嘉男(2012)。悅納老人課程對國中生老人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洪蘭(譯)(2009)。Seligman, M.著。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臺北市:遠流。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徐靖惠(2011)。國高中生與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許薇欣、游森期、黃聖夫、籃文彬(2012)。網路世界之正向心理學:以大學生長處與美德為例。αβγ量化研究學刊,4卷,1期,54 -68。
郭如育(2011)。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中等教育,62,2,138-154。
郭美璋、黃松元、江漢聲、張利中(2012)。大學生苦難覺察、個人宗教性、同理心與利他行為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56期,1 -20。陳妍伶(2010)。從正向心理學看國三學生的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是硬性指標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61-81。陳宜汝(2002)。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某師範大學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玫月(2003)。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8 期,59-87。陳美伶(2006)。冥想練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內省與人際智能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澤寶(2004)。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洛、高旭繁(2009)。臺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2,1,147-171。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輔導學報,14,1-35曾文志(2008)。大學生的生活事件、人際長處與心理健康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0卷2期,221-239。黃絢質(2011)。青少年正向思考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36期。
黃慧莉、林惠賢(2000)。護生的死亡態度與對老人之態度以及兩者之關係和影響因素。護理研究,2,214-226。黃韞臻、林淑惠(2009)。中部大學生情緒智慧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聯大學報,第六卷,第二期,19 -41。楊俐容(2010)。EQ 家庭:教出好情緒,父母必修的四堂課。台北市:天下雜誌。
楊梵妤、張文哲(2010)。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卷,2期,339-358。葉碧玲、葉玉珠(2001)。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2),45-70。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劉欣懿(2003)「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介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愛嘉(2000)。年老的社會建構與老人照護困境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鳳屏(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對老年人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玉英(1994)。自我差距理論與其在諮商上的啟示。諮商與輔導,100,9-12。蕭綺(2004)。大學生美德長處及美德發揮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駱月娟(2006)。青少年真實快樂測驗的發展暨以有目的活動增進快樂的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鍾坤達(2008)。資訊人員美德與性格長處對工作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鍾春櫻(1997)。護專學生對老人態度、行為意向和影響因素之研究。大仁學報,15,75-92。蘇美鳳(2002)。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其對教學活動之啟示 - 以大台北地區國中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arruthers C. & Hood Colleen D.(2005).Research update: the pow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paradigm shifts from problem-solving to optimism.Parks & Recreation,40, 30-37.
Dweck, C. S. (2000).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
Fredrickson, B.L.(2004).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 The Royal Society,359,1367-1377.
Fredrickson,B.L.,& Branigan,C.A.(2005).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 313-332.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0th ed.).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D.(2006).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Bantam Books.
Mayer,J.D.(2001).A field guide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J.Ciarrochi, J.P.Forgas,& J.D.Mayer (Eds), Emotional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 Ascientificinquiry.Philaelphia:Psychology Press.
Mayer,J.D.,Salovey,P.,& Caruso,D.R.(2000).Models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In R.J.Sternberg(Ed.),Handbook of intellig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112-127.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Kilpatrick, S. D., & Larson, D. B. (2001). 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249-266.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eterson,C.,& Seligman,M.(2004).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lovey,P.,& Mayer,J.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9,185-211.
Seligman,M.E.P., Csikszentmihalyi M.(2000).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55(1),5-14.
Tsang, J. (2007). Gratitude for small and large favors: A behavioral test.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 157-167.
Weisinger,H. D.(1998).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The untapped edge forsucces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