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書籍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初版。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台北,自版,2006年4月初版。
甘添貴,捷徑刑法總論(與謝庭晃合撰),台北,自版,2006年6月增訂二版。
余振華 譯/甘添貴 監譯,川端 博,刑法總論二十五講,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余振華 譯/甘添貴 監譯,川端 博,集中講義刑法總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6月初版。
余振華,刑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初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 (上) (下),台北,自版,2008年1月增訂十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台北,自版,2005年9月增訂五版。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五版。林書楷,刑法總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3月初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台北,自版,2011年9月三版。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上),台北,自版,2005年10月初版。柯耀程,參與與競合,台北,自版,2009年10月初版。
洪福增,刑法之基本問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4年10月初版。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8月。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台北,自版,2003年2月初版。
張明偉,學習刑法,總則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1月初版。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8月。
許澤天,刑總要論,台北,自版,2009年2月二版。
陳子平,刑法總論,台北,自版,2008年9月二版。
陳子平,共犯處罰根據論-共犯論之研究(一),台北,自版,1992年3月初
版。
陳子平,共同正犯與共犯論-繼受日本之軌跡及其變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9月。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自版,1994年再版。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台北,自版,2009年1月二版。
黃常仁,間接正犯與正犯後正犯,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
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下),台北,自版,2006年9月三版。
黃翰義,刑法總則新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10月初版。
楊建華,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台北,自版,1988年9月初版。
靳宗立,犯罪參與論Ⅰ,刑法基礎理論暨犯罪論,自版,2010年9月初版。
廖正豪,過失犯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台北,自版,1995年12月增訂十版。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台北,自版,1988年6月五版。
蔡墩銘,刑法精義,台北,自版,2002年2月初版。
蔡聖偉 譯,Ingeborg Puppe,法學思維小學堂,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1月初版。
鄭逸哲,法學三段論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台北,自版,2003年9月增
修二版。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四
版。
薛智仁,參與群毆行為之處罰基礎與立法,台北,學林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9月初版。
韓忠謨,刑法原理,台北,自版,1982年4月增定15版。
蘇俊雄,刑法總論Ⅰ,台北,自版,1995年10月初版。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台北,自版,1997年7月初版。
二、中文期刊雜誌
甘添貴,間接正犯與己手犯的再認識,中興法學第24卷第3期,1987年5月,第1至29頁。
甘添貴,共同正犯之主觀犯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期,1996年3月,第41
至42頁。
甘添貴,共同正犯之客觀行為,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1996年4月,第50
至51頁。
甘添貴,中止犯之基本理念,載於「刑法之重要理念」,1996年6月,第125至159頁。
甘添貴,必要共犯與總則共犯規定之適用,載於「刑法案例解評」,1999年1
月,第160至172頁。
甘添貴,共犯與身分之檢討與省思(與靳宗立合撰),載於「共犯與身分」,
2001年11月,第263至314頁。
甘添貴,正犯與共犯的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第76至86頁。
甘添貴,共謀共同正犯與共犯的區別--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877號刑事
判決評釋,法令月刊第61卷第2期,2010年2月,第55至64頁。
古承宗,結夥三人與共同正犯,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351號刑事判決,
月旦裁判時報第13期,2012年3月,第66至77頁。
何賴傑、黃朝義、李茂生,從徐自強擄人勒贖殺人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102期,2005年7月,第209至232頁。
余振華,『共犯與身分』之比較法考察-以德國、日本及我國刑法為中心,載
於「共犯與身分」,2001年11月,第49至100頁。
吳志光,繼受外國憲法釋義學的他山之石經驗-以東歐民主轉型國家為例,憲政時代第30卷第1期,2004年7月,第45至87頁。
吳耀宗,不能未遂之「無危險」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82期,第12至13頁。
李茂生,共犯關係之脫離,月旦法學雜誌第21期,1997年2月,第90至95
頁。
林山田,2005年新刑法總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第
146至171頁。
林志潔,貪污共犯理論的再思考,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2010年10月,第
82至86頁。
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載於「危險犯與經濟刑法」,1996年11月,第169至234頁。
林東茂,加重竊盜-實務相關見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第155至162頁。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刑法體系的思想根源探索,載於「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2002年3月,第23至58頁。
林東茂,評刑法修正-妨害性自主罪,載於「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2002年3月,第167至188頁。
林鈺雄,保安處分與比例原則及從新從輕原則—評大法官釋字第471號解釋,載於「刑事法理論與實踐」,2002年6月,第283至300頁。
花滿堂,論不能犯、違法性錯誤、共犯與身分之修正,司法周刊第1288期,2006年5月,第10至20頁。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第981至1053頁。
柯耀程,刑法單一行為人概念評析,載於「變動中的刑法思想」,2001年9月,第249至276頁。
柯耀程,刑法「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問題探討,載於「變動中的刑法思想」,2001年9月,第191至216頁。
柯耀程,論加重結果犯,載於「變動中的刑法思想」,2001年9月,第151至190頁。
柯耀程,人頭帳簿,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第24至25頁。柯耀程,參與論(一),犯罪參與的基礎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58期,2008年7月,第249至261頁。
柯耀程,參與論(二),參與結構與參與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第167至176頁。
柯耀程,共同正犯形成之判斷,評刑法修正後之適用與釋字第109號之重新詮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5期,2009年12月,第1至37頁。
柯耀程,共犯理念的重新建構,輔仁法學第39期,2010年6月,第101至140
頁。
柯耀程,支配理論的源起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第
206至213頁。
柯耀程,結夥「三缺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13期,2012年3月,第67至
75頁。
洪福增,論共犯與身分(上),刑事法雜誌第8卷第1期,1964年2月,第14至24頁。
洪福增,成立共同正犯之要件,載於「刑法判解研究」,1967年10月,第92至107頁。
洪福增,結夥三人以上竊盜之擬律,載於「刑法判解研究」,1967年10月,第375至378頁。
洪福增,論必要的共犯,刑事法雜誌第29卷第2期,1985年4月,第33至54頁。
徐育安,共同正犯之既遂、脫離與中止,台灣法學雜誌第181期,2011年8月,第202至206頁。
徐育安,共同正犯與客體錯誤,月旦法學教室第108期,2011年10月,第
39至41頁。
徐育安,共同正犯本質之探究-以德國法制與學說為核心,載於「甘添貴教
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2012年4月,第485至506頁。
高金桂,論不能未遂與未遂教唆,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第
200至211頁。
高金桂,正犯行為之減縮,月旦法學教室第86期,2009年12月,第22至23
期。
許玉秀,探索過失犯的構造-行為人能力的定位,載於「主觀與客觀之間」,
1997年9月,第179至218頁。
許玉秀,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台上三六九三號判決的再檢討-前行為的保證人
地位與客觀歸責理論初探,載於「主觀與客觀之間」,1997年9月,第281
至324頁。
許玉秀,刑法第四章緒論及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一條註釋,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5-2417-H-004-002-C4,1997
年9月。
許玉秀,共犯的競合(與徐育安合撰),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4期,1999年8月,第1至31頁。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載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1999年11月,第1至64頁。
許玉秀,被利用人之禁止錯誤與墮胎加重結果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7期,2001年10月,第96至104頁。
許玉秀,檢視刑法共犯章修正草案,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2003年1月,第39至48頁。
許玉秀,從共犯與身分論不法與罪責的區分,載於「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
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第455至498頁。
許玉秀,刑法第31條第1項的擬制共同正犯欠缺理論基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5期,2006年8月,第131至135頁。
許恆達,身分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上),
2002年6月,萬國法律第123期,第109至116頁。
許恆達,身分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下),
2002年8月,萬國法律第124期,第104至107頁。
許恆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
第134至151頁。
許澤天,對向犯之研究,成大法學第19期,2010年6月,第45-77頁。
許澤天,共犯之處罰基礎與從屬性,載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祝賀論
文集」,1998年10月,第61至98頁。
許澤天,單純教唆-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三項之論證,法學講義第14期,2003年2月,第53至64頁。
許澤天,共同實施犯罪者,皆為正犯,法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第57至64頁。
許澤天,擇一因果-條件理論之省略公式與因果律公式,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第50至62頁。
許澤天,對2005年1月刑法總則篇「刑事責任」、「未遂犯」、「正犯與共犯」
章修改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第103至119頁。
許澤天,強制支配-犯罪支配概念的具體續造,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3期,
2010年1月,第43至70頁。
陳子平,著手實行前共同正犯關係之脫離-九十四年度臺上字第三五一五
號與九十五年度臺上字第三二五一號刑事判決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203期,2012年4月,第167至168頁。
陳子平,論正犯與共犯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第119至164頁。
陳子平,論共犯(含共同正犯)與預備罪之關連性,載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祝賀論文集」,1998年10月,第101至130頁。
陳子平,共同正犯之本質,載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一)/甘添貴教授
祝壽論文集」,2002年3月,第389至443頁。
陳子平,共同正犯的脫離與中止-九十六年度臺上字第二八八三號判決的
評釋,月旦裁判時報創刊號,2010年2月,第144至150頁。
陳友鋒,刑事不法的形式審查-構成要件的該當判斷(上),華岡法粹第35期,2006年7月,第233至158頁。
陳志輝,義務犯,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第34至38頁。陳志輝,共謀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之參與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
年11月,第30至46頁。
陳志輝,身分犯的實質不法內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2006年7月,第120至122頁。
陳志輝,預備犯之可罰性及其界限,載於「犯罪實行理論」,2012年4月,第
3至40頁。
陳志龍,犯罪之成立與量刑,由構成要件要素與責任要素之不同論罪之成立
及量刑的具體化,律師通訊第131期,1990年8月,第36至45頁。
陳志龍,「共犯」(?) 的刑事責任,載於「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墩銘
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1997年2月,第1至16頁。
陳惠馨,1851年普魯士刑法典-當代「德國刑法典」的基礎架構,月旦法學
雜誌第208期,2012年9月,第258頁以下
曾淑瑜,扶養義務順序與遺棄罪,月旦裁判時報第3期,2010年10月,第
108至113頁。
陳愛娥,繼受法國家中的法比較-以憲法解釋作為觀察對象,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期,2004年6月,第5至15頁。
游明得,論一行為誣告數人的競合處斷-以保護法益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5期,2003年10月,第81至116頁。
游明得,論刑法上著手實行的判斷-判斷標準與客體的綜合分析,法官協會雜誌第7卷第1期,2005年6月,第154至167頁。
黃惠婷,在構成要件形式上完成後之共同正犯與幫助犯成立之可能性,刑事法雜誌第41卷第2期,1997年4月,第164至171頁。
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第5期,2000年7月,第23至40頁。
黃惠婷,正犯背後之正犯,載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一)/甘添貴教授
祝壽論文集」,2002年3月,第369至387頁。
黃惠婷,結果加重犯的直接關聯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2005年4月,第170至174頁。
黃惠婷,犯罪支配理論下的共謀共同正犯,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2010年
10月。
黃經綸,對抗「敵人刑法」-淺析Jakobs的敵人刑法與德國法下客觀法秩序
維持之衝突性,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5期,2004年10月,第88至111頁。
黃榮堅,刑法解題-關於不法意識及犯罪結構,載於「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1996年3月,第161至214頁。
黃榮堅,故意的定義與定位,載於「刑罰的極限」,1999年4月,第345至399頁。
黃榮堅,從破壞性教導行為看共犯觀念,載於「刑罰的極限」,1999年4月,第119至138頁。
黃榮堅,論正當防衛,載於「刑罰的極限」,1999年4月,第81至118頁。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期,1999年10月,第
140至145頁。
黃榮堅,共犯與身分,載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2000
年6月,第195至226頁。
黃榮堅,論共犯,載於「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一)/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
論文集」,2002年3月,第325至368頁。
黃榮堅,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92年度台上字第2293號等判決,臺灣
本土法學第54期,2004年1月,第63至80頁。
黃榮堅,終極指令,月旦法學教室第44期,2006年6月,第62至63頁。
趙平原,共同正犯、結夥犯及其相關問題,軍法專刊第32卷4期,1986年4月,第20至25頁。
劉幸義,法律概念、類型與分類-以行為主體要素為例,載於「法與義-Heinri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2000年5月,第1至14頁。
蔡惠芳,刑法實例解析,複數犯罪參與人之判斷,輔仁法學第28期,2004年12月,第279至313頁。
蔡惠芳,德國法上結果加重犯歸責理論之研究-以傷害致死罪為例,載於
「Lothar Philipps七秩祝壽論文集」,2004年3月,第264至276頁。
蔡惠芳,結果加重犯的共犯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第
18至29頁。
蔡聖偉,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載於「刑法問題研究(一)」,2008年7月,第61至316頁。
蔡聖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載於「刑法問題研究(一)」,2008年7月,第137至184頁。
蔡聖偉,絕命醫療站(上)-透過不可歸責之途徑所發生的結果與中止,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第297至304頁。
蔡聖偉,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4期,2010年
4月,第87至117頁。
蔡聖偉,未遂犯的「前審查要件」,載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上)」,2012年4月,第395至414頁。
鄭健才, 結夥犯與共同正犯,軍法專刊第36卷第4期,1990年4月,第2至7頁。
鄭善印,刑法的目的只有法益保護嗎?-以日本刑法學說為觀察核心,載於
「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墩銘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1997年2
月,第649至668頁。
鄭逸哲,「共同正犯」論罪不得割裂,月旦法學教室別冊,2011年,第57至
58頁。
鄭逸哲,侵占構成要件乃純正不作為身分犯構成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第223至233頁。
鄭逸哲,刑法第28條例外作為「共同強制性交構成要件」的「實定法解釋源」,台灣本土法學第95期,2007年6月,第154至156頁。
謝開平,共同正犯與個人減免刑罰事由,法學講座第22期,2003年10月,第37至43頁。
謝開平,穩步向前-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刑事實體判決回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5期,2004年12月,第149至167頁。
三、中文學位論文
王榮聖,預備罪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李鳳瑜,中止犯規定修正後之法解釋與運用,中央警察大學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李永瑞,正犯與共犯區別理論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李進榮,共同正犯之未遂,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月。林書楷,論犯罪之典型共同加工,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所博士論文,2005年7
月。
邱群傑,共同正犯之研究-以聚眾犯為研究中心,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林冠宏,共犯處罰根據之研究-以2005年刑法總則修正為核心,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洪任賢,共同犯罪錯誤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施勇全,過失共同正犯問題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徐偉群,不作為之共犯型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席時英,身分關係與論罪科刑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張永幸,「共謀共同正犯」究係「正犯」抑或「共犯」?,高雄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彭文茂,不法集體決議的因果關係與刑事歸責,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6月。游明得,加重竊盜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楊芳賢,論身分犯之正犯與共犯,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2月。
馮聖晏,犯罪之組織支配,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趙彥清,結果加重犯的歸責基礎,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劉臺強,法律詮釋學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劉臺強,法律知識論的建構-以法律釋義學的探討為基礎,輔仁大學法律學
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蔡聖偉,不能未遂,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蔡薇君,論對向犯,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8月。
蕭仁豪,共犯中止與共犯關係之脫離,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8月。蕭宏宜,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德文參考文獻
一、德文書籍
Arana, Pariona:Täterschaft und Pflichtverletzung: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Dogmatik
der Abgrenzung der Beteiligungsformen Begehungs- und Unterlassungsdelikten,
Baden-Baden 2010.
Bauer, Claudia: Vorbereitung und Mittäterschaft(bei Herrschafttsdelikten), München
1996.
Baumann/ Weber/ Mitsch: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1.Aufl., Bielefeld 2003.
Beling, Ernst:Die Lehre vom Verbrechen, Tübingen 1906.
Berz, Ulrich:Formelle Tatbestandsverwirklichung und materialer Rechtsgüterschutz,
Müncen 1986.
Bloy, René:Die Beteiligungsform als Zurechnungstypus im Strafrecht, Berlin 1985.
Bottke, Wilfried:Täterschaft und Gestaltungsherrschaft : zur Struktur von Täterschaft
bei aktiver Begehung und Unterlassung als Baustein eines gemeineuropäischen
Strafrechtsystems, Heidelberg 1992.
Buser, Torsten:Zurechnungsfragen beim mittaterschaftlichen Versuch, Berlin 1998.
Charalmbakis, Aristotelis:Der Unterschlagungstatbestand de lege lata und de lege
ferenda, Berlin 1985.
Dencker, Friedrich:Kausalität und Gesamttat, Berlin 1996.
Fad, Frank:Die Abstandnahme des Beteiligten von der Tat im Vorbereitungsstadium,
Berlin 2005.
Fahl/Winkler:Definitionen Strafrecht, 2. Aufl., Berlin 2008.
Fischer, Thomas: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50. Aufl., München 2001.
Freudenthal, Berthold:Die notwendige Teilnahme am Verbrechen, Breslau 1901.
Freund, George: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personale Straftatlehre , Berlin;
Heidelberg 1998.
Frisch, Wolfgang:Vorsatz und Risiko : Grundfragen des tatbestandsmässigen
Verhaltens und des Vorsatzes: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Behandlung
aussertatbestandlicher Möglichkeitsvorstellunge, Köln 1983.
Frister, Helmut: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ein Studienbuch, 3,Aufl., München
2006.
Fuchs, Helmut:Österreichisch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 : Grundlagen und
Lehre von der Straftat, 6. Aufl., Wien ; New York 2004.
Fuchs, Thomas:Strafgesetzbuch für das Deutche Reiche vom 15.Mai 1871, 1c. Aufl.,
Mannheim 2010.
Goes, Claus-Jürgen:Der Rücktritt des Tatbeteiligten, Berlin 1982.
Gropp, Walter:Deliktstypen mit Sonderbeteiligung : Untersuchungen zur Lehre
von der "notwendigen Teilnahme, Tübingen 1992.
Jakobs, Günter:Strafrechts Allgemeinet Teil, 2.Aufl., Berlin 1993.
Haft, Fritjof: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9. Aufl., München 2004.
Häring, Daniel:Die Mittäterschaft beim Fahrlässigkeitsdelikte, Basel 2005.
Haas, Volker:Die Theorie der Tatherrschaft und ihre Grundlagen : zur Notwendigkeit einer Revision der Beteiligungslehre, Berlin 2008.
Heinrich, Bernd:Strafrecht - Allgemeiner Teil II- Besondere Erscheinungsformen
der Straftat, Unterlassungs- und Fahrlassigkeitsdelikt, Irrtums-, Beteiligungs- und
Konkurrenzlehre, 1.Aufl., Stuttgart 2005.
Herzberg, Rolf Dietrich: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anhand von Grundfällen , München 1977.
Hoffmann-Holland, Klaus:Der Modellgedanke im Strafrecht:ein
kriminologische und strafrechtliche Analyse von Modellverscchen, Tübingen
2007.
Jähnke/Laufhütte/Odersky(hrsg.):Leipziger Kommentar Großkommentar, 11.Aufl.,
Berlin 1993.
Joecks/Miebach(hrsg.):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1, 1.Aufl.,
Munchen 2003.
Jescheck/ 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Aufl., Berlin 1996.
Kamm, Simone:Die fahrlässige Mittäterschaft, Berlin 1999.
Knauer, Christoph:Die Kollegialentscheidung im Strafrecht : zugleich ein Beitrag
zum Verhältnis von Kausalität und Mittaterschaft , München 2001.
Kienapfel/Höpfel: Grundriss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11.Aufl., Wien 2005.
Kindhaüser, Ur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 Aufl., Baden-Baden 2005.
Kindhaüser, Urs:Strafgesetzbuch Lehr-und Praxiskommemtar, 3.Aufl., Baden-Baden
2006.
Kindhäuser/Neumann/Paeffgen(hrsg.):Strafgesetzbuch, Band1, 2.Aufl.,
Baden-Baden 2005.
Kraatz, Erick:Die fahrlässige Mittäterschaft : ein Beitrag zu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slehre auf der Grundlage eines finalen Handlungsbegriffs , Berlin
2006.
Kühl, Kristian:Strafgesetzbuch Allgemeiner Teil, 3. Aufl., München 2000.
Küpper, Georg:Grenzen der normativierenden Strafrechtsdogmatik, Berlin 1990.
Lackner/Kühl:Strafgesetzbuch mit Erläuterungen, 24. Aufl., München 2001.
Langneff, Katja:Die Beteiligtenstrafbarkeit von Hintermännern innerhalb von
Organisationsstrukturen bei vollverantwortlich handelndem Werkzeug, Aachen
2000.
Lázaro, Sánchez:Täterschaft beim Fahrlässigkeitsdelikte:die Zuständigkeit für
die Risikoquelle als Täterbegriff, Berlin 2007.
Puppe, Ingeborg: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Ⅱ: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Baden-Baden 2005.
Renzikowski, Joachim:Restiktiver Täterbegriff und fahrlässige Beteiligung,
Tübingen 1997.
Rinck, Klaus:Der zweistufige Deliktsaufbau, Berlin 2000.
Rotsch, Thomas:Einheitstäterschaft" statt Tatherrschaft : Zur Abkehr von einem
differenzierenden Beteiligungsformensystem in einer normativ-funktionalen
Straftatlehre, Tübeingen 2009.
Roxin,Clau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Ⅰ-Gundlagen Aufbau der
Verbrechenslehre, 4. Aufl., München 2006.
Roxin,Claus: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Ⅱ-Besondere
Erscheinungsformen der Straftat, München 2003.
Roxin, Claus:Täterschft und Teilnahme, 7. Aufl., Berlin 2000.
Roxin, Claus:Höchstrichterliche Rechtsprechung zum Allgemeinen Teil des
Strafrechs:100Entscheidungen für Studium und Referendariat mit Fragen und
Antwotten, München1998.
Rudolphi/Horn/Samson: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7.
Aufl., Frankfurt am Main 2005.
Sánchez-Vera, Javier:Pflichtdelikt und Beteiligung: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Einheitlichkeit der Zurechnung bei Tun und Unterlassen, Berlin 1999.
Sánchez Lázaro, Fernando Guanarteme: Täterschaft beim
Fahrlässigkeitsdelikte:die Zuständigkeit für die Risikoquelle als Täterbegriff,
Berlin 2007.
Satzger/Schmitt/Widmaier/Murmann:Strafgesetzbuch:Kommentar ,1.Aufl.,
Köln 2009.
Schönke/Schröder:Strafgesetzbuch:Kommentar, 28. Aufl., München 2008.
Schild, Wolfgang:Täterschaft als Tatherrschaft, Berlin; New York 1994.
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Der Täter hinter dem Täter : ein Beitrag zur
Lehre von der mittelbaren Täterschaft , Berlin 1965.
Sowada, Christoph:Die notwendige Teilnahme als funktionales
Privilegierungsmodell im Strafrecht, Berlin 1992.
Stein, Ulrich:Die Strafrechtliche Beteiligungsformenlehre, Berlin 1988.
Walter, Tonio:Der Kern des Strafrechts:die allgemeine vom Verbrechen und
Lehre vom Irrtum, , Tübingen 2006.
Weezel, Alex van:Beteiligung bei Fahrlässigkeit: ein Beitrag zur
Verhaltenszurechnung bei gemeinsamem Handeln, Berlin 2006.
Weisert, Daniel:Der Hilfeleistungsbegriff bei der Begunstigung, Berlin 1999.
Weißer, Bettina:Kausalitats- und Taterschaftsprobleme bei der strafrechtlichen
Würdigung pflichtwidriger Kollegialentscheidungen, Berlin 1996.
Welzel, Hans:Das deutsche Strafrecht :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9.Aufl.,
Berlin 1965.
Wessels/Beulke: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 39.
Aufl., Heidelberg 2009.
Zielinski, Dienthart:Handlungs-und Erfolgsunwert im Unrechtsbegriff :
Untersuchungen zur Struktur von Unrechtsbegründung und Unrechtsausschluss , Berlin 1973
二、德文期刊雜誌
Frister, Helmut:Zum strafgrund von Mittäterschaft und Teilnahme, Dencker-FS, 2012,
S.119ff.
Frister, Helmut:Die Beteiligung durch Unterlassen, ZIS 5/2011, S,392ff.
Johannsen, Erik:Die Entwicklung der Teilnahmelehre in der Rechtsprechung, ZIS 12/2011, S.1001ff.
H. Lesch, Heiko: Gemeinsamer Tatenschluß als Voraussetzung der Mittäterschaft?, JA 2000, S.73ff.
H. Lesch, Heiko: Strafbare Beteiligung durch berufstypisches Verhalten?, JA 2001, S.986ff.
Mosenheuer, Andreas:Unterlassen und Beteiligung, ZIS 2/2010 , S.349ff.
Nepomuck, Lutz:Antstiftung und Tatinteresse, ZIS 4/2010, S.349ff.
Puppe, Ingeborg:Der objective Tatbestand der Anstiftung, GA 1984, S.101ff.
Puppe, Ingeborg :Die gemeinsame Tatplan der Mittäter, Spinellis-FS, 2001,
S.915ff.(=ZIS 6/2007 S.234ff.)
Roxin, Claus:Rechtsgüterschutz als Aufgabe des Strafrechts?, in: Emperische
und dogmatische Fundamente, 2005, S.135ff.
Roxin, Claus:Unterlassung, Vorsatz u. Fahrlässigkeit, Versuch u. Teilnahme in
neuen StGB, JuS 1973, S.327ff.
Stübinger, Stephan:Zurechnungsprobleme beim Zusammenwirken mehrer
Fahrlässiger Taten, ZIS 7/2011, S.602ff.
Zimmerl, Leopold:Grundsätzliches zur Teilnamelehre, ZStW 49(1929), S.39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