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9 21: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菀琪
研究生(外文):Wan-Chi Hsu
論文名稱:相由心生?還是,心由相生?-面相術作為人格命運的生產機制
論文名稱(外文):Physiognomy as a Discourse for Personality and Fate
指導教授:魯貴顯魯貴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ei-Hsien Lu
口試委員:齊偉先蔡怡佳
口試委員(外文):Wei-Hsien ChiYi-Chia Tsai
口試日期:2013-02-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相術知識建構制度化行動者自我描述
外文關鍵詞:PhysiognomyKnowledge BuildingInstitutionalized actorsSelf Descri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分為兩部份,一為面相術如何被建構,再者為面相術如何落實在互動層次中。
人際互動的真實與否自高夫曼的表演論以後,對象的真實性早已瓦解。但在科學理性的社會中,相術在台灣、甚至亞洲社會,卻還可以扮演一定的地位;其最主要來自於每張獨一無二的臉,導致我們願意相信,是否這張臉有著某些無法被隱藏、命定的訊息,等待我們去解讀,相術知識因此而被建構。而人與人的互動最初的印象也是來自於臉,古人在這張臉上歸結出人格特質、命運禍福,讓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建構出互動中的對象,以有限的條件控制與對象的互動模式,甚至控制自己的行動與認同。這套身體的知識來自我們生活的社會,其中包含文化、階級與權力,這也是為何相術有地域文化限制的因素。
此外我們之所以臣服於相術這套邏輯,也是來自相術本身制度化的過程。相對於相士,我們更願意相信其背後術的千年傳統與神秘不可測的非理性因素。當相術落實在實踐層次時,相士與被相者之間的附和關係,才是影響相命準度的關鍵,兩造都是制度化下的行動者,依循著固定的互動鏈才能得到彼此都滿意的結果。 面相的準確與否其實是來自制度化的互動模式。

There are two parts of the thesi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physiognomy, the next part is the practitioners that include Physiognomy master, inquirer and others interactive level.
Although now is science time that few people believed in fate or destiny, there are many people have faith in physiognomy in Asia. Because everybody has his unique face that may hide some clue with destiny just for him, the physiognomy is created. When we have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the face is the fist impression. No matter you have physiognomy knowledge or not, you use limited condition to summary this people in front of you. We use this body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from society, level and power.
We follow this thinking about physiognomy, because it's institutionalized, we lived under the rule. The superstitious people is not trust the master, they trust the knowledge behind. Then both of them, master and inquirer, are institutionalized too. They are familiar the interaction, so they can get the consequence according their expectancy. Superstition is not depend on the accuracy rate, but the institutionalized action of physiognom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分析架構與方法 3
第二章、 如何建構可被觀察的臉譜 8
第一節、 為何需建構可被閱讀的臉呢? 8
第二節、 面相術的知識建構過程 13
第三節、 面相「術」的可能性條件 21
第四節、 相術實踐的內在辯證 37
第三章、 互動中的面相術實踐 47
第一節、 系統中的行動者 49
第二節、 面相術的實踐 63
第三節、 追求本真性的慾望 75
第四章、 結論 81
參考書目 82


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2007)。《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振藩(2010)。《識相:第一本結合面相與體相的識人秘笈》。台北:本事文化出版。
希夷陳、袁衷徹(1989)。《神相全編》。台北:新文豐出版。
李家雄(1988)。《企業相人術:看五官決定事業夥伴》。台北:卓越叢書。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2000)。《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 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祝平一(1990)。《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馬爾凱‧麥克爾著,林聚任等譯(2001)。《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許英萬著,游芯歆譯(2012)。《漫畫面相館1:整形,真的能改運?》。台北:大雁文化。
陳正榮(2001)。《奇人異相》。國家圖書館出版。
舒茨著,盧嵐蘭(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
歐陽歡(1994)。《中國相術概論》。台北:捷幼出版社。
諾貝特‧埃利亞斯著,袁志英譯(1999)。《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