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典文獻與註解
(一)古代
1.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2.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
3.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4.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宣 穎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宏業書局,1969年。
(二)現代
1.陳鼓應註譯,《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臺北:台灣商務,1980年。
2.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3.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下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4.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5.傅佩榮,《解讀莊子》,新北:立緒文化,2002年。
6.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文津,1998年。
二、研究專書
1.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2.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3.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輯「道家與現代生活」專號,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4.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台灣商務,2010年。
5.王叔岷,《莊學管闚》,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6.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7.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8.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9.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2009年。
10.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1998年。
11.張岱年,方立天合編,《中華的智慧》,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
1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14.葉海煙,《莊子的處世智慧》,臺北:健行文化,2006年。
15.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1990年。
16.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1997年。
17.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18.梁啟超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臺北:水牛,1991年。
19.李振綱,《生命的哲學——《莊子》文本的另一種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20.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21.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22.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
23.付粉鴿,《自然與自由——老庄生命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葉國慶等,《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25.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26.衛朝暉,《神:從莊學到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第一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8年。
28.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1988年。
29.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0.王素芬,《順物自然——生態語境下的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1.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台灣學生,1993年。
32.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2002
年。
33.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2008年。
34.曾春海,《嵇康的精神世界》,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9年。
35.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2004年。
36.揚 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7.梁瑞明,《莊子調適生命之學——《莊子》釋義》,香港:志蓮淨苑,2008年。
38.張松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三、期刊論文
1.曾春海,〈《莊子》形神關係的人生觀〉homepage.ntu.edu.tw/~philo/Chinese/conference/200607korea/pp/201.htm
(於2013年2月10日瀏覽)
2.周大興,〈人死稱鬼神——王充的鬼神觀〉,《鵝湖學誌》第46期,2011年。
3.楊鵬飛,〈莊子「重神輕形」美學思想及其對中國藝術的影響〉,《重慶廣播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11年2月。
4.原文廣,〈莊子形神論對古代文論的影響〉,《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第27卷第二期,2011年3月。
5.衛朝暉,〈莊子思想中的無神與守神〉,《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11年10月。
6.張同書,〈歷史上在養生領域『形神』問題的爭論〉,《寶雞社會科學》第5—6期(總第69期),1995年。
7.周海春,〈《養生主》的養生之道〉,《中國道教》2009年4月。
8.吳光明,〈莊子的身體思維〉,《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楊儒賓主編,臺北:巨流,1993年。
9.何彥東,〈莊子的自然養生思想芻議〉,《學理論》第12期,2011年。
10.何彥東,〈淺議莊子的養生思想〉,《魅力中國˙綜合論壇》第7期,2011年3月。
11.吳建明,〈莊子養生哲學之修道功夫內涵探究〉,《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12月。
12.萬金川,〈「庖丁解牛」所示之養生義〉,《鵝湖月刊》第1卷第5期,1975年5月。13.陳文章,〈莊子養生主理論過程之探討〉,《鵝湖月刊》第3卷第7期1978年1月。14.高柏園,〈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月刊》第15卷第4期,1989年5月。15.王邦雄,〈莊子系列(三)養生主〉,《鵝湖月刊》第18卷第8期,1993年2月。16.張瑋儀,〈游刃與藏刀——論庖丁的解牛刀〉,《鵝湖月刊》第32卷第2期,2007年5月。17.李存山,〈莊子的薪火之喻與『懸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6月。
18.崔沈文,〈幸福地活著—解讀《莊子》中的現代養生觀〉,《大眾商務》第102期,2009年6月。
19.孫功進,〈《莊子》養生思想對道教的影響〉,《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 1月。
20.吳 求,〈莊子:由技入道的養生智慧〉,《中華養生保健˙養生逍遙遊》第9期,2005年。
21.趙丕杰,〈「目無全牛」不是目無全局〉,《語文建設》2011年11月。
22.趙世杰 譚廣鑫,〈先秦時期儒、道養生思想初探〉,《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
第25卷第3期,2006年7月。
23.王富仁,〈莊子的生命觀——莊子《養生主》的哲學闡釋(上)〉,《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4月。
24.王富仁,〈莊子的生命觀——莊子《養生主》的哲學闡釋(下)〉,《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5月。
25.黃凱華,〈找尋失落的教育之精氣神〉,《科技信息》第6期,2011年。
26.張尚仁,〈莊子『無內無外』的精神養生論〉,《學術研究》第六期,2010年。
27.嚴 燕,〈莊子養生論〉,《名人養生˙現代養生》2011年9月。
28.徐 炎,〈莊子的養生觀〉,《蘭台世界˙理論版》2007年4月。
29.樂愛國 王海軍,〈《莊子》的養生智慧〉,《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5年11月。
30.白愛霞,〈論『養心』—郭象養生論的一種解讀〉,《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9年2月。
31.姜守誠,〈《莊子》養生觀探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7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1.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展演變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2.鍾倍祺,《《莊子˙養生主》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3.譚曜岐,《《莊子》養生思想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4.李樹偉,《莊子養生思想探要》,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5.李惠菁,《「緣督以為經」之養生觀—《莊子˙養生主》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
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6.劉香蓉,《莊子坐忘功夫論研究》,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楊智惠,《莊子形神觀》,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8.蕭美齡,《心知與氣化--《莊子》思維語言說方式之省察》,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9.姜 薇,《莊子形神關係論》,吉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張合宜,《莊子身心思想之研究》,河南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