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1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秋芸
研究生(外文):Chiu-Yun Lia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生對抽象畫之認知與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Cognition and Their Drawings i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Style
指導教授:廖學書廖學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eh-Shu Liao
口試委員:黃子坤陳致正廖學書
口試委員(外文):Tzu-Kun HuangChih-Cheng ChenHsueh-Shu Liao
口試日期:2013-07-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點、線、面抽象畫繪畫教學
外文關鍵詞:point, line, planeabstract paintingpainting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國小的繪畫教學以具象、寫實為主,在抽象繪畫著墨甚少。本研究以問卷調查、量化分析、訪談,並與專家共同評析小朋友作品特色,推論在國小三年級進行抽象畫教學與創作的可行性。
從問卷分析得到:小朋友對點、線、面的認知程度高,對生活化的圖片和抽象大師畫作中的點、線、面辨識程度高,也能感知快樂意象,對創作抽象畫有很高的意願。小朋友以「點線面抽象畫──快樂」為題進行創作,其中,被票選為有快樂意象的小朋友畫作分析結果:1.運用敘事及聯想,或直接運用點、線、面組合進行創作。2.創作遇困難時,會出現具象、無意義的圖樣。3.三年級小朋友的想像與創意,讓作品別具特色和美感,並表現出快樂意象。畫作的特色對照文獻中的研究,互相符應的部分:1.能運用點、線、面以及美的原則。2.以曲線、和圓形為主。3.使用記號作畫。4.圖案前後、遮蔽的表現很普遍,遠近、深度的表現極少被運用。5.皆為平面圖形。6.小朋友能透過抽象形式表達快樂情緒。不相符應的部分:1.大都有畫背景。2.沒有畫面分割。3.蠟筆、彩色筆、水彩是上色時最常被運用的媒材,且混合使用。
在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中進行抽象畫創作,是相當可行的。讓小朋友掌握創作抽象畫的方法,就能提高創作意願,作品也能有更好、更多元的表現。

In elementary schools, painting teaching mainly focuses on specific or realistic painting skills. No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bstract paintings.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tatistical quantitative analyses, interviews, and cooperated with some experts to review the work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teaching and creation of abstract paintings in thir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children have high degree of awareness on the point, line, plane defines;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for point, line, plane in picture of life;can feel the paintings to convey "happy" imagery;and the willingness of creating abstract paintings is high. Children to "point, line, plane abstrac──happiness" as its theme cre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se works with happy images include: (1) the use of narrative and lenovo, or direct application of point, line and plane combinations to create; (2)creative encounter difficulties,there will be figurative, meaningless pattern;and (3) these works are special and with aesthetics due to rich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showing happiness imagery. After comparing the children’s paintings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re are some things in common: (1) the children can using points, lines, planes, and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2) mostly curves and round shapes are used; (3) using symbols to draw; (4) some images are presented in layers with shadings. However, techniques of distance and depth are less used; (5)their paintings are all planar paintings;and (6) the happy emotions can be presented in abstract forms.In the aspect of disqualified works:(1) most of the analyzed paintings contain backgrounds; (2) no divisions of images; and (3) the top three media used for coloring are: crayons, color pens, and water colors. In most of the paintings, more than one medium is used.
It is quite feasible to perform the actual creation of abstract in third-grade art curriculums of elementary schools. Enable children to master the creation of abstract way, we can improve the creation of desire, the work can also have a better and more multiple performance .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圖 錄 VIII
表 錄 X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1
1.3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範圍界定與限制 3
1.4.1 研究範圍 3
1.4.2 研究限制 3
1.5 研究流程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點、線、面定義 5
2.2 點、線、面的情感表達 8
2.3 兒童畫定義 19
2.4 兒童繪畫之發展 20
2.5 抽象畫定義 25
2.6 抽象畫畫家及其作品介紹 27
2.7 兒童抽象畫 36
2.8 作品評析 36
2.9 小結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3.1 專家一覽表 46
3.2 問卷設計 46
3.2.1 第一階段(三年級學童以點、線、面構圖創作抽象畫之初探) 46
3.2.2 第二階段(三年級學童創作抽象畫的方式、難易度、意願之調查) 50
3.3 問卷施測 51
3.3.1 第一階段(三年級學童以點、線、面構圖創作抽象畫之初探) 51
3.3.2 第二階段(三年級學童創作抽象畫方式、難易度、意願之調查) 51
3.4 問卷分析與訪談 51
3.5 創作題目與創作規範確認 52
3.6 作品分析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6
4.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56
4.1.1 第一階段:(三年級學童以點、線、面構圖創作抽象畫之初探) 56
4.1.1.1 「點的定義」認同程度 56
4.1.1.2 「線的定義」認同程度 57
4.1.1.3 「面」的定義認同程度 58
4.1.1.4 「生活中的點、線、面構圖」辨識 60
4.1.1.5 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辨識 61
4.1.1.6 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的快樂感知 62
4.1.1.7 容易用抽象方式表達之情緒 63
4.1.1.8 創作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的意願調查及分析 63
4.1.2 第二階段:(三年級學童創作抽象畫方式、難易度、意願之調查) 64
4.1.2.1 畫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快樂的態度與方式 64
4.1.2.2 畫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快樂的難易程度與理由 68
4.1.2.3 對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加入抽象畫創作之期望 69
4.2 「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快樂」作品分析 70
4.3 本研究結果對照文獻中的研究結果 80
4.3.1 相符應的部分 80
4.3.2 不相符應的部分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5.1 研究結論 82
5.2 檢討與改進 83
5.3 後續研究與發展建議 84
參考文獻 85
附 錄 1
附錄一 第一階段問卷(三年級學童以點、線、面構圖創作抽象畫之初探) 1
附錄二 第二階段問卷(三年級學童創作抽象畫的方式、難易度、意願之調查) 11
附錄三 生活化之點、線、面構圖 13
附錄四 各家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 14
附錄五 49幅「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快樂」作品 16
附錄六 「點、線、面構圖之抽象畫——快樂」作品分析表 23
附錄七 作品分析專家意見 24


一、中文部分:
1.Alfred H.Barr,JR. (2004)。現代畫是什麼?。李渝 譯。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Anette Robinson(2000)。畢卡索。呂淑蓉 譯。台北市:金鴻兒童文教基金會。
3.Anna Moszynska(1999)。抽象藝術。黃麗絹 譯。台北市:遠流。
4.C. S. Hall, V. J. Nordby(1988)。榮格心理學入門。史德海、蔡春輝 譯。台北市:五洲。
5.David Piper(1991)。The Illustrated Lubrary of Art。佳慶編輯部 譯。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Edward Lucie-Smith(1990)。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李長俊 譯。台北市:大陸書店。
7.Eisner, E. W.,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郭禎祥 譯。台北市:文景。
8.Ellen Winner(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 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Gombrich(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雨云 譯。台北市:雄獅出版社。
10.Heinrich Woelfflin(1987)。藝術史的原則。曾雅雲 譯。台北市:雄獅。
11.Herschel B. Chipp(2004)。現代藝術理論II。余珊珊 譯。台北市:遠流。
12.J.J.德盧西奧—邁耶(1993)。視覺藝術設計。李瑋、周水濤 譯。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3.Jean Piaget、Barbel Inhelder(1986)。兒童心理學。孫佳曆、華意蓉 譯。台北市:五洲。
14.Robert Schirrmacher(2004)。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 譯。台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15.Robert Schirrmacher(2004)。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 譯。台北市︰華騰。
16.Spodek & Saracho(1998)。幼兒教育。郭靜晃、陳正乾 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17.Thomas Parsons(1996)。馬列維基──Malevich。劉學真 譯。台北市:台灣麥克。
18.Véronique Antoine(1994)。畢卡索。高實珩 譯。台北市: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Viktor Lowenfeld(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王德育 譯。台北市:三友。
20.Yves Pinguilly(1994)。德洛內夫婦。程思愉 譯。台北市: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大智浩(1993)。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 譯。台北市:大陸書店。
22.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23.王仲章(1994)。藝術教育評論集。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4.王仲章(1994)。藝術教育評論集。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5.王秀如、林明男(2005)。情緒線條其表現形式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9,149~158。
26.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27.王秀雄(1990)。美術論叢22美育與人生──藝術在文化功能的探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28.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台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50-151,台北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29.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30.王秀雄、楊雪霞、李長俊、陳銀輝、呂清夫、陳景容、杜若洲、劉文煒、沈國仁、劉俐、周月坡(2002)。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
31.王秀滿(2004)。史都華‧戴維斯 (StuartDavis,1892~1964)四○-五○年代繪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32.王林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33.王哲雄等(2002)。藝術教育講座選輯。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34.王健潔(2006)。藉由具象圖形探討抽象繪畫語彙的轉換運用形式。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5.王無邪(1974)。平面設計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6.王逸棻(1996)。兒童繪畫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7.王鈺婷(2006)。線條與幾何圖形之圖畫書創作研究──王鈺婷《真實的快樂》作品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38.北川民次( 1 9 9 1 )。兒童繪畫與教育。李英輔 譯。台北市: 世界文物出版社。
39.台灣省立美術館主編(1993)。抽象畫。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40.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 幾何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16(1,2),p.1-20。
41.光復書局編輯部編(2002)。畢卡索(PICASSO)。台北市: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2.安海姆(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 譯。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3.朱信泰(2002)。情緒性人工聲音與電子圖像的認知模式與聯覺特徵。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4.朱建正(1996)。造形活動在國小幾何教學中的地位。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p.180-186。
45.江彩鳳(2003)。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造力測驗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46.何政廣(1996)。米羅。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7.何政廣(199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8.何政廣(2002)。柯爾達。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9.何政廣。(2003)。亨利摩爾藝。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0.何恭上(1998)。西洋繪畫史。馮作民 譯。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51.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台北:千華。
52.吳德邦(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晤談部份。進修學訊年刊,p.6、 11-32。
53.呂昭慧(2004)。「從直覺出發」與「從具象出發」之抽象方法應用於基礎造形教學。國際設計論壇暨第九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討會,p.55-60。
54.呂清夫(1992)。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5.呂淑靖(2009)。抽象藝術風格應用於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初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九十八學年度藝術與設計學系暑期美勞教學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合集,p.343-345-364。
56.呂筱晴(1986)。兒童美術造型與心理發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7.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教學法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8.呂燕卿(1992),美術教育──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P.5-23
59.呂燕卿,1976)。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60.李良仁(1986)。雕塑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61.李足新(1995)。國民小學美術欣賞叢書(8)抽象之美。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62.李怡志(2011)。沉市風景 創作論述。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3.李長俊(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4.李家祺等(2001)。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65.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p.41-45。
66.沈耿立(2011)。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圖形向度結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論文。
67.佟景韓、易英(1994)。造型藝術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68.周怡秀(1998)。繪畫中的音樂──保羅.克利的複音繪畫。現代美術學報,1,p.49-70。
69.杭海(2003)。孩子的方式──一個藝術家看兒子的塗鴉與成長。台北市:三言社出版。
70.林子忻、劉勝雄(1999)。藝術概論與欣賞。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71.林玉山(198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2.林吉峰(1992)。進入抽象世界。台北:北美館。
73.林妍岑(2010)。用藝術史理論分析兒童繪畫作品之研究-以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兒童繪畫類得獎作品廟會題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74.林秀芬(2004)。應用社區文化的幼兒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75.林怡惠(2001)。走向深邃的心靈意向。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6.林俊成(2003)。點線面的繪圖軌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
77.林書堯(1998)。基本造形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78.林素惠(1986)。康丁斯基研究(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79.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師。
80.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視覺設計應用的基礎與原理。台北縣:視覺文化傳播公司。
81.林裕唐(2007)。論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表現技法與空間結構-以威廉‧德庫寧(WillemdeKooning,1904~1997)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2.林芳穗(1999)。線條吻合情緒感覺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3,p.59-75。
83.林書堯(1998)。基本造形學。台北:三民書局。
84.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5.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臺北縣:視傳文化。
86.邱振中(1995)。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87.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88.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現代雕塑透視。台北市:亞太。
89.柳美景(1988)。南宋以前中國繪畫線條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90.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1.洪孟佳(2008)。色域構成──思維與時間的置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92.胡永芬(2008)。100藝術大師。台北縣:明天國際圖書。
93.胡惠君(2007)。具象與抽象之間──保羅.克利的繪畫表現形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4.胡寶林(1997)。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5.胡寶林(200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6.徐秀菊(2001)。兒童畫山的情緒圖像創作與表現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p.169-202
97.康丁斯基(1985)。點線面。吳瑪悧 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98.康丁斯基(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呂澎 譯。台北市:丹青圖書。
99.康丁斯基(1995)。點線面。吳瑪琍 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0.康丁斯基(1998)。藝術的精神。吳瑪悧 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1.康丁斯基(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琍 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2.張心龍(1999)。從名畫瞭解藝術史。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3.張世宗(1998)。視覺藝術教育專輯ΙV──創意美勞教材開發──創意教學在美勞上的應用。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
104.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105.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106.張凱涵(2006)。合作學習運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
107.張麗霞(2011)。如何欣賞幼兒的視覺藝術作品。香港幼兒學報,10,p.21-26
108.張瀾宥(2011)。黑與白─幾何抽象的潛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09.莊惠瑾(2001)。騎木馬的藍騎士──康丁斯基的抽象音樂畫。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10.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111.許清原(2004)。以靜制動──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活動雕刻藝術典範的轉移。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112.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 p.311-324。
113.郭禎祥(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景文。
114.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115.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p248-262。
116.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 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p.575-592。
117.陳芬美(1994)。幼兒繪畫表現發展的研究。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p.49~98。
118.陳彥彰(2010)。線條情緒在簡約風格之繪本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119.陳春鳳(2011)。幼兒情緒與繪畫表現之探究:情緒繪本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20.陳英德、張彌彌(2003)。德洛涅R. Delaunay。台北市:藝術家。
121.陳朝平,黃壬來著(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122.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123.陳瑤華(1996)。兒童美術教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
124.陳錦芳(1994)。神哉!畢卡索。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25.陳靜惠(2005)。二十世紀初抽象繪畫中音樂性之研究──從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談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6.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27.陸韜(2001)。美術視覺造型篇。台南市:大坤。
128.湯永成(1996)。感情表現畫理解之研究──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中心之探討。雲林縣:雲院書城。
129.黃小華(2011)。閱讀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130.黃才郎(1982)。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31.黃壬來(1983)。國小美術教育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繪畫創作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2.黃壬來(1992)。創意美勞。霧峰:教育廳。
133.黃壬來(1993)。幼兒造形藝術教學。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134.黃壬來(1998)。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135.黃俊華(2003)。線要素的數位意象在平面設計中的表現──以向量線條為操控的對象。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2,p.461-480。
136.黃稚婷(2008)。金相與我──物象與心象的對話創作論述。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137.黃瓊儀、李堅萍(2003)。國小學生運用電腦滑鼠繪圖與美術畫筆繪圖之線條形式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p.67-90。
138.黃譯瑩(1999)。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8:4,p.616-633。
139.蓋瑞忠(1990)。淺說「認識線條」。教師之友,31:5,p.3-9。
140.赫伯特.里德(1972)。現代雕塑史。李長俊 譯。台北市:大陸書店。
141.赫伯特.里德(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呂廷和 譯。台北市:藝術家。
142.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
143.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44.趙惠玲(2001)。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初探──從惠玲檳榔與荷莉的例子談起。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411-430。
145.趙雲 ( 199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146.劉好(1998)。平面圖形教材之處理。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p.69-79。
147.劉其偉(1987)。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8.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美術。
149.劉思量(1998)。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150.劉振源(1998)。抽象派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51.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雙月刊,110,p.20-29。
152.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料,7:2, p.128-138。
153.潘元石(1984)。怎樣指導兒童畫。台北:藝術圖書。
154.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性質與未來──質、量或其它。屏東師院學報,20,p.181-216。
155.潘東坡編著(2002)。二十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縣:相對論。
156.蕭木川(2006)。生活美學在視覺藝術上的感知與應用--點、線、面與色彩的視覺美感經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57.賴文茂(2004)。得獎為取向的兒童繪畫特徵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58.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以6-9歲兒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159.謝秀佩(1999)。國小兒童使用電腦和傳統媒材繪畫表現的比較研究:以線性透視的描繪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0.霜田靜志(1993)。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蔡金柱、李叡明 譯。台北市:世界文物。
161.簡世哲(2010)。意隨心轉──色彩與線條的繪畫性表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162.藍美容、張麗霞、梁衛文(2002)。幼兒教育系列:幼兒美術。香港:朗文香港教育。
163.譚祥安(2001)。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學術出版部。
164.蘇振明(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165.蘇振明(2001)。臺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市:國立臺彎藝術教育館。
166.蘇振明(2001)。臺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市:國立臺彎藝術教育館。
167.蘇振明等(1998)。幼兒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部分:
1.Addiss, S. & Erickson, M. (1993). Art history and edu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Berlyne, D.(1970). Novelty, complexity and hedonic value.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8:279-286
3.Berlyne, D.and Lawrence, G. (1964). Effects of complexity and uncongruity variables on GSR, investigatory behavior and verbally expressed preferenc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71:21-45
4.Betty Edwards.(1986).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Published by Simon & Schuster Inc。
5.Bohm-Duchen, M. & Cook, J. (1991). Understanding modern art. London: Usborne Publishing Ltd. p.5
6.Broundy,H.S.(1981).Art Education as Artistic Perception inHardiman,G.w.&Zernich,T.(ed)Foundation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Art Education.Champaign,IL:Stipes.
7.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420-464).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8.Day.H.(1965). Exploratory behavior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evel of arousal.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9.Day.H.(1966). Looking time as a function of stimulus variabl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2:423-428
10.Duval,R.(2002).Proof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what ways for students? Proceeding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Understanding proving and Proving to Understand.pp.61-77.Everyday
11.Duval,R.(2002).Proof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what ways for students? Proceeding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Understanding proving and Proving to Understand.pp.61-77.Everyday
12.Eisner,E.W.(1972).Educaating Artistic Vis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ishing Co.,Inc.
13.Feldman,E.B.(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4.Feldman,E.B.(1992).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5.Feldman.E.B.(1971).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New Jersey:Prentic-Hall,Inc.
16.Gardner H. & Winner, E.(1982).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y . In S. Strauss ,ed.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7.Gardner, H., & Winner, E.(1982). 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y . In S. Strauss ,ed.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8.Gardner, H., & Winner, E.(1982). 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y .In S. Strauss (Ed).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Gardner, H., Ives, S. W., Silverman, J., & Kelly, H.(I979).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chool years : A cross-media study of storytelling,drawing, and clay model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 14(3), 91~105.
20.Gardner, H., Ives, S. W., Silverman, J., & Kelly, H.(I979).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chool years : A cross-media study of storytelling, drawing, and clay modeling
21.Johnson,P.O.(1979).An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Model For Visual Aesthetic Educ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0(3), 4-14.
22.Kellogg, R. (1970). Analyzing children’s art. Polo Alto, CA.: Mayfieid.
23.Lankford, E.L. (1992). Aesthetics: issues and inquiry. Reston: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16
24.Lewis, H. (1963).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drawing as a correlate of development and a basis for picture preferenc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0295-107.
25.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7th ed.). New York : Macmillan.
26.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27.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91).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8.Parsons,M.J.(1987).How We Understand Ar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Piaget, J., Inhelder, B.(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 W. W. Norton.
30.Piaget, J.,& Inhelder, B. (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 W.W. Norton.
31.Piaget,J.(1953).How children form mathematical concepts.Scientific American,189(5),pp.74-79.
32.Read, H. (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New York:Pantheon Books.
33.Smock,C.D.(1976).Piaget’s thinking ablout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concepts and geometry. In J.L.Martion(Ed.),Space and Geometry.
34.Thompson,M.E.(1994).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visual. In D.M.Moore & F.M.Dwyer(Eds.). Visual literacy(pp165-182).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blication.
35.Van Hiele, P. M.(1986).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36.Victor Margolin & Richard Buchanan(1996).The Idea of Design, The MIT Press.
37.Winston, A. S., Bernda, K.,Stewardson, J.,& Lepine, L. (1995). Children’s Sensitivity to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drawings. Visual arts research, 21 (1),1-1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三、網路資料:
1.511小樹之家(2005)。在超現實中狂想。上網日期:2013年2月16日。網址:http://
cw.hc.edu.tw/pupst0143/www/art_web/page-miro-1.htm
2.99藝術網。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 http:
//artist.99ys.com/artist/103415/informationworks-54786
3.Café du Chat(2001)。歐爾飛派。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mail.am.
npgps.edu.hk/~mleung/student/history/cubism/5.htm
4.Joyce(2013)。香港早、午、晚。上網日期:2013年2月15日。網址:http://
joycewanghk.blogspot.tw201007agnes-b-le-pain-grille.html
5.LAN(2011)。海棉寶寶。上網日期:2013年6月17日。網址:http://ianian9806.
blogspot.tw/
6.北京科技報(2006)。中國經濟網。上網日期:2013年4月10日。網址:http://big5.ce.
cn/gate/big5/sci.ce.cn/history/02/200609/29/t20060929_8786419.shtml
7.台灣大學網路教學(1998)。戲劇與多媒體藝術風格。上網日期:2013年2月20日。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
kandinsky.htm
8.李賢輝(2010)。基礎設計。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vr.theatre.ntu.
edu.tw/fineart/th10_140/th10_140_10.htm
9.周媚 (2012 )。星辰在線。上網日期:2013年4月27日。網址:http://auto.changsha.
cn/h/1533/20120827/1162480.html
10.桂林旅遊網(2006)。桂林・印象。上網日期:2013年6月17日。網址:http://www.
glyx.cn/map/11.htm
11.馬榮燦(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查詢。上網日期:2013年4月25日。網址:http://dl2k.dc2es.tnc.edu.tw/capability/
12.焦點科技(2013)。中國製造網。上網日期:2013年2月15日。網址:http://big5.
made-in-china.com
13.開運陶源。picasso畢卡索的抽象畫──異想世界。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sh1.obuy.tw/lucky/item.asp?item_id=414110
14.楊明國小(2013)。桃園縣楊梅市楊明國民小學。上網日期:2013年6月17日。網址:http://www.ymps.tyc.edu.twxoops
15.暱圖網(2009)。中國暱圖網。上網日期:2013年6月17日。網址:http://www.nipic.
com/show/2/17/9751e83944db3395.html
16.謝佳珍(2000)。南投縣國民中學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美術教材──美的原理原則。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content.edu.tw/junior/art/
nt_ch/beauty/method/chp2-0.html
17.蘇荷‧思沛德美術教學。問與答。上網日期:2013年5月3日。網址:http://www.
sohoart.com.tw/03-p8a.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54.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性質與未來──質、量或其它。屏東師院學報,20,p.181-216。
2. 152.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料,7:2, p.128-138。
3. 147. 劉其偉(1987)。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148.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美術。
5. 151.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雙月刊,110,p.20-29。
6. 135. 黃俊華(2003)。線要素的數位意象在平面設計中的表現──以向量線條為操控的對象。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2,p.461-480。
7. 145. 趙雲 ( 199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8. 123. 陳瑤華(1996)。兒童美術教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
9. 116.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 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p.575-592。
10. 115.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p248-262。
11. 112.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 p.311-324。
12. 100. 康丁斯基(1998)。藝術的精神。吳瑪悧 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3. 98. 康丁斯基(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呂澎 譯。台北市:丹青圖書。
14. 96. 徐秀菊(2001)。兒童畫山的情緒圖像創作與表現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p.169-202
15. 71. 林玉山(198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