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7:1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彭德和
研究生(外文):
Peng, Te-Ho
論文名稱:
從《禮記》到《世說新語》女性形象與地位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n Images and Status of the Women from 〝The Book of Rites〞 to 〝Shi shuo xin yu〞.
指導教授:
柯金虎
口試委員:
季旭昇
、
朱榮智
口試日期:
2013-07-1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列女傳
、
世說新語
、
賢媛
、
女性形象
、
女性地位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1887
評分:
下載:160
書目收藏:1
中國傳統女性似乎一直處於卑微的地位,且維持著貞順的形象,然而就歷史文獻典籍紀錄來看,女性形象與地位又並非毫無變化。因而本論文旨在探究自先秦以降至魏晉時期女性的形象與地位之遞嬗。
本文共分為四部分。首先以《禮記》與《儀禮》為主,自男女教育方式、家庭倫理規範、婚姻制度以及喪禮制度探究先秦時期女子形象與地位。第二部分則以劉向《列女傳》所選一百一十位典範女子之事蹟分析西漢對女性形象與地位的觀點。第三部分以班昭《女誡》及范曄《後漢書》之〈列女傳〉為主,梳理東漢時期女教影響下的女性所處之地位與塑造之形象。第四部份以劉義慶《世說新語》之〈賢媛〉所記女子故事為主,探究魏晉時期女子形象與過往相異之處。
我認為魏晉時期女性受儒學禮教的束縛較少,他們較前朝各代能展現自我意識與自我才華,也可以走出閨閣、接觸社會,更加拓展自身的視野,因而呈現了迥異於從前的神采風貌。
個人希望藉由這篇研究,能進而促發、反思廿世紀後女權運動風潮後的女性樣貌的發展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三節 文獻研討…………………………………………………………………………………………………………………………2
一、古籍與專書…………………………………………………………………………………………………………………………3
二、近代專書……………………………………………………………………………………………………………………………4
三、學位論文與期刊………………………………………………………………………………………………………………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禮記》呈現之女性形象與地位…………………………………………………………………………………7
第一節 由男女教育之差異看女性形象與地位…………………………………………………………………………7
一、《禮記》中男子教育內容 ……………………………………………………………………………………………8
二、《禮記》中女子教育內容 ……………………………………………………………………………………………8
三、《禮記》教育內容所呈現女性的形象與地位 ………………………………………………………9
第二節 由家庭倫理看女性形象與地位………………………………………………………………………………………12
一、由家庭倫理看女性形象…………………………………………………………………………………………………13
二、由家庭倫理看女性地位…………………………………………………………………………………………………15
第三節 由禮制看女性形象與地位………………………………………………………………………………………………18
一、由婚禮制度看女性形象與地位 ……………………………………………………………………………………18
二、由喪禮制度看女性之地位………………………………………………………………………………………………21
第三章 劉向《列女傳》反映之西漢女性形象與地位……………………………………………………………25
第一節 西漢的時代風氣…………………………………………………………………………………………………………………26
一、董仲舒儒學呈現之女性形象 …………………………………………………………………………………………27
二、西漢的婚姻觀……………………………………………………………………………………………………………………31
第二節 西漢劉向《列女傳》中的女性形象 ……………………………………………………………………………32
一、相夫、匡夫 ………………………………………………………………………………………………………………………35
二、教子有成 ……………………………………………………………………………………………………………………………38
三、堅貞守節 ……………………………………………………………………………………………………………………………41
四、跳脫傳統女性形象……………………………………………………………………………………………………………43
第四章 班昭《女誡》與《後漢書‧列女傳》及漢樂府反映之東漢女性形象與地位 …45
第一節 東漢的婚姻觀………………………………………………………………………………………………………………………46
一、強調門當戶對婚姻……………………………………………………………………………………………………………46
二、女德的理論與系統化………………………………………………………………………………………………………47
三、權貴蓄妾成風……………………………………………………………………………………………………………………49
第二節 班昭與其《女誡》………………………………………………………………………………………………………50
第三節 《女誡》反映之女性形象與地位……………………………………………………………………………51
一、女性地位………………………………………………………………………………………………………………………………52
二、女性工作要求………………………………………………………………………………………………………………………54
三、女性品德形象………………………………………………………………………………………………………………………56
第四節 《後漢書‧列女傳》中的女性形象……………………………………………………………………………58
一、從夫、助夫 …………………………………………………………………………………………………………………………60
二、照顧夫家…………………………………………………………………………………………………………………………………63
三、孝女…………………………………………………………………………………………………………………………………………64
四、夫死不嫁而自殘、自殺………………………………………………………………………………………………………66
五、具文才………………………………………………………………………………………………………………………………………70
第五節 由漢樂府詩看女性地位……………………………………………………………………………………………………73
一、蔡琰〈悲憤詩〉………………………………………………………………………………………………………………………74
二、漢樂府詩中的女性……………………………………………………………………………………………………………76
第六節 東漢字書所呈現之女性形象 ……………………………………………………………………………………………81
一、表示姓氏的字……………………………………………………………………………………………………………………………82
二、表示稱謂的字……………………………………………………………………………………………………………………………83
三、表示因婚姻而衍生關係的字…………………………………………………………………………………………………84
四、表示外貌的字……………………………………………………………………………………………………………………………86
五、表示德行、修養的字………………………………………………………………………………………………………………87
第五章 《世說新語》所見之女性形象與地位 …………………………………………………………………………………89
第一節 魏晉的時代風氣…………………………………………………………………………………………………………………………89
一、玄學興盛與儒學衰微………………………………………………………………………………………………………………90
二、重男輕女……………………………………………………………………………………………………………………………………92
三、魏晉時期的婚姻觀……………………………………………………………………………………………………………………93
(一)門第觀念………………………………………………………………………………………………………………………………94
(二)風氣開放,女子勇於表達情感與想法…………………………………………………………………………95
(三)再婚現象普遍………………………………………………………………………………………………………………………97
(四)爭寵、善妒已屬常見…………………………………………………………………………………………………………99
第二節 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101
第三節 《世說新語‧賢媛》之女性形象……………………………………………………………………………………………104
一、識見卓絕、表現傑出………………………………………………………………………………………………………………105
二、人品高潔、氣度非凡………………………………………………………………………………………………………………108
三、言詞機智、善於應對………………………………………………………………………………………………………………110
四、才氣洋溢、情致超絕………………………………………………………………………………………………………………112
五、相夫教子、樹立典範………………………………………………………………………………………………………………113
(一)相夫典範………………………………………………………………………………………………………………………………113
(二)母儀典範………………………………………………………………………………………………………………………………114
(三)為家族犧牲者………………………………………………………………………………………………………………………116
第四節 《世說新語》其他篇章相關女性紀錄呈現之女性形象……………………………………………………117
第六章 結論…………………………………………………………………………………………………………………………………………………123
一、先秦、西漢時期「夫為妻綱」為社會倫常…………………………………………………………………………123
二、東漢時期貞婦觀漸強,夫死不嫁漸多…………………………………………………………………………………123
三、魏晉時期走出閨閣,展現自我才情………………………………………………………………………………………124
四、鑒往知來,期許性別平權 ………………………………………………………………………………………………………125
參考文獻……………………………………………………………………………………………………………………………………………………………127
一、古籍……………………………………………………………………………………………………………………………………………………………127
二、近代專書 …………………………………………………………………………………………………………………………………………………129
三、期刊……………………………………………………………………………………………………………………………………………………………131
四、學位論文……………………………………………………………………………………………………………………………………………………133
一、古籍(按朝代先後排序)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元月初版。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2刷。
(西漢)劉向撰 (清)梁端校注,《列女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7年8月臺二版。
(西漢)劉向撰,《繪圖古列女傳》,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初版。
(西漢)劉歆撰(晉)葛洪錄,《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台三版。
(西漢)桓寬撰,《鹽鐵論》,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12月再版。
(東漢)王充著,《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9月台三版。
(東漢)王符撰,《潛夫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台二版。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台一版第七刷。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4月。
(東漢)于吉編撰,《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三國魏)阮籍撰,《阮嗣宗集˙大人先生傳》,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初版。
(晉)陳壽撰,《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晉)葛洪著,《抱朴子》,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4月,二版一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編撰,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南朝梁)徐陵著,《玉臺新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台三版。
(南朝梁)劉勰撰,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北朝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11月台三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劉知幾著,《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北宋)李昉撰,《太平御覽》,(北宋)李昉撰,《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2月。
(南宋)鄭樵著,《通志略》,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台一版。
(南宋)朱熹撰,《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明)王夫之撰,《禮記章句》,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再版。
(清)蔣廷錫等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初版。
(清)趙翼撰,《廿二史劄記及補編》,杜維運考證,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店,1999年2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3月11版。
(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紀昀編,《御定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3月再版。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元月初版。
(清)阮元等撰,《經籍籑詁》,台北:宏業書局,1986年9月再版。
(清)王永彬撰《圍爐夜話》,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清)陳立著,《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書紀》,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9月初版。
(清)邵晉涵撰,《南江書錄》,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王先謙撰,《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清)王先慎著,《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三版。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
(清)沈張氏,《繪圖女四書白話解》,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台灣初版。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二、近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甘懷真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初版。
《中國文明史系列‧第二卷‧先秦時期》,未標作者,台北:地球出版社,1997年9月。上、中、下三冊。
《中國文明史系列‧第三卷‧秦漢時代》,未標作者,台北:地球出版社,1997年9月。上、中、下三冊。
《中國文明史系列‧第四卷‧魏晉南北朝時期》,未標作者,台北:地球出版社,1997年9月。上、中、下三冊。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
王輝著,《秦出土文物編年‧法律答問7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9月。
朴美玲著,《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林志強、楊志賢著,《十三經漫談叢書5‧儀禮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林素英著,《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慶彰主編,《姚祭恆著作集》第一冊,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邱燮友等編著,《國學常識》,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周何•田博元主編,《國學導讀叢編》(上、下冊),台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0月五版。
周何著,《古禮今談》,台北:萬卷樓,2002年。
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9月。
高世瑜著,《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蔣伯潛編,《經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44年5月。
章太炎撰,《國學略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11月。
梅家玲著,《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張福清編注,《女誡----婦女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張樹棟˙李秀領著,《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陰法魯等著,《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台北:萬卷樓,1998年1月。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陳之青著,《中國教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8月。
黃嫣梨著,《中國文化與婦女》,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4年。
華正書局編輯部編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5月。
裴普賢著,《經學概述》,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9年3月。
裴普賢編,《詩經評註讀本》(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
鄧之誠著,《中華二千年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未標年月。
劉太希選注,《詩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5月台三版。
劉漢德著,《東周婦女生活》,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5月。
劉詠聰著,《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太炎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1月。
《國學導讀》,未標示作者,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蔡瑜著,〈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糜文開、裴普賢著,《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2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5月。
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3月。
譚正璧編,《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莊嚴出版社,1986年2月。
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嚴明‧樊琪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顧鑑塘˙顧鳴塘著,《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霞爾‧魯妥努(kuan hsi te chin hua)原著,衛惠林譯,《男女關係的進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7月。
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中新書局,1982年10月新版。
三、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妙純,〈《世說新語》中的女性新風貌-從婦女追求情愛談起〉,《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二期,1999年
朱歧祥,〈花東婦好傳〉,《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12。
吳曉菁,〈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鑑識活動〉,《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之2期,1998年9月。
李聰˙趙志堅,〈魏晉南北朝婦女婚姻散論〉,《齊魯學刊》,1997年5期。
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考察(上)〉,《鵝湖》月刊,1999年11月。
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考察(下)〉,《鵝湖》月刊,1999年12月。
栗子青,〈世說新語賢媛篇探析〉,《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3期,1994年。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台北市: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7年4月。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
張欣怡,〈從婦女的守節與再嫁看魏晉南北朝的貞節觀〉,《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2004年。
莊華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再嫁〉,《安徽師大學報》,第19卷第3期,1991年。
曾文樑,〈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當時的婚姻現象〉,《輔仁學誌》,18期,1989年6月。
曾彩娟,〈「禮豈為我輩設耶?」----魏晉禮教現象探析〉,《問學》第八期,2005年6月。
彭婉蕙,〈《世說新語》「我輩」一詞探義----兼論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自我定位〉,《中極學刊》第二輯,2002年12月。
黃金榔,〈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第三十一期,2005年。
董家遵,〈從漢末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9年5月。
楊丕丞,〈詩經國風中的女子形象〉,《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5年3月,頁141-163。
詹惠玲,〈《世說新語‧賢媛》呈現之女性風貌〉,《國文新天地》第17期,2008年4月,頁46-56。
趙志堅,〈兩漢婦女的貞節問題〉,《歷史教學》第4期,1998年。
趙雅博,〈劉向輯書中所呈現的思想〉,《哲學與文化》,1998年7月。
潘壽康著,《朱淑真別傳探原》附錄《斷腸集》,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9月台一版。
蔡依靜,〈劉向《列女˙母儀傳》中的母親〉,《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5年。
謝佩慈,〈《世說新語‧賢媛》呈現之女性地位探析〉,《中山中文學刊》,1997年6月。
戴麗桑,〈《儀禮》之外----關於女子〉,《雄中學報》第八期,2005年12月。
鄺國強,〈西漢儒家天人災異思想之研究〉,《能仁學報》第1期,1983年9月。
四、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排序)
李孟修,《《禮記》制禮之精神及其教育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建良,《董仲舒天人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亦偉,《禮記的禮教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吳佩娟,《劉向《列女傳》與《後漢書‧列女傳》之比較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林慧貞,《禮記教育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惠菁,《由《說文》女部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姚宣伃,《《禮記‧昏義》所呈現的婚禮習俗與社會意義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姜千家,《《說文》象形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姜賢敬,《劉向列女傳探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美玲,《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美君,《中國早期婦女地位演變之研究-以《列女傳》、《女誡》、《女史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陳美惠,《《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怡芬,《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許國賓,《世說新語道德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班碩士論文,2008年。
溫鈺芬,《兩漢魏晉女性觀研究──以《列女傳》《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詹慧蓮,《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黃緣逢,《魏晉人品論-以世說新語為考察中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玉娟,《由女性視角看禮記的過去與未來-以喪祭禮為主軸》,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劉愛齡,《《世說新語》之魏晉婦女風貌及女性觀》,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0年1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2.
《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研究
3.
魏晉人性論研究
4.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
5.
劉向列女傳探微
6.
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
7.
《禮記‧昏義》所呈現的婚禮習俗與社會意義研究
8.
《世說新語》之魏晉婦女風貌及其女性觀
9.
禮記的禮教觀點
10.
<<禮記>>制禮之精神及其教育思想
11.
禮記教育思想研究
12.
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
13.
由《說文》女部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14.
世說新語道德觀研究
15.
魏晉人品論-以世說新語為考察中心
1.
詹慧蓮,《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2.
鄺國強,〈西漢儒家天人災異思想之研究〉,《能仁學報》第1期,1983年9月。
3.
戴麗桑,〈《儀禮》之外----關於女子〉,《雄中學報》第八期,2005年12月。
4.
謝佩慈,〈《世說新語‧賢媛》呈現之女性地位探析〉,《中山中文學刊》,1997年6月。
5.
蔡依靜,〈劉向《列女˙母儀傳》中的母親〉,《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5年。
6.
楊丕丞,〈詩經國風中的女子形象〉,《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5年3月,頁141-163。
7.
趙雅博,〈劉向輯書中所呈現的思想〉,《哲學與文化》,1998年7月。
8.
黃金榔,〈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第三十一期,2005年。
9.
彭婉蕙,〈《世說新語》「我輩」一詞探義----兼論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自我定位〉,《中極學刊》第二輯,2002年12月。
10.
曾彩娟,〈「禮豈為我輩設耶?」----魏晉禮教現象探析〉,《問學》第八期,2005年6月。
11.
曾文樑,〈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當時的婚姻現象〉,《輔仁學誌》,18期,1989年6月。
12.
張欣怡,〈從婦女的守節與再嫁看魏晉南北朝的貞節觀〉,《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2004年。
13.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
14.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八期,台北市: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7年4月。
15.
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考察(下)〉,《鵝湖》月刊,1999年12月。
1.
《世說新語•賢媛》之女性形象研究
2.
兩漢魏晉女性觀研究──以《列女傳》《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
3.
《世說新語》之魏晉婦女風貌及其女性觀
4.
從「家學」和「婚姻」看東漢與魏晉的婦女形象――以《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為起點
5.
《世說新語》中的女性形象與地位研究
6.
《世說新語》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於高中國文教學研究
7.
由女性視角看禮記的過去與未來-以喪祭禮為主軸
8.
《禮記》所反映的女性生活禮儀與角色地位
9.
《禮記‧昏義》所呈現的婚禮習俗與社會意義研究
10.
中國早期婦女地位演變之研究-以《列女傳》、《女誡》、《女史箴》為例
11.
《世說新語》典範人物研究
12.
《世說新語》裡的女性形象及其於國中國文教學研究
13.
「禮」的思想之研究--以《禮記》為中心
14.
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
15.
魏晉時期的社會觀察-以《世說新語》為考察中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