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美靜
研究生(外文):Wu, Meiching
論文名稱:屏東縣鄉(鎮、市)公所應變人員災害防救素養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Literacy of Response Personnel in Pingtung County Township Level
指導教授:馬震中馬震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 Chenchung
口試委員:葉一隆郭光明馬震中
口試委員(外文):Yeh, YilungKuo, KuangmingMa, Chenchung
口試日期:2013-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災害防救素養應變人員
外文關鍵詞:capacity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respon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前言與目的】有鑑於鄉(鎮、市)公所應變人員是影響整體救災效果的第一線基層防救人員,因其對災害防救業務的知識、態度與技能之專業素養,是影響防救災效能發揮最主要的關鍵,故本研究目的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人口學及災害防救經驗)的應變人員對天然災害防救素養之差異及其相關分析。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之研究設計,以信效度良好之自擬式結構式問卷,對屏東縣各公所所有實際參與災害防救業務與災害應變之人員,進行調查與分析。自2013年1月9日起至2月18日止,問卷共發放501份,回收有效問卷3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8%。問卷回收後進行相關及複迴歸統計分析。
【結果】整體「災害防救素養」因素分析分數平均值為3.61,高於總平均值3.0,呈現略佳。除教育程度外「人口學」與「災害防救經驗」變項對於災害防救素養均達顯著差異與顯著正相關。災害防救知識與災害防救態度對災害防救自覺技能有預測力。
【結論與建議】災害防救知識愈高,其災害防救態度亦會愈好;災害防救知識及災害防救態度愈高,亦會相對提升對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因此建議落實基層專責防救災單位及人員制度、建立防救災完整之專業學程,培育災害防救專業人員。

Abstract
【Introduction and Purpose】Disaster-preventing and relieving personnel in township offices are the first-line fundamental personnel influencing the overall disaster-relieving achievement in a disaster. Their knowledge of, attitudes toward,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critically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emograph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terms of the capacity for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and analyze relevant issues.
【Methodology】This study 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 self-established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sonnel in each township office in Pingtung County who actually participat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was between January 9, 2013 and February 18, 2013. In total, 501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delivered, and 389 valid copies were retrieved.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was 78%.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inferential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Result】The mean of the “capacity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factors was 3.61, 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average, namely 3.0, so it was slightly better. In addition to education background, “demograph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experience” both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are predictive for self-aware skill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The more knowledg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one has, the better one’s attitude towar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is, and the more one’s self-aware skills in and performa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are improved.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a fundamental unit and a personnel system particularly responsibl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should be fulfilled, a thorough professional program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rofessional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should be cultivat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災害概述 9
第二節 屏東縣災害環境簡述 11
第三節 我國現行災害防救體系 26
第四節 災害防救之意涵與理論 47
第五節 防災素養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2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6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86
第二節 研究構面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驗 93
第三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差異性分析 98
第四節 研究構面之相關分析 103
第五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多元迴歸分析 106
第五章 研究討論 110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 110
第二節 研究量表敘述性統計 110
第三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差異性 111
第四節 研究構面之相關分析 114
第五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多元迴歸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23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附錄A 災害防救法 131
附錄B 專家問卷 146
附錄C 正式問卷 158
附錄D 專家介紹 163
表 次
表1-1 台灣天然災害統計表 2
表1-2 災害防救預算統計總表 7
表1-3 委託研究計畫一覽表(2006-2011) 7
表2-1 屏東縣月平均溫度統計表 14
表2-2 屏東縣月平均降雨量統計表 14
表2-3 屏東縣各鄉鎮市人口數及土地面積 16
表2-4 屏東地區1900年至2010年間災害性地震紀錄 22
表2-5 歷年遠地地震海嘯一覽表 24
表2-6 台灣現行災害防救計畫內容簡介 26
表2-7 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 30
表2-8 屏東縣各類災害主要權責單位一覽表 35
表2-9 鄉(鎮、市)公所災害應變中心之編組全責一覽表 41
表2-10 我國政府災害管理四階段施政重點簡述 53
表2-11 防災素養架構表 62
表2-12 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之架構、類別、項目與內涵 64
表3-1 人口學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67
表3-2 災害防救經驗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68
表3-3 平地鄉(鎮)公所之災害應變中心編組單位與問卷發放人數表 72
表3-4 原民鄉公所之災害應變中心編組單位與發放人數表 74
表3-5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7
表3-6 災害防救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8
表3-7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與重要性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8
表3-8 專家修改內容 78
表3-9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信度分析 82
表3-10 災害防救態度量表信度分析..........................................................83
表3-11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量表之信度分析 84
表3 12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重要性量表之信度分析 84
表4-1 受測者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87
表4-2 災害防救知識構面分析 89
表4-3 災害防救態度構面分析 91
表4-4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構面分析 92
表4-5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重要性構面分析 93
表4-6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4
表4-7 災害防救態度構面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表 96
表4-8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量表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表 97
表4-9 總體災害防救素養因素分數摘要表 98
表4-10 性別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11 年齡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12 教育程度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0
表4-13 服務地點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0
表4-14 是否為災害防救相關工作的業務承辦人員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15 從事防救災相關工作服務年資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16 是否有過天然災害之受災經驗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2
表4-17 是否曾參與過災害防救相關演練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2
表4-18 是否曾參與災害搶救工作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19 相關分析 105
表4-20 人口學及災害防救經驗變項對災害防救素養迴歸分析 107
表4-21 災害防救知識對災害防救態度迴歸分析 108
表4-22 災害防救知識、態度對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迴歸分析 109
表6-1 研究假設確立結果 12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災害概述 9
第二節 屏東縣災害環境簡述 11
第三節 我國現行災害防救體系 26
第四節 災害防救之意涵與理論 47
第五節 防災素養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2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6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86
第二節 研究構面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驗 93
第三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差異性分析 98
第四節 研究構面之相關分析 103
第五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多元迴歸分析 106
第五章 研究討論 110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 110
第二節 研究量表敘述性統計 110
第三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差異性 111
第四節 研究構面之相關分析 114
第五節 災害防救素養之多元迴歸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23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5
附錄
附錄A 災害防救法 131
附錄B 專家問卷 146
附錄C 正式問卷 158
附錄D 專家介紹 163
表 次
表1-1 台灣天然災害統計表 2
表1-2 災害防救預算統計總表 7
表1-3 委託研究計畫一覽表(2006-2011) 7
表2-1 屏東縣月平均溫度統計表 14
表2-2 屏東縣月平均降雨量統計表 14
表2-3 屏東縣各鄉鎮市人口數及土地面積 16
表2-4 屏東地區1900年至2010年間災害性地震紀錄 22
表2-5 歷年遠地地震海嘯一覽表 24
表2-6 台灣現行災害防救計畫內容簡介 26
表2-7 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 30
表2-8 屏東縣各類災害主要權責單位一覽表 35
表2-9 鄉(鎮、市)公所災害應變中心之編組全責一覽表 41
表2-10 我國政府災害管理四階段施政重點簡述 53
表2-11 防災素養架構表 62
表2-12 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之架構、類別、項目與內涵 64
表3-1 人口學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67
表3-2 災害防救經驗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68
表3-3 平地鄉(鎮)公所之災害應變中心編組單位與問卷發放人數表 72
表3-4 原民鄉公所之災害應變中心編組單位與發放人數表 74
表3-5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7
表3-6 災害防救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8
表3-7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與重要性量表專家內容效度(CVI) 78
表3-8 專家修改內容 78
表3-9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信度分析 82
表3-10 災害防救態度量表信度分析..........................................................83
表3-11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量表之信度分析 84
表3 12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重要性量表之信度分析 84
表4-1 受測者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87
表4-2 災害防救知識構面分析 89
表4-3 災害防救態度構面分析 91
表4-4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構面分析 92
表4-5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重要性構面分析 93
表4-6 災害防救知識量表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4
表4-7 災害防救態度構面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表 96
表4-8 災害防救自覺技能量表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表 97
表4-9 總體災害防救素養因素分數摘要表 98
表4-10 性別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11 年齡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12 教育程度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0
表4-13 服務地點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0
表4-14 是否為災害防救相關工作的業務承辦人員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15 從事防救災相關工作服務年資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16 是否有過天然災害之受災經驗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2
表4-17 是否曾參與過災害防救相關演練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2
表4-18 是否曾參與災害搶救工作對災害防救素養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19 相關分析 105
表4-20 人口學及災害防救經驗變項對災害防救素養迴歸分析 107
表4-21 災害防救知識對災害防救態度迴歸分析 108
表4-22 災害防救知識、態度對災害防救自覺技能表現迴歸分析 109
表6-1 研究假設確立結果 121
圖 次
圖2-1 屏東縣各鄉鎮分布圖 12
圖2-2 屏東地區DTM地形圖 13
圖2-3 屏東地區主要河川分布 15
圖2-4 屏東縣崩塌地分布圖 18
圖2-5 1900年至2010年間台灣地區災害性地震分圖 23
圖2-6 第三核能發電廠位置及警戒潛勢範圍8km圖 25
圖2-7 中央災害防救組織體系架構圖 28
圖2-8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組織架構圖 33
圖2-9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編組架構圖 33
圖2-10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編組及任務圖 34
圖2-11 屏東縣災害應變中心任務分工編組圖 36
圖2-12 應變中心共通分組架構規劃示意圖 41
圖2-13 災害防救時序圖 48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 66
圖3-2 本研究流程圖 69



參考文獻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2012年11月20日)。災害防救辦公室。取自:http://www.cdprc.ey.gov.tw/cp.aspx?n=4438CCBB769A813D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2012年11月21日)。我國災害防救體系。取自:http://www.cdprc.ey.gov.tw/cp.aspx?n=AB16E464A4CA3650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2年10月16日)。災害專區網頁。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history.aspx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2年10月16日)。政府資訊公開。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List.aspx?ID=&MenuID=277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2年11月30日)。災害防救團體。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Content.aspx?ID=&MenuID=238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12年11月21日)。取自:http://246.swcb.gov.tw/School/school-whatisdisasters.asp
防災教育數位平台網站(2012年11月22日)。學習資源。取自:http://disaster.edu.tw/content/resources01.htm
內政部(2010)。災害防救法。台北市:行政院。
內政部消防署(2010)。強化防救災教育訓練參考資料。台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行政院(2011)。災害防救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
何興亞(2011)。災害防救觀念與措施。教育部校園安全維護暨全民國防教育資源中心,複合型防災教育宣導及演練示範觀摩計畫簡報。台北市:教育部。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林秀梅(2001)。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國偉(2012)。第三層級災害防救組織應變作為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暨土木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潤榮(2005)。臺東地區基層應變人員對土石流災害防災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姚乃嘉、許文科與朱峻平(2010)。提昇我國地方政府災害防救作業能力之探析-以桃園縣與新竹縣為例。前瞻科技與管理特刊,特刊2010.11,47-58。
柯孝勳、許俊文與蔣得心(2009)。地方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強化機制探討。科技發展政策報導,3月,第二期,24-40。
教育部(2004)。防災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財團法人消防安全中心基金會(2011)。未來十年我國災害管理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科會 GRB 編號 PG10003-0453。台北市: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報告。
袁明煜(2010)。人格特質、災害防治認知及因應作為之研究-以空軍高司幕僚單位為例。淡江大學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蓉(201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天然災害防災素養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2013)。屏東縣102年屏東縣核子事故區域民眾防護應變計畫。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消防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2012)。屏東縣101年易致災環境調查與評估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2010)。屏東縣災害防救深耕五年中程計畫細部執行計畫。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消防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2010)。屏東縣100年度災害防救深耕五年中程計畫期末報告。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消防局。
章瑜蓓、李文正、許明仁、賴怡璇與詹矞晴(2010)。國內防救災專業人員專業素養分析。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企劃組精簡報告。
陳禹銘、許秋玲與樊國恕(2009)。我國複合災害風險系統架構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6卷2期,1-12。
陳亮全(2008)。生活防災。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張雲景、張礽立與賴礽仰(2008)。生物統計學。台北市:高立圖書。
張麗如(2009)。基層地方政府災害防救行動力之研究-以南投縣內四鄉鎮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地震與防災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張全亨(2009)。高中生颱風和水災概念理解與防災素養之現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欣誠(2003)。我國各學習階段防災教育之規劃與推動。我國各學習階段防災教育之規劃與推動計畫期中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葉一隆(2011)。災害防救深耕5年中程計畫工作檢討會議簡報。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褚坤翰(2012)。台灣地區防救災避難機制與能力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詹前洋(2009)。地方政府災害應變中心作業成效之評估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廖威彥(2009)。臺灣地區各縣市災害防救能力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建華、洪志誠與許瑛玿(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颱風豪雨防災知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科學教育,12月,295期,2-22。
潘立超(2010)。台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颱風與水患防災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鄭安棋(2011)。南投縣國小教師防災素養、防災教學信念及防災教學行為之研究-以天災為例。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戴荏國(2011)。提升地方政府鄉鎮市層級防救能力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五峰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Bartlett, M. S. (1951). The goodness of fit of a single hypothet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case of several groups. Annuals of Eugencies, 16, 199-21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d.).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9, 2012, from http://www.cdc.gov/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3), 297–334.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2010).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Retrieved February 3, 2012, from http://www.fema.gov/pdf/about/pub1.pdf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n.d.). federal emergencymanagement agency. Retrieved March 14,2013, from www.fema.gov/incident-command-system
Kaiser, H. F. (1960).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mputer to factor 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easurement, Vol. 20, 141-151.
Lynn, M. (1986).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Nursing Research, 35(4), 382-385.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22(140), 1–55.
Tierney, K. J., Lindell, M. K., & Perry, R. W. (2001). Facing the unexpected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 Joseph Henry Press.
World bank 2005: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ldeo.columbia.edu/chrr/research/hotspots/
White, G. F. (1974). Natural hazard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Natural Hazard: Local, National, Global, ed. F.G.Wh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