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5: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包淑慧
研究生(外文):Pao, Shi-Hui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八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Geographical Instruction for 8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吳昭彥吳昭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Chao-Yen
口試委員:吳昭彥吳有龍吳博雅
口試委員(外文):Wu, Chao-YenWu, Yu-LungWu, Po-Ya
口試日期:2013-06-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國中地理科資訊融入教學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Geographical Subjects in Junior High SchoolComputer-Assisted in Struction Method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1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的成效,及瞭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時的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傳統講述教學法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教授「氣候與水文」、「人口與民族」單元,依據實驗教學中所蒐集得到的資料去分析學生學習成效及其它相關問題。
依據研究結果有以下四點結論:
一、本研究應用電腦輔助教學理論,可以發揮Microsoft Powerpoint教學的功能與特質。而且教師透過新的教學方式與行動研究過程,可以對教學專業有所成長。
二、在全體學生的學習成效方面,「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探討,由進步分數的人數分布來分析,資訊組分數進步的人數比例較高,這也某種程度反應了資訊組的學習成效略優於傳統組。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學習成效的提昇上,對女生的幫助較男生大。
四、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geographical instruc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and the problems we will encounter when the plan is carried out. In addition, practical suggestions will be made as references when it is put into practice
The experimental samples are the 8th grade students of Da-She Junior High School located in Kaohsiung County. The researcher applies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method and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learning to unit ” Climate and Hydrology” and “Population an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data we collect fro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 will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students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conclusions from the results:
1. The researcher applie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method and that can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Microsoft Powerpoint. Teachers can develop their teaching ability through new way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on research.
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overall learning.
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female students than male students.
4. Students react rather positively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教學媒體 5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5
第三節 行動研究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步驟 2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問題與解決策略 32
第二節 地理學習成就比較 33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33
第四節 教學者的專業成長與反思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建議 47
參考文獻 49
中文文獻(本文獻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49
英文文獻(本文獻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52
附錄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生意見調查問卷 55
附錄二:地理學習成就測驗 57
附錄三:原始統計資料 62

圖目錄
圖3-1 研究流程 22
圖3-2 研究架構 23
圖3-3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氣候與水文教學 25
圖3-4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氣候教學 26
圖3-5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中國氣候教學 26
圖3-6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夏季季風教學 27
圖3-7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冬季季風教學 27
圖3-8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山脈與季風教學 28
圖3-9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互動教學 28
圖3-10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問題討論 29
圖3-11使用Powerpoint資訊融入中國降水量教學 29
圖 4-1學生整體成績進步分數人數分布圖 36
圖4-2實驗組男生、女生成績進步分數人數分布圖 39

表目錄
表2-1學者對於資訊教育的定義 9
表2-2 傳統教學與網路新世代教學之比較 10
表3-1地理學習成就測驗雙項細目表 30
表4-1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整體成績之分析 34
表4-2實驗組與控制組後測整體成績之分析 34
表4-3整體成績進步分數人數分配表(後測-前測) 36
表4-4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男生前測成績比較 37
表4-5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女生前測成績比較 37
表4-6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男生後測成績比較 37
表4-7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女生後測成績比較 38
表4-8實驗組的男女生前測成績比較 38
表4-9實驗組的男女生後測成績比較 38
表4-10實驗組的不同性別的進步分數人數分配表(後測-前測) 39
表4-1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見調查問卷」調查結果 40
中文文獻(本文獻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教育,83,52-61。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王靜媺(2008)。資訊多媒體融入體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頁26
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
呂廷和(1971)。教育研究法(二版)。台北:台灣書店。
吳明清(198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1999)。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李貴慈(1999)。網際網路在地理教育上之應用--以台北市永吉國中國一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志鵬(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台北:黎明。
李佳純(2004)。高高屏地區國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現況調查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42(1),139-15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為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錦雪(1994)。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台南。
林錦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研究--以台灣天氣與氣候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沖(2002)。在國小自然科利用資訊融入STS專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論文。花蓮。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頁3-9。
周學政、王宜珍、黃士訪(1999)。全球資訊網在國中地理科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1,31-46。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南一版編輯群(201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冊,台南:南一出版社。
康軒版編輯群(201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冊,台北:康軒出版社。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行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 63-73。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二版)。台北:南宏圖書。
陳梅生(1979)。教育研究法。臺北: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編:研習叢書第十輯。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教學設計》,台北:五南,1995 年,頁242~251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宵亭、朱則剛,(1998)。教學妹體。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士訪(2001)。資訊科技融入地理科教學的模式。菁莪月刊,13(2),46-61。
黃政傑(1996)。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黃素貞(2002)。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九十一學年度研究著作專輯。
張國周、楊淑慧(1999)。電腦輔助教學在地理教學上之應用。雄中學報,2,343-361。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教育,72,2-9。
劉世雄(2000):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策略探討。資訊教育,78,60~66。
劉信吾著,《教學媒體》,台北:心理出版,1999 年7 月再版一刷,頁17。
劉德勝、黃釗俊、王明仁、李念魯、陳輝樺(1996)。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天文知識背景調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30-46。
楊紹旦(1981) 。行動研究法及其實例。國教輔導月刊,20卷,4期,5-7。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 理想與實際,177-201,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第三十九卷第五期,2-12。
謝清俊(民86):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On-line].Available: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顏龍源(2000)。主題化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
蘇芳如(2003)國中地理科電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以透明投影片(T.P.)及簡報式課程軟體(Microsoft PowerPoint)之設計與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論文。
翰林版編輯群(201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八年級上學期第三冊,台南:翰林出版社。

英文文獻(本文獻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dlam, R. (1997). Action research as a process of illumination:coming to a new awareness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5(2),211-229.
Bangert-Drowns, R. L., Kulik, J. A., & Kulik, C-L, C. (1985).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2(3), 59-68.
Budin, H.(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 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Corey, S. 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Iimprove School Practice.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rsini,R.J.(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1984.
Dias,L.B.(1999).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3),10-13,21.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1999).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Elliot, J. (1997).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S. Hollingswort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pp. 17-29. London: Falmer Press.
Feldman,A.(1994). Erzberger’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 78(1), 83-101.
Grebner, R. (1997). Use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universal teleteachingenvironments.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 29(15), 1787-1797.
Geography Education Standards Project.(1994)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Was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D., & Smaldino, S. 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7thed.)Upper Saddle,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Jonassen, D. H.(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Lewin, K.(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34-46.
Moreno, R. (2006). Does the modality principle hold for different media? A test of the method-affects-learn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2(3), 149-158.
Muir-Herzig, R. G. (2004),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in the classroom. Computers & Education, 42,111-131.
Noffke, S. (1997).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action research.
Reiser, R., & Gagne, R. M. (1982).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selection model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2(4), 499-512.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SA: Prentice-Hill.
Roblyer, M. D. (2003)/魏立欣譯(2005)。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高等教育。
Ross, P. ( 1995). Relevant telecomputing activities. The Computing Teacher, 22(5), 28-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2.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教育,83,52-61。
3.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4. 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
5.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6.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7.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台北:黎明。
8. 林錦雪(1994)。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台南。
9.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頁3-9。
10. 周學政、王宜珍、黃士訪(1999)。全球資訊網在國中地理科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1,31-46。
11.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行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 63-73。
12.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二版)。台北:南宏圖書。
13. 陳梅生(1979)。教育研究法。臺北: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14.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15. 黃士訪(2001)。資訊科技融入地理科教學的模式。菁莪月刊,13(2),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