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黃子欽。2012初版。《R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台北:大雁文化。
[2]蔡欣芸。2006。《東京閱讀空間/READING IN TOKYO:Bookstore & Book Cafe》。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官振萱。2007。《創意亞州現場-探索十大設計師的創意力》。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4]呂敬人。2012。《書藝問道-書籍裝幀十講》。台北:果禾文化。
[5]博報堂品牌設計,鄭秀娟譯。2009。《五感品牌力-打造自我風格的品牌工程》。台北:御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6]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台北:時報出版。
[7]張春興。2009年6月。《現代心理學》。台北:灣東華書局。
[8]張一岑。1997。《人因工程學》。台北:揚智文化。
[9]原研哉。2007。《設計中的設計》台北:磐築創意。
[10]張春興。1974。《心理學-上冊》。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11]Works編輯部,黃碧君譯。2009。《書設計》。台北:積木文化。
[12]王正宜,王信智,蔡佳展。2007《東京視覺設計in》。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林崇宏。1995。《造形基礎》。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14]安德魯‧哈斯蘭Andrew Haslam,陳建銘譯。2000。《書設計‧設計書》。台北:原點出版。
[15]東京視覺研究所。2006。《數位設計案內所《書籍篇》》。台北:無限可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16]Jennifer Preece ,Yvonne Rogers, Helen Sharp,陳建雄譯。2009二版二刷。《互動設計: 跨越人-電腦互動》。台北:全華圖書。
[17]楊青貴、林雙立。2012年6月。《立體書的異想世界》。台北: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18]張世宗。1998。《立體世界圖書親子手冊》。台北:臺灣英文雜誌社。
[19]南雲治嘉。2008年8月。《繪本設計》。台北:楓書坊。
[20]鍾承智。1999初版。《藝術與設計概論》。台北:精準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1]非利浦.威爾金森,陳系貞。1998。《世界歷史》。台北:貓頭鷹出版。
[22]史考特.斯帝曼,郭玢玢。1998。《古埃及》。台北:貓頭鷹出版。
[23]劉兆佑。1986。《超群國語字典》。台南市:南一書局。
[24]松田哲夫,林韶安譯。2011。《戀上書-一趟書籍世界的奧德賽之旅》。台北:商周出版。
[25]オブスキュアノンク,許郁文。2008。《設計的秘密》。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6]張秀民。1958。《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7]鈴木成一,楊明綺譯。2012。《裝丁物語》》台北:光乍現工作室。
[28]丘永福。1992。《印刷與設計》。台北:藝風堂。
[29]李俊東。2010。《潮流雜誌的美感設計:李俊東給編輯人的122堂課》。台北:電腦人文化-創意市集。
[30]矢野鈴,柳曉陽譯。2004。《設計的技術104》。台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
[31]David Dabner,普保羅譯。2003。《設計與編排》。台北:視傳。
[32]菊地信義,郭尹盈譯。2012。《新.裝幀談義》。台北:盤築創意。
[33]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美術。
中文論文
[1]陳怡岑。2006。《書籍裝幀設計與讀者偏好關係之研究- 以文學類書籍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張耀仁。2010年1月。《產品觸覺風格的探討-以握杯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3]陳志堯。2012年7月。《塑膠質感在視覺上之感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4]楊孟欣。2010年12月10日。《探討布類手工藝書教學步驟圖示的自學效益》。第一屆設計創新暨應用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南。第28-32頁。
中文期刊與雜誌
[1]楊倩蓉。2006年。《ppaper》包益民的私房創意書。30雜誌9月號,第025期。
[2]張旭。2009年11月。《書籍裝幀設計中互動性的探討》。河北消費文化研究中心:商情,第四期。
[3]蔡瑜涵。2010年12月10日。《當今「立體書」設計形式的分析與展望》。第一屆設計創新暨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第227-232頁。
[4]林承緯。2009年8月。《近代「工藝」概念在臺灣》藝術家雜誌社,臺灣工藝34期。第48-55頁。
[5]張淑貞。2007。《就是愛自己玩設計》。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DIY玩佈置,26期。
[6]王達弗。1993年。《古籍的裝幀和插圖藝術》。漢聲雜誌社:漢聲民間文化剪貼,50期。第27頁。網路資料
[1]王乾任。2012年5月17日。《臺灣出版的書籍設計熱,現正流行》。臺灣出版資訊網。2012年12月15日,取自: 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622
[2]王乾任。2012年10月19日《高單價、精裝書市場的崛起》臺灣出版資訊網。2012年12月15日,取自: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632
[3]《觸覺受器》。2012。2013年2月3日,取自: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知覺與注意力實驗室網頁:http://epa.psy.ntu.edu.tw/2006perback/ch14_7th/ch14_7th.htm
[4]周蔚倫。2010。《數位化教材-導讀-Chapter 14 皮膚感覺》。佛光大學心理學系。2013年3月8日,取自:http://psy.fgu.edu.tw/web/wlchou/perceptual_psychology/class_pdf/perceptual_psy/100/CH14_100.pdf
[5]《互動設計》。2012年4年16日。2013年3月8日,取自:北京市百度百科網頁:http://baike.baidu.com/view/2378040.htm
[6]劉彥伶。2009年9月9日。《臺灣工藝史》。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13年3月9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567
[7]曾薺萱。2009年9月9日。《柳宗悅》。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13年3月9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217
[8]莊伯和。 2009年9月24日。《臺灣工藝》。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13年3月10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46
[9]先知。2013年1月6日。《常用紙張尺寸及示意圖(A0,A1…A3,A4,A5…A8)》。台灣設計協會。2013年2月11日,取自:http://taiwandesignassociation.blogspot.tw/2013/01/a0a1a3a4a5a8.html
[10]楊建忠。2011年08月16日。《圖書裝幀與圖書銷售的關係》。臺灣出版資訊網。2013年3月4日,取自: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595&page=2
[11]王乾任。2011年10月04日。《排版:美感與實用的分寸拿捏》。臺灣出版資訊網。2013年2月3日,取自: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596&page=2
[12]盧沛樺。2007年12月8日。《「創意」市集,真的創意嗎?》。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喀報Cast net。2013年1月5日,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672&from_type=issue&from_id=36
[13]李國盛。2006年6月。《江欣潔編輯,創意自由人-王怡穎》。臺灣光華雜誌。201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search=1&id=200669506035c.txt&cur_page=1&table=0&keyword=%E7%8E%8B%E6%80%A1%E7%A9%8E&type=&height=&scope=&order=&lstPage=1&num=[14]博客來。《什麼是MOOK ?》。博客來網路書店。2012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books.com.tw/mg/mook_not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