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
1.Eckert, C., and Stacey, M. Sources of inspiration: A language of design. Design Studies, 21 (2000), 523-538.
2.Groenendijk, T., Janssen, T., Rijlaarsdam, G., and Van den Bergh, H. How d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rite poetry? How creative writing processes relate to final product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8 (2008), 57-80.
3.Lin, Rung-Tai (2007). Transform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into Modern Product Design: A Case Study of a Cross-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1(2), 45-53.
4.Langer, S. K. (1953). Feeling and form: A theory of art developed from philosophy in a new key.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5.Norman, D. A. (2004).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Basic Books.
6.Rapaille, C. (2006). The culture code. New York: Broadway Books.
7.Worringer, W. (2007).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style. Chicago: Ivan R. Dee.
中文部分:
1.仇小屏(2002)。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
2.尤雅姿(2010)。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台北:學生。
3.古添洪(1999)記號詩學。台北:東大。
4.王文進(1978)。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師大國文所,台北。
5.王世德編(1987)。美學辭典。台北:木鐸。
6.王德育(1998)。〈中國古代色彩與宗教表現〉,《「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7.呂德申,2000,《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古佳峻(2009)。動聲/同身/通神─白居易<琵琶行>析論,臺北
大學中文學報, 7,139-172。
9.方薰(1971)。山境居書論。台北:藝文。
10.朱光潛(1988)。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
11.朱光潛(2003)。談美。台北:晨星。
12.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台北市:幼獅文化 。
13.李百容(2003)。杜甫題畫詩之審美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14.李百容(2005)。論「寫意」與「詩畫融通」之關聯性。元培學報,12,125-144。
15. 李元洛著(1990)。詩美學。臺北。
15.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
16.宗白華(2000)。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周靜佳(1988)。南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台北市。
18.周振甫譯注(1993)。文心雕龍。台北:錦繡。
19.林榮泰,(2010),創意生活產業的感性場域與感質商品-The One
南園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工藝設計系,國科會
計畫,計畫編號: NSC-98-2410-H-144-009&010。
20.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台北市:台大。
21.洪孟啟(2006)。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美育,154,12-18。
22.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
23.徐復觀(1974)。《詩經》,宋刊《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
24.梅家玲(2004)。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市:里仁。
25.陳昌明(1992)。從形體觀南朝美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台北市。
26.陳傳席撰(1991)。南朝畫派研究。台北:學生。
27.郭熙撰(1975) 。泉高致集。台北:藝文印。
28.張靜尹(2005)。論范仲淹〈漁家傲〉詞,立德學報,2(2), 121-129。29.童明昌(2006)。南朝傳神畫及其美學義涵之探究──以「形」、
「神」辯證思維的現實與具現為詮釋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花蓮市。
30.黃永武(1976)。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市:巨流。
31.葉嘉瑩(1998)。談美。台北:三民。
32.楊裕富 (2009)。敘事設計作為一種建築美學,中華民國建築學報,32,155-168.
33.劉明昌(2007)。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台北市。
34.劉孝標注(1979)。世說新語。台北:台灣商務。
35.鄭板橋(1982)。鄭板橋集。台北:宏業。
36.謝佳娟(2000)。萊辛「拉奧孔:詩與畫的境界」-「詩畫同律」在十
八世紀美術中的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
所,中壢市。
37.陳滿銘(1991)。國文教學論叢。台北:國文天地。
38.葉茉俐、林伯賢、徐啟賢,2011,〈詩詞形神轉換的文化創意設計
應用〉,《設計學報》,16(4),91-106。
39.易中天(2010)。藝術人類學。台北:馥林文化。
40.劉勰(1994)。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鄭樹森編(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
42.陳千惠(2007)。黃公望的山水題畫詩。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
43.陳昌明,2004,《寄妙理於形外──宋代美學中的「感官」主題》,
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1-H-006-010-。
44.許天治(1991)。〈中國古典詩中「雕紅刻綠」的賞析研究─初探紅
綠色彩在詩詞中的視覺意象〉(上),《藝術評論》第三期。
45.許天治(1992)。〈中國古典詩中「雕紅刻綠」的賞析研究─初探紅
綠色彩在詩詞中的視覺意象〉(中),《藝術評論》第四期。
46.許天治著(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
47.傅治平(1992)。〈濃妝淡抹,詩景如畫─唐詩中色彩的魅力〉,《古
典文學知識》第5期。
48.蔡宇蕙(2004)。《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49.黎慕嫻(2001)。〈李白七絕的色彩符碼解析〉,《文學前瞻》,第三期,138-158。
50.蕭紋娉、楊裕富(2010 )。〈近代社會與設計美學〉,《空間:設
計與理論學刊─城市的形象與表述專輯》,崑山科大。
51.H. A. Taine,傅雷譯,1997,《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