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含今人編注本)
【春秋】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春秋】晏嬰撰,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035。
【漢】劉安著,何寧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鄭玄:《六藝論》,收入古風主編:《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群經總義類》,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冊2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陳壽撰:《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漢】班固等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晉】陸機撰,張懷瑾:《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 :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宋】范瞱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注:《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鍾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80,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收入《四庫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1。
【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外集卷4,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77。
【唐】杜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後晉】劉煦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五代】王定保著,秦漢椿注釋:《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收入《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蘇軾撰,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編,冊6。
【宋】李清照著,王學初校註:《李清照集校註》,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年。
【宋】蔡寬夫:《蔡寬夫詩話》,收入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張孝祥著,徐鵬校點:《于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菴筆記》,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葉夢得著,李欣校注:《石林燕語》,西安:三泰出版社,2004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編,冊10。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黃裳:《演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宋】林景熙:《霽山集》,收入嚴一萍選輯:《百不叢書集成 知不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第25函。
【宋】蔡戟:《定齋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冊3。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編,冊4。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辟之:《渑水燕談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編,冊4。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孟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宋】俞文豹:《吹劍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明】楊慎評點:《明刊草堂詩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明】顧從敬編,沈際飛評正:《草堂詩餘》,明末刊本。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詩餘》,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卓人月、徐士俊輯:《古今詞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728。
【明】王驥德:《曲律‧雜論》,收入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珍本叢刊‧歷代詩史長編二集》,臺北:中國學典管復館籌備處,1971年,冊4。
【明】陳靖質:《陳靖質居士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14。
【明】陳耀文輯:《花草粹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清】陳廷敬、王奕清等編:《康熙詞譜》,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清高宗御製,蔣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301。
【清】沈德潛著,潘務正、李言校點:《沈德潛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清】徐釚:《詞苑叢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點:《曝書亭全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清】陳廷焯:《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李汝襄:《廣聲調譜》,收入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冊10。
【清】萬樹:《詞律》,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清】汪森編:《粵西文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465。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收入《鈔稿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冊3。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清】譚獻:《譚評詞辨》,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厲鶚,【清】董兆雄注,陳九思標校:《樊榭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嚴可均輯:《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嚴可均輯:《全北齊文;全後周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齊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石聲淮、唐玲玲箋註:《東坡樂府編年箋註》,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王雙啟編:《晏幾道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德才主編:《增訂注釋全宋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朱恒夫注譯,耿湘沅校閱:《新譯花間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朱靖華等人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局,2007年。
朱孝臧編年,龍榆生箋校:《東坡樂府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局,2005年。
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衍選評,曹旭校點:《宋詩精華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2年。
曾昭岷、曹濟平等編撰:《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箕穎詞》,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1年。
賴橋本校注:《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薛瑞生箋證:《東坡樂府箋證》,西安:三泰出版社,1998年。
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嚴壽澂校注:《山谷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顧之京等人編著:《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局,2005年。
饒宗儀編校:《淮海居士長短句》,香港:龍門書局,1966年。
二、今人論著
王易:《詞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昊:〈蘇柳詞關係論〉,《中國文學研究》總第64期,2002年,頁40-43。
王力:《詩詞格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王昊:〈論宋人詞體觀念的建構〉,收入莫礪鋒主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校育出版社,2003年,頁486-498。
王佺:〈東坡「以詩為詞」辨〉,《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0-13。
王秀珊:《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方智範、鄧喬彬等著:《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木齋、彭文良、梁英岩:〈蘇軾「以詩為詞」涵義綜論〉,《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79-84。
朱光潛:《詩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宇野直人著,張海鷗、羊昭紅譯:《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仲冬梅:〈以詩為詞與以賦為詞——論東坡詞之「破體」〉,《文學前沿》,2004年第1期,頁223-234。
仲冬梅:〈論詞之雅俗〉,《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頁79-82。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人書局,2000年。
李嘉瑜:〈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為例〉,《國立編譯館刊》第29卷,第1期,2000年6月,頁133-148。吳熊和:〈柳永與孫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證〉,收入施蟄存主編:《詞學》第10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72-80。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慧娟:〈試論北宋詞發展的重要途徑——賦化〉,收入王水照等人編:《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556-569。
杜若鴻:《柳永及其詞之論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意:〈論「以詩為詞」的詞學意義〉,《陽山學刊》第18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1-15。
宋先梅:〈蘇軾「以詩為詞」的文體價值與文本意義〉,《天府新論》總第123期,2005年,頁124-127。
佘筠珺:《清真「以賦為詞」探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余恕誠、吳懷東:《唐詩與其他文體之關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何文匯:《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何春環:《唐宋俗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林玫儀:《詞學考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卓清芬:〈「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65-119。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姚斯、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建次:〈中國古典詞學雅俗呈現之論的承傳〉,《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37-141+157。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徐信義:〈詞的詩化——宋詞蓬勃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古典文學》第4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頁221-240。徐培均:〈試論秦觀的賦作賦論及其與詞的關係〉,《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頁1015-1027。
徐安琪:〈蘇軾「以詩為詞」新探〉,《詞學》第20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頁43-64。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興榮:《詞學綜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虹:《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孫雪霄:〈以賦為詞:柳永的市井之「俗」〉,第31卷,第1期,2011年1月,頁255-257。
梅應運:《詞調與大曲》,香港:新亞研究所,1961年。
張夢機:《詞律探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張建業、李勤印:《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張進:〈論柳永詞的「賦法」〉,《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卷,第3期,2004年9月,頁57-59+71。
張連生:〈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河北學刊》,2007年第2期,頁91-93。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美麗:〈論晁補之詞之「以詩為詞」〉,《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0月,頁108-110。
張屏:《兩宋詞雅化進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8月。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康金聲:《漢賦縱橫》,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辛華:〈論唐宋詞演進與律賦之關係〉,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頁185-200。
曹辛華:〈論唐宋詞體演進與小賦之關係〉,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第7期,頁251-270。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陳登平:〈柳永詞的用典及其詩化傾向〉,《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75-79+90。
陶文鵬:〈論東坡哲理詞〉,收入鄧喬彬等主編:《詞學》第13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55-70。
莫礪鋒:《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湯擎民整理:《詹安泰詞學論稿》,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彭玉平:〈唐宋語境中的「以詩為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61-69。
塗育珍:《論「以詩為詞」的詩學內涵與指向》,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9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海明:《楊海明詞學文集》,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雨:〈「情志」、「情意」與「情趣」──詩詞曲辨體過程中的範疇轉型〉,收入馬興榮等主編:《詞學》第23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391-407。
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廖國棟:〈試論辛棄疾「以賦為詞」的藝術表現技巧——從賦體的精神內涵、語言特徵及其藝術表現技巧切入〉,收入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第2期,頁475-513。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趙敏俐等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劉乃昌:〈論賦對宋詞的影響〉,《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84-86。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論唐宋詞中的詠史詞〉,收入施蟄存主編:《詞學》第12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19。
劉鐵男:《夢窗詞賦化之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謝雪清:〈北宋初中期「以詩為詞」創作傾向〉,《青海師專學報》第6期,2006年,頁57-60。
韓經太:〈詞體:兩大聲律系統的復合〉,《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頁61-69。
鍾振振:《北宋詞人賀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龍瑜編:《唐宋名家詞選》,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繆鉞著,繆元朗編:《古典文學論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顏崑陽:〈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頁107-135。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33-67。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6。羅章:〈語言與宋婉約詞的雅俗個性〉,《重慶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頁47-51。
豐家驊:〈略論柳永慢詞與賦體文學之關係〉,《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73-77。
蘇涵:〈從柳永詞四言句論詞體建構的語言美學問題〉,《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0月,頁47-51。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