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1994年。
2.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市:瑞興,1996年。
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初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10年。
4. 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一刷,臺北市:元照,2009年9月。
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臺北市:林山田發行,2005年9月。
6.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修訂九版,臺北市:元照,2006年。
7. 林東茂,刑法綜覽(下篇),六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
8. 俞承修,中華民國刑法分則釋義(上冊),臺一版,臺北市:三民,1956年。
9. 翁岳生等著,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臺北市: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
10.范振水,中國護照,香港:三聯,2004年2月。
11.張紹勳,研究方法(精華本),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
12.黃仲夫(黃源盛),刑法精義,修訂二版,臺北市:元照,2008年1月。
13.黃榮堅,刑法的極限,初版,臺北市:元照,1999年。
14.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2年。
15.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二版一刷,臺北市:新學林,2009年8月。
16.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二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
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臺北市:元照,2012年4月。
18.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六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08年2月。
19.韓忠謨(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臺北市:三民,2000年。
20.鄭爰諏編,刑法集解,七版,上海:世界,1932年11月。
(二)期刊及專書論文
1. 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出入境管理制度與渡航兩岸問題」,臺灣文獻(62:3),2011年9月,頁1-54。2.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納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頁38-56。
3. 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刑偽造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載: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頁
4.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
5. 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九號與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二○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238-249。6. 吳建浩,「生物辨識技術應用優勢探討」,零組件雜誌,第183期,2007年1月,頁48-50、52-56。7. 吳耀宗,「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三一號裁判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253-266。8. 吳耀宗,「代理製作文書與偽造文書罪」,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69-80。9.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120-141。10.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266-280。11.徐正戎,「戶籍法第八條按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年10月,頁57-81。
12.張天一,『偽造文書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99-238。13.范姜真媺,「按捺指紋與合憲性審查基準—以日本判例、學說為主」,律師雜誌,第311期,2005年8月,頁54-71。14.張敦智,「民國時期一紙護照編排設計之研究」,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7期,2010年10月,頁21-39。15.許義寶,「外國人個人資料保護與國家蒐集利用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入國與居留為例」,警大法學論集,第19期,2010年10月,頁55-114。
16.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4-191。
17.黃榮堅,「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二二九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2004年1月,頁63-80。
18.詹鎮榮,「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2005年7月,頁8-9。19.葉家瑜,「中華民國身分證與新台幣鈔券及護照上一般文件特徵之辨識」,刑事科學,第60期,2006年3月,頁147-183。20.廖福特、翁逸泓,「建構國家收集與留存個人生物特徵資料之底線?—歐洲人權法院S. and Marper v. UK判決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1日,頁49-64。21.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2月,頁25-31。22.劉靜怡研究主持,周桂田等協同主持,運用生物特徵辨識身分制度之比較研究,2007年,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3.陳友鋒,「危險的偽造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2007年1月,頁54-52。
24.謝孟圜,「我國晶片護照的誕生與展望」,外交部通訊,第27卷第5期,2008年12月,頁10-13。25.蔡齊賢,「全民指紋建檔及所衍生之風險管理分析」(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88-110。26.顏厥安,「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性問題鑑定意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45-177。
27.顧振豪,「FRID電子式護照的應用與法律爭議」,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12月,頁8-12。(三)學位論文
1. 李漢強,The Impact of fraudulent passport in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crime: A case study of Thailand,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2.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3. 林萬芳,台灣與泰國偽造護照罪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4. 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二、外文資料
1.Biometrics Deployment of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version 2.0), Technical Report,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TAG/MRTD)15 Endorsed,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May 21, 2004.
2.Compatibility verification of e-passport for immigration control, Project Report Summary, volumeⅠof Ⅵ,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 March, 2006.
3.Crime of Forging a U.S.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legalmatch.com/law-library/article/crime-of-forging-a-us-passport.html
4.DOC 9303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 Part 1, vol.1, approved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and published under his authority,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6
5.Doulman, Jane &; Lee, David, Every Assistance &; Protection:A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the Federation Press, Canberra, 2008.
6.Hopkins, Richard,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s and Large Scale Civilian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vol. 13, No. 3(337-363), 1999.
7.Starnes, Robert W., How Passport and Visa Fraud Relate to Identity Fraud, 31 March 2003,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2001-2009.state.gov/m/ds/rls/rm/19561.htm
8.Revised Bill of Passport Act Passed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press release o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Feb. 26, 2008,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mofa.go.kr/ENG/press/pressreleases/index.jsp?menu=m_10_20&;sp=/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3FtypeID=12%26boardid=302%26seqno=305923
9.Study Report on Facial Biometrics for Japanese ePassport, Biometric WG of IC Passport Committee of Japan, March 6, 2012,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biometrics.nist.gov/cs_links/ibpc2012/presentations/Day1/110_sakamoto.pdf
10.The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passports.gov.au/Web/HistoryOfPassports/PassportEvolution.aspx.
11.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justice.gov/usao/eousa/foia_reading_room/usam/title9/crm01524.htm
三、網站
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2.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
3.日本內閣官房:http://www.cas.go.jp
4.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5.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
6.外交部領事事務局:http://www.boca.gov.tw
7.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
8.加拿大政府法律網:http://laws-lois.justice.gc.ca
9.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
10.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Diplomatic Security, http://www.state.gov/m/ds
11.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http://travel.state.gov
12.紐西蘭國會法規網:http://www.legislation.govt.nz
13.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http://www.icao.int
14.德國聯邦法務部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http://www.bmj.de
15.澳大利亞外交及貿易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http://www.dfat.gov.au
16.韓國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go.kr
17.蕃薯藤新聞網:http://history.n.yam.com
18. TVBS新聞網:http://www.tv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