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文本
朱榮智等合著(2009)。談生意。臺北:新學林。
李盈瑩、胡萃苹、孫雅玲合著(2010)。商務華語600句。臺北:書林。
李振清主編(1990)。商業文選。臺北: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1)。實用商業會話修訂本Ⅰ。臺北: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陳立元、麥陶德、呂佩欣合著(2010)。職場華語600句。臺北:書林。
葉德明(2011)。遠東商務漢語Ⅰ。臺北:遠東圖書。
羅青哲主編(2001)。實用商業會話修訂本Ⅱ。臺北: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2、引用文獻
Bennett, M. J. 1997. How Not to Be a Fluent Fool: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Language. In: Fantini A.E. (Eds.), New Ways in Teaching Culture. Alexandria, VA: TESOL, pp.16-21.
Brieger, Nick. 1997. The York Associates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
York: York Associates.
Brown, J. D.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oston: Heinle &; Heinle.
Cunningsworth , A. 1995.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Portsmou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Dudley Evans, T., and St. John, M. J.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nt, H. 1987.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New York: Newbury House.
Gudykunst, W. B., and Kim, Y.Y. 2003.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th ed.). Boston: McGraw-Hill.
Hall, E.T.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 &; Co.
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rdan, R.R. 1997.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napp, K., and Knapp-Pothoff, A. 1987. Instead of an introduction: Conceptual issuesin analyz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K. Knapp, W. Enninger &; A.Knapp-Potthoff (Eds.), Analyz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p. 1-15).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Kubler, Cornelius C. 1988. Chinese Grammar and Expression Check List,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 23(1):57-85.
Lewis, R., and Paine, N. 1985.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learner: Making the package easy to use. Londo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ockwood, F. 1992. Activities in self-instructional text.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Lockwood, F. 1998.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Self-Instructional Materials. London: Routledge.
Wang, Haidan(王海丹). 2006. Improving the Business Chinese Curriculum through Needs Analysis. Presentation at Business Chinese Workshop, University of Michigan.
Yuan, Fangyuan (袁芳遠).2006. Case study approach,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Chines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1(1):13-30.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6)。商務漢語考試大綱。北京:北京大學。
王振亞(2005)。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系統功能語法與外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王惠玲,盧惠惠編(2009)。語言學理論與商務漢語教學研究。上海:學林。
王薏婷(2012)。綜合型自學式初級華語教材編寫與實踐研究──以來台工作之日本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臺北。朱黎航(2003)。商務漢語的特點及其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55-60。
吳文琴(1993)。自學方式效率高、隔空教材內容好-淺談自學式教材。載於廖峰香、陳如山編,自學式教材之研究與運用,頁31-33。
吳怡芬(2010)。溝通式外交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吳為善、嚴慧仙(2009)。跨文化交際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
李安怡(2010)。初級商用華語教材編寫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李育娟(2010)。商務華語學習者需求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第8卷第3期,頁23-46。
李佳倩(2010)。德語教材中跨文化學習取向之分析-以studio d和Sprachbrück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研究所,高雄。李明(2004)。論商務用途英語的語言特點漢語篇特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頁32-37。
李明(2006)。將商務漢語引入基礎漢語教學階段的初步嘗試—《經理人漢語(生活篇)》的編寫理念和體例特點。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6年第2輯,頁20-26。
李柏令(2008)。從商務漢語的本質看零起點商務漢語教學。商場現代化,2008年8月(下旬刊),總第549期,頁395-396。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9)。對外漢語教材的基本理論研究。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34-182。
李紅(2001)。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和專業英語合作教學。外語教學,第22卷第1期,頁40-43。
李楊主編(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憶民(1999)。視聽說對外漢語教材編制初探―「國際商務漢語」的總體構想與編制原則。漢語學習,第1期,頁48-51。
李麗君(1990)。從英國開放大學教材談自學式教材之特性及設計—兼論我國空大教材未來發展趨向。隔空教育論叢3,頁233-258。李麗君(1997)。從自學式教材到套裝教材-空大教材之檢討與改進。隔空教育論叢9,頁105-129。杜昭玫(2011)。商務漢語教材之內容分析與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第8卷第2期,頁81-98。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
肖仕瓊(2010)。跨文化視域下的外語教學。廣州:暨南大學。
周健、唐玲(2004)。對外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察與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67-75。
周雪林(1996)。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外語界,第3期,頁60-62。
季瑾(2007)。基於語料庫的商務漢語學習詞典的編寫設想。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05期,頁15-21。
林君穎(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選擇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林稀偉(2009)。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商業華語課程網站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金惠淑(2005)。觀光華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姜國權(2009年11月23日)。商務漢語教材的出版現狀與對策。中國新聞出版報,第6版。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胡梅(2009)。淺談對外漢語外貿口語教學的特點及教學方式。語文學刊,第22期,頁24-25。
苗強(2012)。台灣地區對外漢語教材出版和發行情況考察。出版發行研究,2012年第3期,頁70-74。
孫邦正(1975)。普通教學法。臺北:臺灣商務。
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臺北:新學林。
徐雅雯(2007)。零起點商務漢語教材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高雄。袁建民(2004)。關於「商務漢語」課程、教學和教材的設想。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2卷第2期,頁1-4。
張旺熹(2009)。漢語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310-383。
張紅玲(2007)。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
張惠雯(2001)。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劃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張普、謝天蔚、藺蓀主編(2006)。數字化漢語教學的研究與應用。北京:語文。
張黎(2006)。商務漢語教學需求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頁55-60。
張黎(2007)。經貿漢語課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張黎(2009)。淺析商務漢語口語的基本特徵。載於王惠玲、盧惠惠(編),語言學理論與商務漢語教學研究,頁206-214。
張黎(2012)。漢語在國際商務領域使用狀況調查與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頁30-36。
莫莉莉(2008)。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杭州:浙江大學。
郭珠美(2003)。新世紀商用專業華語教學。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26-234。
郭熙(2004)。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56-75。
郭熙(2007)。現代華人社會中稱說「漢語」方式多樣性的再考察。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頁131-143。
陳如山、賴保禎(1992)。成人自學式教材發展模式之研究。臺北:空大。
陳阿寶主編(2002)。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山西:山西人民。
陳淑惠(2008)。法律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陳燕秋(2001)。臺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陳麗宇、楊藹瑩(2010)。以文化為基礎之商用中文教學。中原華語文學報,第5期,2010年4月,頁115-131。
陸慶和(2008)。基礎漢語教學(一)語音、文字、詞彙、句子。臺北:新學林。
程曉堂(2002)。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黃政傑(1990)。自學式教材設計之原理與方法。隔空教育論叢3,頁223-232。黃雅英(2009)。華語文初級綜合性教科書練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臺北。黃雅英(2010)。以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為基礎的華語文教科書練習研究—以A1能力指標為例。應華學報,第7期,2010年11月,頁223-254。
黃麗儀(1996)。對外華語教材的評估與其今後之編撰方向。華文世界,第79期,頁1-10。楊東升(2003)。商務漢語教材編寫初探。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頁73-75。
楊東升(2010)。商務漢語詞彙教學之管見。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5期,頁109-111。
楊東升、楊子驕(2008)。有關商務漢語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頁53-55。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臺北:心理。
萬誼娜(2004)。對外商務漢語與基礎性對外漢語的教學比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卷第6期,頁13-17。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芻議。臺北:師大書苑。詹秀嫻(2002)。華語文教材發展研究—以系列式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路志英(2006)。商貿類漢語教材編寫和研究的基本情況述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05期,頁28-33。
廖玉蕙(2010)。中級商務華語口語溝通課程之設計與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廖峰香、陳如山計劃主持,李麗君、吳文琴研究(1993)。自學式教材之硏究與運用,臺北:空大。
廖陳林(2007)。在華商務人士漢語使用情況的個案調查—目標情境需求分析理論與方法在漢語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北京。
翟乃剛(2009)。試論專門用途漢語體系的建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頁39-45。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略論。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54-61。
趙金銘(1998)。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與教學研究,第3期,頁16-19。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淼(2006)。三套初級對外漢語綜合教材練習的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課程與教學專業,北京。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頁590-604。
劉月華(1998)。關於中文教材語法的編寫。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第33卷第2期,頁15-90。
劉胡英(2011)。從商務英語的特點談商務英語教學。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頁190-192。
劉珣(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再談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58-68。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頌浩(2005)。我們的漢語教材為什麼缺乏趣味性。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2期,頁23-32。
劉曉嵐(2007)。《經貿洽談ABC》與《商務漢語》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四川。
劉靜(2006)。文化語言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巍(2010)。 ESP理論與商務漢語課程定位。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7期,頁171-173。
潘亦琳(2012)。對外籍商務人士漢語學習和使用狀況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浙江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浙江。
蔡永強、侯穎(2010)。問題與思路:華語文教材之練習設計的多維考量。華語文教學研究,第7卷第3期,頁75-108。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
蔡麗(2006)。海外華語教材生詞複現率研究。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頁167-174。
鄭垂莊(2007)。初級佛教華語教材規畫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黎楊蓮妮(1991)。論商業漢語教材的選編及其教學方法。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頁167-175。
錢敏汝(1997a)。經濟交際學縱橫觀。當代語言學,1997年第2期,頁5-14。
錢敏汝(1997b)。跨文化經濟交際及其對外語教學的意義。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頁44-50。
糟谷啟介(2009)。商務語言能否成為不同集團的媒介語言。載於王惠玲、盧惠惠編,語言學理論與商務漢語教學研究,頁134-147。
謝文彬(2010)。高級商務華語教材編寫研究-以商務會議與簡報表述能力訓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關道雄(2006)。商務漢語教材的範圍、內容和開放式架構設計。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頁663-668。
蘆薇(2009)。商務漢語教材內容評估及編排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上海。
顧海安(2011年6月)。遠東商務漢語無邊界學習。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