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子瑋
研究生(外文):Tzu-Wei Li
論文名稱: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政策工具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Housing Policy in Taipei City: Perspective of Policy Instruments
指導教授:陳恒鈞陳恒鈞引用關係李長晏李長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n-Chin ChenChang-Yen Lee
口試委員:紀俊臣陳衍宏
口試委員(外文):Chun-Chen ChiYen-Hung Chen
口試日期:2013-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5
中文關鍵詞:住宅政策社會住宅政策工具居住正義臺北市
外文關鍵詞:housing policysocial housingpolicy instrumentshousing justiceTaipei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1
  • 點閱點閱:23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我們都會犯錯,但願不要重蹈覆轍。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結果使得政府早先推行國民住宅用以照顧中低收入家庭的美意受到「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所扭曲,商品化的結果使得都會區的房價不斷攀升,民怨因而隨之高漲。為使人民在臺灣社會能有一安居之所,政府乃因勢利導推出社會住宅政策,試圖緩解當前的居住問題。
社會住宅政策的出現對於居住弱勢者而言,猶如寒夜中的一盞燈,燈雖非火,不能驅走寒意,但看著它,總是有溫暖的感覺。然而,社會住宅在臺灣係屬創新之作,相關研究亦大多指出過去國宅因缺乏一套管理機制與配套措施導致國宅政策績效不佳,最後以失敗收場;在缺乏成功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如何讓政策能長久延續乃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考驗。
爰此,本研究應用政策工具之理論觀點,探討社會住宅政策之內涵,透過文獻回顧、深度訪談以及個案研究等三種方法,檢視我國住宅政策之發展脈絡,並就社會住宅政策之現況加以分析,提出其執行困境之所在,進而根據實證分析資料結果提出具體因應策略,盼能貫徹社會住宅政策之初衷,不但消弭「若民,則無恆產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之社會問題,也期望能滿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之社會期待,協助政府在當前居大不易的臺灣社會,達成「居住正義」之施政願景。
本研究根據研究成果,分別針對「社會住宅政策」與「相關配套措施」提出具體之政策建議。社會住宅政策方面︰一、提升社會住宅數量,調整現行分配比例;二、居住形式多元融合,睦鄰設施化解鄰避情結;三、合宜經營管理機制,創造社區自主管理;四、設立住宅法人機關,整合民間住宅組織;五、調整社宅租金租期 齊一步向差異收費。相關配套措施方面︰一、配合社會福利津貼;二、強化現行租金補貼;三、實施合理租賃價格;四、轉化既有空屋餘屋;五、發達民間租賃市場;六、轉化國人傳統思維。
The one thing we all have in common is that We Are The 99% that will no longer tolerate the greed and corruption of the 1%. Recently the housing prices kept rocketing; the government tried all means to stabilize the price.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means is poor.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s housing prices are still too high, causing many underprivileged people can't afford to buy a house, and then they just only rent a house to live. Furthermore, due to lack of social inclusion for poverty, which also led to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are easy to be discriminated in the rental process. The aforementioned is the reason why government built social housing to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
Although the policy goal of social housing is considered with good intention, it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 in the policy itself. Social housing is an innovation in Taiwan, it is similar to renting public housing, but related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 is not successful in implementation, leading to people have a stereotype of "Not in My Back Yar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ut more effort and focus on this issue, developing some policies to meet people’s housing needs, and only by providing social housing can get their quality of life better. Overall, this research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social housing policy and relevant adjustments, including the rental market, social welfare measures and social valu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意義界定 8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政策工具理論探討 1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5
第三節 理論建構 53
第三章 社會住宅政策 61
第一節 臺灣住宅管理政策之發展歷程 61
第二節 我國社會住宅政策概述 73
第三節 臺北市辦理社會住宅現況探究 88
第四節 國外推動社會住宅之經驗分析 94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07
第二節 深度訪談設計 109
第三節 質性分析軟體應用說明 114
第五章 社會住宅政策之工具使用分析 119
第一節 直接型工具 120
第二節 間接型工具 138
第三節 其他類型政策工具 146
第六章 結論 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62
參 考 書 目 165
一、中文部分 165
二、西文部分 175
附 錄 179
附錄一 《住宅法》條文 179
附錄二 訪談內容語幹意涵檢核表 189
附錄三 深度訪談文字稿 206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少農(2006)。《易經經營策略寶典》。臺北:安妮斯頓。
內政部(2004)。《2004年營建統計年報》。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2011)。《「社會住宅短期實施方案」核定本》。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91)。《歷年國宅政策及建設文獻彙整》。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巨流。
______(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______(2001)。《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______(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江亮演、賴保禎(1986)。《社會科學概論》。臺北:商鼎。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盈(2008)。《公共政策》。臺北︰智勝。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元照。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
______(2011)。《公共管理析論》。臺北:五南。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吳定(2003)。《公共政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臺北:華泰文化。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臺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張世賢(2009)。《公共政策分析》。臺北:五南。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臺北:心理。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彭懷恩(2004)。《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風雲論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硏究方法》。臺北:唐山。
劉坤億(2005)。《臺灣推動行政法人化之經驗分析》。臺北:晶典文化。

(二)期刊論文
江岷欽(1995)。〈論行政中立與公共利益(上)〉。《人事月刊》,第21卷第4期,頁34-39。
江大樹(2006)。〈建構地方文官培訓藍海策略:網絡治理觀點〉。《研習論壇月刊》,第72期,頁1-21。
江穎慧(2011)。〈社會住宅的迷思〉。《臺灣新社會智庫》,第15期,頁30-31。
江明芸(2011)。〈社會住宅,從民間倡議到政府爆衝〉。《臺灣新社會智庫》,第14期,頁9-12。
江尚書(2011)。〈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2期,頁31-34。
朱政德、盧珮珮(2011)。〈高雄市國民住宅之發展脈絡與供給特性〉。《設計學研究》,第24卷第2期,頁23-46。
李宇中(2005)。〈再談荷蘭土地與社會住宅政策〉。《跨越季刊》,第8期,頁12-15。
李子瑋、李長晏(2013)。〈社會住宅政策問題建構與對策提出〉。《中國地方自治》,第66卷第6頁,頁20-40。
金家禾(2011)。〈住宅政策與市場房價調整〉。《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3期,頁19-20。
林英彥(2008)。〈評「住宅法」草案〉。《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頁137-144。
林育如(2011)。〈社會住宅在臺灣的實踐之路〉。《臺灣新社會智庫》,第14期,頁17-20。
林益厚(1999)。〈當前住宅問題與政策〉。《住宅學報》,第8期,頁91-96。
林勝義(2008)。〈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的轉型及其結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57-70。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頁53-82。
花敬群(2011)。〈從房子到服務輸送平臺—社會住宅的現代合宜觀點〉。《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2期,頁35-37。
周月清、李婉萍(2008)。〈臺灣住宅福利與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26-46。
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4期,頁6-15。
師豫玲、孫淑文、陳肯玉(2010)。〈臺北市平價住宅相關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和未來發展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100-119。
孫一信(2011)。〈為什麼臺灣需要社會住宅?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社會住宅〉。《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3期,頁25-30。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
陳恆鈞(2003)。〈以政府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T&D飛訊》,第10期,頁1-25。
陳敦源、張世傑(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 第2卷第3期,頁17-71。
陳恆鈞、黃婉玲(2004)。〈臺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評論》,第75期,頁1-28。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國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第59期,頁105-131。
陳麗春(2008)。〈住宅政策之回顧與前瞻〉。《社會發展季刊》,第121期,頁4-13。
黃世孟(2011)。〈從物業管理談社會住宅的角色與功能〉。《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2期,頁34。
黃麗玲(2011)。〈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轉型的新視野〉。《臺灣新社會智庫》,第14期,頁13-16。
游千慧(2012)。〈我國當前住宅政策之檢討與修法芻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1卷第3期,頁15-25。
葉嘉楠、李長晏(2005)。〈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之落實〉。《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第3期,頁299-344。
葉肅科(2008)。〈澳洲住宅政策:歷史脈絡與當前議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71-85。
華昌宜、賴碧瑩(2001)。〈我國租賃住宅市場之發展與推動〉。《住宅學報》,第10卷第1期,頁67-76。
張金鶚(2011)。〈當前社會住宅的期待〉。《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3期,頁10-13。
張雅惠(2009)。〈國民住宅轉型社會住宅之課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8卷第2期,頁79-88。
鄧涵瑛、華昌宜、花敬群(2010)。〈住宅政策應重租輕買〉。《臺灣銀行家雜誌》,第6期,頁50 -52。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頁57~83。
賴沅暉(2011)。〈行銷作為政策工具─分析架構的建立〉。《T&D 飛訊》,第133期,頁1-23。
簡龍鳳、遊建華(2011)。〈英美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政策之啟示與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62卷第3期,頁146-172。

(三)專書論文
花敬群、彭揚凱、江尚書(2012)。〈社會住宅執行構想與財務評估〉。載於王舒芸、王榮璋、白裕彬、江尚書、呂建德、李健鴻、花敬群、彭揚凱(編),《邁向社會投資型國家─就業與社會安全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頁31-62。
陳麗紅、鄭惠今(1999)。〈精省後臺灣地區住宅專責機構建立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編),《1999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頁299-323。

(四)研討會論文
Jeroen van der Veer & Dick Schuiling(2011),(李佳璿譯)。〈荷蘭阿姆斯特丹住宅協會的角色與歷史〉。發表於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居住正義與社會包容,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合辦,臺北(2011年10月03-04日)。
Lex Pouw(2011),(陳虹穎譯)。〈荷蘭的住宅:政府當局與市場推手的共同事務—Ymere的目標、策略與成果〉。發表於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居住正義與社會包容,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主辦,臺北(2011年10月03-04日)。
李長晏、李子瑋(2012a)。〈居住正義觀點下臺灣住宅管理政策工具之重構〉。發表於2012年第四屆公共治理—追求空間正義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主辦,臺中(2012年06月02日)。
____________(2012b)。〈治理導向政策工具之建構︰理論演進與趨勢變遷〉。發表於第八屆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政府轉型與社會組織發展,中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成都市(2012年05月04-06日)。
____________(2012c)。〈跨域治理創能模式之探討︰以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為例〉。發表於2012 年社會暨公共事務學術研討會-提昇城市競爭力和治理能力,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發展處聯合舉辦,臺北(2012年11月24日)。
金顯秀(Kim, Soo-yun)(2011),(黃麗玲譯)。〈大器晚成?韓國公共租賃住宅的未來〉。發表於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居住正義與社會包容,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主辦,臺北(2011年10月03-04日)。
陳敦源、王光旭(2007)。〈為何與如何以委員會治理?以全民健保監理委員會為例〉。發表於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辦,臺北(2007年06月02日)。
黃麗玲、劉恩英(2012)。〈韓國的公共住宅政策之發展與轉型—以首爾市為分析之焦點〉。發表於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住宅學會、區域科學學會2012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主辦,臺北(2012年12月12日)。

(五)學位論文
于振東(2008)。《臺灣再生能源政策工具之研究—AHP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玉銘(2010)。《鄰避情結與政策工具選擇之態度改變實驗–以花港變電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石佳玉(2009)。《臺北市執行綠屋頂政策之工具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俊毅(2008)。《臺灣二次金融改革政策工具應用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心信(2004)。《基隆市政府課程管理之研究: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筠婷(2006)。《鄰避情結與政策工具選擇—以大豐與福營變電所新建工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周仁尹(2008)。《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婉韻(2003)。《國家與臺灣紡織產業政策之研究:全球化與政策工具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念霖(2010)。《臺灣5歲幼兒教育政策議題之研究:政策工具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侯佩君(2008)。《政策工具觀點論臺灣教科書政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秦正宇(2004)。《我國促進TFT-LCD產業研發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韻涵(2011)。《臺灣可負擔住宅政策與執行方法初探─以臺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淑品(2011)。《臺北市政府推動商業部門節能減:政策工具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文鴻(2012)。《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之政策工具: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盈蓉(2012)。《建構可行的民間融資提案(PFI)機制︰以興辦社會住宅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冠瑋(2010)。《我國環保標章政策成效之研究-政策工具觀點的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奕榮(2005)。《臺南市既成國宅管理辦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筱婷(2011)。《臺灣產業政策發展之政策工具觀點: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俞澄(2012)。《臺北市政府推廣LED節能照明策略之研究:政策工具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婉玲(2004)。《臺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馨慧(2012)。《北高兩市青年民眾對於社會住宅政策需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游玉梅(2012)。《莫拉克風災之探討:政策工具選擇觀點》。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葉國良(2012)。《享烏托邦-都市中青年社會住宅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文蘭(1991)。《政策工具類型化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馨文(2010)。《現代主義社會住宅的在地實踐:以高雄「福音新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曉凌(2011)。《偏遠地區公共運輸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的觀點》。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趙寶貞(2009)。《高雄市待售國宅活化利用策略之探討-以山明國宅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溫揚彥(2012)。《臺灣社會住宅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楊文華(2011)。《臺北市出租國宅及租金補貼政策之分析:政策工具選擇途徑》。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賴炫瑋(2011)。《入WTO後臺灣汽車產業政策因應之道︰政策工具選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戴至欣(2007)。《臺北市流浪犬處理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的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蕭蓓如(2008)。《臺灣數位內容產業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伯帆(2012)。《花蓮縣民宿管理之政策工具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蘇倍慶(2000)。《國宅待售戶出租可行性探討︰以新竹市國民住宅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六)研究報告
王文林(2009)。《區域規劃與田園住宅社區政策》。內政部營建署出國考察報告,未出版。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2010)。《住宅補貼制度與保證保險制度成本效益分析期末報告書》,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未出版。
李柏緯(2012)。《「韓國公共租賃住宅國際交流活動」出國報告》。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考察報告,未出版。
呂秉怡(2012)。《不動產租賃服務產業經營與管理制度規劃》。內政部委託研究,未出版。
花敬群(2012)。《100年度「我國社會住宅推動策略規劃」成果報告書》。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未出版。
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2010)。《臺北市青年出租住宅公私合作策略規劃》。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未出版。
夏鑄九(1991)。《臺北市平價住宅改建計畫先期規劃》。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莊孟翰(2002)。《輔購住宅與租金補貼政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未出版。
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______(1992)。《我國住宅金融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______(1995)。《臺灣地區住宅價格指數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______(2008)。《臺北市公有住宅資源運用策略規劃》。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賴碧瑩(2011)。《在臺灣實施租屋券與相關配套之可行性評估》。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未出版。

(七)譯著
朱道凱(2007)。《政策弔詭》(Deborah Stone原著)。臺北:群學。
李政賢(2009)。《訪談研究法》(Irving Seidman原著)。臺北:五南。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 原著)。臺北:學富文化。
高美英譯(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Harris M. Cooper原著)。臺北︰弘智文化。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Jon Pierre & B. Guy Peters原著)。臺北:智勝。

(八)電子資源
王秋元(2009)。〈看荷蘭住宅發展-住房問題是私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取自網址: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09/10/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12年11年11日。
內政部營建署(2010)。〈民國99 年營建統計年報〉。取自網址:http://www.cpami.gov.tw。檢索日期:2012 年06 月13 日。
內政部營建署(2012)。〈國民住宅簡介〉,取自網址︰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037&Itemid=50,檢索日期:2012 年10 月10日。
江清馦(2011)。〈談社會住宅〉。《國家政策基金會》,取自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3/8700。檢索日期︰2013年5月5日。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0a)。〈什麼是社會住宅〉。取自網址︰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7547.html。檢索日期:2012 年06月13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2010b)。〈為弱勢者居住權益發聲—「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新聞稿〉。取自網址︰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08/blog-post_26.html。檢索日期:2012 年11月18日。
林定芃、謝明瑞(2012)。〈黃金十年的住宅政策〉。《國家政策基金會》,取自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10254。檢索日期︰2012年06月09日。
首爾市政府(2012)。取自網址︰http://tchinese.seoul.go.kr/gtk/about/fact.php?pidx=3。檢索日期︰2012年5月11日。
孫瑞穗(2011)。〈居住正義—住宅政策重點〉,2011年05月3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30331/132011053122408.html。檢索日期︰2012年9月27日。
崔媽媽基金會(2013)。取自網址:http://www.tmm.org.tw/。檢索日期︰2013年02月23日。
郭錦萍(2011)。〈學荷蘭百年經驗找臺灣合用的〉,2011年06月27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26994#ixzz2Bi4mc8MF。檢索日期︰2012年11月07日。
楊世雄(2010年)。〈社會住宅政策的道德面向〉。取自《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通訊》,第八期,網址︰http://www.fjac.fju.edu.tw/fjac/index.php/zh-TW/component/content/171?task=view。檢索日期︰2012年04月26日。
楊重信(2011)。〈居住正義的真諦〉。取自《玉山周報》,108。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檢索日期:2012年07月08日。
董建宏(2010)。〈住宅作為一種商品:住宅問題與都市規劃〉,取自《臺灣勞工陣線讀書會講義》,網址︰http://labornet.blogspot.tw/search/label/%E6%96%87%E7%AB%A0%E5%88%86%E4%BA%AB。檢索日期:2012年09月21日。
臺北市社會局(2012)。平價住宅相關資訊,取自網址:http://www.dosw.taipei.gov.tw/i/i0200.asp?l1_code=06&l2_code=03。檢索日期:2013年02月23日。
臺北市都發局(2012)。〈等候承租國宅概況表〉,取自網址: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planweb/mquery_rswaitrental.aspx?Node=160&Index=6。檢索日期:2012年08月31日。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Anderson, James E. (1997).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emelmans-Videc, Marie-Louise, R. C. Rist, & E. Vedung, (1998). Carrots, Sticks, and Sermons: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ir Evalu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onsidine, Mark, & Sylvain Giguere (200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Doern, G. B. & R. W. Phidd (1983). Canadian Public Policy: Ideas, Structure, Process. Toronto: Methuen.
Frederickson, H. George (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od, Christopher C. (1983).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London: MacMillan.
_________________(1986).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Chatham: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Hanekom, S. X. (1987). Public Policy. Johannesburg: Macmillan.
Howlett, M. (2011). Designing Public Policies: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owlett, M. & M. Ramesh, (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yst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Owen E. (2003). 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oundmills.
John, Peter (2011). Making Policy Work. New York: Routledge.
Kirschen, E. S., J. Benard, H. Besters, F. Blackaby, O. Eckstein, J. Faaland, F, Hartog, L. Morissens & E. Tosco (1964). Economic Policy in our Time.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Kooiman, J. (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Kraft, M. E. & Furlong, S. R. (2007). Public Policy: Politics, Analysis, and Alternatives. Washington, D.C. : CQ Press.
Kim, J-r., M-y Jin, J-s Choi, S-k Ha, & J-m Choi. (2007). Public Housing Policy Roadmap: Future Direction and Policy Agenda for Sustainable Housing Assistance Scheme. Seoul, Korea: Housing and Urban Reasearch Institute.
Pierre, Jon & B. Guy 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alamon, L. M. & M. S. Lund (1989), Beyond Privatizatio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ction.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Press.
Torfing, J., B. G. Peters, J. Pierre & E. Sorensen (2012). Interactive Governance: Advancing the Paradi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mar, D. L. & A. R. Vining (1999).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c.

(二)期刊論文
Adler, R. S. & R. D. Pittle. (1984). Cajolry or Command: Are Education Campaigns an Adequate Substitute for Regulation?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1(2): 159-193.
Elmore, Richard F. (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7(1): 174-186.
Howlett, M. (1991). Policy Instruments, Policy Style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N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ories of Instruments Choic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9(2): 1-21.
Ingraham, P. (1987). Toward Mor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s of Policy Desig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15(4): 611-628.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 29-45.
Lowi, T. J.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4): 298-310.
Linder, H. Stephen & B. Guy Peters. (1989).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 Perceptions and Context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9(1): 35-58.
Mcdonnell, L. M. & R.F. Elmore (1987).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9(2): 133-152.
O’Hare M. (1989). A Typolpgy of Government Action.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 Management, 8 (4): 670~672.
Scharpf, Fritz W. (1994). Games Real Actors Could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ordination in Embedded Negotia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6(1): 27-53.
Schneider, A. L. & H. Ingram (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Journal of Publics, 52(2): 510-529.
Stoker, G.,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 17-28.

(三)專書論文
Bruijn, H. A. & E. F. Heuvelhof (1997). Instruments for Network Management. In W. J. M. Kickert, E. Klijn & J. F. M. Koppenjan 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119-136), London: Sage.
Bruijn, Hans A. & Hufen, A, M. Hans (1998). A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Policy Instruments. In B. Guy Peters, K. M. Frans van Nispen Eds., Public policy instruments: evaluating the tools of public admin istration (11-32). Northampton, Mas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Fainstein, Susan S. 2006.“Inequality in Global City Regions.” In Global City 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edited by Allen J. Scott. New York: Oxford Press. pp. 285-298.
Salamon, L. M. (2002).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L. M. Salamon Eds.,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1-4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dung, Evert. (1998). Policy Instrument: Typologies and Theories. In Marie-Louise Bemelmans-Videc, Ray C. Rist, & Evert Vedung Eds, Carrots, Sticks & Sermons: Policy Instruments & Their Evalu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岷欽(1995)。〈論行政中立與公共利益(上)〉。《人事月刊》,第21卷第4期,頁34-39。
2. 江大樹(2006)。〈建構地方文官培訓藍海策略:網絡治理觀點〉。《研習論壇月刊》,第72期,頁1-21。
3. 林英彥(2008)。〈評「住宅法」草案〉。《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7卷第4期,頁137-144。
4. 林益厚(1999)。〈當前住宅問題與政策〉。《住宅學報》,第8期,頁91-96。
5. 林勝義(2008)。〈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的轉型及其結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57-70。
6.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頁53-82。
7. 周月清、李婉萍(2008)。〈臺灣住宅福利與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26-46。
8. 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4期,頁6-15。
9. 師豫玲、孫淑文、陳肯玉(2010)。〈臺北市平價住宅相關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和未來發展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100-119。
10.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07-135。
11. 陳恆鈞(2003)。〈以政府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T&D飛訊》,第10期,頁1-25。
12. 陳恆鈞、黃婉玲(2004)。〈臺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評論》,第75期,頁1-28。
13. 陳麗春(2008)。〈住宅政策之回顧與前瞻〉。《社會發展季刊》,第121期,頁4-13。
14. 葉肅科(2008)。〈澳洲住宅政策:歷史脈絡與當前議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21期,頁71-85。
15. 華昌宜、賴碧瑩(2001)。〈我國租賃住宅市場之發展與推動〉。《住宅學報》,第10卷第1期,頁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