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3: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麟杰
研究生(外文):Lin-Chieh Hsieh
論文名稱:2012年總統選舉中國家認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ase of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指導教授:袁鶴齡袁鶴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ao-Lin Yuan
口試委員:胡愈寧黃信達
口試日期:2013-07-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國家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族群認同九二共識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IdentityUnification-Independent AttitudeParty IdentityGroup Identity1992 Consens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針對 2012 年總統選舉中國家認同進行分析,藉由深入文獻探討「認同」、「國家認同」、「中國認同」及「臺灣認同」,並以此為架構分析「族群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三者與投票行為之關聯性。
本研究之方法以《2009 年至 2012 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3/3):2012 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TEDS 2012)的二手資料進行量化分析,針對不同社會背景選民的臺灣認同、中國認同及九二共識探討 2012 年總統選舉中「國家認同」在各階段的動態轉變,以釐清各階段與投票行為之關連性,並對於臺灣民主化的持續發展以及目前混淆不清的「國家認同」問題提出參考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影響民眾之國家認同,政黨認同是最大的原因,這與對九二共識的看法、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依分析結果來看,就算有贊成統一之中國認同民眾,若兩岸社會差距過大,也是不宜統一。


Which i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s from the politicians is “national identities”. These definitions of different partie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for a long time, which already became the basic doctrine of each party’s “national identity”. What’s more, these doctrines turned into a great standard to the party when the politicians operated the elec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would discuss the”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 “Chinese identity”, and “Taiwan identity” by researched deeply from the references. Furthermore, the study would framed the thesis construction by the concepts above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among “group identity”, “the position between unity and independence”, “party identity”, and the behavior of voting.
The study used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2009-2012(III): the Survey of the 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2012(TEDS2012)” as the second-hand information to do quantized analysis. It tried to discussed the dynamical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voters, who were various from economic background, through analyzing “Taiwan identity”, “China identity”, and "1992 Consensus"so that it could help people to clarif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stage and the behavior of voting. In addition to that this research ha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lasting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fused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reason affect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people was originated form the party identity, which were deeply related to the viewpoints of "1992 Consensus", “Taiwan identity”, and “China identity”. As a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analyzed conclusion, Taiwan is not suitable to be unified with China if it exists a huge disparity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even though there are people who have “china identity” in Taiwan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 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認同與國家認同 5
第二節 中國認同與臺灣認同 17
第三節 國家認同與投票行為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4
第三節 統計方法 3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8
第四章 族群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與國家認同 41
第一節 族群認同 41
第二節 統獨立場 48
第三節 政黨認同 54
第四節 國家認同 60
第五章 國家認同與統獨條件分析 71
第一節 九二共識與國家認同 71
第二節 族群認同、統獨立場、政黨認同、九二共識、總統投票人選與國家認同關聯性 76
第三節 臺灣認同與獨立條件 80
第四節 中國認同與統一條件 87
第五節 國家認同與臺灣獨立條件、中國統一條件之關聯性 95
第六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參 考 書 目 107
一、中文部份 107
二、西文部份 111



中文部份
(一)專書
石之瑜(1993)。《當代臺灣的中國意識:對集體認同的反思》。臺北: 正中書局。
丘宏達(1995)。《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 策說明文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五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蘇聯看臺灣與大陸的 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陳鴻瑜(1985)。《政治發展理論》(二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陸鏗、馬西屏(2001)。《別鬧了,登輝先生:12位關鍵人物談李登輝/ 陸鏗,馬西屏採訪實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黃昭元(編)(2000)。《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出版社。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臺北:生智出版社。
華力進(1999)。《政治學》(五版)。臺北:五南書局。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 戰》。臺北:正中書局。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2001)。臺 北:國史館。
(二)期刊論文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兩 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09。
───(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臺灣 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74卷,頁33-61。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 《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5-40。
吳能遠(2001)。〈關於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題綱)〉。《中華文化與 兩岸關係論文集》,頁29。
徐火炎(1996)。〈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年至 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85-127。
徐遠和(2001)。〈中華文化與漢魂薪傳〉。《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 集》,頁27。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第7卷第2期,頁109-141。
陳孔立(2001)。〈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中華文化與兩岸 關係論文集》,頁249-255。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 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7-40。
陳陸輝、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 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5-185。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臺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第16卷第2 期,頁1-22。
陳陸輝、耿曙、涂蘭萍、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臺 灣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2 期, 頁87-125。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 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頁41-80。
張茂桂(1998)。〈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 問題〉。《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第85卷第4期,頁 1-22。
游盈隆(1996)。〈臺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臺灣政治學刊》, 第1期,頁41-83。
黃志呈、許勝懋(2012)。〈民眾之兩岸經貿交流認知─實質利益或政黨 認同考量〉,《城市學學刊》,第3卷第2期,頁107-151。
楊開煌(2003)。〈理解臺獨史觀、解構臺獨教育〉。《中華文化與兩岸 關係論文集》,頁361。
楊泰順(2000)。〈美國人認同的形成〉。《美歐季刊》,第14卷第2 期, 頁205-228。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的反思〉。《政治科學論叢》 第8期,頁51-84。
鄭安國(2001)。〈九二年共識?九二年精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的真相〉。《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頁 12-15。
(三)專書論文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2001a)。〈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載於林佳龍、鄭永年 (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 (頁190-191)。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載於游 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 15-30)。臺北:月旦出版社。
林佳龍(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載於林佳龍、鄭永年(主 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 217-235)。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施正鋒(2002)。〈臺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載於臺灣歷史學會(編),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頁19-48)。臺北:稻鄉出版社。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 載於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 (頁457-487)。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炎憲(1993)。〈臺灣史上的政治運動與國家認同〉。載於李鴻禧(編), 《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7-113)。臺北:財團法人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四)學位論文
陳韋樺(2010)。《臺灣地區國家認同之研究(1949-2009)》。佛光大學 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劉文斌(2004)。《臺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 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明浩(2005)。《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國立政治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五)譯著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 方法》(Earl Babbie原著)。臺北:雙葉書廊。
鄭又平、王賀白、藍於琛譯(2002)。《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Ted Robert Gurr & Barbara Harff原著)。新北:韋伯文化。
(六)研究報告
朱雲漢(2012)。《2009年至2012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 研究規劃(3/3):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七)報紙及官方資料
石之瑜(2003年1月31日)。〈蔣經國的臺灣化,非去中國化〉。《聯合報》,第15版。
錢震宇(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賀當選,馬重提九二共識〉。《聯 合報》,第A4版。
(八)電子資源
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13)。〈研究成果〉。取自《臺灣選舉與民主 化調查》資料庫, http://www.tedsnet.org/cubekm1/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5。 檢索日期:2013年6月20日。
二、西文部份
 (一)專書
Balibar, Etienne (1991). Race, Nation, Class–Ambiguous Identity. New York: Verso.
Budge, Lan, Ivor Crewe, & Dennis Farlie (1976). Introduction in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Beyond.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ren E. Miller & Donald E.Stokes, (1976). The American Voter, Unabridg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ttam, Martha L. & Richard, W. Cottam (2001). Nationalism & Politic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Haas, Ernst B. (1997). Nationalism , Liberalism and Progres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Hughes, Christopher (1997). 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Key, V. O., Jr. (1966).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 1936-196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Watson (1990). Contemporary Minority Nationalism . London: Routledge.
Poole, Ross (1999). Nation and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Royce, A.P. (1982). Ethnic Identity: Strategies of D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C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Wachman, Alan M. (1994). Taiwan-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Watson, Michael (1990). Contemporary Minority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二)期刊論文
Dittmer, Lowell (2004). Taiwan and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Asian Survey, 44(4): 475-483.
Donald P. Green (1997). The Stabi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Results from Eight Panel Survey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0(4)(August): 450-483.
Green, Donald P., & Bradley Palmquist (1994). How Stable Is Party Identification ? Political Behavior, 16(4): 437-466.
Green & Palmquist Green, Donald P.,& Bradley Palmquist (1994).How Stable Is Party Identification ? Political Behavio, 16(4): 437-466.
Hsieh, John Fu-sheng. (2005). Ethnic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mestic Politics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3): 13-28.
Knight, Kathleen. (1984). The Dimensionality of Partisan and Ideological Affect: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ity.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2(3)(July): 305-334.
Kramer, Roderick M.& Marilyrm B. Brewer (1984). Effects of Group Identity on Resouxce Use in a Simulated Commons Dileram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5): 1044-1057.
MacKuen, et al. (1989) Macro-partisanship.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 December): 1125-1142.
Schickler, Eric, & Donald P. Green (1997). The Stabi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Results from Eight Panel Survey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0(4)(August): 450-483.
 (三)專書論文
Clark, Cal.(1998).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Beyond. In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Ed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33-57).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Gold, Thomas B. (1994). Civil ety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Stevan Harrell & Huang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iii). Boulder , CO: Westview Press.
Grew, Raymond (1986).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Peter Boerner, (Ed.),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31-43).
Hardin, Russell (1995).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Eds.). Albert Breton, Gianluigi Galeotti, and Ronald Wintrobe(9-19).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Warren E. (1976). Lan Budge, Ivor Crewe, and Dennis Farlie, Party Identfication and Beyond. The Cross-National Use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s a Stimulusto Political Inquiry(Ed.), (423-432).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Nathan, Andrew (1992). The Effect of Taiwan’s Political Reforms on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9-11), Lynne Rienner, Colorado.
Shively, W. Phillips (1980). The Nature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John C. Pierce and John L. Sullivan(Eds.),The Electorate Reconsidered(219-236),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Tu, Weirning (1998).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es of Recogni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David Shambaugh (Ed.), Studies on Contenporay China: Contemporary Tanvan(1115-1140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兩 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09。
2. 徐火炎(1996)。〈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年至 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85-127。
3.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第7卷第2期,頁109-141。
4.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 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7-40。
5. 陳陸輝、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 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5-185。
6. 陳陸輝、耿曙、涂蘭萍、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臺 灣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2 期, 頁87-125。
7.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 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頁41-80。
8. 張茂桂(1998)。〈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 問題〉。《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第85卷第4期,頁 1-22。
9. 楊泰順(2000)。〈美國人認同的形成〉。《美歐季刊》,第14卷第2 期, 頁205-228。
10.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的反思〉。《政治科學論叢》 第8期,頁51-84。
11. 鄭安國(2001)。〈九二年共識?九二年精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的真相〉。《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頁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