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一)專書
石之瑜(1993)。《當代臺灣的中國意識:對集體認同的反思》。臺北: 正中書局。
丘宏達(1995)。《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 策說明文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陸委會)。
呂亞力(1989)。《政治學方法論》(五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蘇聯看臺灣與大陸的 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陳鴻瑜(1985)。《政治發展理論》(二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陸鏗、馬西屏(2001)。《別鬧了,登輝先生:12位關鍵人物談李登輝/ 陸鏗,馬西屏採訪實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黃昭元(編)(2000)。《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出版社。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臺北:生智出版社。
華力進(1999)。《政治學》(五版)。臺北:五南書局。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 戰》。臺北:正中書局。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2001)。臺 北:國史館。
(二)期刊論文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兩 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09。───(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臺灣 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74卷,頁33-61。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 《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5-40。
吳能遠(2001)。〈關於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題綱)〉。《中華文化與 兩岸關係論文集》,頁29。
徐火炎(1996)。〈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年至 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85-127。徐遠和(2001)。〈中華文化與漢魂薪傳〉。《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 集》,頁27。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第7卷第2期,頁109-141。陳孔立(2001)。〈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中華文化與兩岸 關係論文集》,頁249-255。
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 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7-40。陳陸輝、周應龍(2004)。〈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 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5-185。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臺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第16卷第2 期,頁1-22。
陳陸輝、耿曙、涂蘭萍、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臺 灣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2 期, 頁87-125。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 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頁41-80。張茂桂(1998)。〈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 問題〉。《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第85卷第4期,頁 1-22。游盈隆(1996)。〈臺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臺灣政治學刊》, 第1期,頁41-83。
黃志呈、許勝懋(2012)。〈民眾之兩岸經貿交流認知─實質利益或政黨 認同考量〉,《城市學學刊》,第3卷第2期,頁107-151。
楊開煌(2003)。〈理解臺獨史觀、解構臺獨教育〉。《中華文化與兩岸 關係論文集》,頁361。
楊泰順(2000)。〈美國人認同的形成〉。《美歐季刊》,第14卷第2 期, 頁205-228。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的反思〉。《政治科學論叢》 第8期,頁51-84。鄭安國(2001)。〈九二年共識?九二年精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的真相〉。《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頁 12-15。(三)專書論文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江宜樺(2001a)。〈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載於林佳龍、鄭永年 (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 (頁190-191)。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載於游 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 15-30)。臺北:月旦出版社。
林佳龍(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載於林佳龍、鄭永年(主 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 217-235)。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施正鋒(2002)。〈臺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載於臺灣歷史學會(編),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頁19-48)。臺北:稻鄉出版社。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 載於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 (頁457-487)。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炎憲(1993)。〈臺灣史上的政治運動與國家認同〉。載於李鴻禧(編), 《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7-113)。臺北:財團法人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四)學位論文
陳韋樺(2010)。《臺灣地區國家認同之研究(1949-2009)》。佛光大學 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劉文斌(2004)。《臺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 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明浩(2005)。《不同省籍民眾國家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國立政治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五)譯著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 方法》(Earl Babbie原著)。臺北:雙葉書廊。
鄭又平、王賀白、藍於琛譯(2002)。《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Ted Robert Gurr & Barbara Harff原著)。新北:韋伯文化。
(六)研究報告
朱雲漢(2012)。《2009年至2012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 研究規劃(3/3):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七)報紙及官方資料
石之瑜(2003年1月31日)。〈蔣經國的臺灣化,非去中國化〉。《聯合報》,第15版。
錢震宇(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賀當選,馬重提九二共識〉。《聯 合報》,第A4版。
(八)電子資源
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13)。〈研究成果〉。取自《臺灣選舉與民主 化調查》資料庫, http://www.tedsnet.org/cubekm1/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5。 檢索日期:2013年6月20日。
二、西文部份
(一)專書
Balibar, Etienne (1991). Race, Nation, Class–Ambiguous Identity. New York: Verso.
Budge, Lan, Ivor Crewe, & Dennis Farlie (1976). Introduction in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Beyond.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ren E. Miller & Donald E.Stokes, (1976). The American Voter, Unabridge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ttam, Martha L. & Richard, W. Cottam (2001). Nationalism & Politic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Haas, Ernst B. (1997). Nationalism , Liberalism and Progres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Hughes, Christopher (1997). 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Key, V. O., Jr. (1966).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 1936-196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Watson (1990). Contemporary Minority Nationalism . London: Routledge.
Poole, Ross (1999). Nation and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Royce, A.P. (1982). Ethnic Identity: Strategies of D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C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Wachman, Alan M. (1994). Taiwan-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Watson, Michael (1990). Contemporary Minority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二)期刊論文
Dittmer, Lowell (2004). Taiwan and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Asian Survey, 44(4): 475-483.
Donald P. Green (1997). The Stabi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Results from Eight Panel Survey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0(4)(August): 450-483.
Green, Donald P., & Bradley Palmquist (1994). How Stable Is Party Identification ? Political Behavior, 16(4): 437-466.
Green & Palmquist Green, Donald P.,& Bradley Palmquist (1994).How Stable Is Party Identification ? Political Behavio, 16(4): 437-466.
Hsieh, John Fu-sheng. (2005). Ethnic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mestic Politics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13): 13-28.
Knight, Kathleen. (1984). The Dimensionality of Partisan and Ideological Affect: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ity.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12(3)(July): 305-334.
Kramer, Roderick M.& Marilyrm B. Brewer (1984). Effects of Group Identity on Resouxce Use in a Simulated Commons Dileram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5): 1044-1057.
MacKuen, et al. (1989) Macro-partisanship.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 December): 1125-1142.
Schickler, Eric, & Donald P. Green (1997). The Stability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Results from Eight Panel Survey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0(4)(August): 450-483.
(三)專書論文
Clark, Cal.(1998).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Beyond. In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Ed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33-57).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Gold, Thomas B. (1994). Civil ety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Stevan Harrell & Huang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iii). Boulder , CO: Westview Press.
Grew, Raymond (1986).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Peter Boerner, (Ed.),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31-43).
Hardin, Russell (1995).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Eds.). Albert Breton, Gianluigi Galeotti, and Ronald Wintrobe(9-19).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Warren E. (1976). Lan Budge, Ivor Crewe, and Dennis Farlie, Party Identfication and Beyond. The Cross-National Use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s a Stimulusto Political Inquiry(Ed.), (423-432).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Nathan, Andrew (1992). The Effect of Taiwan’s Political Reforms on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9-11), Lynne Rienner, Colorado.
Shively, W. Phillips (1980). The Nature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John C. Pierce and John L. Sullivan(Eds.),The Electorate Reconsidered(219-236),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Tu, Weirning (1998).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es of Recogni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David Shambaugh (Ed.), Studies on Contenporay China: Contemporary Tanvan(1115-1140 ). Oxford: Clarend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