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專書
成玄英:《老子義疏》(台北:廣文書局)。
嚴靈峰輯校:《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三(台北:中華書局)。
魏徵等撰:《隋書》二、四(台北:中華書局)。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五(台北:中華書局)。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局)。
楊家駱主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1972年9月)。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總目錄、第六、七、十、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六、四十七、五十四冊。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
《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三十、三十二、三十八、四
十二、四十五、五十二冊。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五冊。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王 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蒙文通:《古學甄微‧校理老子成玄英疏敘錄(節錄)》(成都:巴蜀出版社,1987年7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4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
龔鵬程:《道教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8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的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8月)。
釋法海撰,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台北:新文豐書局,199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八版)。
狄奧尼修斯著,包利民譯:《神秘神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識治療》(台北: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顧寶田等注釋校閱:《新譯老子想爾注》(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10月)。
柏拉圖著,水建馥譯:《辯護詞》,(西安出版社,1998年)。
莊耀郞:《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11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強 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2002年)。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書局,2002年10月)。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9月)。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6月)。
強 昱:《成玄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任繼愈:《老子繹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12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7年)。
蕭登福:《嵇康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9月)。
學位論文
鄭燦山:《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1月)。董恩林:《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注疏為個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9月)
林永勝:《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林佳蓉:《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論》(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期刊論文
李 剛:〈略論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方力天:〈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思想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李叔達:〈成玄英論「三一」〉,《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4期)。
李 剛:〈成玄英的無心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蒙培元:〈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概念〉,見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7月)。
陳紅兵:〈成玄英道教哲學的認識論分析〉,《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
黃海德:〈西華法師成玄英及其重玄思想探微〉,《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2月)。
成守勇:〈論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聖人形象〉,《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
李 剛:〈成玄英的人生哲學評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蒙文通:〈校理《老子成玄英疏》敘錄〉,《蒙文通文集》第六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李 剛:〈初唐道教學者論道〉,《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郭 武:〈隋唐道教「重玄學之宗教意義略論」〉《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董恩林:〈試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5月)。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胡興榮:〈成玄英《老子義疏》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崔珍皙:〈成玄英的『理學』和宋明『理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
周雅清:〈成玄英的思維方式〉,《鵝湖月刊》(第326期,2002年8月)。楊維中:〈心性本體與道性道體:中國佛教心性論對道教心性論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康中乾:〈成玄英「重玄」論的道教思想〉,《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5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收錄於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初版)。
李 剛:〈孟安排《道教義樞》的教義思想〉,《道教教義的現代闡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2004年5月)。強 昱:〈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若 水:〈本體的解構與重建-唐代道教重玄學發展探微〉,《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5期)。
宇汝松:〈道教道性論淺議〉,《中國道教》(2005年3月)。
鄭燦山:〈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為討論核心〉,《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創刊號)。張志建:〈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一期)。
儲誠喜:〈「說不可說之神秘」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學話語策略與思想底蘊總論〉,《江蘇社會科學 哲學研究》(2006年第6期)。
李延倉:〈全真道與重玄學〉,《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2月)。
宇汝松:〈南北朝道教重玄學初探〉,《中國道教》(2006年4月)。
吳 丹:〈成玄英重玄學略論〉,《大理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姚衛群:〈佛教中的「心性清淨」與「如來藏」思想〉,《南亞研究 宗教‧哲學,)(2007年第2期)。
劉固盛:〈唐代重玄學派道論的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2月)。
朱 哲、萬翔:〈蒙文通之道家、道教觀評析〉《哲學研究》(2008年第2期)。
劉美紅、周遠成的〈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的重玄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
羅中樞:〈論成玄英重玄方法的「三絕兼忘」思想〉,《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6月)。
林永勝:〈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
周豐富:〈成玄英重玄理論下的工夫與境界-以《老子義疏》為中心〉,《台北:鵝湖學誌》(第45期,2010年12月)。
林文彬:〈成玄英《道德經義疏》重玄思想之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