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俗曲唱本
文明學社 編輯:《改良唱歌教科書》,文明學社,1906年。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王振聲 編輯、陳禮邦 校訂:《袖珍最新時調指南》,上海:兒童出版社排印本,1947年。
王振聲 編輯、陳禮邦 校訂:《最新時調指南》,上海:兒童出版社平裝排印巾箱本,1947年。復旦索書號:I239.5/W39。
吳門董氏 編:《蔣老五寶卷》,上海:文益書局,1923年。
俞小妹 唱、趙志馨 編輯、張鳳翔 校正:《時調指南》,上海:振圜小說社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8。
清•華廣生編述:《白雪遺音》,收於趙景深主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野鶴道人編、士也客校正《時調新曲二集》,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1922年,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66。
湯顯祖 著;徐朔方、楊笑梅 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滬杭老游客:《花國總理蓮英慘史》,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22年。
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 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嚴一臻 編輯;林一鶴 校正:《新編時調大觀四集》,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1926年。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66。
佚名:《文明大鼓書詞》,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傅圖索書號:DG6-087。
佚名:《真好唱二集》,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石印本。傅圖索書號:W7-134。
佚名:《名曲家作時調大王》,上海:福祿壽書局排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復旦索書號:I239.5/s54/:1。
佚名:《唱本》,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復旦索書號:725552。
佚名:《時調新曲本》第四冊,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排印本。復旦索書號:853.548/6400/4。
佚名:《時調新曲本》,新增圖話說明本,第四冊排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復旦索書號:853.548/6400/4。
佚名:《最新唱曲合刻》,未見出版處所及時間石印本。傅圖索書號:Tc9-161。
佚名:《小曲大觀》,上海:亞華書局,1928年。傅圖索書號:Tc13-171。
佚名:《小曲精華》,上海:振圜小說社,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3-172。
佚名:《新鮮時調山歌二集》,上海:振圜小說社石印本,1929年。傅圖索書號:Tc13-178。
佚名:《時調大觀初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1;另有木刻本,蘇州:恆志書社,1923年。傅圖索書號:Sc3-039。
佚名:《時調大觀二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2。
佚名:《時調大觀六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5。
佚名:《最新口傳名家時曲精華時調指南十一集》,上海:廣記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年,傅圖索書號:Tc15-194。
佚名:《時調唱歌》,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6-200。
佚名:《最新時調大觀三集》,上海:時新書局,1921年。傅圖索書號:Tc16-204。
佚名:《新編時調十一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十三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十五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二十五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3。
佚名:《新編時調三十八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6。
佚名:《新編時調五十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8-218。
佚名:《新鮮歌唱大觀》,上海:中國第一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19-233。
佚名:《時調曲譜大全》,上海:宏文圖書館石印本。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28。
二、專書
Michael Quinn Patton 著,吳芝儀、李奉儒 譯:《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學初 校注:《李清照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編,《抗戰歌曲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
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7),1992年。
吳承聯:《舊上海茶館酒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臺北:廣學書局,1931年。
李歐梵 著 毛尖 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 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9月。
林仁昱:《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1月。
阿英:《晚清文學叢抄•說唱文學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周敘琪:《一九一O~一九二O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
英 布萊恩•特納 著;馬海良等 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3月。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旋與她的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月。
夏林根:《舊上海三百六十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出版社,2000年。胡林閣:《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夏衍:《夏衍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夏衍、張友漁、胡績偉、劉賓雁:《報告文學及其寫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3月。
美 裴宜理 著;劉平 譯:《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胡適:《貞操問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3月。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張勇:《摩登主義 (1927-1937 )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2月。
許秦蓁:《戰後臺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 = The skilk industry of modern China》,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陳鋼 主編:《上海老歌名典》,臺北:遠景出版社,2002年12月。
焦雄屏 輯:《馬路天使》,臺北:萬象出版社,1990年。
凱•愛倫 著;林苑文 譯:《婦女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 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楊念群 主編:《新史學(第一卷)-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葉文心 等合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年。
葉文心 著;王琴、劉潤堂 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6月。
楊義:《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0月。
趙如蘭 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7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劉慧英:《遭遇解放 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月。
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3月。
盧大方:《上海灘憶舊錄》,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
鮑家麟:《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2000年。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魏啓仁:《世紀影歌星三腳鼎-周旋•李香蘭•白光》,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Gendering Chin》,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鐘立民 編:《漁光曲-安娥作詞歌曲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
三、學位論文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汪注:《三十年代上海與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若真:《影像上海-城市的雙向書寫:關錦鵬與彭小蓮「上海三部曲」比較》,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秋菊:《清末民初時調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邢婧:《略論女性身體與民國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關係-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為例》,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吳昭瑩:《從上海「月份牌」看近代中國女性妝飾與女性意識的演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林冠瑩:《晚清公共空間中的上海婦女:以晚清婦女報刊為研究中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林敏華:《一九三0、四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之歌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苗本鳳:《清代文言小說中青樓女子形象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文婷:《上海舞女:以休閒報刊與小說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青佩:《城市與女人:三0年代上海都市文學中的女性想像》,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黃士華:《民初至三0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黃梅:《申報與晚清女子教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萬笑男:《冉升的明星?墮落的女性?:1920年代上海的電影女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怡伶:《「良友」與中國現代性的構築-以上海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流通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徐達:《清末民初新潮演劇中的歷史記憶與革命啟蒙》,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何黎萍:〈試論近代中國婦女爭取職業及職業平等權的鬥爭〉,《近代史研究》,第2期,1988年。
林仁昱:〈有關「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俗曲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高志強、王海鷹:〈解放身分-1918年婦女解放轉向束論之一〉,《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0期,2011年。
袁慶豐:〈「孤城烈女」:左翼電影在1936年的餘波回轉和傳遞〉,《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
陶晶孫:〈大眾文藝的「史的考察」〉,《讀書月刊》,第3卷、第5期,1932年。
蕭友梅:〈音樂的勢力〉,《音樂教育》,第3期,1934年。
五、會議論文
烏爾蘇拉•魏德 著;單萬里、李宏斌 譯:〈奧地利和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刻畫-從開端至60年代〉,《亞洲影片收藏研討會論文集》,北京:1996年10月。
梅家玲 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六、電影影片
方沛霖(編劇),方沛霖(導演)(1937年)。三星伴月【影片】。(藝華影片公司)。
田漢、夏衍(編劇),許幸之(導演)(1935年)。風雲兒女【影片】。(電通影片公司)。
袁牧之(編劇),袁牧之(導演)(1937年)。馬路天使【影片】。(明星電影公司)。
陸涵章(製作),蔡楚生(導演)(1934年)。漁光曲【影片】。(聯華影業公司)。
楊翰笙(編劇),嶽楓(導演)(1935年)。逃亡【影片】。(藝華影片公司)。
潘孑農(編劇),陳鑑然(導演)(1937年)。彈性女兒【影片】。(藝華影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