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琬茹
研究生(外文):Wan-Ju Chuang
論文名稱: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ies of New Times Feminine by Song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1900-1949)Shanghai.
指導教授:林仁昱林仁昱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謝玉鈴張繼光
口試日期:2013-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上海時調歌曲時代女性歌舞女郎女學生勞動女性
外文關鍵詞:Songs in ShanghaiNew times feminineDance girlfemale studentLabor wom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隨著租界的開闢以及經濟地位的迅速擴張,形成中西衝突、新舊雜陳的洋場文化;西風東漸加上1930年代之後留聲機的普及,使得傳統中國俗曲時調和現代新式歌曲碰撞出獨特的娛樂文化場域,也培養出新的聽眾階級,加速新時代女性意識的發展。傳統俗曲與流行歌曲乘著電影、唱片、無線電、收音機等新型載體作為唱述媒介,如此使傳統的時調有更新突破的機緣,而代言流行歌曲的女星更成為時尚的象徵,影響各個階級的女性,帶給她們新式的西方價值思維,建立起時代女性的自主形象。五四運動之後,新思潮藉由新文明運動而在中國宣揚廣播,其中最重要且明顯的改革即是女子教育之促進,由此產生女學生族群,其文明開放的象徵,使新時代女性之面向更為多樣,然其代表中國傳統女性的解放進步,但這短暫的新式思維是否真能解開中國禮教千百年來在女性身上牢扣的枷鎖?在新式制度與西方思潮之後是接踵而來的內外戰爭,女性的價值定位也在愛國革命與安內守己間拉扯;原處於勞動階層的女性也在同時面臨國族精神和經濟維持的矛盾衝突。
本論透過煙花女子與歌舞女郎、富家千金與女學生、勞動女性三種面向的女性,並且以俗曲時調和新式歌曲的輔助描述,來窺探廿世紀前期的中國歷史下的女性,從中標舉出自主自由、開放獨立的新時代女性特色。利用這三種類別的女性對比,在歷史背景的演繹及更迭之下,她們所呈現的嶄新風貌,異於傳統中國封建制度底下之女性形象。
第一章 緒論 .......................................................................................................................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1 ‐
一、研究動機 ............................................................................................................... ‐ 2 ‐
二、研究目的 ............................................................................................................... ‐ 3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 3 ‐
一、研究方法 ............................................................................................................... ‐ 3 ‐
一、文獻回顧 ............................................................................................................... ‐ 4 ‐
第二章 廿世紀初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的背景 ................................................... ‐ 7 ‐
第一節 新舊雜陳的上海娛樂文化 ............................................................................... ‐ 8 ‐
第二節 傳統俗曲的女性形象與其突破的機緣 ......................................................... ‐ 10 ‐
第三節 新式流行歌曲的發展與其代言的女性形象 ................................................. ‐ 12 ‐
第四節 小結-從裝扮與行止的關注到形成時尚的可能 ......................................... ‐ 16 ‐
第三章 歌曲中的「煙花女子」與「歌舞女郎」 ......................................................... ‐ 17 ‐
第一節 歌曲唱述「煙花女子」與「歌舞女郎」的傳統面貌 ................................. ‐ 18 ‐
第二節 「蔣老五案」與「王蓮英案」所掀起的波瀾 ............................................. ‐ 24 ‐
一、由時事俗曲看傳統歡場女性的怨與嘆 ............................................................. ‐ 24 ‐
二、娛樂文化與身分特質轉變的意義 ..................................................................... ‐ 28 ‐
三、從警戒勸世到愛國意識 ..................................................................................... ‐ 35 ‐
第三節 在愛國意識下所揭開的新歌女形象 ............................................................. ‐ 39 ‐
一、從〈鐵蹄下的歌女〉到〈天涯歌女〉 ............................................................. ‐ 39 ‐
二、從〈彈性女兒〉到〈何日君再來〉 ................................................................. ‐ 43 ‐
第四節 小結-苦情遭遇的延伸與自我意識的醒覺 ................................................. ‐ 46 ‐
第四章 歌曲中的「富家千金」與「女學生」 ............................................................. ‐ 47 ‐
第ㄧ節 俗曲唱述富家千金的傳統面貌 ..................................................................... ‐ 48 ‐
III
第二節 走出閨閣的想像-俗曲唱述「女學生」 ..................................................... ‐ 50 ‐
第三節 「馬振華案」和「黃慧如案」所引起的震撼 ............................................. ‐ 59 ‐
第四節 小結-反抗傳統禮教「勸妻」中的新時代女性形象 ................................. ‐ 74 ‐
第五章 歌曲中的勞動女性 ............................................................................................. ‐ 77 ‐
第一節 「勞動婦女」的傳統面貌 ............................................................................... ‐ 78 ‐
第二節 俗曲裡的新時代女工形象 ............................................................................... ‐ 83 ‐
第三節 從〈漁光曲〉到〈塞外村女〉 ....................................................................... ‐ 86 ‐
第四節 小結-從單純的悲歡到階級意識的展現 ....................................................... ‐ 89 ‐
第六章 結語 ..................................................................................................................... ‐ 91 ‐
參考文獻 ............................................................................................................................. ‐ 93 ‐
一、俗曲唱本 ................................................................................................................. ‐ 93 ‐
二、專書 ......................................................................................................................... ‐ 95 ‐
三、學位論文 ................................................................................................................. ‐ 99 ‐
四、期刊論文 ............................................................................................................... ‐ 100 ‐
五、會議論文 ............................................................................................................... ‐ 101 ‐
六、電影影片 ............................................................................................................... ‐ 101 ‐
(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俗曲唱本
文明學社 編輯:《改良唱歌教科書》,文明學社,1906年。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

王振聲 編輯、陳禮邦 校訂:《袖珍最新時調指南》,上海:兒童出版社排印本,1947年。

王振聲 編輯、陳禮邦 校訂:《最新時調指南》,上海:兒童出版社平裝排印巾箱本,1947年。復旦索書號:I239.5/W39。

吳門董氏 編:《蔣老五寶卷》,上海:文益書局,1923年。

俞小妹 唱、趙志馨 編輯、張鳳翔 校正:《時調指南》,上海:振圜小說社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8。

清•華廣生編述:《白雪遺音》,收於趙景深主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野鶴道人編、士也客校正《時調新曲二集》,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1922年,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66。

湯顯祖 著;徐朔方、楊笑梅 校注:《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滬杭老游客:《花國總理蓮英慘史》,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22年。

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 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嚴一臻 編輯;林一鶴 校正:《新編時調大觀四集》,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1926年。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66。

佚名:《文明大鼓書詞》,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傅圖索書號:DG6-087。

佚名:《真好唱二集》,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石印本。傅圖索書號:W7-134。

佚名:《名曲家作時調大王》,上海:福祿壽書局排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復旦索書號:I239.5/s54/:1。

佚名:《唱本》,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復旦索書號:725552。

佚名:《時調新曲本》第四冊,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排印本。復旦索書號:853.548/6400/4。

佚名:《時調新曲本》,新增圖話說明本,第四冊排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及處所。復旦索書號:853.548/6400/4。

佚名:《最新唱曲合刻》,未見出版處所及時間石印本。傅圖索書號:Tc9-161。

佚名:《小曲大觀》,上海:亞華書局,1928年。傅圖索書號:Tc13-171。

佚名:《小曲精華》,上海:振圜小說社,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3-172。

佚名:《新鮮時調山歌二集》,上海:振圜小說社石印本,1929年。傅圖索書號:Tc13-178。

佚名:《時調大觀初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1;另有木刻本,蘇州:恆志書社,1923年。傅圖索書號:Sc3-039。

佚名:《時調大觀二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2。

佚名:《時調大觀六集》,上海:全球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4-185。

佚名:《最新口傳名家時曲精華時調指南十一集》,上海:廣記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年,傅圖索書號:Tc15-194。

佚名:《時調唱歌》,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6-200。

佚名:《最新時調大觀三集》,上海:時新書局,1921年。傅圖索書號:Tc16-204。

佚名:《新編時調十一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十三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十五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1。

佚名:《新編時調二十五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3。

佚名:《新編時調三十八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7-216。

佚名:《新編時調五十集》,上海:協成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c18-218。

佚名:《新鮮歌唱大觀》,上海:中國第一書局石印本,未見出版時間。傅圖索書號:T19-233。

佚名:《時調曲譜大全》,上海:宏文圖書館石印本。東大索書號:雙紅堂-戲曲-328。
二、專書
Michael Quinn Patton 著,吳芝儀、李奉儒 譯:《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學初 校注:《李清照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編,《抗戰歌曲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

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7),1992年。

吳承聯:《舊上海茶館酒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臺北:廣學書局,1931年。

李歐梵 著 毛尖 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 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9月。
林仁昱:《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1月。

阿英:《晚清文學叢抄•說唱文學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周敘琪:《一九一O~一九二O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

英 布萊恩•特納 著;馬海良等 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3月。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旋與她的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1月。

夏林根:《舊上海三百六十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出版社,2000年。

胡林閣:《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夏衍:《夏衍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夏衍、張友漁、胡績偉、劉賓雁:《報告文學及其寫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3月。

美 裴宜理 著;劉平 譯:《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胡適:《貞操問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3月。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7月。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陳三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張勇:《摩登主義 (1927-1937 )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2月。

許秦蓁:《戰後臺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 = The skilk industry of modern China》,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陳鋼 主編:《上海老歌名典》,臺北:遠景出版社,2002年12月。

焦雄屏 輯:《馬路天使》,臺北:萬象出版社,1990年。

凱•愛倫 著;林苑文 譯:《婦女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 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楊念群 主編:《新史學(第一卷)-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葉文心 等合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年。

葉文心 著;王琴、劉潤堂 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6月。

楊義:《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0月。

趙如蘭 編,《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7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劉慧英:《遭遇解放 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月。

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3月。

盧大方:《上海灘憶舊錄》,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3月。

鮑家麟:《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2000年。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魏啓仁:《世紀影歌星三腳鼎-周旋•李香蘭•白光》,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Gendering Chin》,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鐘立民 編:《漁光曲-安娥作詞歌曲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
三、學位論文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汪注:《三十年代上海與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若真:《影像上海-城市的雙向書寫:關錦鵬與彭小蓮「上海三部曲」比較》,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秋菊:《清末民初時調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邢婧:《略論女性身體與民國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關係-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為例》,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吳昭瑩:《從上海「月份牌」看近代中國女性妝飾與女性意識的演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冠瑩:《晚清公共空間中的上海婦女:以晚清婦女報刊為研究中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敏華:《一九三0、四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之歌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苗本鳳:《清代文言小說中青樓女子形象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研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文婷:《上海舞女:以休閒報刊與小說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青佩:《城市與女人:三0年代上海都市文學中的女性想像》,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士華:《民初至三0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梅:《申報與晚清女子教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萬笑男:《冉升的明星?墮落的女性?:1920年代上海的電影女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怡伶:《「良友」與中國現代性的構築-以上海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流通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徐達:《清末民初新潮演劇中的歷史記憶與革命啟蒙》,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何黎萍:〈試論近代中國婦女爭取職業及職業平等權的鬥爭〉,《近代史研究》,第2期,1988年。

林仁昱:〈有關「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俗曲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

高志強、王海鷹:〈解放身分-1918年婦女解放轉向束論之一〉,《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0期,2011年。

袁慶豐:〈「孤城烈女」:左翼電影在1936年的餘波回轉和傳遞〉,《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

陶晶孫:〈大眾文藝的「史的考察」〉,《讀書月刊》,第3卷、第5期,1932年。

蕭友梅:〈音樂的勢力〉,《音樂教育》,第3期,1934年。
五、會議論文
烏爾蘇拉•魏德 著;單萬里、李宏斌 譯:〈奧地利和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刻畫-從開端至60年代〉,《亞洲影片收藏研討會論文集》,北京:1996年10月。

梅家玲 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六、電影影片

方沛霖(編劇),方沛霖(導演)(1937年)。三星伴月【影片】。(藝華影片公司)。

田漢、夏衍(編劇),許幸之(導演)(1935年)。風雲兒女【影片】。(電通影片公司)。

袁牧之(編劇),袁牧之(導演)(1937年)。馬路天使【影片】。(明星電影公司)。

陸涵章(製作),蔡楚生(導演)(1934年)。漁光曲【影片】。(聯華影業公司)。

楊翰笙(編劇),嶽楓(導演)(1935年)。逃亡【影片】。(藝華影片公司)。

潘孑農(編劇),陳鑑然(導演)(1937年)。彈性女兒【影片】。(藝華影片公司)。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