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 (依中文姓氏筆畫序)
1.九鬼周造著,黃錦容、黃文宏譯,《粹的構造》(台北:聯經,2009)。
2.于桂芬,《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台北:商務,2003)。
3.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台北:前衛,2001)。
4.王德威、黃英哲、黃美娥等編,《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5.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
6.伊藤整等編,《日本現代文學史(一)、(二)》(東京:講談社,1980)。
7.朱光潛,《文藝新理學》(台北:漢京,1987)。
8.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台北:麥田,2009)。
9.艾森斯塔克(S.N Eisenstadt),曠新年、王愛松譯,《反思現代性》(北京:三聯,2006)。
10.西川滿著,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1997)。
11.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2002)。
12.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Christopher Woodward),張讓譯,《人在廢墟》(台北:邊城,2006)。
13.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
14.谷崎潤一郎,李尚霖譯,《陰翳禮讚》(台北:臉譜,2009)。
15.阮斐娜,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2010)。
16.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1982)。
17.河原功,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2004)。
18.波奇歐里(Renato Poggioli),張心龍譯,《前衛運動的理論》(台北:遠流,1992)。
19.南博,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文化,2003)。
20.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1998)。
21.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
22.柳書琴、邱貴芬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23.畑有三、山田有策編,《日本文芸史─表現の流れ 近代I、II》(東京:河出書房,2005)。
24.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
25.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06)。
26.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n),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7.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3)。
28.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5)。
29.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聖頌、劉亮亞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30.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2政論及批評卷》(台北:人間出版,1988)。
31.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32.傅佩榮,《境界的嚮往》(台北:洪建全基金會,1994)。
33.傅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等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2003)。
34.厨川白村,林文瑞編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1979)。
35.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合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2010)。
36.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2010)。
37.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台北:唐山,2009)。
38.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
39.褚昱志,《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台北:威秀,2009)。
40.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譯,《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出版,2010)。
41.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42.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43.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1995)。
44.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印刻,2007)。
45.蕭沆(Emil Cioran),宋剛譯,《解體概要》(台北:行人,2008)。
46.蕭蕭,陳憲仁編,《翁鬧的世界》(台中:晨星,2009)。
47.藤井省三,《台湾文学この百年》(東京:東方書店,1998)。
48.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台北:行人,2011)。
二、學位論文
1.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2006)。
3.李怡儀,《日本領台時代の台湾新文学-翁鬧の作品を中心に》(台北:東吳大學日文研究所,1994)。
4.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5.陳依雯,《新感覺派的頹廢意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3)。
6.黃靜婷,《藝術與政治:納粹德國「大德國藝術展」與「頹廢藝術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7.廖秋紅,《日治末期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演化進程,以台籍作家的志願兵題材小說為中心》(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三、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1.方孝謙,〈日據後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二期(2001.6),頁183-223。2.王玫珍,〈焦慮、幻滅與感傷─翁鬧小說中的感覺世界〉,《人文研究期刊》第一期(2005.12),頁36-40。3.朱惠足,〈「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演繹〉,《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五期(2009.12),頁30-32。
4.林崇慧,〈論頹廢文潮之特性〉,《華崗外語學報》第十二期(2005),頁91-110。5.邱雅芳,〈荒廢美的系譜─試探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與西川滿〈赤崁記〉〉,《文學與社會學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6.邱雅芳,〈殖民地的隱喻:佐藤春夫的台灣旅行書寫〉,《中外文學》第34卷11期(2006),頁109。
7.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頹廢意識的起源〉,《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頁103-120。
8.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新地文學》(台北:新地,2008),頁38-78。9.徐秀慧,〈水蔭萍作品中的頹廢意識與台灣意象〉,《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一期(2005)。10.崔末順,〈戰爭時期台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三期(2011.10),頁121-123。
11.張文薰,〈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四期(2012.4) ,頁107-131。
12.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〇年代的高円寺界隈〉,《台灣文學學報》第十期(2007.06),頁166-168。13.黃毓婷,〈滿載的特快車正以高速奔馳-新感覺派的興衰、理論及作家〉,《聯合文學》281期24卷第5期(2008),頁47-48。14.楊逸舟,〈憶夭折的俊才翁鬧〉,《臺灣文藝》第九十五期(1985.07),頁172。
15.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翁鬧為例〉,《北台國文學報》第二期(2005.03)。頁153-158。
16.劉紀蕙,〈台灣三O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第34卷3期(2005),頁113-145。17.劉紀蕙,〈前衛的推離與淨化: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際遇〉,發表於中華比較文學學會舉辦台灣文學研討會(2005)。
18.劉捷,〈幻影之人—翁鬧〉,《台灣文藝》第九十五期(1985.07),頁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