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3: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語宸
研究生(外文):Yu-Chen Chung
論文名稱:中印關係圖像建構:印度平面媒體內容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Picturing China-India Relations: An Analysis of India's Printing Media Contents
指導教授:陳牧民陳牧民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賴怡忠楊仕樂
口試日期:2013-07-3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中印關係印度媒體中國威脅論內容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China-India RelationsChina Threat TheoryContents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印兩國自1950年建交以來,從原本的友好關係,因為英國殖民時期所遺留下的邊境爭議,最中引起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戰爭過後,雖中國仍退回原有的實際控制線,然而中印的緊張關係就此存在,印度視中國戰爭的舉動為「背叛」,兩國歷經十多年的冰冷關係,在1976年重啟交流,但雙方仍無法完全解決邊境爭議。隨著兩國經濟發展,雙方的競合也越受矚目。兩國近年來雖然增加了合作,但在關鍵問題上仍不退讓,而從不份研究文章來看,印度輿論似乎瀰漫著「中國威脅論」。
另一方面,雖然邊境爭議自始存在,但兩國的關係卻是起伏不斷,雙方對彼此的認知似乎會隨時間有所不同,以現實主義角度解釋中印關係,關注的是領土以及經濟上的物質利益,若從建構主義來觀察解釋中印關係的發展,中印雙方關係則是透過「觀念」和「互動」構成彼此的感知,而物質利益反而是由觀念所塑造,而本研究將透過觀察印度兩大英文報紙─「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與「印度教徒報」(The Hindu),探討印度在重要的中印問題,包括「邊境爭議」、「西藏問題」以及「印度洋議題」等三主題,透過量化的內容分析法,了解印度否真存在「中國威脅論」?而印度對中國態度的形成,究竟是受現實主義所說的物質利益影響較深,或是由建構主義的觀點較能夠解釋?
研究結果發現,印度媒體對中國形象會隨著偶發的重大事件而有負面程度高低的落差,面對不同議題時,與印度切身相關的問題,如邊境問題,將讓印度對中國抱持較負面的態度。而不同的消息來源傾向也不甚相同,且並非來自印度政府的官員對中國的觀感必定是負面的。在邊境議題上,現實主義能解釋中印基於領土戰略上的意義,但更進一步看,印度媒體對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著墨時至今日仍然不少,顯示在邊境議題上,印度對中國的負面感知有一大部分是因為情感上的因素;在西藏議題上,印度對於西藏問題抱持較為中立的態度,然而報導大量呈現西藏人抗議中國或是被鎮壓的事件,顯示印度對西藏仍偏向同情態度,與印度向來以「人權」做為庇護流亡藏民的理由有相同的基礎,此部分較無法單純由現實主義或建構主義來解釋。另外在印度洋議題上,同樣現實主義可以依照該區的經濟及戰略意義來解釋中印雙方的競合,但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上的發展,極大原因也是來自於本身自1962年戰爭後對中國的不信賴感,也就是建構主義所強調的。本研究結果希望提供更具體的印度對中國「感知」如何建構,未來研究者也可從此出發,從另一方面比較中國對印度的感知,兩者是否不同。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from 1950, China-India relations went through the “Hindi-Chini Bhai Bhai” period, which turn to the border war in 1962 due to the border dispute left over from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After the war, notwithstanding China retreated the army back behind the Line of Actual Control, India still thought China’s behavior as a “betrayal”.
Although the border dispute still exists, the two countries re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1976 and their relations went ups and down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Realism argu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based on material interests and Constrctivism argues that interest and countries relations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mutual perceptions and interaction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be into that in terms of China-India Relations, which theory can better explained how India sees China and the reason behind the way they constructed China’s image. The research uses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Contents Analysis” to study the two most circulated printing media in India, Times of India and The Hindu, to see if the so called “China Threat Theory” really exists in the public opinion in India.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important issu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y are “border dispute,” “Tibet Independence” and “Indian Ocean issue.” The research tried to find out if there are an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China among various news sources. Furthermore, it also observe China’s image in different issues in the media.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attitude tendency is correlated to the immediate importance to India. Media possess different views toward China in different issues. Different news sources even in the same government can posses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China. Both Re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can explain part of the how China’s image is constructed in India’s Media but not the whole pic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3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1
第二章 研究理論及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利益的構成:現實主義與建構主義辯論 33
第三節 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36
第三章 總體樣本資料統計與分析 47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47
第二節 總體樣本報導消息來源統計 49
第三節 總體樣本態度偏向變化及各消息來源態度偏向統計 51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各項議題資料統計與分析 67
第一節 西藏議題 67
第二節 邊境問題 71
第三節 印度洋議題報導內容分析 76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5
第二節 後續建議 88
參考書目 90
附錄一:原始編碼表 95
一、中文專書
盧子健。1985年。《中國對外關係轉變》。香港:金陵出版社。
Renald C. Keith著,汪永紅譯。1992年。《周恩來的外交》。北京:東方出
版社。
嚴聲毅。2007年。《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趙干城著。2007年。《印度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之瑜著。1995年。《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
北:五南。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1997年。《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Peter J. Katzenstein編,宋偉、劉鐵娃譯。2009年。《國家安全的文化:世
界政治中的規範與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隨新民著。2007年。《中印關係研究:社會認知視角》。北京:世界知識出
版社。
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2000年。《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Wimmer, R.D., & Dominick, J.R.著,黃振家等譯。2002年。《大眾媒體研
究》。台北:學富出版社。
范普拉格撰。2001年。《西藏的法律地位─達蘭沙拉與北京》。台北:達賴
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Thomas Laird著,莊安祺譯。2008年。《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
歷史》。台北:聯經。
蘇嘉宏。2005年。《流亡中的民主:印度流亡藏人的政治與社會
(1959-2004))》。台北:水牛。
張敏秋。2004年。《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
李益波。2008年。〈印度的亞太安全:歷史、現實與中國因素〉。《世界經
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頁92-98。
任佳。2007年。〈印度的東向政策及其發展〉。《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
頁14-17、40頁。
盧紅飆。2009年。〈東南亞地緣政治在印度東進政策中的考量〉。《湖北第
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2期,頁46-49。
王歷榮。2010年。〈印度“東進”南中國海:方式及影響〉。《東南亞南亞研
究》,第3期,頁47-51。
史春林。2010年。〈印度洋航線安全與中國的戰略對策〉。《南亞研究季刊》,
第3期,頁1-7、33頁。
車麟。2010年。〈印度洋的戰略地位與中國國家安全的關係〉。《重慶社會
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頁79-82。
張威。2009年。〈印度海洋戰略論析〉。《東南亞南亞研究》,第4期,頁
16-20。
劉慶。2010年。〈“珍珠鏈戰略”印度的認知與應對〉。《南亞研究季刊》,第
2期,頁21-27、93。
李香云。2010年。〈從印度水政策看中印邊界中的水問題〉。《水利發展研
究》,第3期,頁68-70。
藍建學。2009年。〈水資源安全合作與中印關係的互動〉。《國際關係專論》,
第六期,頁37-43。
尹錫南。2007年。〈一百多年來印度對中國認識的複雜變化〉。《南亞研究
季刊》,第3期,頁70-75。
石之瑜、黃威霖、余帛燦。2009年。〈印度知識界對中國的深層視野〉。《國
外中國學》,第一期,頁122-126。
何平、李雲霞。2009年。〈發展中印關係 構建和諧周邊〉。《學術論壇》,
第3期,頁52-56。
余建華。2007年。〈印度的大國化進程論析〉。《社會科學》,第5期,頁
102-113。
藍健學。2010年。〈中印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共同基礎及應對〉。《南亞研究
季刊》,第2期,頁7-13、108頁。
趙干城。2008年。〈中國對印度戰略淺析〉。《南亞研究》,第1期,頁3-8。
馬加力、徐俊。2009年。〈印度的海洋觀及其海洋戰略〉。《亞非縱橫》,第
2期,頁47-60。
張貴洪。2010年。〈冷戰後中印關係研究:一種分析框架〉。《南亞研究季
刊》,第1期,頁10-23。
何平、李雲霞。2009年。〈發展中印關係 構建和諧周邊〉。《學術論壇》,
第3期,頁52-56。
趙干城。2009年。〈中印地緣安全關係初探〉。《南亞研究季刊》。第2期,
頁19-24。
馬加力。2007年。〈中印關係的發展前景〉。《和平與發展》,第2期,頁
24-26。
馬加力。2008年。〈印度大國外交的心態勢〉。《和平與發展》,第1期,頁
55-57、66頁。
尹錫南。2007年。〈一百多年來印度對中國認識的複雜變化〉。《南亞研究
季刊》,第3期,頁70-75。
李海龍。2010年。〈媒體話語與官方話語的背離〉。《青年記者》,頁34-35。
周寧。2006年。〈亞洲或東方的中國形象:新的論域與問題〉。《人文雜誌》,
第6期,頁1-10。
郭穗彥。2011年。〈印度如何看待中國崛起〉。《東南亞南亞研究》,第3期,
頁25-28。
趙干城。2011年。〈印度如何估量中國崛起〉。《東南亞南亞研究》,第3期,
頁21-24。
趙干城。2008年。〈中國對印度戰略淺析〉。《南亞研究》,第1期,頁3-8。
邱延正。2011年。〈我國文化安全戰略的發展模式探討─建構主義的觀點〉。 《復興崗學報》,101期,頁41-66。
戴萬平。2011年。〈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
灣東南亞學刊》,8卷1期,頁65-100。
朱昭華。2010年。〈“麥克馬洪線”問題爭論及其解決〉。《蘇州科技學院學
報》,頁61-65。
陳會娟。2004年。〈中印邊界糾紛中的地緣因素〉。《南亞研究季刊》,頁
96-102。
馬加力。2003年。〈冷眼向熱洋─《21世紀印度洋》介評〉。《現代國際關
係》,第10期,頁62-63。
宋德星。1998年。〈略論印度的「區域性威攝」軍事戰略〉。《當代亞太》,
第4期,頁20-24。
馬加力、徐俊。2009年。〈印度的海洋觀及其海洋戰略〉。《亞非縱橫》,第
2期,頁47。
管帶。2011年。〈戰略與系統的評估龍與象的博弈_印度海軍和海權戰略對
華影響〉,《海陸空天慣性世界》,第2期,頁2-10。
王麗華。2005年。〈印度洋海權之爭─地緣政治視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奕〉。
《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頁104-106。
李因才。2010年。〈中國謀局印度洋〉。《南風窗雙週刊》,第18期,頁76-78。
黃建人。2008年。《冷戰後中國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
陸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
陳牧民。2010年。〈中印關係:龍象之爭或是中印大同?〉。當代中國的東
亞外交策略和關係:區域霸權興起?」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四、西文專書
Li Li, Security perception and China-India relations. New Delhi: KW Publishers, 2009.

四、西文期刊
David Scott, “Sino-Indian Security Predicamen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ian Security, Vol.4, No. 3(2008):244-270.
Raviprasad Narayanan, “Indi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 The NDA
Experience – Dominant Issues in Sino-Indian Relation”, Harvard Asia
Quarterly (2006):55.
John W. Garver, Protracted Contest,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22-28.
Harsh V. Pant, “China Shakes Up the Maritime Balance in the Indian Ocean,”
Strategic Analysis, Vol.36 No.3 ( 2012): pp364-368.
Arun Prakash, “China’s Maritime Challenge in the Indian Ocean,” Maritime
Affairs, Vol. 7, No. 1(2011): 1-16.
Namrata Goswami, “China’s ‘Aggressive’ Territorial Claim on India’s
Arunachal Pradesh: A Response to Changing Power Dynamics in Asia,”
Strategic Analysis, Vol. 35, No. 5(2011):781-792.
Sujit Dutta, “Revisiting China’s Territorial Claims on Arunachal, ” Strategic
Analysis, Vol. 32,No. 4(2010): 549-581.
Sujit Dutta, “Managing and Engaging Rising China: India’s Evolving Postu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4, No. 2(2011):127-144.
Arvind Kumar, “Future of India-China Relation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UNISCI Discussion Papers, No. 24 (2010)187-196.
Nitya Singh, “How to Tame Your Dragon: An Evaluation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Indian Review, Vol. 11, No. 3(2012):139-160
B. M. Jain, “India and China Relations: Issues and Emerging Trends,” The
Round Table,Vol.93, No.374(2004) :253-269.
Runa Das, “Explaining India’s Nuclearization: Engaging Real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ian Perspective, Vol.32 No.1 (2008):33-70.
Manjeet S. Pardesi, “Understanding (Changing) Chinese Strategic Perception
of India,” Strategy Analysis, Vol.34, No.4 (2010):562-578.
Lei Guang, “From National Identity to Nation Security: China’s Changing
responses toward India in 1962 and 1998,”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7,
No. 3(2004): 399-422.
D.S. Rajan, “China: Latest Assessment of Strategic Experts on Sino-Indian
Ties,” South Asia Group Paper, No.2039, Nov. 27(2006)
Ronen Palan, “A world of their making: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critiq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Issue 4 (2000):575-598.
John Gerard Ruggie, “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1998):855-885

五、報章新聞期刊報導與評論
Times of India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The Hindu http://www.thehindu.com/

六、網站資源: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華網論壇 http://big5.china.com
邊城論壇 http://www.uc321
星島網刊 http://www.stnn.cc:8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