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著
陳第:《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版),頁10。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新1版),頁21
周祖謨:《宋代汴洛語音考》,見收於《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冊下,頁5。
丁治明:《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安徽出版集團:2006年5月),頁11-12。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0年12月),頁45-94。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4月),頁139。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2 月),頁60。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頁211-215。
李新宇:《元代辭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頁61。
(清)徐松:《登科記考》〈永隆二年八月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卷2,頁84。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卷18,頁3。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冊下,卷47,頁699。
《金史選舉志》,見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金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冊上,頁480。
《元史》,見收於《百衲本二十四史.元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冊2,頁120。
鄺建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台北:台灣書局,1999年),頁48。
見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局,1986年),頁66。
(宋)李昉、徐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卷138,頁635。
王冠輯:《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冊1,頁13。
(清)李元龍輯:《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冊3,頁819。
《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冊1,頁393。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6月),冊下,頁287。
宋)施德操:《北窗炙漫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345,頁737。
《大金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冊上,頁128。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卷18,頁3。
(唐)王定保:《唐摭言》〈載應不捷聲價益振〉:(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卷10,頁309。
二、期刊論文
李新宇:〈論元賦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收於《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頁1-8。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16。
勾俊濤:〈張衡南都賦用韻考〉,收於《第二十七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 321。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收於《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2。
李三榮:〈秋聲賦的音韻成就〉,收於《聲韻論叢》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5月),頁384。倪彥:〈從馬致遠曲韻看入聲字的分派〉,收於《語言學論叢》,1997年,輯19,頁68-73。
張海鷗、張弈琳:〈賦韻考論〉(藍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32。
楊載武:〈元散曲的用韻〉,收於《西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頁19-25。
李爰平:〈金元山東詞人用韻考〉,收於《語言研究》1985年第2期,頁12-21。
魯國堯:〈元遺山詩詞曲韻考〉,收於《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頁177-196。
三、學位論文
丁憶如:《司馬相如賦篇之音韻風格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杜海濤:《鄭光祖戲曲用韻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徐旻罄:《毛晃、毛居正增修互註禮部韻略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頁28。谷春俠:《金賦論考》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頁10-11。
陳玉如:《漢賦聯緜詞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 月。
李蕊:《全元曲用韻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田業正:《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桂香:《元代浙江古體詩用韻研究》,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胡蓉:《元代少數民族詩人耶律楚材、薩都剌詩歌用韻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