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籍(除古籍按朝代順序排列,其餘皆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經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許愼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明〕胡維新輯:《兩京遺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孫文川撰;陳作霖編:《南朝佛寺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
二、子集類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魏〕曹操撰;鄧淑杰主編:《曹操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魏〕曹丕撰;易健賢譯注:《魏文帝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魏〕曹植撰;劉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余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吳雲校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晉〕嵇康撰;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晉〕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晉〕何遜撰;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晉〕陸機撰;王永順主編:《陸機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晉〕潘岳撰;董志廣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陶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北魏〕楊銜之;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南朝梁〕鍾嶸撰;汪中注:《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南朝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証》,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宋〕胡仔:《苕溪魚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漁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嚴靈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貳、專書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日〕池田知久著;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福光永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法〕余蓮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孔繁:《魏晉玄談》,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翔:《逍遙人生—先秦道家的人格理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焱:《得道的幸福-莊子審美體驗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蓴父箋註、劉鐵冷校刊:《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2005年。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王巍:《魏晉南北朝文學意識的歷史嬗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玄風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霞:《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周宗武:《城市園林藝術》,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局,1996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韋賓:《漢魏六朝畫論十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宏:《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略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盛源、袁濟喜:《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主編,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傅抱石:《中國古代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駱玉明、肖能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葉舒憲譯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鄔錫鑫:《魏晉美學與玄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識》,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臧要科:《三玄與詮釋-詮釋學視域下的魏晉玄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鄭笠:《莊子美學與中國古代畫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魯迅:《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蕭淑貞:《魏晉山水紀遊詩之內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薛富興:《山水精神—中國美學史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鍾仕倫:《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鍾泰言:《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魏向東、曹炳生、楊光、陳情編著:《中國古代文化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譚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參、博士論文
何善蒙:《魏晉情論》,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姚曉菲:《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蔡振豐:《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世變情境中的詮釋景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鄧聯合:《莊子〈逍遙遊〉釋論》,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肆、期刊論文
〔日〕小尾郊一撰、高輝陽譯:〈魏晉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及自然觀〉,《藝術學報》,第42期,1988年6月,頁77-135。
尤煌傑:〈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海峽兩岸哲學及其時代角色意識之自覺學術研討會」,2007年,頁149-165。
文彥波:〈論「游」的審美意蘊的流變及意義〉,《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106-109。
王瑩:〈論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在中國繪畫美學中的發展〉,《學理論》第3期,2011年1月,頁152-153。
石芳:〈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及其現實意義〉,《隴東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38-41。
何紅玉:〈二十四友與西晉士人精神風貌〉,《甘肅理論學刊》,第2期,2002年3月,頁70-73。
吳冠宏:〈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61-86。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仁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1-26。
吳冠宏:〈論魏晉之『癡』與『晦智』--從《世說.賞譽》『王湛隱德』一則談起〉,《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頁561-592。
吳冠宏:〈魏晉人鍾情的生命特質及其殊義試探-以《世說.言語》「支公好鶴」一則為解讀釋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頁105-129。李健:〈應會感物—宗炳的感物美學〉,《深圳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20-126。
周大興:〈即色與游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83-215。林育信〈論南朝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以慧遠為考察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頁315-334。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國際佛學中心第二期》,台北:靈鷲山出版社,1992年,頁180-200。
林頤:〈由「越名教而任自然」透視嵇康哲學思想的內涵〉,《天中學刊》第26卷第6期,2011年12月。
姚義斌:〈即色、無心和澄懷味象-宗炳《畫山水序》理論來源再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3-57。
洪景譚:〈即色游玄-郭象「自生」而「獨化」的玄理結構試探〉,《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09-125。
洪瓊:〈中國「游」文化之精神〉,《理論界》,2009年11月,頁158-160。
徐斌:〈竹林名士對放達的把握〉,《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4年9月,頁157-162。
秦麗娟:〈魏晉風度:《世說新語》中的一杯美酒〉,《文學評論》,第4期,2010年,頁42-43。
袁濟喜、黎臻:〈論東晉顧愷之的「癡絕」〉,《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0-65。
高晨陽:〈魏晉玄學派系之別與階段之分〉,《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1999年10月,頁1-5。
張玉清:〈七賢之游與魏晉隱士及其他〉,《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10年4月,頁257-264。
張愛波:〈論任誕與中朝名士〉,《江淮論壇》,第5期,2006年,頁155-159。
張榮:〈莊子「游」的審美生存思想當議〉,《船山學刊》,第2期,2010年,頁,69-72。
張曉婧:〈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阮籍詩歌中的創傷體驗〉,《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66-69。
陳宥伶:〈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癖好〉,《有鳳初鳴年刊》第六期,2010年10月,頁421-439。陳滿銘:〈《論語》「天生德於予」辨析〉,《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7卷第2期,2002年10月,頁87-104。
曾春海:〈竹林七賢與酒〉,收錄於《中州學刊》,第1期,2007年3月,頁175-180。
曾春海:〈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7期,2008年7月,頁101-120。童明昌:〈宗炳「暢神」說的美學意涵試探〉,《東海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年6月,頁43-66。
陽淼、田曉膺:〈從莊子之「游」到道教「游仙」的審美意蘊〉,《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7年2月,頁85-89。
馮皓:〈從《逍遙遊》看莊子自由意識的審美超越〉,《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1月,頁87-90。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收錄於《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26。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頁209-254。解婷婷:〈從對逍遙意的闡釋看支道林對向郭獨化論的超越〉,《東方論壇》,第5期,2008年3月,頁18-20。
寧新昌、張美煥:〈論嵇康的「自然」境界〉,《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5-18。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頁149-164。
劉志偉:〈論『癡』的審美與文化價值〉,《河南師苑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171-176。
劉春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巫覡與淫祀〉,《許昌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6年,頁27-30。
劉浩洋:〈「誤國」者的側寫—東晉謝氏之清談興家的營謀〉,收錄於《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51-176。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37。劉梁劍:〈《逍遙游》向郭義與支遁義勘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10年6月,頁31-36。
蔡紅燕:〈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結合莊子的自由觀看嵇康的自由追求〉,《中州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6-68。
蔡瑜:〈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形塑〉,《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二期,2010年5月,頁1-34。
魯慶中:〈阮咸:一個才情卓異、行為駭俗的魏晉風度的個案〉,《殷都學刊》,第2期,2009年3月,頁94-97。
戴明璽:〈先秦儒家內聖外王的悖論與困局〉,《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頁49-54。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2年10月,頁121-145。魏航:〈莊子之「游」的方式與境界〉,《現代哲學》,第3期,2009年5月,頁125-128。
羅世琴:〈瘋與癡-由福柯《瘋癲與文明》看阮籍之任誕〉,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