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5: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沂澐
研究生(外文):Chi-YunWu
論文名稱:游在魏晉士人中的情意顯現
論文名稱(外文):The Emotion and Culture Implications of “Yo” in Wei-Jin Dynasty
指導教授:江建俊江建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g-Chun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逍遙放浪山水無君朝隱
外文關鍵詞:YoFree and UnfetteredMake a sightseeing tourNo monarchSeclu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動盪的魏晉時期,死亡的威脅與生命自全的慾望,交織成士人矛盾的情緒。濟世理想的破滅,於是將生命與情感的自由視為唯一可靠的真實。「游」遂成為時人生命的出口,釋放真情的手段。本論以《游在魏晉士人中的情意顯現》為題,企圖通過「游」以觀照魏晉士人對自由追求與情感轉化的展現,主要從思想、實踐、文化三個方向進行探討。
  於思想部分,著重於魏晉「游」之精神內涵解讀,主要分為承襲與轉化兩大部分,前者以莊學「游」精神為主,析論其境界層遞與實踐進程;後者以嵇康阮籍「自然」之論、郭象「適性逍遙」之論、支遁「至性逍遙」之論、陶潛「稱情足意」之論為魏晉「游」精神之立論代表,探討其人以「游」作為一種自由精神的象徵,如何把握莊周實義並開創當代時義。藉由比較二類之異同,透過意境層次之殊別,以見其承襲與裂變處。
  於實踐部分,以魏晉士人具體之「游行」作為考察對象,根據所「游」的對象、目的、方式之各異,分作「因物化情-自然酒鄉游」、「我輩恣情-競才誇誕游」、「會意忘情-方外浮游」和「觀畫暢情-澄懷臥游」四個面向。繼以「游」之情意態度作為別類依則,又分為山林漫游、河海傲游、七賢醉游、名士宴游、八達冶游、僧團行游、仙真隱游。釐清「游」之行為底下所反映的個人心理,進而耙梳「游」與名士、高士、高僧、文士之間的關係,貞定「游」與士人情感的互動表現。
  於文化部分,乃與玄理玄風扣合,將「游」納入整個文化困境的生活焦慮來談,論述士人如何藉「游」在變亂中具體實踐其安身立命的可能,而「游」又是如何影響社會價值觀與文化流行。透過「游」與政治、處世和藝術三個面向,開展「游」與魏晉政治、文化合同離異之關係。

The spirit of intellectual was contradictious on whether being death or existence in the turbulent and pendulous Wei-Jin dynasty. Due to the progressed ambition to be disillusioned, the philosophers regarded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the spirit as the only one truth by means of the “Yo”. To elaborate the aspiration of freedom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otion for those of intellectual in the Wei-Jin dynasty, this state-of-the-art dissertation is therefore entitled “The Emotion and Culture Implications of “Yo” in the Wei-Jin Dynasty” by means of the spirit, practice and culture of the “Yo”.
  In the spirit of the “Yo”, the main objective is pai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Yo”. The former is to analyze its communication and progress by means of the “Yo” in the spirit level as proposed by Zhuangzi. The latter is, however, to symbolize the spirit at liberty of the “Yo” by means of those statements as described by Ji Kang and Ruan Ji, Guo Xiang, Zhi Dun and Tao Qian.
  In the practice of the “Yo”, various considerations of the target, the purpose and the way are taking into accou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Wei-Jin dynasty taking the behavior of the “Yo” as reference to further distinguish into four category. Consequently, I here focus on the specific statement of personal ment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Yo”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solitary and eminent monk associating with the “Y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pai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presenting intera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s emotion and the “YO”.
  In the culture of the “Yo”, the statement would link together with “Xuan” in order to bring the “Yo” into the anxiety to the life of the entire predicament for the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statements how to live up to the possibility of having stable existence in a turbulent era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values and fashionable culture by means of the “Yo” are desirable.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tics and culture with respect to the “Yo”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olitics, solitary and art in the Wei-Jin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結構之綜述 8
第二章 魏晉「游」之精神內涵解讀 11
第一節 莊學「游」義之揚舉 15
壹、何謂游:「游」的境界層遞 16
一、乘物順化 17
二、游心無極 21
貳、何以游:「游」的實踐進程 25
第二節 魏晉士人對莊學「游」義之衍繹 30
壹、嵇康阮籍「自然」之論 31
貳、郭象「適性逍遙」之論 37
參、支遁「至性逍遙」之論 43
肆、陶潛「稱心足意」之論 46
小結 51
第三章 魏晉士人「游」行之表現 53
第一節 因物化情—自然酒鄉游 55
壹、山林漫游 55
一、林色「憂」游 56
二、登高「樂」遊 60
貳、河海傲游 64
一、泛海涉江之壯游 65
二、洛水禊詠之交游 67
參、七賢醉游 69
第二節 我輩恣情一競才誇誕游 78
壹、名士宴游 79
一、鄴下從游 79
二、金谷侈游 85
三、蘭亭雅游 89
貳、八達冶游 92
第三節 會意忘情—方外浮游 99
壹、慧遠、支遁僧團之行游 100
貳、慕仙企道之隱游 103
第四節 觀畫暢情—澄懷臥遊 108
壹、臥遊的發想與內部條件 108
貳、「遊」的藝術實踐過程 114
參、臥遊的目的 118
小結 122
第四章 「游」與政治、文化合同離異之關係 123
第一節 「游」與「治」的回歸性批判—無君思想之再興 125
第二節 「游」與「世」的圓成演變 132
壹、兩得其中,依違之間 133
貳、無用為心,風流為政 137
第三節 「游」與「藝」的互滲開展 147
壹、山水文學的擴衍 147
貳、山水畫之漸興 151
參、園林建築的榮盛 156
小結 161
第五章 結論 163
參考書目 171

壹、古籍(除古籍按朝代順序排列,其餘皆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經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許愼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明〕胡維新輯:《兩京遺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孫文川撰;陳作霖編:《南朝佛寺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

二、子集類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魏〕曹操撰;鄧淑杰主編:《曹操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魏〕曹丕撰;易健賢譯注:《魏文帝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魏〕曹植撰;劉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余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吳雲校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晉〕嵇康撰;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晉〕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晉〕何遜撰;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晉〕陸機撰;王永順主編:《陸機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
〔晉〕潘岳撰;董志廣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陶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北魏〕楊銜之;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南朝梁〕鍾嶸撰;汪中注:《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南朝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証》,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宋〕胡仔:《苕溪魚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漁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嚴靈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貳、專書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日〕池田知久著;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福光永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法〕余蓮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孔繁:《魏晉玄談》,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翔:《逍遙人生—先秦道家的人格理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焱:《得道的幸福-莊子審美體驗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蓴父箋註、劉鐵冷校刊:《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2005年。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王巍:《魏晉南北朝文學意識的歷史嬗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玄風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霞:《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周宗武:《城市園林藝術》,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局,1996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韋賓:《漢魏六朝畫論十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宏:《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略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盛源、袁濟喜:《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主編,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傅抱石:《中國古代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駱玉明、肖能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葉舒憲譯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鄔錫鑫:《魏晉美學與玄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識》,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臧要科:《三玄與詮釋-詮釋學視域下的魏晉玄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鄭笠:《莊子美學與中國古代畫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魯迅:《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蕭淑貞:《魏晉山水紀遊詩之內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薛富興:《山水精神—中國美學史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鍾仕倫:《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鍾泰言:《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魏向東、曹炳生、楊光、陳情編著:《中國古代文化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譚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參、博士論文
何善蒙:《魏晉情論》,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姚曉菲:《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蔡振豐:《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世變情境中的詮釋景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鄧聯合:《莊子〈逍遙遊〉釋論》,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肆、期刊論文
〔日〕小尾郊一撰、高輝陽譯:〈魏晉文學所表現的自然及自然觀〉,《藝術學報》,第42期,1988年6月,頁77-135。
尤煌傑:〈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海峽兩岸哲學及其時代角色意識之自覺學術研討會」,2007年,頁149-165。
文彥波:〈論「游」的審美意蘊的流變及意義〉,《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106-109。
王瑩:〈論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在中國繪畫美學中的發展〉,《學理論》第3期,2011年1月,頁152-153。
石芳:〈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及其現實意義〉,《隴東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38-41。
何紅玉:〈二十四友與西晉士人精神風貌〉,《甘肅理論學刊》,第2期,2002年3月,頁70-73。
吳冠宏:〈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61-86。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仁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1-26。
吳冠宏:〈論魏晉之『癡』與『晦智』--從《世說.賞譽》『王湛隱德』一則談起〉,《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頁561-592。
吳冠宏:〈魏晉人鍾情的生命特質及其殊義試探-以《世說.言語》「支公好鶴」一則為解讀釋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頁105-129。
李健:〈應會感物—宗炳的感物美學〉,《深圳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20-126。
周大興:〈即色與游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83-215。
林育信〈論南朝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以慧遠為考察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頁315-334。
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國際佛學中心第二期》,台北:靈鷲山出版社,1992年,頁180-200。
林頤:〈由「越名教而任自然」透視嵇康哲學思想的內涵〉,《天中學刊》第26卷第6期,2011年12月。
姚義斌:〈即色、無心和澄懷味象-宗炳《畫山水序》理論來源再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3-57。
洪景譚:〈即色游玄-郭象「自生」而「獨化」的玄理結構試探〉,《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09-125。
洪瓊:〈中國「游」文化之精神〉,《理論界》,2009年11月,頁158-160。
徐斌:〈竹林名士對放達的把握〉,《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4年9月,頁157-162。
秦麗娟:〈魏晉風度:《世說新語》中的一杯美酒〉,《文學評論》,第4期,2010年,頁42-43。
袁濟喜、黎臻:〈論東晉顧愷之的「癡絕」〉,《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0-65。
高晨陽:〈魏晉玄學派系之別與階段之分〉,《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1999年10月,頁1-5。
張玉清:〈七賢之游與魏晉隱士及其他〉,《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10年4月,頁257-264。
張愛波:〈論任誕與中朝名士〉,《江淮論壇》,第5期,2006年,頁155-159。
張榮:〈莊子「游」的審美生存思想當議〉,《船山學刊》,第2期,2010年,頁,69-72。
張曉婧:〈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阮籍詩歌中的創傷體驗〉,《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66-69。
陳宥伶:〈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癖好〉,《有鳳初鳴年刊》第六期,2010年10月,頁421-439。
陳滿銘:〈《論語》「天生德於予」辨析〉,《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7卷第2期,2002年10月,頁87-104。
曾春海:〈竹林七賢與酒〉,收錄於《中州學刊》,第1期,2007年3月,頁175-180。
曾春海:〈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7期,2008年7月,頁101-120。
童明昌:〈宗炳「暢神」說的美學意涵試探〉,《東海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年6月,頁43-66。
陽淼、田曉膺:〈從莊子之「游」到道教「游仙」的審美意蘊〉,《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7年2月,頁85-89。
馮皓:〈從《逍遙遊》看莊子自由意識的審美超越〉,《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1月,頁87-90。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收錄於《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26。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頁209-254。
解婷婷:〈從對逍遙意的闡釋看支道林對向郭獨化論的超越〉,《東方論壇》,第5期,2008年3月,頁18-20。
寧新昌、張美煥:〈論嵇康的「自然」境界〉,《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5-18。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頁149-164。
劉志偉:〈論『癡』的審美與文化價值〉,《河南師苑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171-176。
劉春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巫覡與淫祀〉,《許昌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6年,頁27-30。
劉浩洋:〈「誤國」者的側寫—東晉謝氏之清談興家的營謀〉,收錄於《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51-176。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37。
劉梁劍:〈《逍遙游》向郭義與支遁義勘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10年6月,頁31-36。
蔡紅燕:〈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結合莊子的自由觀看嵇康的自由追求〉,《中州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6-68。
蔡瑜:〈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形塑〉,《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二期,2010年5月,頁1-34。
魯慶中:〈阮咸:一個才情卓異、行為駭俗的魏晉風度的個案〉,《殷都學刊》,第2期,2009年3月,頁94-97。
戴明璽:〈先秦儒家內聖外王的悖論與困局〉,《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頁49-54。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2年10月,頁121-145。
魏航:〈莊子之「游」的方式與境界〉,《現代哲學》,第3期,2009年5月,頁125-128。
羅世琴:〈瘋與癡-由福柯《瘋癲與文明》看阮籍之任誕〉,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5-1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育信〈論南朝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以慧遠為考察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頁315-334。
2. 周大興:〈即色與游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83-215。
3. 吳冠宏:〈魏晉人鍾情的生命特質及其殊義試探-以《世說.言語》「支公好鶴」一則為解讀釋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頁105-129。
4. 吳冠宏:〈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61-86。
5. 溫金豐、王秉鈞、陳文芳(2005)。人力資源部門內部服務品質因子及其與組織績效之關係:中高階主管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2),39-66。
6. 紀乃文、張火燦、黃仙麗(2012)。工作場域中的情感雙歧:探討服務人員情感雙歧與其服務品質及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1),1-22。
7. 紀乃文、張火燦(2006)。人力資源主管角色、人力資源部門績效指標與組織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3),071-093。
8. 杜富燕、張邦基(2003)。服務業關係行銷發展之探討。電子商務研究,1(1),93-112。
9. 陳宥伶:〈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癖好〉,《有鳳初鳴年刊》第六期,2010年10月,頁421-439。
10. 曾春海:〈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7期,2008年7月,頁101-120。
11.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頁209-254。
12. 劉浩洋:〈「誤國」者的側寫—東晉謝氏之清談興家的營謀〉,收錄於《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51-176。
13.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37。
14.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收錄於《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2年10月,頁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