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化產業與政經脈絡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北: 業強。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8,39-69。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
蔡偉銑(1997):〈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政治學報》8, 157-224。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臺北:聯經。
黃進為(2007):《轉變中的台灣石化工業》,臺北:秀威。
賴宗福(2009):〈我國石化工業發展現況與前景〉,《永豐金融季刊》47,111-134。二、石化產業環境風險 劉錦添、曾文清(1989):《污染防治對產業發展之影響-鋼鐵業、水泥業造紙業 及石化業調查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孫岩章(2001):《環境污染與公害鑑定》,臺北:成陽
吳立言(2002):《高雄地區固定源揮發性有機物指紋及光化反應潛勢之探討》,《國 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聰文 (2003): 〈空氣污染-石化工業區之分布與排放〉,《環境保護概論-高雄 地區本土性環境議題》,取 自 http://www2.kuas.edu.tw/edu/faa7/result_92/a4/10.pdf。
徐武軍(2005):《石油化學工業-原料製程及市場》,臺北:五南。
陳佳伶(2007):《石化工業區 VOCs 物種及排放量推估》,《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 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82
三、風險社會、風險認知及風險溝通 丘昌泰(1995):《剖析我國公害糾紛》,臺北:淑馨。 -(1998),〈公害社區風險溝通之問題與對策〉,《法商學報》34:17-58。 -(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臺灣環境抗爭的困境與出路》,臺北:韋伯。黃懿慧(1994a):〈科技風險認知與溝通問題〉,《民意研究季刊》,95-129。 -(1994b),《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臺北:五南。林宜平(2007):〈風險溝通概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3854895&ctNode=12347&mp=120。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 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5,89-129 。 -(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 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 -(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 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周桂田(2007):〈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收錄於顧忠華編:《第二 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高 雄:巨流。 -周桂田(2008):〈全球在地化風險典範之衝突──生物特徵辨識作為全球鐵的 牢籠〉,《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4,101-189。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高雄:巨流。譯自 Beck (1986):《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杜文苓(2011):〈環境風險與科技決策〉,《東吳政治學報》29 期之 2,頁 57-110。
周桂田、張淳美(2006),〈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下之典範鬥爭──以換發身分 證按捺指紋案為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7,127-215。沈世宏編(2013):〈公眾參與專家代理的專家會議─透過科學走向共識的重要一 步〉,收錄於《讓專業為公民對話》,台北:環保署。
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臺北:韋伯。譯自 Denney(2005).Risk and Society. London : Sage.
Adam , Beck &Van loon (ed.)(2000).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London : Sage.
83
Beck ,Giddens ,Lash(1994).Reflexive Modernization :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ress.
Brown(1994). Popular Epidemiology: Community Response to Toxic Waste-Induced Disease in Woburn, Massachusett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 Vol.12, pp.78-85.
Covello(2005). Effective Media Communication dur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vello ,Milligan(2010). Risk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Tools, &Techniques. USNRC, http://www.nrc.gov/public-involve/conference-symposia/ric/past/2010/slides/th39cov ellovpv.pdf。
Douglas(1984). Purity and Danger. London:Routledge. -(1992).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Routledge.
Giddens(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rwin, Alan, Dale, Alison and Smith(1996). Science and Hell’s Kitchen: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of hazard issues. In Irwin, Alan and Brian Wynne (ed.).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p.47-64.
Keeney, Winterfeldt(1986). 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 ,Risk Analysis,Vol.6 No.4, pp.417-424.
Rose(2000).Risk, Trust and Scepticism in the Age of New Genetics.In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pp.63-77.
Renn(2005).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essons for the Food and Food Packaging Industry.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pp.1-11.
Moorman , Zhang Ge (2007).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 Comparing China's EIA Law and U.S. NEPA. InVermo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Vol.8, pp.281-335.
8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89). 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Luhmann(1993):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 Trans by Rhodes Barrett., New York:de Gruyter.
Lupton ,Tulloch(2002).Risk and everyday life.London : Sage.
Slovic(1999). Trust, Emotion, Sex, Politics, and Science : Surveying the Risk-Assessment Battlefield .Risk Analysis,Vol.19,No.4,pp.689-701. -(2000).Perceived Risk, Trust, Democracy. In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 Earthscan.
Slovic ,Weber(2002).Perception of risk posed by extreme events. At the conference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an Uncertain World,New York, http://cursos.campusvirtualsp.org/pluginfile.php/7062/mod_page/content/1/modulo2/c ontent/perception-of-risk-posed-by-extreme-events.pdf。
Wynne (1987). 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A reflexive view of the expert-lay knowledge divide. Risk, Environment& Modernity, pp.45-83。 -(1996).Misunderstood Misunderstandings:social identities and the public uptake of science. In Irwin, Alan and Brian Wynne (ed.)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reating Public Alienation:Expert Cultures of Risk and Ethics on GMOs. Science as Culture,Vol.10 No.4, pp.445-481。
四、審議式民主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9, 85-122。Dryzek(200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 灣社會學》6,61-118。85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廖錦桂、王興中編(2007):《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智 庫。林國明(2007):〈公民共識會議〉,收錄於《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台灣智庫。
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講道理」或「搏感情」?—公共審議中參 與者自我轉型機制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5-1,39-71。五、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及實務 葉俊榮(1993):〈環境影響評估的公共與—法規範的要求與現實的考慮〉,《經社 法制論叢》11,17-42。 -(2002):《環境政策與法律》,台北:元照。 -(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
黃錦堂(1994):《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臺北,月旦出版社。
王鴻濬(2001):〈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眾參與機制之設計與分析〉,《中華林學 季刊》,第 34 卷第 1 期,頁 73-84。王芳筠(2003):《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析》,暨南國際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良(2004):〈環境行政程序的法治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 《月旦法學》104,45-67。 -(2010):〈中科環評的法律課題─台灣法治國的淪喪與危機〉,《台灣法學雜誌》 149,17-28。
涂鳳瑜(2005):《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地方公民投票衝突之研究—以坪林交流道 爭議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 《台灣民主季刊》4(3),33-62。86
蕭新煌、紀駿傑(2006):《臺灣全志之社會志-環境與社會篇》,南投:台灣文 獻館。
呂季蓉(2008):《地方派系、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以八輕在雲、嘉設廠決策分 析為例》
李佳達(2009):《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制度之實證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 文。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為例〉。《公 共行政學報》35:29-60。 -(2011):〈環境風險與科技決策:檢視中科四期環評爭議〉,《東吳政治學報》 29(2),57-110。 -(2012):〈環評制度中的專家會議──被框架的專家理性〉,《臺灣民主季刊》 9(3),119-155。
杜文苓、施佳良(2012):〈環境影響評估中的「科學事實」建構:檢視臺塑六輕 健康風險評估爭議〉,《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2012 年度年會會議論文。
鄭福田、李俊章、顧洋、林子倫、鄒倫(2011):《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實務》, 臺北:中技社,取自 http://www.ctci.org.tw/public/Attachment/112615261271.pdf。
六、環境運動 蕭新煌(1988):《七○年代反汙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臺北:行政院 環保署。 -(1990):〈臺灣新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理:《臺灣新興 社會運動》,臺北:巨流,頁 21-48。 -(1997):《臺灣地方環保抗爭運動:1991-1996》,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劃。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臺灣的歷史形成〉, 《臺灣社會研究》第 38 期,頁 133-206。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臺灣的環境運動為例 (1986-1998)》,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綠色民主:臺灣環境運動的研究》,臺北:群學。 -(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 —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 民主季刊》7(1),1-30。87
施信民(2006):《環保運動史料彙編》,臺北縣:國史館。
陳韻丞(2012):《平面新聞框架下的環境教育內涵概念- 以 2011 年國光石化開 發案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何卓如(2012):《後勁反五輕血淚史》,高雄:後勁福利基金會。
謝志誠、何明修(2011):《國光遊臺灣-國光石化的故事》,臺北: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