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論文:
水心蓓,(2006),《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軟硬體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視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挺鋒,(1997),《「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比娜 ,( 2003),《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吳美瑤, ( 2004),《霸權空間的破綻-以外籍移工假日聚集的台北火車站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周政宏, ( 2004),《都市潛行-以外籍勞工為觸媒的都市空間再造》,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徐峰堯, ( 2006),《來台印尼客工宗教認同之研究:以台北文化清真寺之印尼客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論文。
許弘毅, ( 2000),《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臺南縣白河、臺中縣東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黃淑姿,(1982),《都市里鄰公園區位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論文。
黃美文,(2007),《都市綠地識覺差異之研究-台北市富陽森林公園使用者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溫聰敏,(1983),《鄰里公園設計程序之探討-以台中黎明社區為例》,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子廣,(2006),《都市公園系統可及性水準之研究-以台南市計畫都市公園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楊麗芳, ( 2008),《台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期刊:
王秋絨、趙麗華,( 1990),(走馬靜觀我國當前的休閒現象)。《社教雙月刊》,38,72-75。
王俐容 (2003)〈全球時代的多元文化主義─從台灣外籍勞工的文化政策談起〉,當代,第189 期,頁120-129。王宏仁,( 2005),(弱勢的外勞也能改寫霸權空間),《新新聞》第933期,頁58-59。
王志弘 ,( 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 ,( 2009),〈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為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 6卷1期3-48頁。王志弘、沈孟穎,( 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73期。吳崇旗、王偉琴 ,(2004),《休閒運動公園之使用者分析研究—以五股鄉水碓公園為例》,第四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53頁。
吳永毅,(2006),(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期刊》,66期。李錫津,(2007),(淺談城市治理的脈絡),《 理論與實務月刊》, 第 74 期。林裕彬、林怡君,( 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42):35-48 .林寶秀、林晏州*,( 2001),(都市公園分佈型態與居民遊憩品質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卷2期:41-61。洪連進、韓大衛、盧居福, ( 2000 ) ,(臺北市運動中心羽球、健身、舞蹈運動消費者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一期27-48頁。
夏鑄九,( 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21-54。章承淵,蔡龍銘(2008)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鄰里性公園空間分佈之研究-以屏東市鄰里性公園為例,2008 國土利用調查成果啟用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家绮,(2012),《民眾對都市綠地公園及鄰里公園環境識覺之探討 —以大安森林公園及永康公園為例》, 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楊欣宜、 廖孟媛,(2001),《都會公園使用者從事之活動及設施滿意度之研究》,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戴伯芬(2005):〈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 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第33 卷,第9 期,:53-78。魏明德台北利氏學社社長 ,( 2004),〈公共領域、公共空間與政治版圖〉,《哲學與文化》 第31卷第6期。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期刊》,48 期。書籍: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合著,(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群學出版社。
布希亞 (著) ,( 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
余玉眉, ( 1991),《資料分析的方法,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法於護理學之應用》, 余玉眉、蔣欣欣,台北市(巨流出版)。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等編著, ( 1998),《文化行政》,台北:空大出版。傅柯 ,( 1986), 《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下文(脈絡)》‧陳志梧譯,《空間得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宏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畢恆達, (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出版。
黃應貴, ( 2002),《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5年初版。詹姆斯‧C.斯科特)( 2007),《弱者的武器》,譯者: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林出版社。
劉仲冬 (1996)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與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收錄於胡幼慧:121-139。台北:巨流
Mike Crang(著),(1998),〈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臺北:巨流。
龔尤倩,( 2008),〈客工制度安魂曲? – 由台灣與德國客工政策的比較談起〉,世新大學社發所舉辦之第三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治理、生存、運動(2006年10月7日-8日)發表論文,收錄於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主編(2008)「跨界流離 – 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冊,台北:唐山。243-273 頁。)
中壢市政府,(2009),〈甦醒的綠生活與公園對話〉。
其他:
陳玉峰、郭榮信 ( 1993 ) ,〈都市公園探討-台中綠政之研討與展望〉台灣生態研究中心。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辦調查。
連明朗老師、江其勳老師指導完成 ( 2006 ),〈閱讀高雄的公園綠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專題研究。
陳世昌,(2006),(論文化與休閒), 清雲科技大學文化創意通是學成電子月報 第八期。
黃富源 ( 2000 ),〈你不在乎,我在乎!-公共場所的親密行為 性別平等教育 III〉,現代婦女基金會。
羅方翰,(2012),(國際勞工協會:台灣必須看見外勞的需求),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魏光莒 ,(2005),(異質地域與空間文化),本文發表於"環境異議:城鄉永續規劃與文化研究研討會。
臺北市萬華區公所梁景法等人 ( 2011 ),〈南北越「市政建設」、「古蹟文物」 、「觀光休閒」暨「環境保護」考察〉。
參考條文:本法第2條;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525號判決參照 資料更新: 2010資料檢視: 2011資料維護: 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報紙:
〈禁止外勞進入校園 引發反彈〉聯合報記者游文寶平鎮報導1990/10/23
〈文化,是什麼?(上)〉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龍應台 2008/05/05
(內壢站前生活圈 300萬買3房大樓+車位擁 鐵路高架化 桃園捷運題材 房價看漲)
蘋果日報王亮勻 2010/5/8
電子報:
(由私到公的城市空間 城市的光與影) 國立歷史博物館 觀 台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陳靜寬2011年
(「勞動力也是人」 學者籲消除歧視)中國時報記者朱芳瑤調查採訪2012/10/10
(讓移工周末聚會 港府開放整條街)中國時報黃奕瀠調查採訪2012/10/10
(不友善的城市 將移工趕出視線)中國時報 朱芳瑤、黃奕瀠2012/10/9
網路資源: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網站 http://www.evta.gov.tw/home/index.asp
中壢市公所全球資訊網網站 http://www.junglicity.gov.tw/tw/index.asp
中壢市政地圖網站 http://jlmap.junglicity.gov.tw/
中壢戶政事務所網站 http://www.chungli.gov.tw/
台北市文化局,2004,台北文化地景整體規劃與調查先期研究 http://www.culture.gov.tw/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475700.htm
智庫百科網站http://wiki.mbalib.com/zh-tw/%E5%86%8D%E7%94%9F%E4%BA%A7
天津北方網 2002-02-17 http://www.enorth.com.cn
越南新人公園網站http://guapaling.pixnet.net/blog/post/25453538-%E8%B6%8A%E5%8D%97%E6%96%B0%E4%BA%BA%E5%85%AC%E5%9C%92
宋雲 2011職場心語:周一到周五到底哪天最鬱悶? 阿波羅新聞網訊http://tw.aboluowang.com/life/2011/0211/195598.html
雅虎奇摩住展房屋網 2010年www.myhousing.com.tw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9全人教育百寶箱,教育部推動師範大學轉型發展補助計畫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公布2010年國際生活環境滿意度調查結果新聞稿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30672&ctNode=12232&mp=100
公共空間產生於政治實踐之處 刊於破報復刊82期,編輯室手記1999年http://heterotopias.org/node/57
西文部分:
Calthorpe , 1993,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Published b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in New York .
English, P. W. and R. C. Mayfield, 1972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English and Mayfield, eds. 211-213.
Foucault, M.(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Random House.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rgraph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Golledge, R. G.,Stimson, R. J.(1987).Analytical behavioural geography.New York:Groom Helm.
Harvey, David, 2001,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Routledge Press.
Jackson, J. B.(1984)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1st Edi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ean, Manipon Aida (2004): Reading Filipina Migrant Workers in Hong Kong: Tracing a Feminist and Cultural Politics of Transformation, Master Thesis for Lingnan University,Hong Kong.
Langdon,P. ,1994,A Better Place to Live: Reshaping the American Suburb,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Amherst,MA.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pp. 461-473.
Madanipour,A. ,1992,Design of Urban Space: An Inquiry into a Socio-Spatial
Process,Wiley,West Sussex.
Peralta, Maria Theresa S. (2004): “From where are you back home?” Ethnography of Filipina Domestic Workers Spending Sunday at Statue Squre. PhD Dissert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ogers,W. ,2003,The excellent city park system. In: Harnik,P.,Editor,2003,WhatMakes it Great and How to Get There,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Pub,Washington,DC.
Sauer,Carl O.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 in Geography,( vol.2,no.2,pp.19-54).Reprinted in John Leighly, ed.,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ol Ortwin Sau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Stephen Carr ... [et al.] (1992) Public space,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NY,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