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2)。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
李明憲、郭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3)。棒球不同打擊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研究。北臺學報,28,353-362。
賴名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雙月刊,16(5),15-19。莊忠勳(2005)。淺談樂樂棒球運動及推動策略。學校體育,90,55-61。黑中亮(1996)。美國大聯盟聯歡園遊會。民生報,第四版。
蔡嘉湖(2007)。國小樂樂棒球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曾文彬(2009)。樂樂棒球在臺灣的發展現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打學體育系。
洪嘉文(2002)。學校體育經營管理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志朗(2000)。樂樂棒球教學活動參考手冊。臺北市: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備委員會。
許鎮顯(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樂樂棒球打擊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江元凱(2011)。國小高年級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部電子報(2009)。網址: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193
葉志仙(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
楊清瓏(1197)。棒球打擊技術的分析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會,臺北市。
陳冠任(2006)。樂在樂樂棒球的打擊。國教新知,53(1),108-110。林武城(2005)。棒球滑步與抬腿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許樹淵(1976)。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葉日好(1997)。棒球學理:教你看棒球。臺北市:棋齡出版社。
陳丕欣(2006)。棒球打擊動作動學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相子元、楊清瓏、蔡慶彬(1998)。棒球之生物力學特性。國立體院論叢,9(2),79-94。
鍾碧年(2009)。大學棒球選手揮棒動作之動學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琨瀚(2005)。不同水準棒球選手打擊反應時間與手眼協調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葉志仙、李明憲、朱峰亮(2002)。棒球聖經。臺北市:商周出版。
洪得明(1981)。棒球打擊技術和全壘打之力學分析與研究,華岡理科學報,1,217-238。李明憲、吳俊昌、黃以錫、郭紘嘉(2003)。不同站立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台灣生物力學協會,116-119。
郭展能、黃長福、郭明松(2004)。優秀女壘選手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6)2,151-160。
王金城譯(2009)。基礎生物力學。臺北市:易力圖書有限公司。
林正常(1996)。運動生理學實驗指引。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岳容(2011)。棒球投手模擬比賽之下肢肌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莊博堯(2011)。大專棒球選手在不同擊球高度下之揮棒動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日文部分:
田中慎太郎(2004)。ジユニフ野球ユーチソグと練習,東京都:株式會社池田書局。30-57。
英文部分:
Drake,S.M.(1991).How our team dissolve the boundaries.Educational Leadership,49,20-22.
McAndrews,M(1991).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Little League participation. Long Beach: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Robson,T.(2003)。The hitting edge(pp.31-40).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Donald,E.Race.(1961).A Cinematographic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Movement Involved in Hitting a Baseball Effectively.Research Quarterly,32(3),404.
Southard,D.(1989).Change in striking pattern:effects of speed and accuracy,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0(4),348-356.
Williams,G.(1993).Coaching Action,and Actual Hitting Action,Scholastic coach,62(7),20-21.
Messier,S.P.(1984).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kinetic parameters, bat velocities,and three methods of striding by female softball batters.Temple University.
Labranche,M.J.(1995)Effect of batting stance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bat velocity,and response time Microform Publications,Int'l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Human Performance.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Ore.1 microfiche(91fr.):negatve,11×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