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ony Giddens作;張家銘等譯 (1997)。社會學。臺北市:
唐山。
C.Wright Mills作;國立編譯館主譯;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
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 著;王宗吉譯(2000)。運
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Janet B. Parks. Jerome Quarterman, Lucie Thibault主編;黃金
柱審訂、主譯(2008)。當代運動管理學。臺北市:師大書
苑。(p.8、p.28)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和譯(1991)。社
會學。臺北市:桂冠。
WADA(2010, June). A Brief History of Anti-Doping.Retrieved
April 3o, 2012, from http://www.wada-ama.org/en/About-
WADA/History/A-Brief-History-of-Anti-Doping/
Yahoo新聞。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8/19/1x6ar.html
大紀元。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www.epochtimes.com/b5/7/10/5/n1856787.html
中時電子報。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sports.yam.com/chinatimes/sports/200802/20080207098
529.html
中華奧會運動禁藥管制(2007,7月13日)我國辦理運動禁藥
管制作業情形。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資料引自
http://www.antidoping.org.tw/wwwantidoping/1/contents.
asp?class_no1=1&;file=D713071801581.htm&;sid1=0
中華奧會運動禁藥管制a(2005,7月1日)淺論運動禁藥管制 。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資料引自http://www.
antidoping.org.tw/wwwantidoping/1/contents.asp?
class_no1=1&;file=D509072049141.htm&;sid1=0
中廣新聞網。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sports.yam.com/bcc/sports/200710/20071025889156.html
王宗吉編著(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縣永和市:銀禾文
化。(p.87)
皮友華(2004)。優秀運動選手使用運動禁藥之行為意圖及影響
變項─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
吳奇宸(2003)。含運動禁藥興奮劑之市售藥品調查。未出版碩
士論文,桃園,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吳逸驊(2004)。圖解社會學。台北市:易博士文化出版;城邦
文化發行。
李乾瑋(2005)。優秀選手運動禁藥知識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林永富(2003)。民國九十年全國大專、中學運動會得牌選手運
動禁藥認知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台北市立
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林淑芳、陳漢瑛、楊忠祥、闕月清、曾玉華(2007)。台北縣市
高中職運動員對運動禁藥之教育需求研究。國北教大體
育,第2期(研究類),52-66頁。
林淑芬(2007)。臺北縣巿高中職運動員學生對預防使用運動禁
藥的知識、態度、行為、自我效能及藥物教育需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俞國良、辛自強(2004)。社會性發展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以及本土女性研究
實例。臺北市:巨流。(p227)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
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
張宏亮(2002)。防止運動員藥物濫用的行為策略。輔仁大學體
育學刊,第一期,155-161頁。
張維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
許美智(2000)。運動與禁藥。台北市:合記。
郭家彰(2007)。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
究所。
陳美如(2002)。運動禁藥知識測驗織編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陳俊玄(2012)。摘自黃東治等合著(2012)。《新編運動社會學》。
臺中市:華格那企業。(第七章)
彭小惠等合著(2003)。運動管理學。臺中市:華格那企業。(01-4)
彭懷真(1994)。社會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
黃志秀(2000)。市售運動禁藥查詢系統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
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黃東治(2012)。摘自黃東治等合著(2012)。《新編運動社會學》。
臺中市:華格那企業。(第一章)
葉至誠(1997)。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蔡文輝(2009)。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盧玲穎(2009)。荷蘭:沒有道德譴責的禁藥政策。人本教育札
記,239期,92-93頁。
麗台運動報a。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17/13/149q9.html
麗台運動報b。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6日,資料引自http://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4/13/16i3u.html
蘇子寧(2007)。臺灣與中國對運動禁藥法規之比較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蘇志榮(2000)。運動禁藥禁令理由的道德正當性反省─以麥金
泰爾的德性論檢視。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