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臺(2002)。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及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48-53。王慶堂(2002)。我國公共體育場營運策略與行動。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未出版)。
王凱珍、李相如(2007)。社區體育指導。桂林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瑤芬、林美玲(2007)。國際觀光旅館飲務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調酒員爲例。餐旅暨家政學刊,4(3),269-292。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1978)。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構想。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1999)。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取自內政部網址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2007)。96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臺北市:作者
孔有芸、傅玲、尹祚芊(2003)。國內外護理組織架構與照護服務系統再造策略之比較。護理雜誌,50(2),24-29。司徒達賢(2006)。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世界衛生組織(1986)。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取自世界衛生組織網址h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6gchp/BCHP_zh.pdf
世界衛生組織(2008)。世界衛生組織章程。取自取自世界衛生組織網址http://www.who.int/zh/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1998)。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體育與科學,19(2),12-16。
伍忠賢(2002)。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101年打造運動島計畫暨相關專案實施方案申辦作業說明。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News/NewsDetail.aspx?wmid=345&;typeid=4&;No=196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施政重點。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menu.aspx?wmid=122
江慶志(2010)。社區民眾參與社區體育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譯)(2011)。策略管理。臺北市:華泰。 (Gareth R. Jones ,Charles W. L.,2010)。
何永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
杜淑芬(1998)。休閒遊憩的企業化經營。臺北市:品度。
沈樂群(2004)。關於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1),26-28。
李建國(1994)。論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論文集(頁20-36)。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委員會。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圖書。
李世元(2002)。運動社團的經營管理。運動管理季刊,3,113-117。李曉强、段旭光(2010)。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理論研究。遼寧師專學報,12(3),48-50。
阮玉梅(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載於尹祚芊(主編),公共衛生護理學(第二版)(頁243-271)。臺北市:匯華。
阮剛(2010)。“體育組織”研究-特徵、功能、概念與分類。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2),140-141。
林顯鵬(1997)。面向21世紀的國際大眾體育(上)。國外體育動態,33,265-269。
林麗娟(2004)。都會型社區運動健康休閒活動之推廣。國民體育季 刊,142,32-37。
林貴福、葉中雄(2004)。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42,14-18。林倚霈(2006)。社區體育之效益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上安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林建煌(譯)(2006)。現代管理學。臺北市:華泰文化。(Robbins &; De Cenzo, 2006)。
孟凡強、鐘晨(2005)。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研究現況與述評。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3(4),90-94。
邱金松(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黃金柱、王俊明、劉碧華、王建臺、卓俊伶、林晉榮、楊宗文、石明宗、鄭景峰、林詠能、王育文、黃小玲(譯)(2009)。體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Jerry R. Thomas, Jack K. Nelson,Stephen J. Silverman,2005)。
邱繼智(2008):管理學-建立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臺北縣:華立圖書。
邱承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管理運用與卓越學校指標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周何總主編(2004)。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范海榮、范鴻雁(2007)。學校體育社會化和社會體育“學校化”辨識。西北師範大學學報,43(6),95-97。
高永光(2007)。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74,1-6。吳文忠(1977):體育史。臺北市:正中。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1998):行政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量與研究。臺北市: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 1995)。
吳思華( 2003 )。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
洪煥珍(2006)。社區體育發展研究。山東社會科學,12,155-157。
孫靜(2004)試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遼寧師專學報,6(2),60-61。
唐雙根(2010)。王永慶全傳。臺北市:小倉出版社。
徐耀輝(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56-61。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中正書局。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徐明和(2010)。雲林縣國小組織變革、策略管理與優質教育關係之研究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桃園縣平鎮市公所(2013)。平鎮市公所推展社區發展工作補助經費實施要點。取自網址http://www.pingjen.gov.tw/news/bbs/upt.asp?p0=1510
桃園縣平鎮市義民社區發展協會(2003-2012)。社區聯展活動、元旦祈福健行活動、義民盃籃球賽等。義民社區季刊第20期-57期。
胡冰、呂洪剛(2011)。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和諧發展的地緣體育理念探微。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7(3),99-101。
許義雄(1976)。日本的社區運動─介紹東京都世田谷區社區運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5(6),33-42。許士軍(1988):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龍池(1997):公立體育場館之發展:健康產業化的規劃。大專體育,77,82-87。許世雨、李長晏、蔡秀涓、張瓊玲、范宜芳(譯)(1997)。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五南。(DeCenzo, D. A. &; Robbins, S. P.,1994)。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全新增訂版)。臺北市:天下遠見。(Peter Senge,2010)。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尹雪(2000)。機構運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督導風格及志工離對意向之研究—以台中縣、是醫院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陳鴻雁、謝邦昌、羅旭壯(2003)。臺灣地區體育場館供給面指標之建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0,243-259。
陳月娥(2006)。優秀運動員媒體經驗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芬苓(2009),社區資源的認識與運用(社區發展研究院演講簡報)。取自網址http://tycflagship.blogspot.com/2009/11/103113301630.html
陳碧妍(2010)。從家族連結到公益網路之社區治理:以平鎮市義民社區發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陳暘(2011)。社區體育服務績效評價。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湯志民(2009)。學校的策略管理。國教之友,60(4),3-15。
湯明哲(2011)。策略精論:基礎篇。臺北市:旗標。
楊梟(2006)。試論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良性互動。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1(5),75-77。
張明輝(1999)。社區休閒活動推廣之探討。大專體育,45,151-157。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川鈴(2004)。體育活動規劃與管理。載於鄭志富(主編),體育行政與管理(頁249-29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少熙(2004)。體育活動規劃與管理。載於鄭志富(主編),體育行政與管理(頁249-29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曲波(2007)。以組織設計的原則淺談組織管理。商場現代化,X(519),104-105。
張維嶽(2007)。社區銀髮族健康營造策略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15-126。張菀婷(2009)。臺灣社區體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張廖麗珠、蕭佳華、洪新來(2010)。論社區體育志工的屬性。中州學報,28,147-157。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臺北市:楊智。
黃家昌(2001)。中國大陸現階段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黃光獻、賴政秀(2005)。以社區體育運動推廣模式探討國人規律運動 習慣之建立。國民體育季刊,147,82-87。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詩芳(2011)。社區與社區體育之探討。2011兩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4-219)。臺北市: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
黃瑪瑙(2011)。學校體育資源提供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黃永旺(2012)。社區體育研究(上課講義)。未出版。
黃永旺(2013)。社區體育管理研究(上課講義)。未出版。
程云峰、郭維成(1997)。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計畫實施的發展芻議。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5(2),11-13。
程紹同、方信淵、廖俊儒、呂宏進(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程紹同、許振明、陳增朋、洪煌佳、王凱立、呂宏進(2009)。運動賽會管理。臺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78,35-47。曾賢亮、王同茂、詹德基、陳美莉、劉碧華、蔡芬芳(1999)。我國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曾景暉(2011)。建置臺灣社區體育指導員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榮泰生(2006)。策略管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嬋娟(2012)。社區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廖聰傑(2009)。非營利運動組織營運模式創新之研究-以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熊曼麗、饒單、鄧奎(2009)。我國城鎮社區體育文化的特點、功能及研究現狀分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 (1),152-153。
管敏秀(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臺北市。趙麗雲(2005)。人口的老化危機中,臺灣的休閒運動發展國政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趙晶、閆育東(2011)。我國後奧運時代體育體育管理組織系統的優化與重構。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
鄭志富(1998)。運動管理學論著彙編(上課講義)。未出版。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 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蔡長啟(1995)。提昇國民體能落實全民體育。國民體育季刊,24(2),60-67。蔡崇濱(1999)。試論全民運動推展之道。臺灣體育,101,62-64。蔡宗翰(2009)。游泳池業者技術創新整合模式之研究-以鷹萬游泳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樊炳(2003)。社區體育論。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劉照金(2002)。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31(2),38-47。劉文濤(2007)。發展社區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3),67-68。
劉秀慧(2007)。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健康俱樂部策略管理之研究-以某健康俱樂部分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桃園縣。劉睿、梁哲、張亞莉(2011)。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自治面臨問題與對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2(4),172-17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廚義弘、大谷善博(1990)。地區體育的創造和展開。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
盧紹群、劉遠海(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5),38-40。
謝素姜(2011)。非營利體育組織管理創新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區體育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鍾孟儒、許惠明(2008)。中國社區體育發展現況之探討-以株洲市、重慶市、鐵嶺市三個區域為例。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99-112。
簡鴻檳(2011)。國民運動中心人力資源管理分析。國民體育季刊,168,146-152。闕維正(2002)。學校在社區體育運動推展的角色與功能。國民體育季刊,133,22-29。羅明葵(2003)。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羅寶珍、陳信安(2006)。運動場館在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探 討:以臺北市北投市立運動中心為例。大專體育,85,62-68。顧麗梅(2006)。治理與自治:城市政府比較研究。上海市:三聯。
蘇文彬(1996)。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鐘億群(2011)。湖南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管理研究。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7(1),53-54。
Aaker, D. A. (2001).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6th ed.). New York, NY:Wiley.
Fleisher, C. S., &; Bensoussan, B. E. (2003).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1st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Grant, R. M. (2005).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5th ed.). Malden, MA:Blackwell Pub.
Walker, G. (2004). Modern competitive strategy (1st ed.). Boston, MA: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