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一)官方史料
﹝明﹞李賢,《明一統志》(臺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董倫等修、﹝明﹞解縉等重修、﹝明﹞倫胡廣等復奉敕修,黃彰健校勘《明實錄(神宗實錄)》第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清﹞《清實錄(世宗實錄二)》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實錄(仁宗實錄)》第二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傅恒等奉敕撰,《皇清職貢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穆彰阿,﹝清﹞潘錫恩等纂修,《(嘉慶)重修一統志》第2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民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漢文殊批奏摺彙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85年)。
(二)地方志書
﹝明﹞刑址,﹝明﹞陳讓纂,《(嘉靖)邵武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明﹞林希元撰,《(嘉靖)欽州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林希元纂修、李漢青主編,《(嘉靖)永春縣志》(臺北:永春文獻社,1973年)。
﹝明﹞姚良弼修,﹝明﹞楊宗甫篡,《(嘉靖)惠州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唐冑,《(正德)瓊臺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
﹝明﹞殷之輅等纂,《(萬曆)福寧州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曹志遇等纂修,《(萬曆)高州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莫尚簡修,﹝明﹞張岳纂嘉靖,《(嘉靖)惠安縣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陸以載等撰,《(萬曆)福安縣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臺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喻政主修,《(萬曆)福州府志》上冊(福州: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整理,2001年)。
﹝明﹞楊載鳴纂,《惠志略》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葉溥、﹝明﹞張孟敬纂修,《(正德)福州府志》(福州: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2001年)。
﹝明﹞歐陽保等纂修,《(萬曆)雷州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戴璟,﹝明﹞張岳等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吳宗焯、﹝清﹞溫仲和纂,《(光緒)嘉應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清﹞吳宜燮修,﹝清﹞黃惠,﹝清﹞李疇纂,《(乾隆)龍溪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三十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杜昌丁修、﹝清﹞黃任、﹝清﹞黃惠纂,《(乾隆)永春州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清﹞阮元修、﹝清﹞江藩等纂,《(道光)廣東通志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 (臺北: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年)。
﹝清﹞周凱修,﹝清﹞凌翰等纂,《(道光)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胡啟植,﹝清﹞王椿修,﹝清﹞葉和侃等纂,《(乾隆) 仙遊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十八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孫爾準等修、﹝清﹞陳壽祺等纂,《乾隆)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清﹞宮北麟等修、﹝清﹞廖必琦等纂,《(光緒)興化府莆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清﹞施廷樞等纂,《(乾隆)福州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
﹝清﹞張景祁修、﹝清﹞黄錦燦纂,《(光緒)福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梁輿、﹝清﹞李再灝修、﹝清﹞江遠青等纂,《(道光)建陽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清﹞章鴻等修,﹝清﹞邵詠等纂,《(道光)電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莊成重修、﹝清﹞沈鍾、﹝清﹞李濤纂,《(乾隆)安溪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二十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
﹝清﹞陳志喆修,﹝清﹞吳大猷纂,《(光緒)四會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陳鍈、﹝清﹞王作霖、﹝清﹞葉廷推、﹝清﹞鄧來祚修,《(乾隆)海澄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三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嵇璜、﹝清﹞劉墉等撰,《(乾隆)清朝通志》收錄於萬有文庫第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彭衍堂等修,﹝清﹞陳文衡等纂,《(道光)龍巖州志》(臺北:成文出版,1967年)。
﹝清﹞舒懋官修、﹝清﹞王崇熙等纂,《(嘉慶)新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黃元基纂修,《(乾隆)靈山縣誌》(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劉國光等修,《(光緒)長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鄭祖庚纂,《(光緒)閩縣鄉土志》(福州:海風出版,2001年)。
﹝清﹞鄭祖庚纂,﹝清﹞呂渭英修,《(光緒)侯官縣鄉土志》(福州:海風出版,2001年)。
﹝清﹞盧鳳棽修,﹝清﹞林春溥等纂,《(道光)新修羅源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1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薛凝度修,﹝清﹞吳文林纂,《(嘉慶)雲霄廳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叢第8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國﹞余紹宋纂 ,《(民國十五年)龍遊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70年) 。
﹝民國﹞林宣治主編,《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4年)。
﹝民國﹞姜卿云纂,《(民國二十五年)浙江新志》,卷上(杭州:正中書局,1936年)。
﹝民國﹞黃澄淵修、﹝民國﹞余鍾英等纂,《(民國三十一年)古田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民國﹞劉禹輪,﹝民國﹞李唐,《(民國三十二年)民國新修豐順縣志》(汕頭:汕頭鑄字局梅縣分局,1943年)。
﹝民國﹞鄭翹松等纂,《(民國十九)永春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三)文人筆記
﹝晉﹞郭璞撰,袁珂校注,《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簡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第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唐﹞樊綽撰,向達校注,《蠻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收錄於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臺北:台灣商務,1986年)。
﹝宋﹞周去非,屠友祥校注, 《嶺外代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談叢》,收錄於宋元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一九六卷》第2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蔡絛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世懋,《閩部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王應山,陳叔侗、盧和校注,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閩大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明﹞王臨亨,凌毅點校,《粵劍編》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田汝成,《田叔禾小集》(臺北:新文豐,1989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三)》,卷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明﹞姚旅、劉彥捷校注,《露書》(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胡宗憲等,《籌海圖編》收錄於中國兵書集成第15-16冊(瀋陽:遼瀋書社出版,1990年)。
﹝明﹞徐樹丕,《識小録》(臺北:新興出版社,1985年)。
﹝明﹞張守,《毘陵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增補,《正字通》(清康熙九年(1670)嶔南廖文英江西刊康熙二十四年(1685)秀水吳源起清畏堂印本)。
﹝明﹞張燮撰,《東西洋考第三冊》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五十八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明﹞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陸楫,《古今説海》(成都:巴蜀書出版社,1996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魏濬撰,《西事珥》(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清﹞卞寶第,《閩嶠輶軒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吳震方著,《叢書集成初編─嶺南雜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李調元,《卍齋璅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汪森,《粤西叢載》(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屈大均,《翁山詩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施鴻葆,《閩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下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納蘭性德撰,《通志堂集》收錄於清人別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年)。
﹝清﹞張渠撰,程明校點,《粵東聞見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清﹞梁章鉅撰,《歸田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郭柏蒼著,胡楓澤校點,《閩產錄異》(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
﹝清﹞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裏人何求,《閩都別記(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
﹝清﹞趙翼著,《簷曝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清﹞談遷著,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檀萃,〈說蠻五〉,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八帙》(臺北:臺灣學生,1985年)。
﹝清﹞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下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專書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福建省編輯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畲族簡史》編寫組,《畲族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
朱洪,李筱文編,《廣東畲族古籍資料彙編——圖騰文化及其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第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
張壽祺,《疍家人》(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陳序經,《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傅衣凌,《傅衣淩治史五十年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一九一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發行,2006年)。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市:瀋陽出版社,2002年)。
經軍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錫蕃,《嶺表紀蠻》收錄於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五輯(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廣東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編輯,《粵北蛋民調查材料》(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53年)。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編,《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 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濟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潘光旦,《中國民族史料匯編︰《明史》之部》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826。
蔣炳釗,《畲族史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
蔣祖緣、方志欽編,《簡明廣東史》(深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霞浦縣民族事務委員會《霞浦縣畲族志》編寫祖編,俞郁田編纂,《霞浦縣畲族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羅香林,《百越源流與文化》(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
期刊論文
方英,〈汕尾蛋民民俗文化的特點和變遷(一)〉,《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2年),第1卷,第7期,頁59-64。
王振忠,《波渺渺,水悠悠》,《讀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第12期,頁130-137。
王逍,〈文化自覺與畲族經濟轉型〉,《貴州民族研究》(貴陽: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7年),第27卷,第1期,頁108-114。
王毓銓,〈明代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1年),第1期,頁24-43。
王雙懷,〈明代華南少數民族的地理分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9),第1期,頁60-74。
曲明東,〈明朝采海珠初探〉,《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達州: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4年),第14卷,第3期,頁71-73。
吳振漢,〈明清閩浙畲族的發展〉,《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3年),頁339-362。
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賤民」冒考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廈門:廈門大學,2011年),第3期,頁72-79。
李建民,〈閩東蛋民的習俗與文化〉,《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編輯版編輯部,2009年),第4期,頁19-27。
沈作乾,〈畲民調查記〉,《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21卷,第7號,頁50-71。
周典恩,〈清代畲漢文化衝突述議〉,《貴州民族研究》(貴陽: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6年),第26卷,第1期,頁73-78。
岸本美緒,〈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1-16。
林蔚文,〈福建蛋民名稱和分佈考〉,《東南文化》(南京:東南文化雜誌社,1990年),第3期,頁30-31。
邱國珍 賴施虯,〈畲族「刀耕火種」生產習俗述論〉,《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溫州:溫州師範學院,2005年),第26卷,第3期,頁13-16。
徐心希,〈閩、粵、臺三地蛋民歷史考略——以福州蛋民為中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屆學術年會——福建歷史學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頁77-86。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浙江學刊》(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2007),第5期,頁34-44。徐曉望,〈論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開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年),第1期,頁112-117。
衷海燕,〈明清粵東山區的礦產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學術研究》(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09),第10期,頁117-122。
馬偉明,〈嶺南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基礎淺論〉,《長沙大學學報》(長沙:長沙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第24卷,第1期,頁75-76。
張莉,〈從海洋文化視角看蛋民〉,《海洋開發與管理》(北京:海洋開發與管理編輯部,2007年),第24卷,第1期,頁157-162。
許桂靈,〈廣州水文化景觀及其意義〉,《熱帶地理》(廣州:熱帶地理編輯部,2009年),第2期,第29卷,頁182-187。
陳碧笙,〈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來源、特徵以及是否少數民族等問題的探討〉,《廈門大學學報》(廈門:廈門大學,1954年),第1期,頁115-126。
馮之餘,〈明代「隆慶開放」與海上貿易發展〉,《社科縱橫》(蘭州:社科縱橫雜誌社,2008年),第232期,頁139-141。
馮帆、李倩,〈明清時期閩東、浙南地區的畲族經濟〉,《江漢論壇》(武漢:江漢論壇雜誌社,2011年),第12期,頁111-114。
黃向春,〈從疍民研究看中國民族史與族群研究的百年探索〉,《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民族研究編輯部,2008年),第4期,頁55-65。
楊慧賢,〈清代廣東地區少數民族分佈述略〉,《肇慶學院學報》(肇慶:肇慶學院學報編輯部,2011年),第32卷,第4期,頁27-31。
葉顯恩,〈明清廣東蛋民的生活習俗與地緣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1年),第1期,頁56-62。
詹堅固,〈試論蜑名變遷與蜑民族屬〉,《民族研究》(北京:民族研究編輯部,2012年),第1期,頁81-110。
劉大可,〈客家與畲族關係再認識———閩西武平縣村落的田野調查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福建省委黨校,2005年),第12期,頁56-62。
劉傳標,〈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及形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論壇編輯部,2003年),第9期,頁68-71。
鄭小娟,〈明代福建戶口流失原因淺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福州:福建教育學院政史系,2003年),第4期,頁43-44。
鄭定,閔冬芳,〈「良賤之別」與社會演進——略論唐宋明清時期的賤民及其法律地位的演變〉《金陵法律評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2003),第6期,頁80-96。
鄭俊彬,〈明代廣東的採珠事業〉,《明史研究專刊》(宜蘭:明史研究小組,1984年),第7期,頁89-133。
盧忠帥,〈明清社會賤民階層長期存在的經濟原因探析〉,《中國城市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2012年),第3期,頁260-276。
謝重光,〈宋代畲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畲》新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年),第4期,頁8-13。
謝重光,〈武陵蠻遷入粵、閩之史跡〉,《東南學術》(福州:《東南學術》編輯部,2001年),第3期,頁60-63。
謝濱,〈從檔案資料看60 年前福建畲族的社會文化〉,《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福建省寧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2年),第1 期,頁5-10。
韓振華,〈試釋福建水上蛋民(白水郎)的歷史來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 廈門大學,1954年),第5期,頁149-172。
藍炯熹,〈清代福建畲族山區的社會治理〉,《甯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編輯版編輯部,2009年),第3期,頁13-19。
藍達居,〈畲漢心態秩序初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2007年),第5期,頁5-10。
藍圖、藍炯熹,〈閩浙贛交界地:地理樞紐與畲民族共同體的建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10年),第6期,頁5-19。
魏愛棠,〈畲族遷徙「外因說」質疑〉,《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中南民族大學,1999年),第3期,頁83-85。
欒成顯,〈賦役黃冊與明代等級身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年),第1 期,頁89-96。
寺田隆信,〈雍正帝の賤民開放令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9年),第18卷,第3號,頁124-141。
岸本美緒著,〈明清時代の身份感覺〉,收入於森正夫等編,《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頁403-427。
學位論文
李貴民,〈明清時期藍靛業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杜娟,〈廣東省人口分佈變動研究〉,珠海: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洪正龍,〈清代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陳雍,〈族群與族群邊界:以畲族為中心的探討〉,武漢:湖北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溫春香,〈文化表述與地域社會: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的族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專門史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盧忠帥,〈明清社會賤民階層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鮑傑,〈福州人口與聚落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龔建偉,〈明代福建地區的饑荒與救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