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著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 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出版,台北,1999年。
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編,賈士蘅 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麥田出版社,台北市,1998年。
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麥田出版社,台北,2002年。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著,李強 譯,《第二性》,西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
《六堆客家鄉土誌》編纂委員會 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八篇:藝文篇上),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屏東市,民國90年。
王金塗、蘇月琴編輯,《高雄縣人物軼事傳說》,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縣岡山鎮,民國85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聯經出版,台北,2003年。
李喬,《埋冤.1947.埋冤》(上)(下),台灣海洋出版社,基隆市,1996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縣立文化中心,苗栗市,1999–2000年。共十一冊,第十一冊為資料彙編。呂新昌,《鐵血詩人吳濁流》,前衛,台北市,1996年。
杜潘芳格 著,劉維瑛 編,《杜潘芳格集》,臺灣文學館,臺南市,2009年。
杜潘芳格,《朝晴》,笠詩刊社,台北,1990年。
杜潘芳格,《青鳳蘭波》,前衛出版社,台北,1993年。
杜潘芳格,《慶壽》,笠詩刊社,台北,1977年。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台南,1996年。
利玉芳 著,彭瑞金 編,《利玉芳集》,臺灣文學館,臺南市,2010年。
金榮華,《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台北縣新店市,民國89年。
胡萬川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一),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3年。
胡萬川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3年。
胡萬川、黃晴文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5年。
胡萬川、黃晴文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四),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6年。
胡萬川、陳嘉瑞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8年。
胡萬川、陳嘉瑞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90年。
胡萬川、陳嘉瑞 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92年。
吳振坤 等撰,《臺中縣客家風物專輯》,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豐原市,民國81年。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 編修,《美濃鎮誌》,美濃鎮公所,高雄縣美濃鎮,民國86年。
徐運德,《客話講古三百首》,達璟文化,桃園市,民國88年。
黃榮洛,《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新竹縣竹北市,民國86年。
張芳慈,《紅色漩渦》,女書文化,台北,1999年。
張芳慈 著,劉維瑛 編,《張芳慈集》,臺灣文學館,臺南市,2010年。
張良澤 編,《鍾理和全集》(二),遠行,台北市,1976年。
張良澤 編,《鍾理和全集》(三),遠行,台北市,1976年。
張良澤 編,《吳濁流作品集》(一),遠行,台北市,1977年。
張良澤 編,《吳濁流作品集》(二),遠行,台北市,1977年。
張良澤 編,《吳濁流作品集》(三),遠行,台北市,1977年。
張恆豪 編,《龍瑛宗集》,前衛,台北市,1990年。
齊邦媛,《巨流河》,天下文化,台北,2009年。
楊長鎮,《從反抗到重建:國族重構下的台灣族群運動》,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北市,2008年。
鄧榮坤,《客家話順口溜》,武陵出版公司,台北,1996年。
鍾壬壽 主編,《六堆客家鄉土誌》,常青,屏東縣內埔鄉,民國62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前衛,台北市,1998年。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六)‧大壩;大圳》,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市,2000年。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十七)‧隨筆集(一)》,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市,1999年。
鍾肇政 著,莊紫蓉 編,《台灣文學十講》,前衛,台北,2000年。
謝樹新,《中原文化叢書》第三冊,中原(苗友)雜誌社,苗栗縣苗栗鎮,民國54年。
羅肇錦、胡萬川 總編輯,《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一),苗栗縣立文化中心,苗栗市,民國87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2年。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派別》,女書文化,台北市,1996年。期刊論文
Domanskar Ewa著,蔣竹山 譯,「歷史書寫的新視野—彼得.伯克訪談錄」,《當代》,45=163,民國90年3月。
李文玫、丁興祥,「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39期,2008年。李美瑜,「留住客家身影—吳錦發小說中的美濃書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余芳珍,「從Robert Darnton之"Workers Revolt: The Great Cat Massacre of the Rue Saint-Severin"談新文化史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研究取徑」,《政大史粹》,第4期,民國91年7月。林惠姍,「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周兵,「Peter Burke之新文化史」,《思與言》,45:4,2007年12月。吳淑梅,「鍾肇政《綠色大地》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莊美玲,「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大齣」為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徐碧霞,「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徐進堯,「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涂瑞儀,「二十年來台灣「客家文學」ke歷史論述」,《文學客家》,創刊號第1期,2010年1月。
黃恆秋,「客家文學的立足與深耕」,《文訊》229期。
黃恆秋,「何謂客家文學」,《國文天地》,17:2,民國90年7月。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張典婉,「台灣客家文學的定義」,《幼獅文藝》,607期,民93年7月。葉日嘉,「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楊子澗,「沒有文化的泥土,那有文學的花樹?─雲林區域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收於文訊雜誌社 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文訊雜誌出版,台北市,1994年。
蔣淑貞,「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客家研究》,1:2,2006年。劉煥雲、黃尚煃、張民光,「臺灣客家文學與客家學發展之研究」,《文學新鑰》,第五期,南華大學文學系,2007年6月。劉書瑀,「《寒夜三部曲》中客家女性與男性角色之研究」,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鄭慧菁,「鍾理和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鍾振斌,「轉運手作家—黃火廷客語鄉土小說中个客家文化探究」,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國文天地》,第16卷第11期,2001年4 月。謝玉枝,「台灣客家俗語的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謝嘉薇,「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顧敏耀,「台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0年。外文資料
Chartier, Roger. Cultural History: 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8).
Hunt, Lynn., ed.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Hayden,White.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LaCapra, Dominick. History, politics, and the novel.(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oster, Mark. Cultural History and Postmoder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