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門著作
(一)楚辭類(以出版年代為依序排列)
1、[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2、[宋]洪興祖著:《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3、[宋]朱熹,董洪利點校:《楚辭集註》(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2 月)
4、[明]王夫之著:《楚辭通釋》(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
5、[明]汪瑗著:《楚辭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6、[清]蔣驥著:《山帶閣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7、﹝清﹞王闓運著:《楚辭釋》(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1月)
8、[清]錢澄之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莊屈合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
9、[清]顧成天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楚辭九歌解》(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10、[清]胡文英著:《屈騷指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類》)
11、[清]林雲銘著:《楚辭燈》(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2月)
12、[清]屈復:《楚辭新集註》(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6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楚辭類》)
13、蘇雪林著:《屈原與九歌》(台北:廣東出版社,1951年4月)
14、施淑女著:《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15、郭沐若著:《郭沐若全集.屈原賦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16、陸侃如著:《楚辭選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馬茂元主編;楊金鼎、王從仁、劉德重、殷光熹注釋:《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6月)
18、金開誠著:《楚辭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8月)
19、尹錫康等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武漢: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20、周勛初著:《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21、湯炳正著:《楚辭類稿》(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1月)
22、陳子展著:《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23、蕭兵著:《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24、王泗原著:《楚辭校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25、林河著:《九歌與沅湘民俗》(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7月)
26、蕭兵著:《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年12月)
27、易重廉著:《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5月)
28、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9月)
29、黃壽棋、梅桐生譯注:《楚辭》(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
30、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注:《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31、張煒著:《楚辭筆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2、魯瑞菁著:《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9月)
33、姜亮夫著:《重定屈原賦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姜亮夫全集.六》)
34、褚斌杰著:《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35、許又方著:《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2月)
36、聶石樵著:《楚辭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37、張元勛著:《九歌十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38、吳福助著:《楚辭註譯》(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3月)
39、白銘編著:《二十世紀楚辭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5月)
(二) 文學類
1、[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
2、[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7月)
4、[宋]劉克莊著:《後村先生大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5、[宋]劉辰翁著:《須溪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6、[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7、[明]毛晉輯,[清]馮煦選輯:《宋六十一家詞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56年)
8、[明]朱承爵撰:《存餘堂詩話》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一七》(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9、[明]陸時雍撰:《詩鏡總論》 (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全明詩話.六》)
10、[清]周濟著:《宋四家詞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清]吳梅著:《詞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2、[清]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13、[清]王士禎著:《花草蒙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
14、[清]吳衡照著:《蓮子居詞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
15、薛礪若著:《宋詞通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8年5月)
16、朱光潛著:《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9月)
17、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18、劉熙載著:《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19、聞一多著:《神話與詩》(台中:藍燈出版社,1975年)
20、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年6月)
21、黃維樑著:《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12月)22、蘇文擢著:《說詩晬語詮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
23、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12月)
24、張子良著:《金元詞述評》(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25、陸侃如、牟世金著:《文心雕龍譯注》(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3月)
26、王國維著:《人間詞話》(台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9月)
27、張少康著:《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28、黃文吉著:《宋南渡詞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5月)
29、詹幼馨著:《司空圖《詩品》衍繹》(台北:仁愛書局,1985年9月)
30、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1、王偉勇著:《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32、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989年5月)
33、楊海明著:《張炎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34、金啓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5月)
35、王水照著:《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36、歐麗娟著:《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37、夏承燾著:《夏承燾集.第八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38、潘嘯龍著:《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8年)
39、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40、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詞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9月)
41、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六十九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42、陳滿銘著:《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11月)
43、李文鈺著:《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6年12月)
44、王述堯著:《劉克莊與南宋後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2月)
45、陳宏銘著:《張孝祥詞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46、張文利著:《魏了翁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47、蘇慧霜著:《宋代騷雅詞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8月)
(三) 其他類
1、[晉]葛洪著:《抱朴子》(台北:廣文出版社,1965年)
2、[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1月)
3、[晉]劉義慶著:《幽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及其他兩種)》)
4、[唐]張讀著:《宣室志》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宋]李昉著:《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
7、[宋]唐庚撰,強行父輯:《唐子西文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宋]項安世著:《項世家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宋]馬永卿撰,王雲五主編:《嬾真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 月)
10、[明]蔣鐄撰:《九疑山志》(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1、[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四冊集部(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12、[清]陸心源輯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13、[清]章太炎著:《小學答問》(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10月)
14、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2年5月)
15、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印書館,1970年1月)
16、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6月)。
17、《宋史》(杭州:成文出版社,1971年,《仁壽本二十六史》)
18、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0月)
19、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
20、紹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
21、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22、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23、愛笛絲.赫米爾敦著,宋碧雲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3月)
24、王力著:《古代漢語.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1989年1月)
25、王景琳著:《中國鬼神文化溯源》(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2年3月)
26、王景琳著:《鬼神的魅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
27、(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8月)
28、徐華龍、王有鈞著:《山與山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10月)
29、鄭志明著:《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5年10月)
30、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31、郭璞、郝懿行注,袁珂譯註:《山海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32、王充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33、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4、邱宜文著:《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35、高亨著:《高亨著作集林.第四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36、鄭志明著:《中國神話與儀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二、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一) 楚辭類
1、陸天鶴、陸天華:〈屈原《九歌.山鬼》之我見〉(《杭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1995年12月)
2、王淑禎:〈九歌山鬼異說辨釋〉(《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3、國光紅:〈楚國巫壇上的舞雩歌〉(《山東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4、錢玉趾:〈山鬼:《九歌》中的負心漢—《雲中君•河伯•山鬼》的全新剖解及翻譯〉(《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1999年1月)5、羅義群:〈苗族巫鬼文化與〈山鬼〉〉(《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0年2月)
6、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2000年8月)
7、陳碧仙:〈《九歌•山鬼》和東夷文化之關係〉(《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8、潘守皎:〈試論楚辭與唐宋詞的共同文學特徵〉(《齊魯學刊》,2003年第4期)
9、郭建勛:〈楚辭意象、形制在宋詞中的作用〉(《光明日報》,2004年4月28日)
8、高華平:〈《九歌.山鬼》源於祀夔樂臆說〉(《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
9、劉彥彥:〈論《九歌》的悲壯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8月)
10、劉石林:〈《山海經》、韓國端午祭和《山鬼》〉(《雲夢學刊》,第28卷第6期,2007年11月)
11、吳三文:〈霧裡看花讀〈山鬼〉〉(《雲夢學刊》,第28卷,2007年12月)
12、熊繼龍:〈淺析《楚辭》中〈山鬼〉篇山鬼的矛盾心理〉(《安徽文學》,2009年第2期)
13、龍劍梅:〈生存的困境與等待:《山鬼》審美呼喚的真意〉(《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期)
14、賈雯鶴、梁豔敏:〈試論《九歌》之「山鬼」原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0年)
15、張京華:〈《九歌•山鬼》祀主為九嶷山神〉(《船山學刊》,2010年第3期)
16、李霽:〈屈原與《九歌》的感情寄託〉(《長江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11年2月)
17、毛慶:〈宋代楚辭研究思想初探〉(《第三屆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11月)
(二) 文學類
1、藍東海、張惠禾:〈論仇遠詞作的藝術特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4卷第3期,2008年9月)
2、李智:〈南宋徽州詞人汪莘詞作特點〉(《山東文學》,2009年第8期)
3、張文靜、田月麗:〈論宋詞中自然意象的生命意識表達〉(《名作欣賞》,第8期,2010年)
4、顏智英:〈從斷腸地到華胥國—論《山谷詞》的巴蜀書寫〉(《文與哲》,第20期,2012年6月)
(三) 其他類
1、朱和双:〈中國西南「小神子」信仰的原型〉(《尋根》,2011年第1期)
2、李炳海:〈東夷族靈魂歸山觀念及相關文學事象〉(《中國古代文學》,1994年第3期)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1、李青:《唐宋詞與楚辭》(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2、張華纖:《仇遠及其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3、常德榮:《侯寘及其《孏窟詞》詞研究》(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4、柯混翰:《屈辭精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5、趙姝:《汪莘詩詞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