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8: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佩如
研究生(外文):Wang Pei- JU
論文名稱:清代歐陽脩詞接受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ception Theory during Qing Dynasty in Ouyang Xiu's Ci-Poetry
指導教授:王偉勇先生郭娟玉先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4
中文關鍵詞:歐陽脩詞接受史(效果、闡釋、影響史)研究接受美學理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文摘要

唐宋古文運動完成在歐陽脩手中,堪稱宋代文學之父的歐陽脩寫出一篇篇「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的宋詞,令人好奇歐公內心的情感世界。歐陽脩詞集,因為晚年他不曾收錄於作品集當中,因此有了很多偽作之詞評。筆者分析清代詞論家對歐詞的闡發與詮釋,加上宋代詞家的想法,認定歐詞創作二百四十餘首乃是歐陽脩寫出人生不同境遇的作品,因此歐公回首年輕狂放的詞作,臨老不敢收錄,原因便很明顯。
此外歐陽脩詞在清代被詞人借去澆心中塊壘的很多,尤其第一名的「平山堂」詠柳贈友〈朝中措〉(總共創作接受15闋),論文將全面檢索清代詞家以歐詞為創作闡發的再創作效果,與清代詞家心中所寄情感。除了以文學理論援入歐陽脩詞美學接受當中,也將以筆者擅長的文藝心理學與文學理論,分析整理歐陽脩詞於清代的詞家創作及影響「歐陽脩詞」的文體創發與美感接受。本文將以歐陽脩詞的「效果史接受」、「闡釋史接受」、「影響史接受」研究,提出有清一代歐陽脩詞接受實際情況。
Abstract
Heart the Song of completion of the classical movement in the Tang andSong Ouyang Xiu in the hands, cal led the father of the Song DynastyLiterature Ouyang Xiu write a chapter, " 1 i fe naturally infatuated, Cihenwind and the moon, is good Qiou public emotional world. Ouyang Xiu set ofwords, his later years, he had not been included in the Portfolio, witha lot of pretending to be the voice of the suspect. The author analyzesthe eluc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 Qing Dynastyword theorists, coupled with the idea of the Song Ci, identified the
European word creation more than 240 first but experts Ouyang Xiu writea different life situation works European public look back young wild Ci Pro old dare not included, because it will be very obvious.
. . In addition, the Europea n word works in the Qing Dynasty poetborrowcd poured a lot of heart pi~e,e special ly the first the " Pingshantang"Willow gifts Friends of <DPRK measures>, papers wi 1 l be fully searchedEuropean word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Ci the elucidation of
the effect of re-creation, and the hearts of the Qing Dynasty word Sendemotional.
In addition to invasive analysis of literary theory aid intothe European word aesthetic to accept them, will also be the authorspecializes in literary psych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 collate the OuyangXiu words creation and impact of the Qing Dynasty word home " the creationof the European word" and "accepted by the European word "word of stylisticAdvanced Hair and beau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概述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0
一、理論基礎 20
   二、研究材料 21
三、研究架構 31
 
第二章 雲間、柳洲詞派對歐陽脩詞接受 36
第一節 雲間詞派及其餘響 36
  一、陳子龍與雲間詞派 36
  二、毛先舒、毛奇齡與歐陽脩詞接受 42
 第二節 柳洲詞派及其詞學主張 48
  一、柳洲詞派與清初三大唱和 48
  二、柳洲詞派的詞學主張 51
第三節 柳洲詞人和韻歐陽脩詞 54
  一、秋日旅懷—曹爾堪和韻〈玉樓春〉 54
  二、溫柔感怨—王士祿和韻〈清商怨〉 58

第三章 廣陵詞派對歐陽脩詞接受 60
第一節 廣陵詞派及其詞學主張 60
 第二節 廣陵宗主-王士禎和韻〈朝中措〉 64
 第三節 廣陵詞人和韻歐陽脩〈朝中措〉 68
  一、西風酒語-吳綺和韻〈朝中措〉 68
  二、大塊假我-汪懋麟和韻〈朝中措〉 69
三、未遇之憾-宗觀和韻〈朝中措〉 70
四、醉中緬懷-黃泰來、黃陽生和韻〈朝中措〉 71
五、最識仙翁-鄭熙績和韻〈朝中措〉 73
  第四節 董元愷仿作歐陽脩〈十二月水鼓子詞〉 74

第四章 陽羨詞派對歐陽脩詞接受 88
第一節 陽羨詞派及其詞學主張 88
 第二節 陽羨宗主-陳維崧和韻〈朝中措〉 94
 第三節 陽羨詞人和韻歐陽脩詞 101
  一、胥江夜泊—徐喈鳳和韻〈涼州令〉 101
  二、催花細膩—龔鼎孳和韻〈臨江仙〉 102

第五章 浙西詞派對歐陽脩詞接受 106
第一節 浙西詞派及其詞學主張 106
 第二節 浙西詞人和韻歐陽脩詞 112
一、獨樹一幟—李良年和韻〈洛陽春〉 112
  二、夜裡愁秋—龔翔麟和韻〈好事近〉 114
第三節 浙西詞派詞選與歐陽脩詞 115
一、 朱彝尊《詞綜》 117
二、 先著、程洪《詞潔》 120
三、 夏秉衡《清綺軒詞選》 123
四、 王闓運《湘綺樓詞選》 126
五、 沈時棟《古今詞選》 126
六、 許寶善《自怡軒詞選》 129

第六章 常州詞派對歐陽脩詞接受 131
第一節 常州詞派及其詞學主張 132
 第二節 張惠言與歐陽脩詞接受 134
 第三節 周濟、陳廷焯與歐陽脩詞接受 146
第四節 謝章鋌、黃蘇、況周頤與歐陽脩詞接受 156
第七章 清末民初重要詞家與歐陽脩詞接受 169
第一節 梁令嫻與歐陽脩詞接受 169
 第二節 馮煦與歐陽脩詞接受 173
 第三節 朱祖謀與歐陽脩詞接受 179
第四節 王國維與歐陽脩詞接受 182

第八章 結論 186
附錄(一)從清代詞譜看歐陽脩詞接受
附錄(二)從清代通斷代詞選看歐陽脩詞接受
附錄(三)康熙《御選歷代詩餘》廣錄歐陽脩詞凡百
【歷代詞作和歐陽脩詞韻整理】
【歐陽脩詞見錄歷代選本一覽表】
參考文獻 232
參考文獻
甲、 專書
(一) 歐陽脩詞集與研究專著(古籍、筆劃)
1. 【宋】歐陽脩:《六一詞》,華正書局,2001年。
2. 【宋】歐陽脩:《近體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景刋宋金元明本詞》)。
3. 【宋】歐陽脩:《近體樂府》三卷,清宣統民間吳氏雙照樓景宋吉州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4. 【宋】歐陽脩撰、羅泌校:《近體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宋六十名家詞》)。
5. 【宋】歐陽脩:《醉翁琴趣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景刋宋金元明本詞》。
6. 【宋】歐陽脩:《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李栖:《歐陽脩詞研究及其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8. 黃畬:《歐陽脩詞箋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9. 蔡茂雄:《六一詞校注》,臺北:師大出版社,1968年。
10. 李逸安:《歐陽脩全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年。
11. 劉双琴:《六一詞接受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二) 其他詞集
【總集】
1.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3.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臺北:洪氏文化出版,1980年。
5.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編:《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6. 周明初、葉曄編:《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7. 許仁圖等:《全清詞鈔》,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8.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9. 南京大學主編:《全清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0.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56年。
【詞選、詞譜】(依時代、清代已於附錄注疏)
1.﹝宋﹞佚名:《尊前集》,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唐宋元明百家詞》)。
2. ﹝宋﹞黃大輿:《梅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宋﹞佚名:《金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4.﹝宋﹞曾慥:《樂府雅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5.﹝宋﹞何士信:《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6.﹝宋﹞黃昇:《花庵詞選》,臺北:曾文書局,197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7. ﹝宋﹞趙聞禮:《陽春白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8. ﹝宋﹞孔夷:《蘭畹曲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9.﹝元﹞鳳林書院:《元草堂詩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0.﹝明﹞顧從敬:《類編箋釋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11.﹝明﹞錢允治:《類編箋釋續選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12.﹝明﹞楊慎:《百琲明珠》,明萬曆四十一年刻本。
13. ﹝明﹞楊慎:《詞林萬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14.﹝明﹞陳耀文:《花草粹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明﹞卓人月:《古今詞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
16.﹝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汲古閣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7. ﹝明﹞程敏政:《天機餘錦》,明代藍格鈔本。
18. ﹝明﹞茅暎:《詞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刋》)。
19. ﹝明﹞陸雲龍:《詞菁》,上海:復旦大學善本,明代崇禎本。
20. ﹝明﹞潘游龍:《古今詩餘醉》,明代崇禎本。
1. ﹝明﹞周瑛:《詞學跧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2. ﹝明﹞張綖:《詩餘圖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3. ﹝明﹞程明善:《嘯餘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三)別集
1.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南朝宋﹞鮑照:《鮑明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 ﹝魏﹞曹植:《曹子建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5.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6.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7. ﹝唐﹞李商隱:《昌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8. ﹝唐﹞杜甫:《集千家注杜工部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9.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1. ﹝宋﹞蘇軾:《東坡詩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 ﹝宋﹞陳師道:《後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3. ﹝宋﹞陳師道:《後山詩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 ﹝宋﹞黃庭堅:《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6. ﹝宋﹞黃庭堅:《山谷集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7. ﹝宋﹞黃庭堅:《山谷集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8. ﹝宋﹞歐陽澈:《歐陽脩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四)文學理論及文學批評
【美學專著】 (按筆劃,譯注先列)
1. [德國]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羅勃特.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3. 伊麗莎白.弗洛依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4. 王金山與王青山:《文學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5.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
6.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廈出版社,2001年。
7.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9.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 徐志平、黃錦珠:《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11. 馬以鑫:《接受美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12. 張廷琛:《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社,1989年。
13.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 陳文忠:《文學理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 陳文忠:《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3月。
18.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初版16刷。
19.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6年。
【重要歐陽脩詩文論著】
20. 張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1. 王麗琴:《歐陽脩詞在宋代的傳播接受研究》,武漢:湖北師範出版社,2007年。

【詞學專著】
1.﹝明﹞陳子龍:《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年。
2.﹝清﹞陳維崧:〈迦陵詞全集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部叢刋《陳迦陵文集迦陵詞全集》。
3.王師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4.王師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5.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6.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7.朱崇才:《續編詞話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8.李勤印、張健業:《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9.金啓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10.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11.唐圭璋:《唐宋詞鑑賞集成》,臺北:五南書局,1991年。
12.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0年。
13.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14.張葆全:《詩話與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15.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16.葉嘉瑩:《清詞選講》,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17.葉嘉瑩:《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8.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19.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20.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21.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22.譚新紅:《清詞話考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23.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4.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年。
25.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9年。
26. 嚴迪昌:《陽羨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27. ﹝明﹞徐師曾:《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並論及詞)

(五)目錄、彙編、辭典
1.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3.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4. 王兆鵬等編:《宋詞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5. 王重民編:《中國古籍善本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馬榮興等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7.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8. 廖珣英編:《全宋詞語言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9. 施蟄存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六)雜記
1. [宋]趙令畤:《侯鯖錄》,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2. [宋]曾慥:《類說》,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3. [宋]陳善:《捫蝨新話》,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4.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 [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七)史部
1. [元]托克托:《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乙、 論文
   【學位論文】(年代)
1.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2.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3. 余丹:《琵琶記接受史研究》,蕪州: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4. 虞黎明:《論史記在宋代的接受》,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5. 呂小霞:《清前期左傳接受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6. 宋徽:《魯迅對莊子的接受史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7. 董瑜:《宋代賈島接受史論》,泉州: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 黃思萍:《李煜詞接受史》,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9. 張巽雅:《賀鑄詞接受史》,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10. 聶鑫《譯者主體性與關照讀者接受之研究--以《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為例》,延安:延安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1. 吳簫言《從接受理論視角看《聊齋志異》的三個英譯本》,延安:延安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12. 王豔《周邦彥詞兩宋接受史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13. 朱維《王國維文學批評的接受史研究》,武漢:華中師大博士論文,2011年。
【單篇論文】
1. 王師偉勇〈兩宋詞人仿蘇辛體析論〉,《宋代文學研究叢刋》2007年,第14輯。
2. 方建中:〈論姚斯接受美學思想〉,《求索》2004年第5期,頁156-158。
3. 馬凌雲〈以接受美學看古詩十九首的意境〉,《涪陸師院學報》第22卷第7期,頁66-70。
4. 李欣人〈周易與接受美學〉,《周易研究》第2005年第3期,頁24-31。
5. 張新偉:〈接受美學與文學批評的主體性〉,《求索》2004年第9期,頁226-228。
6. 陳黎:〈關於「接受美學」筆記〉,《文學評論》1983年第6期,頁116-117。
7. 錢志熙:〈論初唐詩人對元嘉體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8. 黃文吉:〈疏雋開子瞻-論歐陽脩詞〉,《宋代文學研究叢刋》創刋號,1995年3月。
9. 張家鵬:〈歐陽脩詞蘊勢趨議〉,《潘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期4,1997年。
10. 張靜:〈歐陽脩豪放詞探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
11. 吳小英〈歐陽脩詞審美特色新論〉,〈歐陽脩詞審美特色新論〉,《學人論壇》,社會科學輯刋第5期,2003年。
12. 陳水雲,〈陳廷焯初期的詞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6期,2002年。
13. 陳麗麗,〈知人論世批評模式在詞體發展中的影響及作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5期,2003年。
14. 馬興榮,〈詞學〉1~16輯刋,《上海華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16期,2006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8.郝宗瑜‧黃冠升(2011), 大學出版社電子書著作授權之研究,2011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JOURNAL OF CAGST 2011,310-317。
2. 17.郝宗瑜、許一舉(2011), 大學生對電子紙閱讀器的看法之研究, 2011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JOURNAL OF CAGST 2011,237-248。
3. 14.洪林伯. 王念祖. 劉雅如(2011),華文電子書的問題與挑戰, 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1期2011.2。
4. 8.何薇玲(2011),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1期,電子書產業發展趨勢,2011.2 , 13-21頁。
5. 3.王祿旺、許齡尹(2010),《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 臺灣數位出版產業之競合策略,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1期2010.26 ,6-16頁。
6. 23.陳素娥、邱炯友(1998),臺灣地區大學出版社現況調查與發展模式探析(上)。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5:4,頁 352-377。
7. 25.陳德懷(2011),數位科技與臺灣未來二十年教學的趨勢, 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前瞻科技與管理1卷1期,1-13頁,2011.05 **這篇文章改寫自“How East Asian classrooms may change over the next 20 years”,原文於 2010年刊登在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
8. 26.陳穎青(2011),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1期, 電子書、出版產業與閱讀的未來,2011.2 ,77-86頁。
9. 28.賀秋白(2004),數位內容產業與出版產業之範疇比較。藝術學報第七十四期。2004 年8 月,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10. 30.黃寶心(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網際先鋒, 83期, 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