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甲、 專書
(一) 歐陽脩詞集與研究專著(古籍、筆劃)
1. 【宋】歐陽脩:《六一詞》,華正書局,2001年。
2. 【宋】歐陽脩:《近體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景刋宋金元明本詞》)。
3. 【宋】歐陽脩:《近體樂府》三卷,清宣統民間吳氏雙照樓景宋吉州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4. 【宋】歐陽脩撰、羅泌校:《近體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宋六十名家詞》)。
5. 【宋】歐陽脩:《醉翁琴趣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景刋宋金元明本詞》。
6. 【宋】歐陽脩:《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李栖:《歐陽脩詞研究及其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8. 黃畬:《歐陽脩詞箋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9. 蔡茂雄:《六一詞校注》,臺北:師大出版社,1968年。
10. 李逸安:《歐陽脩全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年。
11. 劉双琴:《六一詞接受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二) 其他詞集
【總集】
1.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3.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臺北:洪氏文化出版,1980年。
5.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編:《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6. 周明初、葉曄編:《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7. 許仁圖等:《全清詞鈔》,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8.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9. 南京大學主編:《全清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0.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56年。
【詞選、詞譜】(依時代、清代已於附錄注疏)
1.﹝宋﹞佚名:《尊前集》,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唐宋元明百家詞》)。
2. ﹝宋﹞黃大輿:《梅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宋﹞佚名:《金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4.﹝宋﹞曾慥:《樂府雅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5.﹝宋﹞何士信:《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6.﹝宋﹞黃昇:《花庵詞選》,臺北:曾文書局,197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7. ﹝宋﹞趙聞禮:《陽春白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8. ﹝宋﹞孔夷:《蘭畹曲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9.﹝元﹞鳳林書院:《元草堂詩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0.﹝明﹞顧從敬:《類編箋釋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11.﹝明﹞錢允治:《類編箋釋續選草堂詩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12.﹝明﹞楊慎:《百琲明珠》,明萬曆四十一年刻本。
13. ﹝明﹞楊慎:《詞林萬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14.﹝明﹞陳耀文:《花草粹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明﹞卓人月:《古今詞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
16.﹝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汲古閣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7. ﹝明﹞程敏政:《天機餘錦》,明代藍格鈔本。
18. ﹝明﹞茅暎:《詞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刋》)。
19. ﹝明﹞陸雲龍:《詞菁》,上海:復旦大學善本,明代崇禎本。
20. ﹝明﹞潘游龍:《古今詩餘醉》,明代崇禎本。
1. ﹝明﹞周瑛:《詞學跧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2. ﹝明﹞張綖:《詩餘圖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3. ﹝明﹞程明善:《嘯餘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
(三)別集
1.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南朝宋﹞鮑照:《鮑明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 ﹝魏﹞曹植:《曹子建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5.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6.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7. ﹝唐﹞李商隱:《昌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8. ﹝唐﹞杜甫:《集千家注杜工部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9.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1. ﹝宋﹞蘇軾:《東坡詩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 ﹝宋﹞陳師道:《後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3. ﹝宋﹞陳師道:《後山詩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 ﹝宋﹞黃庭堅:《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6. ﹝宋﹞黃庭堅:《山谷集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7. ﹝宋﹞黃庭堅:《山谷集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8. ﹝宋﹞歐陽澈:《歐陽脩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四)文學理論及文學批評
【美學專著】 (按筆劃,譯注先列)
1. [德國]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羅勃特.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3. 伊麗莎白.弗洛依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4. 王金山與王青山:《文學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5.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
6.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南:大廈出版社,2001年。
7.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9.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 徐志平、黃錦珠:《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11. 馬以鑫:《接受美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12. 張廷琛:《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社,1989年。
13.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 陳文忠:《文學理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 陳文忠:《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3月。
18.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初版16刷。
19.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6年。
【重要歐陽脩詩文論著】
20. 張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1. 王麗琴:《歐陽脩詞在宋代的傳播接受研究》,武漢:湖北師範出版社,2007年。
【詞學專著】
1.﹝明﹞陳子龍:《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年。
2.﹝清﹞陳維崧:〈迦陵詞全集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部叢刋《陳迦陵文集迦陵詞全集》。
3.王師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4.王師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5.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6.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7.朱崇才:《續編詞話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8.李勤印、張健業:《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9.金啓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10.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11.唐圭璋:《唐宋詞鑑賞集成》,臺北:五南書局,1991年。
12.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0年。
13.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14.張葆全:《詩話與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15.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16.葉嘉瑩:《清詞選講》,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17.葉嘉瑩:《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8.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19.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20.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21.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22.譚新紅:《清詞話考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23.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4.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年。
25.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9年。
26. 嚴迪昌:《陽羨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27. ﹝明﹞徐師曾:《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並論及詞)
(五)目錄、彙編、辭典
1.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3.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4. 王兆鵬等編:《宋詞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5. 王重民編:《中國古籍善本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馬榮興等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7.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8. 廖珣英編:《全宋詞語言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9. 施蟄存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六)雜記
1. [宋]趙令畤:《侯鯖錄》,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2. [宋]曾慥:《類說》,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3. [宋]陳善:《捫蝨新話》,南京:鳳凰書局,2008年。
4.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 [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七)史部
1. [元]托克托:《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乙、 論文
【學位論文】(年代)
1.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2. 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3. 余丹:《琵琶記接受史研究》,蕪州: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4. 虞黎明:《論史記在宋代的接受》,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5. 呂小霞:《清前期左傳接受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6. 宋徽:《魯迅對莊子的接受史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7. 董瑜:《宋代賈島接受史論》,泉州: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 黃思萍:《李煜詞接受史》,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9. 張巽雅:《賀鑄詞接受史》,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0. 聶鑫《譯者主體性與關照讀者接受之研究--以《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為例》,延安:延安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1. 吳簫言《從接受理論視角看《聊齋志異》的三個英譯本》,延安:延安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12. 王豔《周邦彥詞兩宋接受史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13. 朱維《王國維文學批評的接受史研究》,武漢:華中師大博士論文,2011年。
【單篇論文】
1. 王師偉勇〈兩宋詞人仿蘇辛體析論〉,《宋代文學研究叢刋》2007年,第14輯。
2. 方建中:〈論姚斯接受美學思想〉,《求索》2004年第5期,頁156-158。
3. 馬凌雲〈以接受美學看古詩十九首的意境〉,《涪陸師院學報》第22卷第7期,頁66-70。
4. 李欣人〈周易與接受美學〉,《周易研究》第2005年第3期,頁24-31。
5. 張新偉:〈接受美學與文學批評的主體性〉,《求索》2004年第9期,頁226-228。
6. 陳黎:〈關於「接受美學」筆記〉,《文學評論》1983年第6期,頁116-117。
7. 錢志熙:〈論初唐詩人對元嘉體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8. 黃文吉:〈疏雋開子瞻-論歐陽脩詞〉,《宋代文學研究叢刋》創刋號,1995年3月。
9. 張家鵬:〈歐陽脩詞蘊勢趨議〉,《潘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期4,1997年。
10. 張靜:〈歐陽脩豪放詞探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8年。
11. 吳小英〈歐陽脩詞審美特色新論〉,〈歐陽脩詞審美特色新論〉,《學人論壇》,社會科學輯刋第5期,2003年。
12. 陳水雲,〈陳廷焯初期的詞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6期,2002年。
13. 陳麗麗,〈知人論世批評模式在詞體發展中的影響及作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5期,2003年。
14. 馬興榮,〈詞學〉1~16輯刋,《上海華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輯刋第16期,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