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春蘭
研究生(外文):Chiang, Chun-lan
論文名稱: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作品之閱讀反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ading response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to the picture books of Shel Silverstein
指導教授:游淑燕游淑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 Shu-Y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3
中文關鍵詞:Shel Silverstein詮釋評價圖畫書讀者反應理論
外文關鍵詞:Shel SilversteininterpretationevaluationPicture booksTheory of Reader-Respon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教師與大班幼兒對於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作品之閱讀反應研究,本研究是採質性的方法進行研究,分別以十二位幼兒教師及八位大班幼兒為對象,選取Shel Silverstein《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及《愛心樹》等三本圖畫書作品供師生閱讀並進行訪談,結論如下:
一、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主題」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教師會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詮釋故事的主題,幼兒則從插畫訊息
來詮釋。
(二)幼兒園教師會從生活經驗的反思來詮釋主題,大多數幼兒則無法從自己
的生活經驗來體會主題。
(三)幼兒園教師會從「破題」的提示來詮釋中心思想,幼兒則從字面來詮釋
但卻難以理解。
(四)幼兒園師生都喜歡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因為圖畫書的主題生動
有趣又發人省思。
二、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角色」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教師認為作品中的角色是生動寫實且富有想法,而幼兒則會依故
事中的角色造型來詮釋角色行為。
(二)幼兒園教師會從樂觀角度來詮釋角色,而幼兒則從角色的圖形聯想及趣
味性來 進行詮釋。
(三)幼兒園教師會從品格教育來詮釋角色,幼兒會從主角的行為來省思自己
的生活經驗。
三、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情節」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老師喜歡Shel Silverstein的故事「開端」因為簡單明瞭、直
接破題,而大部分幼兒不喜歡的原因是沒創意。
(二)幼兒園教師喜歡故事「發展」情節的設計,因為貼近生活且有鼓勵性又
富含人生哲學,而幼兒喜歡是因為好聽又好玩。
(三)幼兒園師生對故事情節角色心境的「轉折」都很喜歡,有吸引人往下看
的慾望
(四)幼兒園教師喜歡故事情節的結局,因為「結局」是圓滿的且呈現正向樂
觀的啟示,而幼兒喜歡是因為結局是開心的。
(五)幼兒園教師會在詮釋情節的時候聯想到人生哲學,而幼兒會將生活經驗
與情節做聯結來詮釋。
四、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插畫」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師生都喜歡插畫,教師認為Shel Silverstein的插畫簡單明瞭
而且善用角色的肢體來凸顯故事情節,而幼兒則認為插畫中角色的造型
是可愛的、生動的。
(二)幼兒園教師認為封面設計簡單易懂,容易刺激翻閱讀的動機,而幼兒會
從表面的圖形訊息感受來詮釋。
(三)幼兒教師認為單一色彩可以凸顯主題,幼兒卻不喜歡單一色彩,因為
不好看。
(四)幼兒園教師認為Shel Silverstein的圖文配置多變不乏味,幼兒認為
圖文同頁比較清楚好閱讀。
五、幼兒園師生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文字」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教師覺得Shel Silverstein的文字簡潔清晰、淺顯易懂、容易
了解,而幼兒覺得動態性的文字設計都很漂亮。
(二)幼兒園教師喜歡Shel Silverstein的文字設計,認為文字善用重複性
與趣味性,且能前後呼應。
六、幼兒園教師對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教學應用的閱讀反應
(一)幼兒園教師能感受Shel Silverstein作品中角色的情緒與想法,但教
師認為幼兒需要重複看或與成人互動才能深入理解。
(二)幼兒園教師會運用多元化方式來進行教學,並從具體到半具體到抽像,
循序漸近讓幼兒理解並喜歡傾聽。
(三)幼兒園師生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發現:幼兒無法體會與理解故事內涵幼
兒覺得故事插畫很有趣且閱讀興趣濃厚、幼兒會從角色情緒的感受來表
達看法
(四)幼兒園教師發現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包括無法掌握故事的
中心思想與內涵,加上生活經驗較少,所以無法真正理解。
(五)幼兒園教師閱讀後提出的建議,包括:在文字旁邊,加上注音;在插
畫上,加上色彩、用字要再淺顯兒語且應考量閱讀者的年齡。
(六)幼兒教師閱讀Shel Silverstein圖畫書後,對未來圖畫書的建議,包
括:呈現多樣化的色彩變化及運用擬人化的技巧。
(七)幼兒園教師認為影響幼兒對此故事的理解因素,包括:插畫的單色或多
彩、語文能力的理解程度、幼兒的生活經驗及教學方式。
(八)幼兒教師對創作者的建議以主題、角色、情節、插畫、文字等五大文
學要素來做建議。


This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ading responses of both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kindergarten children to the picture books of Shel Silverstein.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re are 12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8 older kindergarten students. Moreover, three books have been selected as research tools from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The books are The Missing Piece, 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and The Giving Tree.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I.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Theme” of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o interpret the theme of the story;whereas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ll interpret from the pictures.
2. Kindergarten teachers will analyze and think to realize
the theme of a story from their life experiences, but
kindergarten children cannot.
3. Kindergarten teachers can realize their own central
thinking by exposition on the theme of the story, but
kindergarten children found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rom words description.
4.Both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like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because the theme of picture
books a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II.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Roles” of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Kindergarten teachers think the role of the story is
vivid, realistic and meaning, whereas children identify
things and got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haracters’ behavior in the story.
2.Kindergarten teachers try to develop an optimistic point
of view to think and feel the role of the story, whereas
children will identify things from the role of
illustration in thebook.
3.Kindergarten teachers feel and identify the role from a
disciplinary education background, but children will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the things they come across
in daily life from the role of illustration in the book.
III.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Plot” of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Kindergarten teachers like the beginning part of Shel
Silverstein’s story because it is simple and easy, like
the titles of the story, but most of the children feel
that the story has little creativity.
2. Kindergarten teachers like the design of a plot of a
story because it is close to real life and full of
encouragement, but children like it because the story is
funny and interesting.
3.Both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like the plot of
a story because the story can hold the reader's
attention.
4.Kindergarten teachers lik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because it has a happy ending. Also, children like it because of a good ending to a story.
5.Kindergarten teachers link up a story with philosophy,
but children connected a story with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IV.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Illustration” of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Both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likeillustration, teachers think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are easy to express storyline by each role,
but children think each role of the illustration has cute
and vivid style.
2.kindergarten teachers think the cover design of the book
is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will stimulate you
to open and read the book, but children only can directly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se pictures.
3.Teachers think a single color can bring out “theme”,
but children don’t like single color, because they feel
it is boring.
4.Teachers think Shel Silverstein’s books have a good
design on its pictures and words,but children think it
is clear and easy to read that the illustration and words
are in the same pages.
V.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words” of Shel 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Teachers think Shel Silverstein’s words are clear and
easy to identify, but children think the pictures
matched the words.
2.Teachers like Shel Silverstein’s words. They think the
books excel at its word repeating, and coherence in
context.
VI.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children’s reader
responses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he
lSilverstein’s picture books
1.Kindergarten teachers can feel emotion and thought of the
role in Shel Silverstein’s books, but teachers think
that children need to repeated reading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the book.
2. Kindergarten teachers apply diversity ways to teach
children in order to let them derstand.
3.Kindergarten teachers find that children can not realize
the meaning of the story when they read together, but
children feel the picture book is fun and interesting,
they can feel and get ideas from the drawing.
4.Kindergarten teachers find that children can not realize
the theme of the story when they are reading the book,
also, it is hard for them to understand because they have
less life experiences.
5.Kindergarten teachers point out some suggestions after
they read Shel Silverstein’s books, such as adding
phonetic symbols beside the words, colors in the
pictures, and using simpler words for children.
6.Kindergarten teachers suggest that picture books could
add more diverse colors and be more personalized.
7.Kindergarten teachers think that pictures, color
displays,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methods will influence the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story.
8.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 on
the “Theme”, “Roles”, “Plot”, “Illustration”
and “words” of Shel Silverstein’s books.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v
目次…………………………………………………………….viii
表次…………………………………………………………….xi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畫書基本概念 …………………………………………… 11
第二節 讀者反應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 18
第三節 Shel Silverstein作品及其相關研究 ………………………..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8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85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 …………………………………………… 91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 ………………………………………………… 93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94
第六節 資料檢證 ………………………………………………… 9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9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之閱讀反應 ……………… 101
第二節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之閱讀反應 …. 138
第三節 幼兒園師生對《愛心樹》之閱讀反應 ………………...... 179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 2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277
第二節 建議 ……………………………………………………….. 2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289
外文部分 …………………………………………………………… 296

附錄
附錄一《失落的一角》圖畫書訪談大綱 ……………………… 298
附錄二 《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圖畫書訪談大綱 ………… 300
附錄三 《愛心樹》圖畫書訪談大綱 …………………………… 302
附錄四 圖畫書《失落的一角》文本分析 ……………………… 304
附錄五 圖畫書《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文本分析 ………… 307
附錄六 圖畫書《愛心樹》文本分析 …………………………… 309
附錄七 受訪者意願同意書 …………………………………… 312

表次
表2-1 圖畫書讀者反應之相關研究 …………………………… 35
表2-2 Shel Silverstei生平相關著作一覽表..54
表3-1 師生訪談大綱的資料 …………………………………… 83
表3-2 文本分析資料 …………………………………………… 84
表3-3 大班幼兒的背景資料及訪談時間 ……………………… 91
表3-4 幼兒園教師的背景資料及訪談時間 …………………… 92
表3-5 師生訪談之整理編碼表 ………………………………… 94
表3-6 資料編碼方式之說明 …………………………………… 95
表4-1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
《愛心樹》 的主題詮釋…………………………………… 223
表4-2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
《愛心樹》 的角色題詮釋 229
表4-3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
《愛心樹》 的情節詮釋 234
表4-4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
《愛心樹》 的插畫詮釋 245
表4-5 幼兒園師生對《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
《愛心樹》 的文字詮釋 256

圖次
圖2-1 讀者對文學作品之反應………………………………………23
圖3-1 研究流程圖……………………………………………………9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家儀 (2007)。大班幼兒對圖畫書中寓意之理解研究--以安野光雅《旅的繪本》為例。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3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3/63-38.htm
中國時報(1995)。希爾弗斯坦詩畫童趣方圓。1995年1月5日42 版。
中學生網站(2010a)。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曾瑋筠失落的一角之讀書心得。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158241
中學生網站(2010b)。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古涵元之完美與缺陷。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4日。網址: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52206
安野光雅(1977)。旅的繪本。日本:福音館。
何政廣(1987)。插畫的藝術定位。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2-15。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沙永玲(1994)。兒童書在台灣。文訊雜誌革新,63 ,24-25。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4)。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教師之友,43(2),29-36。
李安代(1999)。一位國小初任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之思考內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惠加(1998)。圖畫書的語言訊息傳達。載於靜宜大學文學院主編: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術論文集(頁181-214)。台中:靜宜大學。
李漢偉(1990 )。兒童文學講話。高雄︰復文
李慕如(1993)。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
宋美心譯(1964)。誰要一隻便宜的犀牛。台北︰玉山。
林良譯(1998)。失落的一角。台北︰自立晚報社。
林訓民(1992)。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真美(2001)。唸繪本給孩子聽。載於連翠茉主編:歡喜閱讀(頁87-92)。
台北:遠流。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天佑(2002)。認識研究倫理。載於林淑玲等(合著),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頁 73-80)。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林真美(1996)。圖畫書-幼兒的閱讀之窗。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林文寶、徐守濤、蔡尚志、陳正治(1996)。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
林澄枝(1999)。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點燃知識火炬閱讀之旅,社教資料雜誌,246,1。
林歆晏(2009)。幼兒閱讀顛覆傳統圖畫書之回應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意雪(2002)。故事思考-愛心樹的愛 。女性電子報,110期。網址: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story/story8.htm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3-6。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反應-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洪慧如 (2002)。國小低年級教師圖畫書詮釋與教學設計--以Shel Silverstein
《失落的一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
洪文瓊(1986)。國內外兒童讀物發展趨勢比較分析。國教之友,38(1),62-64。
洪文珍(1980)。兒童讀物插畫之探究。書評書目,84,43-50
洪義男(1987)。我的兒童讀物插畫觀。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58-63。
洪德麟(1987)。漫畫與插畫的魅力。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70-83。
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8)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第二版 。台北:心理。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兼談插畫在兒童圖畫書中的角色與創作。雄獅美術,302 ,11-17。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 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張瀞文(2009)。沈芯菱:在皺紋上看到詩篇。親子天下雜誌,實戰教養系列,5,
50-53。
曹俊彥(1989)。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9-73)。台北:幼獅。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
梁秋月(2001)。國小教師、家長與兒童對薛佛西斯坦愛心樹之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梁菁雯(2004)。不同讀者對林明子圖畫書插畫之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郭鈴惠(2001)。說故事開啟閱讀的另一扇窗。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16 日。
網址:http://www.teacher945.com.tw/teacher5/good04.htm.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郭家華(2007)。國小低年級師生對圖畫故事書不同結局類型之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正治(1994)。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素杏(2009)。圖文與教學--國小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行為現況及繪本特質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陳慧紋 (2004)。 謝爾.希爾弗斯坦童書作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嘉義。
馮光遠譯(1999)。不同的舞步。台北︰玉山。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 ,4-5。
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玉幸(2001)。親子共讀帶領方法與經驗分享-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會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為例。社教雙月刊,101,51-54。
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黃惠玲 (1995)。薛爾席爾弗斯坦給兒童的現代超意義文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台中。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宇宙光。
博客來書籍館 (2010)。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蔡幸珍閣樓上的光之評論。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4日。
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1426
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
游淑燕(2008)。如何促進幼兒對圖畫主題的理解。教師之友,49(2),67-76。
游雅玲(2005)。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懼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董大山(1987)。從兒歌的插畫談起。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52-57。
賓靜蓀、張漢宜、李岳霞(2010)。全面啟動,晨讀十分鐘。親子天下雜誌,16,126-127。
齊若蘭(2002)日本讓希望起飛機。親子天下雜誌,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63,
80-81。
葉詠琍 (1990)。兒童文學。台北︰東大。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楊彬(1994)。插畫新技。台北:藝術圖畫書。
廖春美(2005)。嬰兒在嬰兒中心閱讀圖畫書的閱讀反應行為之探討。台北:富春。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世菁(2009)。親子共讀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圖畫作品互動與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穎韻(2006)。國小低年級兒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以寓言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蔡勝德(1991a)。格林童話的動物類型及其意義。載於省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主編:民俗與兒童文學研究(頁317-333)。嘉義: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
鄭小芸譯(1963)。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拉夫卡迪歐。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64)。愛心樹。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74)。人行道的盡頭。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81)。閣樓上的光。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96)。往上跌了一跤。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2008)。謝爾叔叔的古怪動物園。台北︰玉山。
鄭明進(1987)。圖畫書的認識。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64-69。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
聯合報 (1996)。謝爾.希爾弗斯坦閣樓上的夢想家。1996年8月19日42版。
龍協濤(1993)。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龍協濤(2000)。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鍾文音譯(1976)。失落的一角。台北市:玉山社。
鍾文音譯(1981)。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台北市:玉山社。
簡政珍(1987)。閱讀和詮釋。文訊月刊,28,178-180。
蘇振明(1987a)。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6-27。
蘇振明(1987b)。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插畫(頁16-27)。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羅 盤(1980 )。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
外文部分
Adlar, R. B. &; Rodman, G. (2006).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gdan, R. (1983). 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171-178.
Cianciolo, P. J. (1997).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4th
ed).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Enciso, P. (1992). Creating the Story World: A Case Study
of a Young Reader’s Engagement Strategies and Stances.
In J. Many &; C. Cox (Eds.), Reader Stance and Literary
Nderstanding: Exploring the theories,Research, &; practice
(75-101). Norwood NJ: Ablex.
Glazer, J. I. (1991).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iefer, B. Z.(1982).The Response of Children in a
Combination First/Second Grade Classroom to Picture Book
in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6, pp , 14-2.
Nodelman, P.(1988).Word About Picture: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thens,Georgia:Univerity
of Georgia Press.
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 (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
(劉鳳芯、吳宜潔增譯)。台北:小魯。(原著出版於2001)。
Saywer, W., &; Comer, D, E. (1996)。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
(墨高君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1)。
Rosenblatt, L. M. (1978).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literary work.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att, L. M. (1982). The literacy transaction:
Evocation and response. Theory into Practice, 21,
268-277.
Rosenblatt, L. M. (1985).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 In C. Cooper
(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Points of departure
(pp.33-5). Norwood, NJ: Ablex.
Scirocco, M. M.(1992).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s’
oral and Written R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a Secondary
Klassroo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ipe, L. R.(1998). How Picture Books Work:A Semiotically Framed Theory of Text-Picture Relationships.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29(2),92-108.
Sipe, L. R.(1999).Children’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Uthor,text,Reader, Context. Theory into Practice,
38,3,120-130.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台北:台英。
(原著出版於198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教師之友,43(2),29-36。
2. 林訓民(1992)。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
3.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3-6。
4. 洪文瓊(1986)。國內外兒童讀物發展趨勢比較分析。國教之友,38(1),62-64。
5. 洪文珍(1980)。兒童讀物插畫之探究。書評書目,84,43-50
6. 洪德麟(1987)。漫畫與插畫的魅力。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70-83。
7.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兼談插畫在兒童圖畫書中的角色與創作。雄獅美術,302 ,11-17。
8.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
9.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10.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
11.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
12.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 ,4-5。
13. 黃玉幸(2001)。親子共讀帶領方法與經驗分享-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會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為例。社教雙月刊,101,51-54。
14. 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
15. 游淑燕(2008)。如何促進幼兒對圖畫主題的理解。教師之友,49(2),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