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家儀 (2007)。大班幼兒對圖畫書中寓意之理解研究--以安野光雅《旅的繪本》為例。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3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3/63-38.htm
中國時報(1995)。希爾弗斯坦詩畫童趣方圓。1995年1月5日42 版。
中學生網站(2010a)。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曾瑋筠失落的一角之讀書心得。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158241
中學生網站(2010b)。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古涵元之完美與缺陷。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14日。網址: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52206
安野光雅(1977)。旅的繪本。日本:福音館。
何政廣(1987)。插畫的藝術定位。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2-15。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沙永玲(1994)。兒童書在台灣。文訊雜誌革新,63 ,24-25。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4)。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教師之友,43(2),29-36。李安代(1999)。一位國小初任教師進行寓言教學之思考內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惠加(1998)。圖畫書的語言訊息傳達。載於靜宜大學文學院主編: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術論文集(頁181-214)。台中:靜宜大學。
李漢偉(1990 )。兒童文學講話。高雄︰復文
李慕如(1993)。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
宋美心譯(1964)。誰要一隻便宜的犀牛。台北︰玉山。
林良譯(1998)。失落的一角。台北︰自立晚報社。
林訓民(1992)。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精湛季刊,16,30。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真美(2001)。唸繪本給孩子聽。載於連翠茉主編:歡喜閱讀(頁87-92)。
台北:遠流。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天佑(2002)。認識研究倫理。載於林淑玲等(合著),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頁 73-80)。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林真美(1996)。圖畫書-幼兒的閱讀之窗。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林文寶、徐守濤、蔡尚志、陳正治(1996)。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
林澄枝(1999)。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點燃知識火炬閱讀之旅,社教資料雜誌,246,1。
林歆晏(2009)。幼兒閱讀顛覆傳統圖畫書之回應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意雪(2002)。故事思考-愛心樹的愛 。女性電子報,110期。網址: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story/story8.htm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3-6。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反應-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洪慧如 (2002)。國小低年級教師圖畫書詮釋與教學設計--以Shel Silverstein
《失落的一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
洪文瓊(1986)。國內外兒童讀物發展趨勢比較分析。國教之友,38(1),62-64。洪文珍(1980)。兒童讀物插畫之探究。書評書目,84,43-50洪義男(1987)。我的兒童讀物插畫觀。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58-63。
洪德麟(1987)。漫畫與插畫的魅力。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70-83。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8)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第二版 。台北:心理。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兼談插畫在兒童圖畫書中的角色與創作。雄獅美術,302 ,11-17。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 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張瀞文(2009)。沈芯菱:在皺紋上看到詩篇。親子天下雜誌,實戰教養系列,5,
50-53。
曹俊彥(1989)。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9-73)。台北:幼獅。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梁秋月(2001)。國小教師、家長與兒童對薛佛西斯坦愛心樹之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梁菁雯(2004)。不同讀者對林明子圖畫書插畫之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郭鈴惠(2001)。說故事開啟閱讀的另一扇窗。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16 日。
網址:http://www.teacher945.com.tw/teacher5/good04.htm.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郭家華(2007)。國小低年級師生對圖畫故事書不同結局類型之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陳正治(1994)。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素杏(2009)。圖文與教學--國小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行為現況及繪本特質認同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陳慧紋 (2004)。 謝爾.希爾弗斯坦童書作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嘉義。馮光遠譯(1999)。不同的舞步。台北︰玉山。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 ,4-5。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黃玉幸(2001)。親子共讀帶領方法與經驗分享-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會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為例。社教雙月刊,101,51-54。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黃惠玲 (1995)。薛爾席爾弗斯坦給兒童的現代超意義文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台中。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宇宙光。
博客來書籍館 (2010)。謝爾.希爾弗斯坦讀者反應---蔡幸珍閣樓上的光之評論。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8月4日。
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1426
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游淑燕(2008)。如何促進幼兒對圖畫主題的理解。教師之友,49(2),67-76。游雅玲(2005)。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懼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董大山(1987)。從兒歌的插畫談起。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52-57。
賓靜蓀、張漢宜、李岳霞(2010)。全面啟動,晨讀十分鐘。親子天下雜誌,16,126-127。
齊若蘭(2002)日本讓希望起飛機。親子天下雜誌,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63,
80-81。
葉詠琍 (1990)。兒童文學。台北︰東大。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楊彬(1994)。插畫新技。台北:藝術圖畫書。
廖春美(2005)。嬰兒在嬰兒中心閱讀圖畫書的閱讀反應行為之探討。台北:富春。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世菁(2009)。親子共讀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圖畫作品互動與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劉穎韻(2006)。國小低年級兒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以寓言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蔡勝德(1991a)。格林童話的動物類型及其意義。載於省立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主編:民俗與兒童文學研究(頁317-333)。嘉義:嘉義師範學院語文研究發展中心。
鄭小芸譯(1963)。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拉夫卡迪歐。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64)。愛心樹。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74)。人行道的盡頭。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81)。閣樓上的光。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1996)。往上跌了一跤。台北︰玉山。
鄭小芸譯(2008)。謝爾叔叔的古怪動物園。台北︰玉山。
鄭明進(1987)。圖畫書的認識。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64-69。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聯合報 (1996)。謝爾.希爾弗斯坦閣樓上的夢想家。1996年8月19日42版。
龍協濤(1993)。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龍協濤(2000)。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鍾文音譯(1976)。失落的一角。台北市:玉山社。
鍾文音譯(1981)。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台北市:玉山社。
簡政珍(1987)。閱讀和詮釋。文訊月刊,28,178-180。蘇振明(1987a)。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3,16-27。蘇振明(1987b)。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載於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插畫(頁16-27)。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羅 盤(1980 )。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
外文部分
Adlar, R. B. &; Rodman, G. (2006).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gdan, R. (1983). 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14(3),
171-178.
Cianciolo, P. J. (1997).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4th
ed).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Enciso, P. (1992). Creating the Story World: A Case Study
of a Young Reader’s Engagement Strategies and Stances.
In J. Many &; C. Cox (Eds.), Reader Stance and Literary
Nderstanding: Exploring the theories,Research, &; practice
(75-101). Norwood NJ: Ablex.
Glazer, J. I. (1991).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iefer, B. Z.(1982).The Response of Children in a
Combination First/Second Grade Classroom to Picture Book
in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6, pp , 14-2.
Nodelman, P.(1988).Word About Picture: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thens,Georgia:Univerity
of Georgia Press.
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 (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
(劉鳳芯、吳宜潔增譯)。台北:小魯。(原著出版於2001)。
Saywer, W., &; Comer, D, E. (1996)。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
(墨高君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1)。
Rosenblatt, L. M. (1978).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literary work.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att, L. M. (1982). The literacy transaction:
Evocation and response. Theory into Practice, 21,
268-277.
Rosenblatt, L. M. (1985).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 In C. Cooper
(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Points of departure
(pp.33-5). Norwood, NJ: Ablex.
Scirocco, M. M.(1992).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s’
oral and Written R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a Secondary
Klassroo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ipe, L. R.(1998). How Picture Books Work:A Semiotically Framed Theory of Text-Picture Relationships.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29(2),92-108.
Sipe, L. R.(1999).Children’s Response to Literature:
Uthor,text,Reader, Context. Theory into Practice,
38,3,120-130.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台北:台英。
(原著出版於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