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伸如(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文化之研究-以台北縣林口鄉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史英(1999)。體罰、威權與管理主義。人本教育札記,第120期。
石培欣(200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臺中。李佳玲(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李坤健(2011年2月13日)。親睹誠正收容人國中調皮鬼不敢了。中國時報。
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民國2004年11月8日,網址:http://www.iest.edu.tw/study/CHILD/teach.htm
李祖壽(民68):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2版)。台北:教育部。
利佳桂(2008)校園零體罰之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屏東。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清山(2005)。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電子報:第05 期、書面:第41 期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4-135。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5)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電子報,第05 期。
吳明隆(民 9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9)。社會計量法,載於楊國樞等著: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吳淑娟(2008)。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屏東。吳錦勳(2007年12月)。排行教養學。商業週刊web版。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fineprint.php?id=33995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2期。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教世紀,第211期。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
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到底有多痛,只有小孩知道(2005)。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人本教育基金會,檢索日期:2011年8月24日。網址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0616tfar/02.doc
胡幼慧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韋氏線上大字典(Merriam 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檢索日期:2011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翁正舜(2003)。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郭玉燕(2006)。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陳孟檉(2006)。同儕關係中被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陳玲如(2005)。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故事學習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慧琳(2009)零體罰立法對國小教師教學實務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東。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若幸(1992)。利他行為發展理論。中等教育,43(5),64-70。
陳美玉(民 87)。教師專業-教學法的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靜怡(2011)。差異分組式平衡閱讀對國小學童英語認字、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臺北。陳碧玉(2008)。兒少身心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臺南。陳秀娟(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陳宏佑(2008)零體罰政策相關概念與配套措施。嘉義: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0期,檢索日期:2011年8月17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0/70-31.htm
許郡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游黎麗玲(1994)。學生輔導。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3)。國民小學管教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程薇(2006)。零體罰深入探討(下)。教育趨勢導報,19,128-134。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雅惠(1998)。團體輔導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嘉義。
張德鋭(1991)。淺談合理體罰的可能性。國教世紀,27(1)。2-9
張德銳、李俊達(民 96)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 38 卷第一期。
張素秋(2007)。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張月菱(2009)。以自閉症學童為同儕小老師對增進其社會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彰化。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順利(1999)。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文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
吳培源、黃錫培、徐明和、(2007)。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三卷第二期彭淑纓(2006)。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臺中。楊守全、王偉正(1990)。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研究(二)。師友月刊,273,28-31。
楊志賢(1999)。體罰後遺症。人本教育札記,120期。
當代國語大辭典(民73年)。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公司。
教育wiki。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11年8月16日,網址: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零體罰政策(2011)。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九期。朱玉仿,檢索日期:2011年8月15日。網址:
http://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9&;content_no=234
劉星君(2009年11月3日)。爆讚同中人,改變學生一生。聯合報。
劉後頌(2001)。屏東地區大學生次級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其瑩 (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蔡淑玲(2006)。降低國小肥胖學童體重之行動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54期,檢索日期:2011年8月16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index.htm
鄧淑方(2007)。國中學生家長零體罰知覺與對教師管教行為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廖舜惠(2011)。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論零體罰政策之運用及省思。嘉義: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95期,檢索日期:2011年8月17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95/A30.htm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文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魏麗敏(2004)。有效的班級經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實習輔導通訊》第16 期,頁17-20
盧映潔(2000)。以刑法觀點淺論體罰之適法性。新竹律師會刊,5(1),16盧靜妙(2008)國小特教教師支持普通班教師處理班上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市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外文部分
Bauer, G..B., Dubanoski, R., Yamauchi, L. A. &;Honbo, K. A. M. (1990).Corporal Punishment and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3), 285-299
Brodeski, Jennifer; Hembrough, Meghan E.(2007).Improving Social Skills in Young Children.Online Submission..Online Submis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96699)
Cohen C.P(1984).”Freedom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 ,”One of The Human Rights of Children. New York: New York Law
Daniel, H. R., Daniel, C. F., Alicia, B., &; Angela, M. B. (2005). Changing beliefs about corporal punishment: Increasing knowledge about ineffectiveness to build more consistent moral and informational beliefs. Behavioral Education , 14 (2), 117-139.
Manning, Katherine T. Buche(2004)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 單文經, 林素卿等譯 )。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Mills, G. E.(2000).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Nemerow, Laurence G(1996).Do Classroom Games Improv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Change, v3 n4 p356-66 Sum 1996
Shaffer.D.R.(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林翠湄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Strahan, David B.; Cope, Mellie Hamilton; Hundley, Sally; Faircloth, C. Victoria(2005).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Students Who Need It Most: Lessons Learned i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Clearing House: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v79 n1 p25
Stevens, Robert J.; Slavin, Robert E.(1995).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32 n2 p321-5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11004)
Sullivan, K. (1998). Isolated children, bullying and peer group relations. In K. Rigby &; P. T. Slee (Eds.),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pp.144-161).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