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2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麒淵
研究生(外文):Chi-Yuan Chen
論文名稱:協志工商藝術季執行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erformance in Sieh Chih Art Festival.
指導教授:侯嘉政侯嘉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Jeng 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管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表演藝術期望滿意度認同感
外文關鍵詞:Performing artsExpectationSatisfaction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協志工商學生參與觀賞表演藝術活動之事前期望、事後觀賞滿意度及對活動認同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事前及事後調查,各發出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率達98%。根據調查所得資料統計,進行資料分析,茲將本研究的發現歸納成結論分述如下:
一、學生於就讀高中前,約八成的學生都很少接觸過藝文相關活動。
二、學生最期望參與觀賞表演藝術類型以音樂欣賞類及戲劇舞蹈類。
三、學生對觀賞「協志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對其活動認同感有正向顯著關係。
四、學生對觀賞「協志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對其活動認同感之活動認知、情感認同及活動參與具有顯著預測力。
建議主辨單位未來續辦活動方向:
一、多舉辦音樂欣賞類、戲劇舞蹈類的活動
二、規劃完整的活動流程計畫,營造更大的藝文推廣效益
三、透過軟體資訊功能,將學校多元活動資源,整合性的播放藝文活動影片
四、協助學生了解校方辨理藝術季活動的主要目的,以提升學生接觸文藝活動的機會
五、鼓勵學生透過藝文活動的參與體驗,增加對學校的認同感
以增進學生參與不同屬性之藝文活動的積極度、滿意度及對學校的認同感,體驗不同的藝文層次。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ior expectations, the satisfaction after view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of activities of those students of the Sieh Chih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ho participated in viewing performing arts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issued a total of 500 questionnaires,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rate of 98%.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survey,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to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About 80% of the students are rarely exposed to the arts-related activities be-fore reading high school.
2.Most expecting type of performance art of the students like to participate is music classes and theater dance classes.
3.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who had viewed " Sieh Chih Art Festival "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his identity about the activities.
4.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who had viewed " Sieh Chih Art Festival " have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in understanding their identity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identity,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Suggestions:
1.Hold more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activities, theater dance classes
2.Planning integral activities process plan in order to create a greater promote effective
3.Integrated playback cultural events videos in the diversified activities of the school resources by software.
4.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purpose of school-resolution Arts Festi-val activ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exposure to cultural activities.
5.To increase the school's sense of identity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ositive degree,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school of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arts and culture.

目錄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表演藝術 5
第二節、 協志工商藝術季 9
第三節、 期望 24
第四節、 滿意度 25
第五節、 認同感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資料蒐集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8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38
第二節、 學生對藝術季活動之認同感因素分析 46
第三節、 學生對參與藝術季活動之事前期望、滿意度與認同感差異性分析 51
第四節、 相關分析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7
一、 中文部分 77
二、 英文部分 80
附錄一:事前問卷 82
附錄二:事後問卷 83


表目錄
表2-1 表演藝術類型分類表 8
表2-2 協志工商歷屆藝術季活動名稱及內容 19
表4- 1 學生之背景特性描述分析 39
表4- 2 學生對於藝術季各項活動之事前期望描述性統計分析 40
表4- 3 學生之背景特性描述分析 41
表4- 4 學生觀賞藝術季後的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42
表4- 5 學生觀賞藝術季後的認同感描述性統計分析 44
表4- 6 學生對藝術季活動之認同感因素分析 48
表4- 7 學生對藝術季活動之認同感因素問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50
表4- 8 性別對藝術季活動的事前期望t檢定 51
表4- 9 年級對藝術季活動的期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2
表4- 10 科別對藝術季活動的事前期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3
表4- 11 過去參與藝術的相關經驗對藝術季活動的事前期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4
表4- 12 性別對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程度t檢定 54
表4- 13 年級對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6
表4- 14 科別對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7
表4- 15 過去參與藝術的相關經驗對藝術季活動的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8
表4- 16 性別對藝術季活動的認同感t檢定 59
表4- 17 年級對藝術季活動的認同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0
表4- 18 科別對藝術季活動的認同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1
表4- 19 過去參與藝術的相關經驗對藝術季活動的認同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1
表4- 20 事前期望與滿意度之皮氏相關分析 62
表4- 21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皮氏相關分析 64
表4- 22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活動認知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65
表4- 23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活動認知迴歸係數表 66
表4- 24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情感認同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67
表4- 25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情感認同迴歸係數表 67
表4- 26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活動參與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69
表4- 27 滿意度與認同感之活動參與迴歸係數表 6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4
圖3-1 研究架構圖 3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M. Billington etc.(1989)。蔡美鈴譯。表演藝術。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Ralph Mayer(2002)。貓頭鷹編譯小組。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貓頭鷹出版社:台北。
3. 大英百科全書(2012)。表演藝術。攝取日期:2012/8/11。http://ia600303.us.archive.org/26/items/EncyclopaediaBritannica1911HQDJVU/。
4. 中華百科全書(1981)。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學院。
5. 今日協志(2002)。今日協志。協志工商。第101期。
6. 今日協志(2008)。今日協志。協志工商。第120期。
7. 今日協志(2011)。今日協志。協志工商。第158期。
8. 王文科(1994)。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9. 交通部觀光局(2009)。觀光拔尖領航方案。攝取日期:2012/11/27。http://admin.taiwan.net.tw/。
10. 朱宗慶(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年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北。
1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表演藝術團體彙編。台北。
1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表演藝術名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白皮書:台北。
1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臺灣地區表演藝術名錄。台北。
1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攝取日期:2012/8/22。http://event.cca.gov.tw/。
1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01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2012)。101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攝取日期:2012/6/14。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0/101target.pdf。
16. 吳菁雅(2008)。登山客攀登玉山主峰之動機、期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農學研究所林學組:碩士論文。
17. 吳靜吉(1997)。談表演藝術活動與文化。文化傳播叢書。
18.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9. 林淑真(2008)。民宿投宿動機、期望、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古坑地區民宿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
20. 林澄枝(1998)。表演藝術名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21.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22.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23. 紀淑玲(201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教育改革滿意度及其子女補習行為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4)。文化行政。臺北市。
25. 夏學理、陳亞萍(2001)。表演藝術觀眾發展及其相關理論探析。空大行政學報,11期,226,新北市。
26. 徐瑋伶、鄭伯壎(2002)。組織認同:理論與本質之初步探索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0(1),45-64。
27. 徐曉鶯(2002)。不同表演藝術類型之觀眾付費價格差異及其影響因素之比較。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8.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
29. 張春興(1986)。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30.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刊,新世代 新教育。國語日報社。
31. 梁盛棟(2007)。遊客旅遊動機、期望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許木桂(1988)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載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33. 郭為藩(1975)。從文化的認同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學報,2,55-64。
34. 陳正男、丁學勤(2001)。融入技術服務、功能服務於顧客滿意度模式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78-104。
35.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36. 陳簾伃(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傅一勤、魏叔倫(1989)。牛津當代大辭典(珍藏)。旺文社。
38. 曾蘭淑(2011)。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鳳荔文化季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 湯宗泰、劉文良(2005)。顧客關係管理-導論與應用。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0. 黃茂蓉(1989)。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對自然環境的情緒體驗。戶外遊憩研究,2(2),31-50。
41. 黃彩絹(2009)。對表演藝術觀眾特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太陽劇團Alegria歡躍之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鄒文昇(2004)。遊憩動機、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43. 劉家蓁(2006)。表演藝術設施使用者特性及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台南市東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歐陽教(1976)。認知結構與教學的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18,4。
45. 蔡伯勳(1989)。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蔡順美(2003)。南部音樂展演中心概況,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47. 鄭和均、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8. 鄭順聰(2001)。台北市YMCA遊泳訓練班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1),175-188。
49. 蕭麗霞(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之藝文活動參與、文化觀光涉入及其環境屬性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觀光局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12)。攝取日期:2012/7/17。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statistic/20120629/21cc0fc3-e55c-4108-be26-0fd3d069d519.doc。

二、 英文部分
1. Albert, S., &; Whetten, D. A. (1985).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L. L. Cummings &; B. M. Staw(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263-295.
2.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3. Bronfenbrenner. (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15-40.
4. Bulltena, C. L. &; Klessig, L. (1969). Satisfaction in camping: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guide to social resear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4), 348-364.
5.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4 (Auguest), 244-249.
6. Cheney, G. (1983). 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342-362.
7. Crandall, V. C. (197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eminar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8. Driver, B. L. (1977).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engagement, the implication for planning. 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9(2), 9-31.
9. Fluker, M. R. &;Turner, L. W. (2000). Need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 raft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4), 380-389.
10.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6-21.
11. Gramann, J. H. (1982). Toward a behavior theory of crowd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5(2), 109-126.
12. Hempel, D. J. (1977).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home buying proces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In: H. Keith Hunt, (e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Cambridge, Mass: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13. Holbrook, M.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132-140.
14. Howard, J. L., &; Shet,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15. Hunt, H. K. (1977).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Cambridge, Mass. :Market Science insititute.
16. Kolt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Englewood, NJ: Prentice Hall, 751.
17. Kolt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snt, 11th ed, Prentice-Hall Inc.
18.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 Lawler, E. E. (1973). Motivation and work organization, Brook/Cole Publishing Co-pany, California.
20. Mael F. &; Ashforth, B.E. (1989).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1), 20-39.
21. Mael F. &; Ashforth, B.E. (1992).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3,2, 103-123.
22. Mcfarland D. (1970). Management : principal and practices 3rd ed.,London : The Macmillian Company.
23. McManus, I. &; Furnham, A. (2006).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ttitudes; Inf-luences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on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ar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4), 555-587.
24.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 in retail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25-48.
25. Oliver, R. L. (1993).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attribute bases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418-430.
26.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1-50.
2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37.
28.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 Free Press.
29. Patchen, M. (1970). Participation, achievement, and involvement on the job,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30. Pratt, M. B. (1998). To be or not be : Central question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D.A. Whetten and P. C. Godfrey, eds., Identity in Orgaznizations, Thousands Oaks, CA:Sage, 172-178.
31. Robbins, S.P. (1993). Organization Behavior,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 Hall.
32.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onterey, CA : Brooks/Col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