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22: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慧美
研究生(外文):Wu Hui-mei
論文名稱:心/新新期待:遭逢胎死腹中經驗女性之婚姻生活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Expectation on the New Hearts:A Study on the Marital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Females Who Had th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指導教授:高淑清高淑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主題分析法胎死腹中婚姻生活經驗詮釋現象學
外文關鍵詞: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intrauterine fetal deathmarital lived experiencethematic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遭逢胎死腹中經驗的女性婚姻生活經驗,透過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的哲學理念與觀點,來還原經驗現象的本質,並詮釋婚姻生活經驗背後深層的本質意涵。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法,共訪談四位對象,獲得八份文本,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文本分析,同時與研究參與者達到互為主體的同意後,得到胎死腹中經驗女性之婚姻生活經驗為:(一)游移於不在與在之間,夫妻存有各自情;(二)徘徊於不惑與惑之間,夫妻堅定婚姻路;(三)來回於不愛與愛之間,夫妻再尋往日情;以及(四)擺盪於不失與失之間,夫妻重生護家庭。最後在來來回回觀看四大主題之深切體悟中發現,遭逢胎死經驗女性的婚姻生活經驗本質意涵,乃在於「存在與堅定」及「再尋與重生」,並以「心/新心期待」之譬喻圖來描繪受訪者對婚姻生活之領悟與衷心的新期望經驗。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遭逢胎死腹中經驗之夫妻、週遭親友及相關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期盼對於相關實務領域以及未來研究面向有所助益。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meanings of marital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females who had th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Based on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er intended to interpret the hidden meanings of such marital lived experienc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to collect eight texts from four participants. The texts were analyzed by the thematic analysis with intersubjective agreement of the participants. There were four common themes to express the marital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females who had th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They were: (a) Wobbling between absence and presence, the couples lived with different feelings of being; (b) Hesitating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confusion, the couples maintained their marriages with determined mind; (c) Being back and forth from no love to love, the couples re-sought for the past passion; and (d) Waving between no lose and lose, the couples re-bore new lives and protected their families. Finally, the essences of these four common themes were uncovered as the meanings of “being and determined” and “re-seek and re-born” as a couple. The metaphor of “Expectation on the new hearts” was used to further describe the portrait of the females after experiencing th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couples who encountered fetal death,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hospitals, practitioners and
counselors, govern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次 ………………....…………………………………….………... ⅳ
表次 ……………………………………………….………………...Ⅶ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胎死腹中相關研究與評析…………………………………...11
第二節 婚姻與家庭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婚姻生活與關係之意義探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詮釋現象學方法論 …………………………………………..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27
v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文本分析 …………………………………..31
第四節研究的嚴謹性 …………………………………………...……44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 …………………………………………..……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遭逢胎死腹中經驗女性之婚姻生活經驗詮釋與討論
第一節 游移於不在與在之間,夫妻存有各自情 …………………… 49
第二節徘徊於不惑與惑之間,夫妻堅定婚姻路 ……………….……57
第三節 來回於不愛與愛之間,夫妻再尋往日情 …………………….67
第四節擺盪於不失與失之間,夫妻重生護家庭 …………………….77
第五節 延伸討論 …………………………………………………….. 87
第五章研究結論、建議與反思
第一節研究結論 ……………………………………………………...93
第二節研究建議 ……………………………………………………...97
第三節研究反思 …………………………………………….………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9
外文部分 …………………………….……………………………..114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17
vi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檢証回饋函 ………………………………...118
附錄三 受訪者回饋歸納表……………………………………...122
附錄四主題改版歷程 …………………………………………...125
附錄五主題組型譯碼群聚表 …………………………………...141
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
研究,6,354-376。
王大維(2010)。以家庭為中心的危機介入服務—家庭壓力理論對諮商心理師之啟示。
諮商與輔導,191,2-8。
王行(1997)。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台北:心理。
王純娟(2006)。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生
死學研究,3,93-131。
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任兆璋(2002)。結婚前,結婚後—成長與改變。台北:張老師。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人工生殖法。台北:法務部。檢索於2010 年4 月27 日。
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L0070024&;k1=%e8%8
3%9a%e8%83%8e&;k2=&;k3=&;k4=&;kwid=602&;cd=2010/4/2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民法。台北:法務部。檢索於2010 年4 月27 日。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B0000001&;k1=%e8%8
3%8e&;k2=&;k3=&;k4=&;kwid=599&;cd=2010/4/27
行政院衛生署(2010)。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使用指引。台北:衛生署。檢
索於 2010 年7 月30 日。網址:
http://www.doh.gov.tw/CHT2006/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57521&;s=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民國99 年出生通報活產、死產案出生月份分。台
北:衛生署。檢索於 2011 年11 月7 日。網址:
http://www.bhp.doh.gov.tw/download/themeParkId=542/000804/1.1a.pdf
李玉嬋(2002)。被遺忘的輔導對象-失去胎兒的孕母之悲傷輔導初探。諮商輔導,199,
111
18-22。
李幼華、林淑珊、邱致中(2004)。一位胎死腹中婦女引產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
15(2),209-217。
李佩怡(2000)。悲傷與失落。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頁312-348)。台北:紅葉
文化。
李佩怡、李玉蟬、侯南隆(2012)。悲傷諮商工作給助人者的淬煉與成長。載於李玉
蟬主編,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頁368-379)。台北:張老師。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
理研究,22,157-200。
呂美芬、蘇河仰、雷玉華、翁敏雪、梁幸如(2005)。一位高齡產婦面臨第三孕期胎
死腹中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16(1),95-102。
利翠珊(1997)。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01-128。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應用心理研究,2,21-40。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行程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
究,25,101-137。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
學研究,29,77-116。
林方皓(1998)。女性的悲傷調適。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7,1-4。
周玉慧(2009)。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1)),81-100。
周玉慧、謝雨生(2009)。夫妻間支持授受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2),215-234。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
響。人口學刊,26,71-95。
吳昭華、郭素珍(2007)。一位糖尿病產婦面臨死胎的哀傷反應及調適行為。實證護
理,3(1),64-72。
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華騰。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
112
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
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圖書。
洪意華、吳淑蓉(2009)。一個子宮內胎兒死亡之產婦面臨周產期失落歷程之照護經
驗。高雄護理雜誌,26(1),76-90。
洪雅真(2001)。夫妻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調適。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
適應(頁89-119)。台北:心理。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16,225-285。
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教育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97-227)。台北:師
大書苑。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第十八堂課:揚航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第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師慧娟(2004)。協助一位子宮內胎兒死亡之初產婦適應住院引產壓力的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51(5),101-107。
張思嘉(1999)。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吟(2002)。婚前教育。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婚姻與家庭(頁
166-196)。嘉義:濤石。
陳映燁、李明濱(1998)。婦女流產或死胎之心身醫學觀。台灣醫學,2(2),204-207。
陳富美、利翠珊(2004)。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24,95-115。
葉光輝、孫世維、利翠珊、趙淑珠(1997)。家庭心理學的開展與研究特點。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10,19-43。
113
黃光國(1999)。知其短,守其長:論「系統思維」的特色與限制。應用心理研究,
3,1-8。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
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
黃菊珍、吳庶深(2008)。剝奪的悲傷: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台北:心
理。
馮容莊(2000)。高危險妊娠護理。台北:匯華。
連惠君(2001)。家庭中的危機、衝突與溝通。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
適應(頁149-177)。台北:心理。
張琦萍(2000)。從失落與哀傷談靈性層面的諮商工作。諮商與輔導,286,22-26。
曾英芬、許敏桃、郭玲莉(2001)。關懷照護的現象學研究—從經歷死產之台灣婦女
經驗談起。護理研究,9(3),223-232。
曾英芬(2009)。經歷死產婦女之生命歷程:安身立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高
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
曾英芬、陳彰惠、許貂琳、王秀紅(2010)。經歷死產婦女與胎兒依附關係的轉換。
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6(1),24-32。
曾煥棠(2000)。生死議題。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頁292-310)。台北:紅葉文
化。
蔡勇美、伊慶春(1997)。中國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九十年代的臺灣社會。載
於張苙雲、呂玉暇、王昌甫主編,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頁
123-170)。南港: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廖珍娟(1998)。喪失嬰兒父母之照顧。護理雜誌,45(4),23-32。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
析(頁1-2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護理研究,4(2),195-202。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
114
釋慧岳、釋德嘉、陳慶餘、釋宗惇、釋惠敏(2008)。化悲傷為祝福。安寧療護雜誌,
13,168-184。
外文部分
因流產、死產、新生兒死亡而失去寶寶的父母協會(2003)。誕生死(金剛譯)。台北:
新苗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
Acitelli, L. K., &; Antonucci, T. C. (1994).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support and satisfaction in older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688-698.
Bogdan,R. C.,&Biklen,S.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高淑清、
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人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
於1998)。
Boss,P.(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譯)。台北:桂冠。(原著
出版於 1988)。
Boss,P.(2001)。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失: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悲苦(程宏偉、殷宏偉譯)。
台北:勝景文化。(原著出版於1999)。
Collins, D., Jordan, C., &; Coleman, H.(2009)。家庭社會工作(魏希聖譯)。台北:紅
葉。(原著出版於2007)。
Helliner,B.(2009)。心靈活泉(霍寶蓮譯)。台北:海寧格管理顧問。(原著出版
於 2006)。
Hsu, M. T., Tseng, Y. F., Banks, J. M., &; Kuo, L. L. (2004).Interpretations of stillbirt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47(4), 408-416.
Goldenberg,I. &; Goldenberg,H.(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與王大維譯)。
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
Goodman,N.(1995)。婚姻與家庭(陽琪、陽琬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3)。
Gottman, J., &; DeClaire, J.(2004)。關係療癒-建立良好家庭、友誼、情感五步驟(徐
憑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2001)。
James, J. W. &; Friendman, R.(2011)。一個人的療癒(林錦慧譯)。台北:大是文化。
(原著出版於2009)。
116
Karin.P.,Katarina,B.,Rger,B.,Alexandra,H.,Ingela,H.V.,Margareta,N.,Nikos,P.,Kjell,W.,&;K
erstin,W. (2002).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 in Stockholm
1998-99.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81(4),284-292.
Kubler-Ross,E. &; Kessler, D.(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師的最後對話(張
美惠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2005)。
Lichtman,M.(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江吟梓、蘇文賢譯)。台北:學富。(原
著出版於2009)。
McKenry,P.C.,&; Price,S.J.(2004)。家庭壓力(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台北:
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
Menten,T.(2004)。道別之後(李淑珺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
Michael, B., &; Mark, A. (2004).Sexual desire and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The effec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power.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30,199-218.
Minuchin,S.(1996)。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劉瓊瑛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
1974)。
Neimeyer, R. A.(2007)。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章薇卿譯)。台北:心
理。(原著出版於1998)。
Olds,S.W. &; Papalia,D.E.(198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台北:桂冠。
(原著出版於1978)。
Olson,D.H.,DeFrain,J.,&; Skogrand,L. (2008).Marriages &; Families:Intimacy,
Diversity,and Strengths(6th ed.).New York:McGraw-Hill.
Patton,M.O.(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
版於 1990)。
Pauline,B.(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譯)。台北:桂冠。(原
著出版於 1988)。
Rubin,B.R.(1999)。親密陌生人-婚姻治療(樊雪梅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
1995)。
117
Saflund, K. ,Sjogren,B.,&Wredling,R.(2004).The Role of Caregivers after a Stillbirth:
Viewsand Experiences of Parents. BIRTH 31(2),132-137.
Sokolowski,R.(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
2000)。
Strauss,A. &; Corbin,J.(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
於 1990)。
Van Manen,M.(2004)。探索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
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Wallerstedt, C., &; Higgins, P. (1996).Facilitating perinatal grief between the mother and
the father. 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25(5), 389-394.
Worden, J. W.(2011)。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三版(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
書倫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9)。
Zastrow,C. &; Kirst-Ashman,K.K.(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溫如慧、李易蓁、黃
琇櫻、溫淑真、練明枋、吳兆鈺譯)。台北:湯姆生(原著出版於200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