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秉璋
論文名稱:運用同儕媒介於補救教學之研究-以表面積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Using Peer-Media in Supporting Surface Area Remedial teaching
指導教授:姚如芬姚如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u-Fen Y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中文關鍵詞:反問介入同儕媒介表面積
外文關鍵詞:rhetorical questioninterventionpeer mediasurface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個案研究對象為四位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過程主要是運用「同儕媒介」於「表面積」的補救教學活動,並從中探討學生在經過同儕作媒介的表面積學習情形以及同儕媒介後學生學習的改變情況。選取樣本方式主要是從前測結果進行篩選,並依據學童在前測中的結果分為同儕媒介者與同儕受輔者。同儕媒介者是為影響同儕受輔者的主要角色,而同儕受輔者則為本研究的補救教學對象。最後研究者蒐集前測、後測、學生學習筆記以及數學檢驗卷和個案訪談紀錄後,獲得以下的研究結果:
一:分析前測結果,可以知道學童過去在表面積學習上的迷思概念,並針對迷思概念設計補救教材。
二:進行補救教學過程中,同儕媒介者介者運用「直接說明指導」與「解題示範」、「反問」和「介入」、「摘要重點」等方式,導正同儕受輔者在表面積學習上的迷思。且同儕媒介者與同儕受輔者的對話過程中也含有「鼓勵」與「正向的話語」,用以提升同儕受輔者的學習信心。
三:經由同儕媒介補救教學後,確實能改善學童在表面積的計算和概念學習上所產生的錯誤情形。
This case study object for four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 the process is mainly use "peer media" to "surface area" remedial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and results from this peer-media on them . The four sampl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test, and were chosen after screening, 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s pre-test results .Students was paired by teacher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Peer-tutor “and” Peer-tutee” role . At Peer-tutee learning process, Peer-tutor was the major impact, and Peer-tutee who was the remedial teaching object of this study..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collected pre-test, post-test, students' learning notes, and mathematics test roll and case interview record,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1.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 pre-test analysis ,we could know the children in the study surface area of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esign remedial teaching materials to correcting who is learning surface area misconceptions.2. When remedial teaching process , peer-tutor using the "direct instructions guidance" and "problem solving demonstration", " rhetorical question " , "intervention", " to extract key points " and so on the way, to guide Peer-tutee to correct the surface area misconceptions. And in their dialogic process also contains "encouraging" and "positive words", it’s all use to enhance Peer-tutee confidence.3.Through peer-media remedial teaching, can improve samples in surface area calculation and concept learning on the error generated situation.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表面積的內涵與教學設計……..………………... 9
第二節 同儕媒介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35
第三節 表面積補救教學活動之介紹………………….... 4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同儕媒介」融入「表面積」補救教學前的答題結果與錯誤類型……61
第二節 「同儕媒介」融入「表面積」補救教學中的互動情形…………73
第三節 「同儕媒介」融入「表面積」補救教學後的改變情況…….......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8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36
外文部分……………………………………………………. 140

附錄一 同儕媒介教學手冊……………………………… 142
附錄二 表面積前測試卷題本…………………………… 169
附錄三 表面積後測試卷題本…………………………… 174
附錄四 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 181
附錄五 半結構式訪談問題…………………………… 183
附錄六 表面積活動一檢驗卷…………………………. 184
附錄七 表面積活動二檢驗卷…………………………. 185
附錄八 表面積活動三檢驗卷…………………………. 186
附錄九 表面積活動四檢驗卷…………………………. 187
附錄十 家長同意書………………………………………. 188

表次
表2-1 表面積概念類型和產生錯誤之對照表………….. 17
表3-1 教學活動摘要表……………………………………… 43
表3-2 同儕媒介訓練表…………………………………….. 46
表3-3 主要對應概念類型與前測題號雙向細目表……. 49
表3-4 資料蒐集與研究目的對應關係表………………….. 52
表3-5 各種代號意義對應表……………………………….. 53
表3-6 錯誤類型對照期程表……………………………….. 54
表3-7 同儕媒介補救教學互動策略對應錯誤類型表…... 55
表3-8 補救教學後改變情形對應表……………………….. 56
表4-1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前測的答題結果表…. 62
表4-2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受輔者在前測題目中所產生的  
    錯誤類型表…………………………………………. 71
表4-3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後測的答題結果表…. 108
表4-4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受輔者在後測題目中所產生的
錯誤類型表………………………………………… 109
表4-5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在表面積基本概念中
前測和後測的答題結果比較表…………..……….... 110
表4-6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在表面積保留概念中
前測和後測的答題結果比較表……………………… 112
表4-7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在表面積測量概念中
前測和後測的答題結果比較表………….………….. 113
表4-8 同儕受輔者與同儕媒介者在表面積空間概念中
前測和後測的答題結果表………………………….. 118

圖次
圖 2-1 表面積的教材地位圖……………………………… 13
圖 2-2 同儕媒介補救教學流程與步驟圖………..……… 32
圖 3-1 研究對象篩選流程圖……………………………… 39
圖 3-2 表面積概念包含內容圖…………………………… 44
圖 3-3 補救教學活動實施進行方式圖…………………… 47
圖 3-4 同儕媒介者訓練圖………………………………… 58
圖 3-5 研究流程圖…………………………………………. 60
圖 4-1 20120406 Te2前測題2…………………………….. 64
圖 4-2 20120406 Te2前測題3…………………………….. 65
圖 4-3 20120406 Te1前測題8和題9…………………….. 66
圖 4-4 20120406 Te1前測題6……………………………… 67
圖 4-5 20120406 Te1前測題7……………………………… 67
圖 4-6 20120406 Te2前測題7……………………………… 68
圖 4-7 20120406 Te1前測題6……………………………… 68
圖 4-8 20120406 Te2前測題12…………………………….. 69
圖4-9 20120406 Te1前測題12……………………………… 69
圖4-10 20120406 Tu1前測題13………………………….. 70
圖4-11 20120426 Te1數日記…………………………….... 78
圖4-12 20120426Te1檢驗卷………………………………. 81
圖4-13 20120426Te2檢驗卷………………………………. 81
圖4-14 20120503Te1數日記………………………………. 86
圖4-15 20120503 Te2數日記……………………………… 87
圖4-16 2012 0503Te1檢驗卷……………………………… 88
圖4-17 2012 0503Te2檢驗卷……………………………… 88
圖4-18 20120510Te1數日記………………………………. 92
圖4-19 20120510Te2數日記……………………………..... 95
圖4-20 20120510Te1檢驗卷………………………………. 97
圖4-21 20120510Te2檢驗卷………………………………. 97
圖4-22 20120522 Te1數日記…………………………….... 101
圖4-23 20120522Te1數日記………………………………. 101
圖4-24 20120524 Te2數日記……………………………… 103
圖4-25 20120522 Te1檢驗卷……………………………… 105
圖4-26 20120522Te1檢驗卷………………………………. 105
圖4-27 20120522Te2檢驗卷………………………………. 106
圖4-28 20120406 Te2前測題2…………………………….. 111
圖4-29 20120529 Te2後測題1…………………………….. 111
圖4-30 20120406 Te2前測題3…………………………….. 112
圖4-31 20120529 Te2後測題3…………………………….. 112
圖4-32 20120529 Te1後測題5、題6……………………… 114
圖4-33 20120529 Te1後測題9…………………………….. 114
圖4-34 20120529 Te1後測題7…………………………….. 115
圖4-35 20120529 Te1後測題8…………………………….. 115
圖4-36 20120529 Te2後測題5、題6……………………… 115
圖4-37 20120529 Te2後測題9…………………………….. 115
圖4-38 20120529 Te2後測題7…………………………….. 116
圖4-39 20120529 Te2後測題8…………………………….. 116
圖4-40 20120529 Tu1後測題9……………………………… 116
圖4-41 20120529Tu1後測題8…………………………….. 116
圖4-42 20120529 Tu2後測題9……………………………. 117
圖4-43 20120529 Te1後測題10…………………………… 119
圖4-44 20120529 Te1後測題11…………………………… 119
圖4-45 20120529 Te1後測題12…………………………… 120
圖4-46 20120529 Te1後測題13…………………………… 120
圖4-47 20120529 Te2後測題10…………………………… 121
圖4-48 20120529 Te2後測題11…………………………… 121
圖4-49 20120529 Te2後測題12…………………………… 122
圖4-50 20120529 Te2後測題13…………………………… 122
圖4-51 20120529 Tu1後測題12…………………………... 123
圖4-52 20120529 Tu2後測題12…………………………... 12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淑芳(2005)。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古詩儀(2011)。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不同文本呈現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以表面積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江重輝(2008)。國小長方體表面積之補充教學。未出版碩士,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志緯、黃萬居(2003)。 以電腦樂高進行國小科學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2(12),52-87。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詞書(New Dictionary of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淑敏(2003)。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岱芳(2001)。情境式學習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與研究。未出版碩士,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台中縣。
李秉彝、張奠宙、鄭正亞(1997)。考試文化與數學教學。數學教育,4,96-102。
李美穗(2011)。新北市九十九學年度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測驗結果研究分析報告。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
李胤禎(2009)。可共同操弄的同步式虛擬教具對學童幾何問題解決過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新竹市。
何敏華(2005)。九年級學生解四邊形包含關係的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邱雅梅(2008)。以同儕教學運用在海星高中會計技能檢定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林怡秀(2007)同儕個別教學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45
周富美(2010)運用同儕輔導制度提升大一學生學習成效—以北部某技術學院會資系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1),101-131。
南一書局主編(2009)。數學課備課指引教學篇五下第十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連廷嘉,黃俊豪(2004)。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郭生玉(198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陸正威、王惠豐(2000)。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273-298。
陳育琳(2007)。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未出版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陳金木(1995)。教與學的另一種原理─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雙月刊,45,46-53。
陳宜良(2005)。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報告書。2012 年3 月10 日,取自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article/report_full.doc。
陳佩正(2004)。給家長和老師的話。(評論魔數小子1-義大利麵與肉丸子,MarilynBurns著、吳梅瑛譯)。臺北市:遠流。
陳嘉皇(2005)。「學習軌道」理論之意涵與其在兒童圖形與面積概念發展上之探究與應用。教育科學期刊,5(2),1-26。
陳嘉彌(2009)。師徒制創造成功的職涯:徒弟秘笈。台東市:台東大學。
莫建清(1997)。談如何旁徵博引、小題大作從事研究論文之寫作。2012年3月12日,取自 
http://www.ad.ntust.edu.tw/grad/code/thesis_research/mo.htm。
高維序(2006)。同年級跨班級同儕師徒輔助教學策略之探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je/index.aspx。
張英傑、周菊美(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康軒出版社主編(2010)。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十二冊。台北縣:康軒出版社。
康軒出版社主編(2011)。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十二冊。台北縣:康軒出版社。
程小蘋(1997)。同儕輔導實施之探討。學生輔導,52,35-42。
程柏豪(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輔導的要領。學生輔導,52,25-34。
傅秀媚(2002)。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103,167-180。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游敏鈴、陳曉宜、吳佩玲(2004,6月)。青少年行動電話使用與同儕關係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 2004 年會,澳門。
詹雅淳(2002)。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日常生活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葉晉源(2009)。以U-learning為基礎之數學步道設計-以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縣。
趙月君(2004)。國中教師運用同儕交互指導降低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及媒體,33,20-27。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蔡其蓁(2004)。幼稚園遊戲課程之研究—— 一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探究途徑。未出版博士,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83~93.7.31)台南市
蔡聰明(1994)。談求面積的Pick公式。科學月刊,25(10),749-772。
鍾志忠(2010)。「同儕個別學習輔導」融入「多項式運算」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5-6。

外文部分
Annis,L.F. (1982).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peer tutoring. Paper presented at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Bargh,J. A.,&;Schul,Y.(1980).On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72,593-604.
Bishop, A. J. (1989). Review of research on visualizat 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1(1), 7-16.
Guay, R. B. , &; McDaniel, E. D. (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spatial abiliti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8,211-215.Brown,J.S.,&;VanLehn,K.(1980).Repair theory:A generative theory of bugs in procedural skills.Cognitive Science,4(4),379-426.
Chan,T.W.,&;Baskin A. B.(1988).Studying with the principle:the computer as a learning companion.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Montreal,Canada.
Cohen,P.A.,Kulik,J.A., &;Kulik, C. C.(1982).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utoring: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 237-248.
Collins,A., Hawkins,J.,&; Carver,S. M. (1991).A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B. Means, C.Chelemer,&; M.Knapp(Eds.),Teaching advanced skills to at-risk students.San Francisco:Jossey-Bass,216-243.
Ehly S. W. &; Larsen S. C.(1980).Peer tutoring for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Fantuzzo,J. W.,King,J.A.,&;Heller,L.R.(1992).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Tutoring on Mathematics and School Adjustment: A Component Analysi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4(3),331-339.
Greenwood,C.R.,Delquardri,J.C.,&;Hall,V.(1989).Longitudinal effects of classwide peer tutor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1(3),371-383.
King,A.(1989).Verbal Interaction and problem-solving within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5(1),1-15.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s of Mathemat 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 ics . Reston, Va: NCTM.
Lambiotte,J.G.,Dansereau,D.F.,O’DonnelmA.M.,Young,M.D.,Skaggs,L.P.,Hall,R.H.,&;Rocklin,T.R.(1987) Manipulating cooperative scrip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5(1),1-15.
O’Brien-Orman,M.(1993).How to establish a student peer counseling program. 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Counseling Principals.
Palincsar, A., &; Brown, A.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Pyatt,G.(2002).Cross-school mentoring : Training and implementing a peer mentoring strategy.Mentoring&;Tutoring,10(2),171-177.
Strain,P.S.ed(1981).The utilization of classroom peers as behavior change agents.Plenum press NewYork and London.
Topping,K.(1988).The peer Tutoring Handbook: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London:Croom Hel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5-6。
2. 蔡聰明(1994)。談求面積的Pick公式。科學月刊,25(10),749-772。
3. 蔡其蓁(2004)。幼稚園遊戲課程之研究—— 一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探究途徑。未出版博士,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83~93.7.31)台南市
4.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輔導的要領。學生輔導,52,25-34。
5. 程小蘋(1997)。同儕輔導實施之探討。學生輔導,52,35-42。
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7. 莫建清(1997)。談如何旁徵博引、小題大作從事研究論文之寫作。2012年3月12日,取自 
8. 陳嘉皇(2005)。「學習軌道」理論之意涵與其在兒童圖形與面積概念發展上之探究與應用。教育科學期刊,5(2),1-26。
9. 吳志緯、黃萬居(2003)。 以電腦樂高進行國小科學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2(12),52-87。
10. 陸正威、王惠豐(2000)。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27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