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姝蘋(2003)。發展合作式數學遊戲教學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
王選發(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
吳志偉(2009)。遊戲融入「正負數加減運算」之補救教學。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佳慧(2006)。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擬題教學的設計與反思。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
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政鴻(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六
年級「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
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中。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文慧(2005)。動態幾何GSP 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林碧珍(2001)。培養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國教世紀,198,60-68。林碧珍、蔡文煥(2003)。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258,2-20。
林曉菁(2007)。「故事式」數學教學模組之研究──以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羿姍(2006)。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
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台南。
南一書局主編(2008)。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七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主編(2008)。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九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徐右任(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態度與數學
遊戲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
國語日報(2007)。「日日談」搶救教育M型化危機。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8月5日。網址: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53460。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載於臺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
152-167)。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梁淑坤(1996)。教師如何配合數學新課程實施下的新需求。國立嘉義
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梁淑坤(1999)。從擬題研究提出數學教學建議。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
人力資源發展中心編,新典範數學(頁184-220)。高雄:高雄市
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許嵐婷(2003)。國小五年級面積概念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臺中。
陳志遠(2010)。以GSP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
念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鉪逸(1997)。我國國小高年級面積教學與學習的研究。台中: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
曾志華(2009)。國小高年級數學試行「用擬題評量」之合作行動研究。
嘉義市教育研究期刊,1,1-22。
黃幸美(2011)。近百年來我國數學教科書的面積課程與教學之概觀分
析。論文發表於2011開放式教學與數學學習研討會,嘉義。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玫玥(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面積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台南。
黃淑婷(2007)。故事情境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決面積問題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
楊美惠(2002)。直觀規律對k- 6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
趙坤川(2006)。國小六年級擬題教學之研究~以小數加減運算及大小
比較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生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竹縣文教,29,48-51。
蔡英斌(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面積單元補救教
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
科教學碩士班,台南。
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
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
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14-19。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學報,11,573-602。
蘇振毅(2007)。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
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
教學碩士班,台南。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Bell, F. H. (1978).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Secondary School,Iowa:Wm,C.Brown Company.
Brown, S. I., &; Walter, M. I. (2005).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 New
Jersey, 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rowl, T. K. (1996).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
Madison, Wis.:Brown&;Benchmark.
Gagne, R. M. (1968). Learning hierarch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6, 1-9.
Lin, K. M., &; Leng, L. W. (2008). Using problem-posing as an assessment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Giftedness, Singapor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Outhred, L. N., &; Mitchelmore, M. C. (2000). 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rectangular area measure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2), 144-167.
Owens, K. (1999). The role of visualization in young student’s learning.
In O.Zaslavsky(Ed.),Proceedings of the 2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 220-234. Haifa: Technion.
Pelczer, I., &; Camboa, F. (2009). Problem posing: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4,353-360.
Perrin, J. R. (2007). Problem posing at all levels in the calculus calassroo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7(5), 182-192.
Silver, E. (1994).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4(1), 19-28.
Silver, E. A., &; Cai, J. (1996). An analysis of arithmetic problem pos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5), 521-539.
Silver, E. A., &; Cai, J. (2005). Assess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2(3), 129-135.
Singer, F. M., Ellerton, N., Silver, E. A., Cai, J., Pelczer, I., Imaoka, M., &; Voica, C. (2009).Problem posing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base for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 299-299.
Stoyanova, E. (2005). Problem-posing strategies used by years 8 and 9 students. Australian Mathematics Teacher, 61(3), 6-11.
Stoyanova, E., &; Ellerton, N. F. (1996).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to student’s problem pos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R. B. Corwin (Eds.), Talking athematics: Supporting children’s voices.
Portsmouth, NH.
Whitin, P. (2004). Promoting problem-posing exploration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1(4), 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