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9: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慶達
論文名稱:遊戲與擬題融入面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Remedial Teaching through Mathematical Games and Problem-posing in Area
指導教授:姚如芬姚如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面積弱勢學生遊戲教學擬題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究「遊戲與擬題融入面積單元之補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學習表現之影響。
本研究屬於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嘉義市某國小四位參與攜手計畫班的四年級學生,樣本的選取係從八位參與攜手計畫班的學生中,依據研究者自編之前測評量結果篩選而來。而本研究之資料則透過參與觀察、訪談、學生文件資料、省思札記等多元方式進行蒐集,得到以下結果:
一、透過遊戲與擬題融入面積單元進行補救教學,個案學生對遊戲融
入補救教學的接受度高,有助於學習,另外,個案學生雖對擬題
活動不熟悉,反應呈現兩極化,但仍有意願進行嘗試。整體而言,
遊戲與擬題融入補救教學有助於提升個案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透過遊戲與擬題融入面積單元進行補救教學後,僅剩個案學生S1
在求算複合圖形面積時,仍無法進行有效移、補動作,且會錯用
面積單位,其餘個案學生於補救教學前所具有之面積迷思概念大
多已獲得改善。
最後,研究者針對補救教學之實施情況進行反思,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往後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面積教材分析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教學法之相關探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類型與研究參與者………………………… 29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3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補救教學前後個案學生學習興趣的改變情形………………………… 43
第二節 補救教學前後個案學生學習表現的改變情形……………………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12
外文部分…………………………………………………… 116
附錄一 教學活動內容與學習單……………………… 118
附錄二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 126
附錄三 前測試卷題本…………………………………… 127
附錄四 後測試卷題本…………………………………… 130
附錄五 情意問卷………………………………………… 133
附錄六 擬題單…………………………………………… 134
附錄七 遊戲單…………………………………………… 135
中文部分
方姝蘋(2003)。發展合作式數學遊戲教學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
王選發(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
吳志偉(2009)。遊戲融入「正負數加減運算」之補救教學。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佳慧(2006)。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擬題教學的設計與反思。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
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政鴻(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六
年級「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
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周士傑(2005)。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中。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文慧(2005)。動態幾何GSP 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林碧珍(2001)。培養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國教世紀,198,60-68。
林碧珍、蔡文煥(2003)。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
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258,2-20。
林曉菁(2007)。「故事式」數學教學模組之研究──以面積單元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羿姍(2006)。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
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台南。
南一書局主編(2008)。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七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主編(2008)。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九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徐右任(2001)。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探究數學態度與數學
遊戲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
國語日報(2007)。「日日談」搶救教育M型化危機。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8月5日。網址: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53460。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載於臺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
152-167)。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梁淑坤(1996)。教師如何配合數學新課程實施下的新需求。國立嘉義
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梁淑坤(1999)。從擬題研究提出數學教學建議。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
人力資源發展中心編,新典範數學(頁184-220)。高雄:高雄市
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許嵐婷(2003)。國小五年級面積概念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臺中。
陳志遠(2010)。以GSP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
念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鉪逸(1997)。我國國小高年級面積教學與學習的研究。台中: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
曾志華(2009)。國小高年級數學試行「用擬題評量」之合作行動研究。
嘉義市教育研究期刊,1,1-22。
黃幸美(2011)。近百年來我國數學教科書的面積課程與教學之概觀分
析。論文發表於2011開放式教學與數學學習研討會,嘉義。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玫玥(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面積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台南。
黃淑婷(2007)。故事情境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決面積問題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
楊美惠(2002)。直觀規律對k- 6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
趙坤川(2006)。國小六年級擬題教學之研究~以小數加減運算及大小
比較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生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
竹縣文教,29,48-51。
蔡英斌(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面積單元補救教
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
科教學碩士班,台南。
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
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
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14-19。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學報,11,573-602。
蘇振毅(2007)。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
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
教學碩士班,台南。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英文部分
Bell, F. H. (1978).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Secondary School,Iowa:Wm,C.Brown Company.
Brown, S. I., &; Walter, M. I. (2005).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 New
Jersey, 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rowl, T. K. (1996).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
Madison, Wis.:Brown&;Benchmark.
Gagne, R. M. (1968). Learning hierarch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6, 1-9.
Lin, K. M., &; Leng, L. W. (2008). Using problem-posing as an assessment t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Giftedness, Singapor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Outhred, L. N., &; Mitchelmore, M. C. (2000). 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rectangular area measure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2), 144-167.
Owens, K. (1999). The role of visualization in young student’s learning.
In O.Zaslavsky(Ed.),Proceedings of the 2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 220-234. Haifa: Technion.
Pelczer, I., &; Camboa, F. (2009). Problem posing: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4,353-360.
Perrin, J. R. (2007). Problem posing at all levels in the calculus calassroo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7(5), 182-192.
Silver, E. (1994).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4(1), 19-28.
Silver, E. A., &; Cai, J. (1996). An analysis of arithmetic problem pos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5), 521-539.
Silver, E. A., &; Cai, J. (2005). Assess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2(3), 129-135.
Singer, F. M., Ellerton, N., Silver, E. A., Cai, J., Pelczer, I., Imaoka, M., &; Voica, C. (2009).Problem posing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base for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 299-299.
Stoyanova, E. (2005). Problem-posing strategies used by years 8 and 9 students. Australian Mathematics Teacher, 61(3), 6-11.
Stoyanova, E., &; Ellerton, N. F. (1996).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to student’s problem pos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R. B. Corwin (Eds.), Talking athematics: Supporting children’s voices.
Portsmouth, NH.
Whitin, P. (2004). Promoting problem-posing exploration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1(4), 180-18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