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9: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練美雪
研究生(外文):Mei-Hsueh Lien
論文名稱: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Legend of the Temple of the Eighteen Deities at Qianhua, Shimen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彭衍綸彭衍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Lun P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十八王公十八王公廟神明傳說有應公狗崇拜
外文關鍵詞:temple of the eighteen deitiesthe eighteen deitieslegends of deitieswandering ghostsdog wor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此廟具有全國高知名度,相關傳說與靈驗傳奇在臺灣廣為人知,其發展變遷是臺灣歷史文化的具體表徵,在臺灣現代發展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乾華十八王公的信仰之源為有應公信仰與漢人祭厲傳統,其百年發展與臺灣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全臺名稱相近的廟宇另有四座,雖與十八王公無主從、分香關係,但相關傳說多有相似或流通之處。
乾華十八王公廟的由來傳說可依十七人身分區分為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五種,這五種由來傳說映現著清朝至民國之間,臺灣移民的歷史記憶與移墾歷程,渡海風險與捕魚生活產生了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記錄了練氏家族開墾阿里磅地區的歷史,祖籍地與臺灣地區的商業背景、觀音信仰形成了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是對臺灣動亂歷史的集體記憶,兩岸頻繁的貿易往來則是產生商人罹難說的社會背景。
靈驗傳說不但為十八王公神格的發展與變化做出了最好的說明,也記錄了臺灣社會的變遷。顯示神威相關傳說、保護神傳說、庇祐風塵女子傳說、庇祐盜賭者傳說、庇祐商賈傳說以及綜合的有求必應及其他傳說,分別記錄著臺灣從農漁牧社會進入工商社會的過程,呈現著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祈願 內容。
在十八王公信仰形成的過程中,狗神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由來傳說中可歸納出義犬在信徒心目中的忠義特質,而在靈驗傳說中則可見狗神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部將以及十八王公整體代表的角色,可知在成神之後,狗神仍繼續聽命效忠於人神。
隨著臺灣社會發展,十八王公廟幾經變遷,香火雖不若過往那般鼎盛,但相關傳說卻始終在民間流傳。十八王公廟的傳說不只建立在清朝的一場船難上,也建立在臺灣移民的文化背景之上,建立在每個前往上香信徒的認知上,是臺灣各地信徒與民眾集體的意識造就了十八王公的不絕香火與種種傳說。

The main topic of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nationally well-known temple of the Eighteen Deities at Qianhua, Shimen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It is important because for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legend spread so widely across Taiwan and people believed that it had some kinds of mystical power which always answer to its prayer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 and the related relics parallel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Thus,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ust be significant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Taiwan and the study of Taiwan folklore.
The belief of Qianhua Eighteen Deities originated from the customs of providing ‘proper burial to the unidentified corpse’ and ‘offerings to the wondering spirits’ of Han culture. These customs are practiced over hundreds years and evolv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society.
The origins of the legend of the temple of the Eighteen Deities at Qianhua,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venteen mortals, may be sorted into ‘fatal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fishermen’, ‘fatal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fellow countrymen’, ‘fatal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gentry’, ‘fatal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just and brave’ and ‘fatal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merchants’. The five categories of the origins of the legends depicted the historic memory and exploratory expedition of Taiwan immigrants during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state era.
The legend of ‘answer to prayers’ had not only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vine qualities of the Eighteen Deities, but also recorded the social shifts of Taiwan. The related portrayal of Deities’ mightiness legends, protection Deities legends, sheltering prostitutes legends, sheltering robbers and gamblers legends, and sheltering businessmen legends, all that under the big umbrella of ‘rewarding the offerings’ belief, separately recorded the process of Taiwan society evolved from fishery and farming economic activities into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hose legends showed changes in the daily lives of Taiwan people and corresponding expressed their hearty wishes.
From the original legend, we know that dog had been a representation of ‘loyalty’ in the believers’ hearts. In the legend of ‘answer to prayers’, the God of Dog was always a faithful companion to the other seventeen Deities. At the same time, dog also a subordinate to them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 of the Eighteen Deities. It had been believed that even after incarnated into god, the loyal dog was still being obedient and faithful to its mast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材料、方法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材料與方法/2
三、研究目的/3
第二節 文獻檢討/3
一、日治時期/3
二、終戰之後/4
三、學位論文/9
四、其他書籍/10
第三節 章節說明/11

第二章 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的歷史文化背景/15
第一節 十八王公與有應公信仰/15
一、有應公之源/15
二、厲鬼信仰/17
三、有應公信仰/19
第二節 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簡史/20
一、初興時期/20
二、全盛時期/21
三、變化時期/23
四、衰退時期/25
第三節 其他十八王公廟/25
一、彰化縣彰化市十八名英雄公祠/26
二、嘉義縣鹿草鄉十八王公廟/26
三、臺南市六甲區十八王公府/26
四、高雄市西子灣十八王公廟/27

第三章 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由來傳說/29
第一節 漁民罹難說/29
一、乾華、福建的漁民/31
二、漁民信徒的增加/32
三、漁民信徒的心理投射/33
第二節 宗親罹難說/34
一、《練氏族譜》/34
二、《十八王公的由來》/36
三、家族神明的塑造/37
四、宗親罹難說形成的原因/38
第三節 鉅紳罹難說/39
一、福州往江蘇航線發達/39
二、福州一地禮佛風氣/40
三、福州的觀音信仰/40
四、臺灣的觀音信仰/41
五、信徒結構中的商人因素/42
第四節 義士罹難說/43
一、鄭成功的箭垛效應/45
二、反共的時代氛圍/46
三、有應公故事的相互流通/46
四、與義犬形象相聯想/46
五、歷史事件的遺留/47
第五節 商人罹難說/47
一、「唐山」語彙的形成/48
二、清領日治時期兩岸通商狀況/49
三、兩岸商船海難頻傳/50
四、與「漁船說」或可互涉/50
第五節 小結/51

第四章 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靈驗傳說/55
第一節 顯示神威傳說/55
一、與十八王公廟相關的靈驗傳說/55
二、對未還願者的懲戒/57
第二節 守護神傳說/59
一、地方守護神/59
二、練氏家族守護神/60
三、漁民守護神/60
第三節 庇佑風塵女子傳說及其演變/62
一、庇佑風塵女子傳說/63
二、傳說的演變:庇佑演藝人員與百貨公司從業人員/65
第四節 庇佑盜賭者傳說/66
一、有應公特別庇佑盜賭者的原因/67
二、十八王公廟的賭徒傳說/68
三、十八王公庇佑黑道傳說/70
第五節 庇佑商賈傳說/72
一、有應公庇佑商賈繁昌的原因/72
二、十八王公庇佑商賈傳說/73
第六節 有求必應與其他傳說/75
一、有求必應/75
二、其他傳說/79
第七節 小結/83

第五章 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義犬傳說/85
第一節 臺灣的狗神信仰/85
一、臺中市大里區七將軍廟/86
二、南投縣草屯鎮七將軍廟/86
三、雲林縣北港鄉義民廟/86
四、嘉義縣嘉義市忠義十九公廟/87
五、嘉義縣鹿草鄉圓山宮/87
六、臺南市鹽水區四六公小祠/88
第二節 十八王公廟由來傳說中有關義犬的描述/88
一、殉死於船上/89
二、躍入十七人墓中求合葬/89
三、墳前殉死再合葬/92
四、無殉死情節/93
五、投海殉主/93
第三節 十八王公廟靈驗傳說中狗神的角色/94
一、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95
二、作為十八王公整體代表/95
三、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95
四、狗神的獨立傳說/96
第四節 「犬王說」與《十八王公廟奇談》/98
一、犬王說/98
二、《十八王公廟奇談》/99
第五節 小結/101

第六章 結論/105
第一節 研究成果/105
一、梳理十八王公廟的歷史與文化背景/105
二、探究十八王公廟由來傳說映現的歷史記憶/105
三、描述十八王公廟靈驗傳說產生與變遷的過程及其意涵/106
四、分析十八王公廟的義犬傳說並探討臺灣狗崇拜特質/106
第二節 研究展望/106
一、傳說的功能/106
二、神明傳說特質/107
三、神明傳說的創造與傳播/107

附錄一:由來傳說文本/109
附錄二:〈十八王公其人其事〉/123
附錄三:十八王公廟傳說田野調查整理稿/125
附錄四:十八王公廟香客採訪紀錄/141
附錄五:十八王公廟傳說相關圖片/143
參考文獻/147
一、古籍(依作、編者朝代先後排列,朝代相同者再依姓氏筆畫排列)
舊題周.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
西漢.劉安編,東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08。
明.葉溥、張孟敬纂修,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州府志》,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07,初版。
清.王必昌編:《重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06。
清.周鍾瑄、陳夢林等編:《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06。
清.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60.09,出版。
清.徐景熹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州府志》,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07,初版。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02。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五二),2010.12,初版。
清.裘璉:《南海普陀山志》,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39,1996.08,初版。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06。
清.謝金鑾、鄭兼才編:《續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06。

二、近人專著(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三能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北海岸風景區-十八王公地區整體規劃》,南投: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1999.04。
上海圖書館:《中國家譜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06,初版。
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編:《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六十九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01。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06,初版。
王連勝主編:《普陀洛迦山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初版。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2.06,初版。
王鶴鳴、馬遠良、王世偉編:《中國譜牒研究-全國譜牒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初版。
王鶴鳴:《中國家譜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01,初版。
平路:《是誰殺了XXX》,臺北:圓神出版社,1991.04,初版。
田哲益:《十二生肖與動物信仰》,臺北:武陵出版社,2002,初版。
石二月:《臺灣88家求財廟》,臺北:棋碁文化事業,2002.09,初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12,初版。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01,初版。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冬之卷】》,臺北:常民文化,2000.12,初版。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秋之卷】》,臺北:常民文化,2000.12,初版。
李豐楙編撰:《金湖港文化祭-舊金湖港萬善祠一百五十周年祀典紀念專輯》,雲林:金湖港萬善祠管理委員會,1996.07,初版。
李豐楙、賴育政、葉婷妤:《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初版。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初版。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8.11,初版。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03,增訂版。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06,初版。
林進源:《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1996.12,初版。
林慧美:《台灣珍奇廟》,臺北:大都會文化事業,2004.01,初版。
姜義鎮:《台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社,1997.01,初版。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04,初版。
洪惟仁:《回歸鄉土回歸傳統》,臺北:自立晚報社,1986.11初版。
洪惟仁:《臺灣禮俗語典》,臺北:自立晚報社,1986.09,初版。
飛雲居士:《細說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群益書店,1999.11,初版。
徐建華:《中國的家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05,初版。
徐福全編纂:《石門鄉誌》,臺北:石門鄉公所,1997年6月。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2,初版。
高賢治主編:《臺灣宗教》,臺北:眾文出版社,1995.03,初版。
張宗榮口述、李麗卿紀錄:《十八王公傳奇》,臺北:逸群出版社,1985.08,初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二○○○淡水地區人物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03,初版。
許献平:《七股鄉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鹽鄉文史工作室,2004,初版。
許献平:《佳里鎮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10,初版。
許献平:《將軍鄉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10,初版。
許献平:《學甲鎮有應公廟採訪錄》,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10,初版。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編:《臺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06,三版。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08,初版。
彭衍綸:《高雄遊憩名山傳說研究-以大崗山、半屏山、打狗山為對象》,臺北:里仁書局,2011.01,初版。
煮雲法師:《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臺北:圓覺禪寺,1974.02版。
黃文博:《南瀛祀神故事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03,初版。
黃文博:《台灣冥魂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12,初版。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臺南:人光出版社,1988.02,初版、1995.01,增訂版。
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12,初版。
廖慶六:《族譜文獻學》,臺北:南天書局,2003.05,初版。
福州掌故編寫組:《福州掌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04,初版。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臺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50。
劉昌博:《臺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1981.03,初版。
練惠錦:《十八王公的由來》,臺北:臺北縣淡水鎮竹圍里民族路6號,1985.10,初版。
練詩論重編:《練氏族譜》,臺北:自印本,1983年。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4.09,初版。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06,初版。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06,初版。
羅問:《十八王公廟奇談》,臺北:金波羅出版社,1998.05,初版。

三、外文著作(首依國籍,再依原作、編者中文姓氏筆劃排列)
(一)原文
〔日〕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2006.10,增訂一版。
(二)譯作
〔日〕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出版社,1996.09,初版。
〔日〕伊能嘉矩撰,江慶林等翻譯:《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06,初版。
〔日〕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1938日文版初版、1998.02,中譯本初版。
〔日〕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1989.11,初版。
〔日〕增田福太郎撰,郭立誠、高賢治譯述:《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系》,臺北:眾文圖書,1999.10,初版。
〔日〕梶原通好撰,李文祺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07。
〔日〕臺灣慣習委員會撰,程大學、黃有興、陳壬癸編譯:《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06。
〔英〕必麒麟原作,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事業,1999.01,初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修:〈談有應公〉,《臺灣風物》第19卷第3、4期,1965.12,頁30。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新論-以竹山地區的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會學報》第6期,2003.05,頁183-210。
汪毅夫:〈試論閩、臺儺文化的共同性〉,《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卷,1993,頁69-73及76。
阮昌銳:〈動物與民間信仰〉,《臺灣博物》第8卷第1期,1989.03,頁21-28。
林美容、陳緯華:〈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臺灣人類學刊》第6卷第1期,2008.06,頁103-132。
林美容:〈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第59卷第1期,2008.03,頁1-20。
林瑋嬪:〈「鬼母找女婿」:鬼、三片壁、與貪婪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第75期,2011.12,頁13-36。
邱景墩:〈「有應公崇拜」的信徒心態與社會基礎-以「十八王公」的變遷為例〉,《臺北縣文化中心季刊第56期,1998.02,頁64-69。
徐杰舜:〈福州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徵〉,《東南學術》第1期,1999,頁106-109。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看古代福州商人的活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9,頁47-52。
徐麗霞:〈臺北縣板橋市厲祠調查(上)〉,《中國語文》第502期,1999.04,頁105-114。
徐麗霞:〈臺北縣板橋市厲祠調查(下)〉,《中國語文》第503期,1999.05,頁102-111。
高賢治:〈臺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祈-大眾爺、有應公、崩拜爺及池頭婦人〉,《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三期,1989.09,頁125-150。
〔美〕康旡惟:〈北縣的三峽:中國宗教世界的縮影〉,《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0期,1994.04,頁40-41。
張志相:〈臺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06,頁173-203。
許玉河:〈孤魂的香火-澎湖的有應公信仰〉,《咾咕石》第64期,2011.09,頁55-79。
許献平:〈重返南科13座有應公廟歷史現場〉,《臺南文獻》創刊號,2012.07,頁117-129。
陳支平:〈福州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1998.04,頁56-59。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94.06,頁55-95。
陳維新:〈求神問鬼只為財:大家樂所顯現的民間信仰特質〉,《思與言》第25卷第6期,1988.03,頁575-592。
彭衍綸:〈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第2期,1999.12,頁109-121。
曾清銓、張簡文化:〈十八王公廟橋梁之規劃與設計〉,《中華技術》第10期,1991.04,頁23-31。
黃文博:〈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第71期,1991.05,頁212-223。
黃萍瑛:〈臺灣的「孤娘」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張玉姑顯靈」事件為例〉,《民俗曲藝》第137期,2002.9,頁203-236。
董芳苑:〈十八王公勃興現象之探討〉,《信仰與習俗》,臺南:人光出版社,1988初版,1995.01,增訂版,頁73-80。
廖漢臣:〈有應公〉,《臺灣風物》第17卷第2期,1967.04,頁17-20。
蔡懋堂:〈本省民間信仰雜談〉,《臺灣風物》第25卷第3期,1975.09,頁3-5。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1996.02,頁53-109。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臺灣文獻》第四十卷第三期,1989.09,頁29-38。
謝貴文:〈論臺南地區有應公廟之由來〉,《臺南文獻》創刊號,2012.07,頁130-151。
韓秉方:〈觀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頁54-61。
瞿海源:〈錢多多,腦空空!-臺灣文化貧窮症狀〉,《文星》第114期,1987.12,頁22 -27。
簡榮聰:〈臺灣的狗崇拜〉,《臺灣月刊》電子報95年4月號,2006.04, (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04/9504-11.htm);瀏覽日期:2013年6月23日。

五、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李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04,頁373-422。
李世偉:〈臺灣觀音感應故事及其宗教意涵〉,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頁169-192。
胡台麗:〈神、鬼與賭徒〉,《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頁401-424。
林富士:〈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07,頁327 -357。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周育聖:《臺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怡伶:《清代臺灣義塚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柔辰:《枋寮義民廟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康家誠:《豐原地區無祀孤魂崇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献平:《臺南縣北門區有應公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許義國:《臺灣民間宗教中歐亞象徵的變化與穩定:十八王公崇拜的個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研究英語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9。
陳文忠:《動物神信仰之研究-以十八王公為例的探討》,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道教組碩士論文,2010。
游建興:《臺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七、報刊雜誌(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雜誌
金石:〈神明也開聯鎖店?〉,《時報周刊》第411期,1986.01,頁84-85。
金石:〈陽奉陰公-十八王公為何受膜拜〉,《時報周刊》第411期,1986.01,頁 85。
許秀惠:〈十八王公是旺旺守護神-蔡衍明「走狗運」〉,《財訊》第172期,1996.07,頁268-269。
(二)報紙
《中國時報》記者〈破船洩油 誤為海難 十八王公海邊一片浮油 係「新順展」號擱淺 船員早獲救〉,《中國時報》,1991.09.27,13版。
《中國時報》記者:〈小廟香火旺.盛名遍寶島 電影界掀起「十八王公」熱/已有三家爭相登記片名準備開拍〉《中國時報》,1985.04.08,32版。
《民生報》社評:〈「民生論壇」影視界的生意經與社會責任〉,《民生報》,1985.06.20,體育新聞版3版
《民生報》記者:〈香油錢令人眼紅 彼此指為「生意廟」 18王公廟 南北鬧3胞 信徒被矇騙花錢做傻瓜〉,《民生報》,1986.02.24,6版。
《民生報》記者:〈專講靈驗 宗教變成麻醉劑 學者警告 民間信仰異常發展 瀰漫功利色彩〉,《民生報》,1985.10.04,6版
《民生報》記者:〈盜版集團可恥惡行 用銷磁方法破壞原裝帶 影片盜錄連日查獲多件〉,《民生報》,1985.09.01,11版。
《聯合報》記者:〈十八王公廟前占路攤棚 昨日凌晨拆除完畢〉,《聯合報》,1984.10.18,地方版2版。
《聯合報》記者:〈十八王公廟前糾紛何其多 同行相忌攤販常鬥毆〉,《聯合報》,1984.10.03,地方版1版。
《聯合報》記者:〈十八王公廟前攤販發起自清運動〉,《聯合報》,1984.10.10,地方版2版。
《聯合報》記者:〈十八王公廟香油錢 管理人員細說去處〉,《聯合報》,1984.10.06,地方版2版。
《聯合報》記者:〈疱阻嫖客裹足 風月場所門可羅雀 鶯燕紛往石門十八王公廟膜拜 祈求保佑健康生意好轉〉,《聯合報》,1983.11.06, 1版(地方版)。
二喬:〈我有話要說 殖民心態要不得〉,《聯合報》,1999.04.07,36版。
王中言:〈東方不敗 老天也折服〉,《民生報》,1997.12.05,14版。
王長鼎:〈樂透熱 燒到十八王公〉,《聯合報》,2002.01.22,19版。
王保憲:〈特種營業拜什麼神?〉,《聯合報》,1995.01.18,34版。
石門訊:〈信徒放生 野狗激增〉,《中國時報》,1997.01.24,16版。
何振忠:〈臺灣錢淹宗教 民間宗教功利取向?兩派學者引發激戰!瞿海源指宗教倫理內容稀 林美容反駁祈富沒啥不好〉,《聯合報》,1989.12.25,第4版(社會觀察)。
余學俊:〈十八王公廟要塑狗神像〉,《經濟日報》,1992.06.05,19版。
吳文良:〈指考倒數指考倒數 臺上念祈禱文 臺下猛K書〉,《聯合報》,2006.03.30,C2版。
呂幼綸:〈百貨打熱周年慶 促銷方式多 「掃街拜訪」總動員〉,《民生報》,1994.11.11, 32版。
李孝悌:〈我正在看…臺灣的厲鬼信仰〉,《聯合晚報》,1996.03.07,15版。
李嘉鑫:〈「夜間休閒活動」鬼月拜陰廟 十八王公賜橫財〉,《中國時報》,1989.08.26,14版。
沈旭凱:〈淡金公路開拓史盡在淡水人物誌〉,《聯合報》,2002.03.20,18版。
阮南輝:〈老師買粽送紅包 「祝你上榜」〉,《聯合報》,2007.05.19,C2版。
林全洲:〈平溪芋仔番藷 行情看俏〉,《聯合報》,2000.02.11,20版。
林全洲:〈樂透迷找明牌 上山又下海 〉,《聯合報》,2002.01.23,18版。
林淑玲:〈燈火酒綠 追逐享受、臺北儼然不夜城 朝九晚五拋諸腦後、盡情沉溺安樂園 酒廊卡拉OK大有人在、夜遊十八王公也成風尚〉,《中國時報》,1985.10.04,6版。
林新輝:〈卅公尺狗銅像 遙望臺灣海峽〉,《聯合報》,1996.09.12,15版。
林新輝:〈石門 十八王公廟 麻油雞和油飯 十八王公最甲意〉,《聯合報》,1994.02.06,30版。
林新輝:〈擬將臺二線改單向行駛 被認不利十八王公廟經營 王公橋通車 石門鄉反應冷漠〉,《聯合報》,1995.01.15,14版。
邱淑玲:〈十八王公廟 忠義廟都有段傳說〉,《民生報》,1994.02.14,2版。
邱瑞杰、林昭彰:〈貨輪擱淺15人跳海逃生〉,《聯合報》,2000.01.28,19版。
施心媛:〈我們今天發片希望今年發財〉,《民生報》,1999.01.15,9版。
段鴻裕:〈忠心、機敏、爆發力強〉,《聯合晚報》,2008.03.03,A5版。
洪美娟:〈金榜題名前 拜佛求心安/家長望子成龍 廟宇香火鼎盛〉,《聯合晚報》,1988.06.12, 9版。
洪德麟:〈名犬一吠天下聞 漫畫狗 狗漫畫〉,《聯合晚報》,1994.02.07,15版。
紀慧玲:〈紙風車 生肖戲 十八王公不寂寞 101忠狗陪登臺〉,《民生報》,2006.04.20,A9版。
胡清暉:〈十八王公廟 求明牌不夜城〉,《聯合報》,2004.06.18,B3版。
胡清暉:〈十八王公廟重覓人潮 改造啟動〉,《聯合報》,2004.02.07,B5版。
苗君平:〈圓山宮 謝聖賢帶犬 大戰田螺精〉,《聯合報》,1994.02.06,30版。
高愛倫:〈爛片行大運 邊看邊罵不是新聞!拍電影講什麼道理?〉,《民生報》,1985.06.22,12 版。
張慧中:〈《香油錢何去何從系列追蹤-個案篇(五)》十八王公廟-廟小名大收入多〉,《民生報》,1985.10.04,6版。
深淵:〈靈異象限,別惹十八王公〉,《中國時報》,2005.06.22,E6版。
許献平:〈「四六公」小祠 四十五義士加一狗〉,《聯合報》,1999.05.05,39版。
陳佩周:〈《面對聯考系列之二》 怪招禁忌何其多〉,《聯合報》,1988.05.29,17版。
陳念慈:〈兩隻老虎遊臺 都到十八王公拜拜〉,《民生報》,1986.04.30,11版。
陳嘉寧:〈板橋空屋 驚見男屍 身中八刀〉,《聯合報》,1994.01.07,7版。
粘嫦鈺、葉宜欣:〈演藝圈 流行拜陰廟、吃嬰胎?〉,《聯合報》,2004.12.15,D2版。
曾清嫣:〈臺灣女婿 : 包哲〉,《聯合報》,1996.05.05,41版。
華茹:〈我是大王公〉,《聯合報》,2006.08.29,E6版。
董智森:〈大盜‧賢妻‧茶花女〉,《聯合報》,1994.09.13日,39版。
劉英純:〈鄉所推廣觀光 出招 石門美景 盡入傳單〉,《中國時報》,1999.09.18,19版。
劉英純:〈黑龍義犬 坐鎮十八王公廟〉,《中國時報》,2005.11.14,C3版。
劉英純:〈新十八王公廟 銅犬四層樓高〉,《中國時報》,2000.10.07,19版。
劉淑棻:〈吳京終於來了〉,《民生報》,2002.01.15,C6版。
劉愛生:〈探源 有請財神爺抬業績〉,《聯合報》,1993.01.19,17版。
劉漢玉:〈鄭文華:電視劇都是垃圾〉,《民生報》,2003.06.29,C5版。
鄭榮文:〈鹿草十八王公廟眼見樓起樓塌 果真賭字害人〉,《中國時報》,1996.02.14,17版。
魯永明:〈圓山宮 謝聖賢帶犬 大戰田螺精〉,《聯合報》,1994.02.06,30版。
謝素娟:〈狗年談狗 新年應景拜義犬 可往十八王公廟〉,《聯合晚報》,1994.02.11,3版。
瞿海源:〈《民生論壇》新聞媒體與怪力亂神〉,《民生報》,1986.04.21,3版。

八、網站資源(依網站中文名稱首字筆劃排列)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網站
(http://www.northguan-nsa.gov.tw)
「四方通行」網站
(http://www.easytravel.com.tw)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網站
(http://khh.travel/tw/Default.aspx)
「臺灣大百科」網頁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臺灣月刊》電子報
(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06,初版。
2. 劉昌博:《臺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1981.03,初版。
3.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06,初版。
4. 王力修:〈談有應公〉,《臺灣風物》第19卷第3、4期,1965.12,頁30。
5. 王志宇:〈臺灣的無祀孤魂新論-以竹山地區的祠廟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會學報》第6期,2003.05,頁183-210。
6. 阮昌銳:〈動物與民間信仰〉,《臺灣博物》第8卷第1期,1989.03,頁21-28。
7. 林美容:〈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第59卷第1期,2008.03,頁1-20。
8. 邱景墩:〈「有應公崇拜」的信徒心態與社會基礎-以「十八王公」的變遷為例〉,《臺北縣文化中心季刊第56期,1998.02,頁64-69。
9. 徐麗霞:〈臺北縣板橋市厲祠調查(上)〉,《中國語文》第502期,1999.04,頁105-114。
10. 徐麗霞:〈臺北縣板橋市厲祠調查(下)〉,《中國語文》第503期,1999.05,頁102-111。
11. 高賢治:〈臺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祈-大眾爺、有應公、崩拜爺及池頭婦人〉,《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三期,1989.09,頁125-150。
12. 張志相:〈臺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06,頁173-203。
13. 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94.06,頁55-95。
14. 陳維新:〈求神問鬼只為財:大家樂所顯現的民間信仰特質〉,《思與言》第25卷第6期,1988.03,頁575-592。
15. 彭衍綸:〈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第2期,1999.12,頁1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