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古籍(依《四庫》分法)
一、史部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二、集部
宋‧王灼撰,《碧雞漫志》,《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與《詞源注》合刊。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與《樂府指迷指迷》合刊。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毛晉編,《宋六十名家詞》,《四庫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1993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璋、職承讓、張驊、張博寧編纂,《歷代詞話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清‧王國維著,徐調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訂,《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與《蕙風詞話》合刊。
清‧王國維撰,《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武英殿本。
清‧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
清‧周濟等著,顧學頡校點:《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與《復堂詞話》、《蒿庵論詞》合訂。
清‧周濟撰述,《宋四家詞選 譚評詞辨》,臺北:廣文書局,1962。
清‧況周頤著,王幼安校訂,《蕙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與《人間詞話》合刊。
清‧張惠言錄,清‧董子遠續錄,《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79。
清‧陳廷焯撰,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清‧劉熙載撰,《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
近人專著(依姓氏筆劃)
一、詞集
五代‧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重民輯,《敦煌曲子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
宋‧周邦彥著,吳則虞點校,《清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周邦彥著,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柳永撰,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蘇軾撰,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90。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李明娜著,《小山詞校箋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
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編注,《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
南唐‧李璟、李煜撰,宋‧無名氏輯、王仲聞校訂,《南唐二主詞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7。
徐培均、羅立剛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張虹、張華編著,《溫庭筠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清‧朱祖謀撰,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
陳匪石編著,鍾振振校點,《宋詞舉(外三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劉揚忠著。《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劉揚忠編著,《晏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
劉學鍇撰,《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蔣哲倫校編,《周邦彥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羅忼烈箋注,《周邦彥清真集箋》,香港:三聯書店,1985。
顧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編著,《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5。
二、研究專書
James J.Y. Liu. 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A.D. 960-1126.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74.
王兆鵬、王可喜、方星移著,《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王兆鵬著,《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王國維撰,《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強撰,《唐宋詞講錄》,北京:崑崙出版社,2003。
朱傳譽主編,《周邦彥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2。
艾治平著,《婉約詞派的流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吳小如著,《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吳世昌著,吳令華編,《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吳承學、彭玉平編:《詹安泰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吳梅著,《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吳宏一著,《詩經與楚辭》,臺北:臺灣書店,1998。
李劍亮著,《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沈松勤、黃之棟著,《詞家之冠──周邦彥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沈松勤撰,《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沈祖棻著,《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周振甫著,《詩詞例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林玫儀主編,《詞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林玫儀著,《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侯雅文著,《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俞平伯著,《俞平伯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韋金滿著,《周邦彥詞研究》,九龍:學津出版社,1980。
韋金滿著,《柳蘇周三家詞之聲律比較研究》,板橋:天工書局,1997。夏承燾著,《唐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夏敬觀,《吷庵詞評‧樂章集》,《詞學‧第五輯》,施蟄存等主編:《詞學(影印合訂本)‧第2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主編,《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袁行霈撰,《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袁英光、劉寅生編著,《王國維年譜長編1877-192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葉嘉瑩著,《唐宋詞名家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葉嘉瑩著,《清詞叢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葉嘉瑩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路成文著,《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劉乃昌著,《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論略》,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劉子健撰,《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出版社,1986。
劉尊明著,《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劉揚忠著,《周邦彥傳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劉揚忠著,《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劉靖淵、崔海正著,《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蔣哲倫撰,《詞別是一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錢鴻瑛撰,《周邦彥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錢鴻瑛撰,《周邦彥詞賞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龍榆生著,《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龍榆生著,《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
繆鉞著,《繆鉞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薛礪若著,《宋詞通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謝桃坊撰,《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
謝桃坊撰,《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謝桃坊撰,《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
羅忼烈著,《詞曲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羅忼烈撰,《兩小山齋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羅忼烈撰,《詞學雜俎》,成都:巴蜀書社,1990。
顧隨講,葉嘉瑩筆記,顧之京整理,《顧隨詩詞講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期刊及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
﹝日﹞小林春代,〈清真慢詞的網狀框架及其解讀〉,《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總第159期,頁67-71。
方智範著,〈周濟詞論發微〉,《詞學》第三輯,頁128-145;施蟄存等主編:《詞學(影印合訂本)‧第1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方智範著,〈譚獻詞論的美學蘊涵〉,《詞學‧第十一輯》,頁50-61;施蟄存等主編,《詞學(影印合訂本)‧第4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王兆鵬、劉尊明撰,〈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頁47-54。
朱自力,〈周邦彥融詩入詞之特色〉,《中華學苑》,1993年第45期,頁305-317。周策縱,〈詩歌‧黨爭‧與歌妓:周邦彥〈蘭陵王〉詞考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3),頁37-84。韋金滿,〈評歷代詞話論周美成詞之得失〉,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五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頁127-164。孫虹,〈周邦彥年輕時期荊州、長安詞考補正〉,《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4.6),頁81-87。
孫虹,〈談周邦彥詞的櫽括〉,《修辭學習》,1994年第4期,頁28-30。
馬成生,〈風月相思亦自可觀──略論周邦彥的風月相思之詞〉,《電大教學》,1994年第3期,總第102期,頁6-10。
馬成生,〈關懷國計民生──周邦彥作品的一個側面〉,《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1995.9),頁10-15。
陳慷玲,〈周邦彥詞之敘事現象〉,《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9.4),頁91-114。陳磊撰,〈從清真、白石詞看宋代詠物詞的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六期,頁83-90。
陶然,〈簡論周邦彥詞的章法〉,《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1994.6),頁84-88。
曾大興撰,〈柳永以賦為詞論〉,《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頁56-61。
楊萬里,〈論清真詞在宋代的文學效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95-100。
萬雲駿,〈清真詞的藝術特質〉,《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頁50-64。
趙治中,〈周邦彥詠物詞淺論〉,《麗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1-7。
趙治中,〈周邦彥羇旅行役詞的藝術〉,《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12),頁70-74。
劉永翔,〈周邦彥家世發覆〉,《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10-14。
劉季,〈論周邦彥的小令創作〉,《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6.12),頁46-49。
劉尊明、田智會撰,〈試論周邦彥詞的傳播及其詞史地位〉,《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頁44-54。
蔣英豪,〈論王國維對周邦彥詞評價的轉變〉,李國章、趙昌平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總第七十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20-42。
諸葛憶兵,〈周邦彥提舉大晟府考〉,《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頁114-117。
薛瑞生,〈周邦彥並未“流落十年”考辨〉,《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頁29-37。
薛瑞生,〈周邦彥兩入長安考〉,《文學遺產》,2002年第3期,頁50-60。
薛瑞生、孫虹撰,〈清真事迹新證〉,王水照主編,《新宋學》第一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韓經太著,〈宋詞:對峙中的整合與遞嬗中的偏取〉,《文學評論》,1995年第五期,頁130-139。
韓經太撰,〈極頓挫之致,窮鈎勒之妙──論清真詞的章法結構〉,《學術月刊》,1984年第九期,頁25-31。
顏崑陽撰,〈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錄於《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頁787-833。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
余筠珺:《清真「以賦為詞」探論》指導教授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6學年度。
李德偉,《淮海詞與清真詞之比較研究》,指導教授徐照華,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度。崔瑞郁,《柳永與周邦彥》,指導教授鄭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3學年度。張秀容,《周姜詞比較研究》,指導教授劉克寬,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4學年度。黃雅莉,《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指導教授陳文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90學年度。楊靜宜,《性別與書寫──以周邦彥與李清照詞為例》,指導教授黃文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92學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