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文欽(2011)。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大領(2010)。業餘慢速壘球隊參與者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立德大學,臺南市。王明瑞、卓國雄(2010)。組織承諾和工作滿意度對運動員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中介效果研究-以大學體育志工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245-256。
江小梅(2011)。HBL甲組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成績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江書良(2002)。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麗玉(2001)。臺灣地區女子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文彬(2006)。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小足球代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呂文玲、林耀豐(2006)。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68-77。李松宜(2010)。高中職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李明榮(2007)。台灣地區高中籃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中乙組籃球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雲翔(2010)。超級籃球聯賽 (SBL) 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汪世忠(2006)。教練領導行為與教練選手間衝突、團隊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何正峰、鍾陳偉、倪雅華、王潔玲(2008)。不同性別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研究。北體學報,16,72-82。何全進(2002)。教練領導行為、運動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2),99-117。何俊明(2003)。臺北市國小拔河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杜梅明(2005)。風險偏好、組織氣候、激勵因素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旺春(2007)。台灣地區高中職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姜定宇(2000)。效忠主管、組織承諾及員工效能:五種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范熾文(2004)。西方與本土:轉型領導與家長式領導的探究省思。臺中師院主辦:現代教育論壇,40-46。93年7月7日。臺中市,臺中師院。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高三福(2001)。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三福、陳鈺芳(2006)。運動教練的教誨領導:高中運動團隊的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97-111。高三福(2007)。領導團隊價值觀、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編號:NSC 95-2413-H-134-012),未出版。
高三福(2007)。運動領導理論的發展及可行的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21(1),59-66。高三福(2009)。教練的轉型與交易領導及運動員的團隊承諾:內在動機的調節效果。體育學報,43(3),45-62。教育部(2012)。101學年度國民中學籃球聯賽秩序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時超傑(2009)。台灣地區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許君立(2011)。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許吉越、王明月、劉季諺(2006)。臺灣地區柔道運動代表隊選手組織承諾之實證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62-272。許珺佩(2012)。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許雅玲(2011)。99學年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張文財(2003)。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少熙、梁伊傑(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19。
張永鄖(2001)。大專教練轉型領導行為對運動員成就目標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張永文、陳忠誠、李永祥、黃致豪(2007)。國中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61-367。
張登聰(2008)。大專排球選手組織承諾之現況調查。大專體育,99,65-72。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7-78。
郭明燕(2010)。國中女子甲組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郭建志(1999)。文化契合與效能:台灣集團企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郭添財(2003)。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曾崑煇(2003)。台灣地區曲棍球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的組織承諾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宗顯、陳麗玉、徐吉春、劉財坤、鄭明宗、劉峰銘、郭維哲、黃建皓、商永齡(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美珍(2008)。台南市國中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家齊、許雅婷(2006)。團隊成員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及創新績效之影響個人與團隊層次的分析。管理學報,23(2),149-170。黃義翔(2011)。不同運動水準之女子籃球選手在教練-選手關係、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內在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陳啟仲(2006)。教練轉型領導行為影響選手組織承諾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以94學年大專籃球聯賽第二級男子籃球選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陳景星(2006)。教育領導哲學。國民體育季刊,35(3),82-85。陳廖霞(2010)。我國中等學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彭建都(2009)。國中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湯慧娟、宋一夫(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36,119-130。劉俊志(2011)。臺北市國小羽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藹儀(譯)(2011)。領導,帶人更要帶心-K教練教你打造卓越團隊(原作者:Mike, K., & Donald, T. P.)。臺北市:久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鄭志富(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俊傑(2006)。大專院校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蔡茂其、柯彥惠(2008)。大專院校特優級排球校隊選手組織承諾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200-207。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世豪(2007)。教練與選手之團隊價值觀一致性、團隊承諾與團隊滿意度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蕭嘉惠、黃明玉(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縣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報,25,71-80。賴姍姍(2004)。運動員滿意度、團隊支持對團隊承諾、團隊凝聚力、離隊傾向及練習表現之影響:以大專乙組游泳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6(2),119-130。謝昀哲(2006)。大專甲組運動員團隊文化、團隊氣氛與團隊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戴筱純(2011)。臺灣中學及大專舉重選手隊教練領導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顏肇廷、曾冠堯、高三福(2008)。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研究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4),96-102。蘇獻宗(2002)。國小排球教練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現況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英文部分
Bass, B. J.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Bateman, T. S., & Organ, D. W. (1983).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 587-595.
Chelladurai, P., & Haggerty, T. R. (1978).A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 in coaching. Athletic Administration, 13, 6-9.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647-671. New York: Macmaillan.
Chelladurai, P. (1994). Manual for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The Ohio State Universty.
Chelladurai, P., & Riemer, H. A. (1998).Measurement of leadership in sport. In J. L. Duda (Ed.),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225-253.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mers, M. M. (1997).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Mahwah, NJ: Erlbaum.
Davis, K.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t Work, McGraw-Hill, New York, NY.
Griffin, M. A., Neal, A., & Parker, S. (2007). A New Model of Work Role Performance: Positive Behavior in Uncertain and Interdependent Contex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2), 327–347.
Jago, A. G. (1995). Leadership: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reserch. Management Science, 28(3), 315-336.
Jaros, S. J., Jermier, J. M., Koehler, J. W., & Sincich, T. (1993). Effects of continuance, affective, and moral commitment on the withdrawal process : An evaluation of eigh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 951-995.
Mathieu, J. E.,& Zajac, D. M. (1990).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171-194.
Morris, J. H., & Sherman, J. D. (1981). Generalized 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 512-526.
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M.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224-247.
Mowday, R. T.,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Y.: Academic Press.
Northouse, P. G. (2003). Leadership :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O'Reilly, C.A., & Chatman, J.A. (1986). Culture as social control: Corporations, cults, and commitment,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157-200.
Organ, D. W. (1988).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 MA: Lexington Books.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 (1974).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9, 603-609.
Rossy, G. L. (1992). Building Commitment in Project Team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3(2), 5-14.
Schneier, C. E. (1989). “Implement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Recognition and Rewards(PMRR) Systems at the Strategic Level: A Line Management-driven Effort,”HR.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2(3), 205-220.
Shaw, M. E. (1981). 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Stevens, J. M., Beyer, J. M., & Trice, H. M.(1978).Assessing personal, 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s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3),380-396.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41-54.
Yukl, G. A. (1981).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