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3: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依秀
研究生(外文):Yi-Hsew Hsieh
論文名稱:像素藝術形式在繪畫創作上的運用與研究:以排灣族人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pattern of pixel art on thepainting creation:human faces of the Paiwan
指導教授:童春發童春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Fa T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像素藝術排灣族繪畫創作肖像畫
外文關鍵詞:pixel artPaiwanpaintingpainting 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9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是作者2010年至2012年間,針對排灣族人面圖像的主題進行一系列的創作研究,運用像素藝術的形式將人面以油畫方式呈現在畫布上,結合完形心理學的基礎,透過觀看距離的遠近,得以從色塊中逐漸看到清晰的人面圖像。作者透過本創作研究,反思自己觀看排灣族文化的心態,同時也是暗喻這個社會觀看原住民文化的現象: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你看見的是「人」的臉孔;還是五顏六色的頭飾?看見的是「人」的價值;還是頭飾的價值呢?
作者首先針對日據時期至當代,大量表現原住民相關題材的藝術家、時代背景、媒材做基礎介紹,進而比較各年代藝術家如何呈現原住民題材,「人」在各個年代扮演的角色。日據時代到解嚴以前,藝術家們是表達一種美化後的美好;或是在尋找一種差異性。90年代之後,藝術家們又是以什麼樣的眼光觀看原住民,而原住民自身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觀看自己。筆者的創作研究結合部落內與外的觀看眼光,並藉由觀看作品的距離,暗示觀看文化的距離。
像素藝術與排灣族人面結合是筆者在創作肖像畫的新嘗試,藉著觀看像素形式的排灣族人面圖像,反映因「距離」的遠近不同,而會看見不同的圖像效果,隱喻每種文化都有其價值,我們時常以為自己已經看清一個文化,可是,其實看到的可能只是文化的表象,忽略了「人」在文化中的意義。

During 2010 to 2012, the author did a series of creation research for the Paiwan human faces pictures, which applied the form of pixel art to draw human faces with the oil painting. In addition, I combined with the basis of Gestalt Psychology. Through different observing distances, the author gradually discovered clear human pictures in color blocks.
Through this cre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examined her own attitude toward the Paiwa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implied the phenomenon of the social vision toward the aboriginal culture. During the observing process, do people see faces of human beings or the colorful headdresses? Can people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aborigines or just the one of the headdresses?
This research firstly introduced painters or artists who mainly focused on themes of Taiwan aborigines, time backgrounds, and relevant material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resent age. Secondly, the research compared the ways in which artists presented aboriginal subjects in different eras and compared the roles which the person plays in each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time before the martial law being lifted by KMT, artists tried to express a kind of embellished fineness or to search a kind of diversity.After the 90’s, in what point of view did artists observe the aborigines? How did aborigines look themselves?
The author’s creation research combined the inside vision with the outside one for the Paiwan hord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used the distance of opuses observing to imply the distance of culture observing.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took the pixel art creation as a new trial on the painting pattern and integrated the creation with the Paiwan culture. With the Paiwan human faces pictures in the pixel format, we could observe different painting effects in various distances, which implicated each culture had its individual value.People often believed that they had understood a certain culture; however, they might just see the skin of the culture but ignore the meaning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person.

目錄
致謝 I
摘要 II
緒論 1
第一章 緣起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壹、 像素 4
貳、 像素藝術 4
參、 形式 4
第二章 文獻分析 5
第一節 現代肖像畫 (1874年之後迄今) 5
第二節 台灣美術中的原住民題材 10
壹、 日治時期日籍畫家原住民題材的表現 13
貳、 台灣前輩藝術家原住民題材的表現 18
參、 台灣光復後(1945年)迄今以原住民議題為題材的繪畫創作 26
第三節 排灣族人面圖像及其應用 47
壹、 排灣族社會與生命觀 47
貳、 裝飾與象徵 48
第四節 完形心理學與美感經驗 52
壹、 知覺結構說 52
貳、 完形美感概念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壹、 文獻分析法 61
貳、 創作實踐法 6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6
第四章 創作自述與實踐 67
第一節 創作理念 69
第二節 創作作品解說 70
壹、 幾何系列 72
貳、 變形演化系列 83
參、 方塊變形系列 87
肆、 菱形變形系列 95
伍、 方塊不規則變形系列 105
結語 124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3
附錄一、「看見‧誰」 展覽海報文宣 133
附錄二、「看見‧誰」創作歷程、創作理念看板 134
附錄三、「看見‧誰」 創作展 136


中文資料
Maquet,J.(2003)。美感經驗(袁汝儀譯)。台北:雄獅。
Koffka,K.(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台北:聯經。
Solso,Robert L.(2006)。藝術視覺認知(梁耘瑭編譯)。台北:全華。
Gombrich,E.H.(2000)。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范景中、楊思梁、 徐一維等譯)。湖南:湖南科學技術。
Langer,Susanne.K.(1991)。感情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 :商鼎。
Robert Layton.(1991)。藝術人類學(吳信鴻譯)。台北:亞太。
John Berger(2011)。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是戴的視覺文 化導論(陳品秀譯)。台北:城邦。
Rudoif Arnheim(1954)。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雄師。
童春發(2001)。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
陳懷恩(2008)。圖像學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
譚昌國(2007)。排灣族。台北:三民。
劉益昌(2009)。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台北:雄獅。
劉其偉(1979)。台灣於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
盧梅芬(2007)。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台北:藝術家。
蘇啟明(1999)。祖先‧靈魂‧生命:台灣原住民藝術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 館。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
陳瓊花(1999)。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台北:南天。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香。
王開立(2004)。Pixel 時代。台北:桑格。
林建成(2002)。台灣原住民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
林建成(2009)。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台北:藝術 家。
簡扶育(1998)。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藝術家。
簡扶育(2003)。祖靈昂首出列。台北:幼獅。
陳雨嵐(2004)。臺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
張志遠(2004)。臺灣的工藝。台北:遠足。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
何政廣(2008)。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
李欽賢(1993)。台灣的風景繪葉書。台北:遠足。
張艾茹等編輯(1997)。西潮東風-印象派在台灣。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曾國安、溫慶昇(2010)。高中美術(一)全一冊 教師手冊。台北: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2010)。高中美術(一)全一冊。台北: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2006)。高中美術2。台北: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2006)。高中美術4 教師手冊。台北: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2008)。高中美術4。台北:華興。
曾國安、溫慶昇(2007)。高中美術4 教師手冊。台北:華興。
曾國安(2005)。高中美術1。台北:華興。
朱忠勇(2010)。普通高級中學 美術(一)全一冊。台北:謳馨。
朱忠勇、江學瀅(2008)。高中 藝術生活 新版○1。台北:謳馨。
莊素娥(1992)。台灣美術全集6顏水龍。台北:藝術家。
田麗卿(1994)。閨秀 時代 陳進。台北:雄獅
王淑津(2009)。南國 虹霓 鹽月桃甫。台北:雄獅。
許功民(1999)。台灣原住民的「工藝與藝術」及其論述觀點初探。於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員會編,原住民的工藝世界:傳統、創新與商機研討會論文集(頁 61-78)。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台北:時報。
蕭瓊瑞(1997)。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
張心龍(1999)。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雄獅。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台北:南天。
李莎莉(1993)。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南天。
李欽賢(2006)。再現台灣NO.70—台灣美術手帖。台北:暢談。
李欽賢(2006)。再現台灣NO.89—黃土水。台北:暢談。
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
撒古流‧巴瓦瓦隆(2006)。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顏娟英(2001)。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冊。台北:雄獅。
高尚谷(2003)。藝術研究所-美學概論(二)QM-P4.402A。台北:育達補習班。
崔詠雪(2009)。台展、府展(1927-1944年)-台灣人物畫創作背景之觀察。2009 兩岸重彩畫研討會論文。
潘小雪(2010)。原藝在部落—98年度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成果專輯。台 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楊俊甫(2012)。水彩畫寫生教程。廣西:廣西美術。
馮作民(1994)。西洋繪畫史。台北:藝術圖書。
葉重新(2006)。心理學 簡明版。台北:心理。
王志俊(2011)。平面設計與圖像設計。台北:博碩文化。

參考論文
董逸馨(2008)。原住民百步蛇紋飾應用於金屬媒材之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花蓮。
蕭文杰(2002)。顏水龍的藝術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美術組,台北。
黃莉珺(2003)。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藝術 研究所,台南。
吳憶萍(2004)。西魯凱祖靈柱紋飾變遷之研究以光復後(1945-2003)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高雄。
吳龍奇(2010)。像素畫造型表現形式在插畫創作上之運用與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李采容(2011),我的藝術創作書—布農族傳統作物圖像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花蓮。

期刊雜誌
許郁芳(2000)。排灣族百步蛇木雕紋飾之分析與探討。國教之聲33(3):34-44。
曾肅良(2003)。文化圖騰、本土意識與社區總體營造的迷思。美育(131):51-55。
許武勇(1986)。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藝術家,第138期。
新井英夫著,邱彩虹譯(1995)。鹽月桃甫論。藝術家,第247期。
堀部一三男記,邱彩紅譯(1998)。鹽月畫伯畫論抄。藝術家,第272期。
顏娟英(2001)。台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 鹽月桃甫。藝術家。
李韻儀(2010)。布農族女畫家 Ebu。藝術認證,第34期。
洪健元(2006)。雷恩。藝術認證,第7期。
黃瀞瑩(2009)。瓦歷斯‧拉拜及其隱形記畫。藝術認證,第25期。
高子衿(2011)。宜德思‧盧信。藝術認證,第37期。
洪健元(2005)。撒古流‧巴瓦瓦隆。藝術認證,第5期。
徐婉禎(2008)。安力‧給努。藝術認證,第18期。

網路資料
像素藝術。2013年4月4日。搜尋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3%8F%E7%B4%A0%E7%95%AB
侯壽豐藝術網站。2013年4月7日。搜尋自
http://www.sfart.biz/artistry.htm
王瓊麗官方網站 。2013年4月7日。搜尋自http://wang.rumotan.com/index.php?option=com_phocagallery&view=category&id=2:2011-12-29-11-42-08&Itemid=264
陳景容數位美術館。2013年3月30日。搜尋自
http://catalog.digitalarchires.tw
秋山春水 出草 圖片。2013年4月5日搜尋自
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4/pic-theme4/t9e36.htm
村上無羅 馬蘭社印象 圖片。2013年4月5日搜尋自
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4/pic-theme4/t8e44.htm
鹽月桃甫 母 圖片。2013年4月5日搜尋自
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4/pic-theme4/t6w60.ht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