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8: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思怡
研究生(外文):Szu-Yi Chiu
論文名稱:泰雅族大嵙崁群織布工藝美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extile-Crafts and Aesthetic of Atayal Takekan group
指導教授:王昱心王昱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si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泰雅族大嵙崁群織布工藝美感經驗
外文關鍵詞:AtayalTakekan grouptextile craftsaesthetic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希冀透過探察地方性織布工藝發展現況,進一步透過美學觀點分析泰雅族織布工藝之美感,採以服飾系統分類 方法中之大嵙崁群為主要研究主體。大嵙崁群泛指泰雅族中,其一之支系族群,目前大多分佈在桃園縣復興鄉內。泰雅族織布工藝之發展,從殖民時期逐漸式微殞落後,歷經原運及族群主體意識抬頭後展露頭角,屢屢在國際展演中表現亮眼,日漸形塑出日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契機,其藝術表現之形式與內容、美感表現與社會發展間關係之緊密,由研究成果中可一窺端倪。在全球化影響下,民族文化之價值,透過傳統工藝的表現更能彰顯文化價值的重要性,以達成文化共識及認同和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才是延續傳統的根本意義,而不僅只是社會經濟價值。然而,織布工藝發展的現況看似蓬勃且多元,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遭遇許多面向的問題,包含: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市場區隔不明、通路的窒礙、素材選用的難題、消費群的掌握、商品生產的困難、商品性質的定調、市場的競爭力、人才培育及最重要的傳承等問題。本文遂以織布工藝為媒介,分析審視泰雅織布工藝發展現況、從文化表徵深入到文化內部的精神解析民族美感風格,試詮釋建構泰雅族大嵙崁群之美學知識系統。
This study expects to analyze the beauty of Atayal weaving craft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esthetics, and then establish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weav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lothes, Takekan Group, a branch of Atayal mainly in Fuxing Township in Tao-Yuan County is specified.
The development of Atayal weaving industry has declined since Japanese colonization, yet grown appreciated and had been noticed internationally after the rise of indigenous movement and group identity. Afterwards, there have been more chances for thi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t form, contents and esthetics of this industry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ety. With glob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group culture increased. Instead of gaining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reaching mutual consensus and group energy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assing down this tradition. This industry seems to be prosperous yet in fact encounters problems within the process, involv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conomics, indetermination of market segregation, obstacle in marketing channels, choosing proper materials, having customer insight, difficulty of producing products, cultivation and inheritance.
Hence, this study aims to look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tayal weaving industry from external cultural phenomenon to internal group esthetics and energy, trying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for Takekan Group’s esthetic system.

Key Word: Atayal, Takekan Group, Weaving Craft, Esthetic Experience

Note 1: The source of categorization for clothes is from the book series of Representing Atayal published in 2008, edited by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The presented traditional clothes were made and produced by Yuma Dalu.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一節 研究範圍 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3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途徑 36
第三章 大嵙崁織布工藝的發展 39
第一節 社會脈絡下的織布工藝 39
第二節 大嵙崁織布工藝發展的歷史分期 49
第三節 傳統到當代織布技藝的演變 57
第四章 解析大嵙崁織布工藝的組構 59
第一節 形、色、質、材、紋 59
第二節 織機、織具、工法、工序 116
第五章 織布工藝美學知識系統 131
第一節 織布工藝美學建構 131
第二節 織布工藝美感分析 138
第三節 紮根傳統織布工藝導向文創產業發展的契機 143
參考文獻 149
附件一 泰雅織布工藝文化文獻叢書表 157
附件二 泰雅織布工藝文化文獻叢書表(圖版文獻) 160
附件三 泰雅織布工藝文化研究期刊論文表 161
附件四 百年臺灣影像記憶相關出版資訊表(圖版文獻) 165
附件五 桃園縣復興鄉文獻叢書表 168
附件六 桃園縣復興鄉學位論文表 170
附件七 桃園縣復興鄉研究期刊論文表 174
附件八 泰雅族神話相關文獻表 176
附件九 桃園縣泰雅族織布相關族語對照表 178





表目次

表1-1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泛泰雅族群織布工藝相關論文表 09
表1-2相關研究文獻數量表 12
表1-3日治時期研究調查泰雅族之年錄表 14
表1-4關於織布文化意義各家學說彙整表 17
表2-1賽考列克族群系群分類表 20
表2-2泰雅族起源傳說分類表 22
表2-3桃園縣復興鄉名稱變遷表 25
表2-4大嵙崁群馬立巴系統分布表 27
表3-1日治時期館藏泰雅族工藝之博物館列表 51
表3-2 1962年陳奇祿談泰雅織布工藝特色列表 52
表3-3戰後時期館藏泰雅族工藝之博物館列表 53
表3-4原運意識崛起時期館藏泰雅族工藝之博物館列表 54
表4-1大嵙崁群織布的形制 61
表4-2大嵙崁群織布色系整理表 70
表4-3大嵙崁群色彩分析總表 100
表4-4尤瑪.達陸分析之苧麻的品種差異表 102
表4-5加藤氏分析之苧麻的品種差異表 102
表4-6大嵙崁群織布工藝服飾特色表(圖版文獻) 103
表4-7織紋分析表 115
表4-8織布工具表 117
表4-9織布機表 119
表4-10織布工序表 ---126
表4-11泰雅織布工藝技法與織紋分析列表 ---129












圖目次

圖1-1泛泰雅族群傳統服飾八群分類圖 05
圖1-2泛泰雅族群傳統服飾八群分佈圖 05
圖2-1大嵙崁比亞外部落老照片 20
圖2-2泰雅族各系統族群分佈圖 21
圖2-3大嵙崁群系群地理位置圖 24
圖2-4桃園縣復興鄉地理位置圖 26
圖2-5桃園縣復興鄉行政區域圖 26
圖2-6大嵙崁群老照片(a) 30
圖2-7大嵙崁群老照片(b) 31
圖2-8大嵙崁群老照片(c) 31
圖2-9大嵙崁群老照片(d) 32
圖2-10大嵙崁群老照片(e) 32
圖2-11大嵙崁群老照片(f) 33
圖2-12大嵙崁群老照片(g) 33
圖2-13大嵙崁群老照片(h) 34
圖2-14研究步驟圖 37
圖3-1傳統織布工藝與泰雅人生命週期關係圖 47
圖3-2分析服飾系統之功能與意涵架構圖 48
圖3-3工藝、文化、藝術史關係圖 49
圖3-4大嵙崁群現代織布照片(a) 55
圖3-5大嵙崁群現代織布照片(b) 55
圖3-6臺灣樟腦外包裝圖 57
圖3-7鹽月桃甫〔虹霓,1936) 58
圖4-1大嵙崁群老照片(i) 60
圖4-2大嵙崁群老照片(j) 60
圖4-3大嵙崁群老照片(k) 60
圖4-4前遮片(男性) 61
圖4-5無袖長上衣(男性) 62
圖4-6披肩(男性) 62
圖4-7片裙(女性) 63
圖4-8胸兜(女性) 64
圖4-9無袖長上衣(女性) 64
圖4-10護腳布 (女性) 65
圖4-11披肩 (女性) 66
圖4-12頭巾 (女性) 66
圖4-13織布樣本-bala(a) 70
圖4-14織布樣本-bala(b) 71
圖4-15織布樣本-bala(c) 72
圖4-16織布樣本-bala(d) 73
圖4-17織布樣本-bala(e) 74
圖4-18織布樣本-bala(f) 75
圖4-19織布樣本-bala(g) 76
圖4-20織布樣本-lukus(a) 77
圖4-21織布樣本-lukus(b) 78
圖4-22織布樣本-lukus(c) 79
圖4-23織布樣本-lukus(d) 80
圖4-24織布樣本-lukus(e) 81
圖4-25織布樣本-lukus(f) 82
圖4-26織布樣本-lukus(g) 83
圖4-27織布樣本-lukus(h) 84
圖4-28織布樣本-lukus(i) 85
圖4-29織布樣本-lukus(j) 86
圖4-30織布樣本-lukus(k) 87
圖4-31織布樣本-lukus(l) 88
圖4-32織布樣本-ratang(a) 89
圖4-33織布樣本-ratang(b) 90
圖4-34織布樣本-tohah(a) 91
圖4-35織布樣本-tohah(b) 92
圖4-36織布樣本-tohah(c) 93
圖4-37織布樣本-tohah(d) 94
圖4-38織布樣本-tohah(e) 95
圖4-39織布樣本-tohah(f) 96
圖4-40織布樣本-malat(a) 97
圖4-41織布樣本-malat(b) 98
圖4-42織布樣本-malat(c) 99
圖4-43大嵙崁群老照片(l) 103
圖4-44大嵙崁群老照片(m) 104
圖4-45大嵙崁群老照片(n) 104
圖4-46大嵙崁群老照片(o) 104
圖4-47大嵙崁群老照片(p) 105
圖4-48大嵙崁群老照片(q) 105
圖4-49大嵙崁群老照片(r) 105
圖4-50大嵙崁群老照片(s) 105
圖4-51戰後時期織布形式(a) 106
圖4-52戰後時期織布形式(b) 106
圖4-53現代織布工藝照片(a) 107
圖4-54現代織布工藝照片(b) 107
圖4-55現代織布工藝照片(c) 107
圖4-56現代織布工藝照片(d) 107
圖4-57訪視桃園縣復興鄉─原住民部落(a) 108
圖4-58訪視桃園縣復興鄉─原住民部落(b) 108
圖4-59創新服飾形式 109
圖4-60創新織布工藝形式 110
圖4-61薯榔染色的試驗色樣(a) 111
圖4-62薯榔染色的試驗色樣(b) 112
圖4-63創新織布織紋解釋 115
圖4-64泰雅族水平織帶機各部建構圖 118
圖4-65水平式地織機 118
圖4-66地織機經捲布夾 118
圖4-67地織機(a) 119
圖4-68地織機(b) 119
圖4-69地織機(c) 120
圖4-70地織機(d) 120
圖4-71日治時期高機(a) 120
圖4-72日治時期高機(b) 121
圖4-73日治時期高機(c) 121
圖4-74現代織布機-高機 122
圖4-75現代織布機-織帶機 122
圖4-76現代織布機-簡易織機 123
圖4-77現代織布機-桌上型織布機 123
圖4-78現代織布機-落地型織布機 124
圖4-79現代織布機-電腦織機 124
圖4-80大嵙崁群老照片(t) 125
圖4-81大嵙崁群織紋圖(a)_原圖 129
圖4-82大嵙崁群織紋圖(a)_後製 129
圖4-83大嵙崁群織紋圖(b)_原圖 129
圖4-84大嵙崁群織紋圖(b)_後製 129
圖4-85大嵙崁群織紋圖(c)_原圖 130
圖4-86大嵙崁群織紋圖(c)_後製 130
圖4-87大嵙崁群織紋圖(d)_原圖 130
圖4-88大嵙崁群織紋圖(d)_後製 130
圖4-89大嵙崁群織紋圖(e)_原圖 130
圖4-90大嵙崁群織紋圖(e)_後製 13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Austin, H. 、周計武、周雪娉譯(2010)。藝術與社會理論。南京市:南京。
Julian, R. 、薛絢譯(1999)。美學地圖。臺北市:臺灣商務。
Maquet, J. 、武珊珊譯(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
北市:雄獅。
二南堂工作室(2002)。台灣原住民老照片輯1932年。臺北市:二南堂。
尤瑪.達陸(2000)。泰雅族傳統織物織造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
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28。
尤瑪.達陸(1998)。泰雅族傳統織物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
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昱心(2009)。原鄉文化產品之路-以原社與臺東縣金峰鄉正興村為例。臺灣
工藝季刊,(33):10-17。
王蜀桂(2004)。台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中市:晨星。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縣:稻香。
王嵩山(2001)。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藝術館。
王嵩山(2002)。台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臺北市:聯經。
王嵩山(2004)。台灣民族誌--原住民文化與視覺藝術。簡訊,196,3。
方麗美(2005)。泰雅織布藝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彿光人文社會學院
藝術學研究所,宜蘭。
方鈞瑋(2008)。重現泰雅:泛泰雅傳統服飾重製圖錄。臺東市:史前館。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9)。烏來地區泰雅編織產業商品於行銷
計畫研究案總結報告書。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1999)。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石川豪(2005)。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 : 以四個博覽會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台北。
田哲益(2003)。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北市:晨星。
江桂珍(2005)。「觀光」與「族群意象」的對話:以烏來泰雅族的觀光紀念品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台北。
安力.給怒(2009)。從藝術創作看基督宗教與原住民藝術的對遇。山海子民
的追尋之路《傳統中的創造:21世紀忠的南島當代藝術》國際研討會,
48-59。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註(1996)。臺灣踏查日記。臺北市:遠流。
成田武司(1912)。台灣生蕃種族寫真帖附理蕃實況。不詳:成田寫真製版所。
佐山融吉(1918)。蕃族調查報告書—太么族前篇。臺灣:臨時臺灣舊慣調查
會。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市:南天。
阮昌瑞等合著(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紋面文化展。臺北市:
臺灣博物館。
余秋雨(2010)。在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台北市:天下文化。
呂理政(1991)。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博物館學季刊,5卷2期,61-66。
林開世(2008)。一個法案保護了什麼?。人類學視界,創刊號,2-6。
林建成(2009)。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臺北市:藝術家。
施翠峰(2004)。臺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胡家瑜(1996)。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台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
化」特展談起。考古人類學刊,51,148-171。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出版
中心。
胡家瑜(2000)。工藝傳統與現代商品的對話:消費社會中的塞夏族群藝術。宜
蘭文獻雜誌,44,75-76。
胡家瑜(2005)。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
台大考古人類學刊,6,23-39。
胡家瑜(2006)。博物館、人類學與台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
的轉型變化。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114。
胡萬川(2003)。復興鄉泰雅族故事(二)。桃園縣:桃縣文化局。
胡嘉玲(2002)。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再現-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部落結合
特展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
侯玟貞(2010)。編織彩虹夢: 賽德克文化脈絡下的織布工藝發展。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雲林。
宮武辰夫(1940)。世界原始民藝圖集(第五輯)。不詳:台大法圖。
馬騰嶽(1998)。泰雅族文面圖譜。臺北縣板橋市:攝影天地。
馬芬妹(1993)。檳榔、薯榔傳統植物染色之研究。臺灣手工藝季刊,45,23-44。
康培德(2009)。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
系群 家族 史。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亞磊絲.泰吉華坦(2006)。認識台灣原住民族。臺北市:原產會。
莊柏和(1998)。台灣傳統工藝(傳統藝術概說;2)。台北縣:漢光文化。
許功明(1997)。原住民觀眾對科博館台灣南島民族展示的看法之研究。考古人
類學刊,52,101-128。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
悠蘭‧多又(1999)。M’nibu流域泰雅歷史文化研究調查報告書,未出版。
悠蘭。多又(2004)。泰雅織影。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陳奇祿(1962)。臺灣的原始藝術。臺灣文獻,13(3),191-196。
陳勝隆(2007)。認識台灣原住民族 / 織藝精湛的紋面民族:泰雅族。臺北市: 原產會。
陳正哲(2008)。泰雅族菱形紋飾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卷期,12,245-264。
陳隆智(2002)。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文化詮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台北。
陳錦豐(2001)。博物館及其對臺灣原住民圖像的製造:以臺灣原住民文化園
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
陳碧棠(2001)。台灣植物染料。染化資訊。取自:
http://www.fibronet.com.tw/text/color.html
曾啟雄、孫志誠(1999)。視知覺中的律動感與空間感之探究:以歐普藝術為例。
台灣美術,43,94-103。
森丑之助(1915)。臺灣蕃族圖錄。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萬煜瑤(2009)。原住民工藝--當代藝術的美學表現與可能。臺灣工藝季刊,32,
6-11。
張國賓(1998)。從紡織與獵首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未出版
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
張瑋真(2010)。台灣原住民織物解構與重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雲林
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雲林。
張碧珊(2008)。探究《文化台灣繪本》叢書中「文化台灣」之意涵。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2000)。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臺北市 : 前 衛。
郭景萍(2008)。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上海市:上海三聯。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
北市: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
森丑之助,宋文薰(譯)(1994)。臺灣蕃族圖譜(中譯本)。臺北市:南天,P.17。
傅君(2001)。臺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傅麗玉(2004)。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泰雅染織。原住民教育季刊,36,
5-27。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縣
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黃雪娥(2008)。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創新—拉黑子.達利夫的「流動」及安力.
給怒的「生與時」為例。成藝學刊,2,59-83。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2010)。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台北
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鈴木質、王美晶譯(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市:原民(吳氏總經銷)。
楊裕富(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蔡雅婷(2008)。泰雅族傳統織布演變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班,彰化。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臺中市:省美術館。
劉益昌(1996)。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等(2009)。台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
校觀光宣導科。
潘小雪(2010)。部落駐村最現代。原藝在部落: 98年度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
計畫成果專輯,98,8-21。
蔣文鵑(2000)。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錢曉珊(2000)。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 : 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
館的分析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台北。
蕭瓊瑞(2003)。圖說台灣美術史.I,山海傳奇(史前原住民篇)。台北市:藝
術家。
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台北:藝術家。
盧梅芬(2009)。「排灣黃」,是什麼黃?仔細欣賞過排灣族琉璃珠的圖紋與配色
嗎?。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20020817-20070714/article? mid=2085&prev=2099&l=a&fid=1
盧梅芬(2011)。形、色、紋、質:臺灣原住民生活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專刊。
臺東市:臺灣史前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黃榮泉、
黃智慧著(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1996)。番族
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金融研究室(1950)。臺灣之纖維資源。臺北市:臺灣銀行。

英文文獻
Ishii, Shinji F.R.A.I.(1916). 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its primitive inhabitants.
London : MCMXVI.
Geertz, C.(1983). Art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Geertz。Local Knowledge. New
York:Basic Books. Hegel, G. W. F.(1993).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Aesthetics, ed。M. Inwood.
London:Penguin. Harris, M.(1993). Culture, People, Nature. London:Harper Collin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